中医基础理论复习.doc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doc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doc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doc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一、A型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题号分别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下列哪一种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D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E标本同治2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应归属于五行下列哪一行:CA木 B火 C土 D金 E水3按五行生克规律木之“母”是:BA火 B水 C金 D木 E土4自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属于:EA阴制约阳 B阳制约阴 C阴阳转化 D阴消阳长 E阳消阴长5主行血的脏腑是:AA心 B肺 C肝 D肾 E脾6下列哪项与肝藏血功能最无关:DA筋膜运动 B月经来潮 C爪甲枯荣 D语声高低 E目辨五色7以下哪项不是心的功能所主:BA血液运行 B血量调节 C血液化生 D舌体运动 E面部华泽8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CA津液B精髓C血液D宗气E元气9能将人体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的是下列哪一脏的功能:EA心 B肺 C肝 D肾 E脾10心主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是因为:CA心为阳脏B心主血脉C心主神志D心、脉相连E心志为喜11.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不集中,主要是因为何脏功能失常:AA心B肝C肺D肾E脾12.脾气急躁,易怒,主要是因为:DA心主血脉功能失常B肝主藏血功能失常C心主藏神功能失常D肝主疏泄功能失常E肾主藏精功能失常13哪一项不属于肝的病理反映:BA视力不清B听力减弱C胸胁胀痛D急躁易怒E手足震颤14脾气主升发挥的作用是:CA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B防止水液在体内停聚C维持内脏位置恒定D防止血逸出脉外E为胃行其津液15体虚多汗,易于感冒,多责之于:DA津液虚B血虚C血瘀D气虚E气滞16.七情之中易伤肾的是:EA怒B忧C思D喜E恐17.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主要取决于:DA气血盛衰 B气机失调 C阴阳盛衰 D正邪消长 E脏腑功能18.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CA阴阳偏衰 B阴阳亡失 C阴阳两虚 D阴损及阳 E阳损及阴19.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AA肝B心C肺D脾E肾20.先攻后补适用于正虚邪实病变中的哪种情况:DA正尚耐攻 B正不耐攻 C邪不甚重 D邪气过盛 E正气强盛21.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CA因人制宜,慎用寒热药物B因地制宜,慎用寒热药物C因时制宜,慎用寒热药物D寒热夹杂,慎用寒热药物E虚寒不用寒药,虚热不用热药22.因人制宜的原则应考虑病人的以下情况,但应除外:BA年龄B居处C生活习惯D性别E体质23.阳盛则:AA实热B实寒C虚热D虚寒E寒热错杂24.阴虚则:CA实热B实寒C虚热D虚寒E寒热错杂25.阴盛的治疗:E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制阳E以上均不是26.阳虚的治疗:A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制阳E以上均不是27.实证的治疗原则是:BA补其不足B损其有余C先祛邪后扶正D先扶正后祛邪E以上均不是28.虚证的治疗原则是:AA补其不足B损其有余C先祛邪后扶正D先扶正后祛邪E以上均不是29.瘀血的主要表现是:BA面色苍白B唇色青紫C面色潮红D面色萎黄E以上均不是3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证”所包含的基本内容:AA病情轻重B发病原因C邪正关系D病变部位E病变性质31. 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主要在于克制的:EA正常与反常B正向与反向C较弱与较强D短暂与久长E太过与不及3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法:EA培土生金 B滋水涵木 C益火补土 D金水相生 E泻南补北33.“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疗原则的确立,其理论依据是五行的:AA相生规律 B相克规律 C相乘规律 D相侮规律 E制化规律34. 根据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咸则伤:EA心 B肝 C脾 D肺 E肾35. 脾气的运动特点是:AA升清 B通降 C宣发 D肃降 E宣降36.“先天之本”是指:EA心 B肝 C脾 D肺 E肾37.“后天之本”是指:CA心 B肝 C脾 D肺 E肾38. 出下列哪项外,均可反应出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EA面色 B舌色 C脉象 D胸部感觉 E饮食39.牙齿枯槁无华,松动,易脱落,与何脏关系密切:EA心 B肝 C脾 D肺 E肾40.小儿生长发育迟缓,主要与何脏有关:EA心 B肝 C脾 D肺 E肾41.爪甲的色泽,坚脆与否,主要取决于:BA心 B肝 C脾 D肺 E肾42脾统血作用的实现,实际上是取决于:BA脾阳温煦 B气的固摄 C饮食质量 D脉道约束 E血量充盈43. “气机失调”中气的上升太过称:B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44.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AA元气B宗气C清气D营气 E卫气45. 在治疗瘀血时,加入行气药,其机理是:B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E气随血脱46.燥邪易伤:DA心 B肝 C脾 D肺 E肾47. “实”的病机概念是:BA脏腑功能紊乱B邪气亢盛,正气未衰C气滞血瘀,脉道不通D水湿贮留,痰饮壅盛E宿食内停,腑气不通4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BA邪气性质 B正气旺衰 C正胜邪负 D邪胜正负 E邪气轻重50.下列有助于肺的呼吸,可防止呼吸表浅的是:BA脾主运化 B肾主纳气 C心主血脉 D肝主疏泄 E肝主藏血51.具有“主决断”功能的是:AA胆 B小肠 C胃 D大肠 E三焦52.“娇脏”是指:DA心 B肝 C脾 D肺 E肾二、D型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最佳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题号分别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点的是:B C DA对症下药 B异病同治 C同病异治 D整体观念 E辨病论治2.六淫中能损伤人体阳气的是:B C D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3.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是:B CA先天元气 B自然界清气 C水谷精微 D体内浊气 E一身之气4.“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B EA心 B肝 C脾 D肺 E肾5.致病具有“病位游走不定”特点的邪气和对应的性质是:A C D E A风邪B湿邪C主动 D善行 E百病之长6.与防止出血功能相关的脏腑是:B C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7.以下脏腑中两个互为表里,生理病理关系特别密切的脏腑是:B D A大肠B心C胆D小肠E脾8.下列属于“正治”的是:A C A寒者热之B寒因寒用C虚则补之D通因通用E以补开塞9.下列与呼吸功能密切相关的是:D E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10.下列病变中患者均可见热象的是:B C A阴偏盛 B阴偏衰 C阳偏盛 D阳偏衰 E阴阳两虚11.下列可用补法的病变是:C D A实证 B真实假虚证 C真虚假实证 D虚证 E阳盛证12.“实证”的病机概念是:D EA脏腑功能低下B精微物质亏少C气虚血瘀,脉道不通D邪气亢盛 E正气未衰三、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整体观念 和 辨证论治 。2.脾在液为 涎 ,肝开窍于 目 。3.肝主藏血的功能包括 贮藏血液 、 调节血量 和防止出血。4.肺气的运动特点是 肃降 ,肝气的运动特点是 升发 。5.“阳胜则阴病”是阴阳的 制约 关系失调导致的,阴虚引发阳虚是阴阳的 互根 关系失调导致的。 6.具有“重浊”特性的外邪是 湿邪 ,致病容易“生风动血”的外邪是 火邪 。7.瘀血形成的原因有外伤、气滞、 气虚 、血热和 血寒 。8.中医五脏之心,因为具有主 藏神 的生理功能,所以被称为 君主 之官。9.具有“主行水”功能的脏是 肺藏 ,可发挥“升举内脏”作用的脏是 脾藏 。10.气的运动称为 气机 ,其运动形式主要包括 升降出入 四种。11.“滋水涵木法”是根据五行的相生 关系所确立的治法,是通过滋补肾水来补 肝木 。12.七情内伤可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怒则 气上 ,思则 气结 。4、 名词解释题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2. 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中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从而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克互用关系,谓之五行制化。3. 血为气之母 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其理由是:a血能生气;b血能载气。4.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血液运行的通道,沟通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岛信息的通路系统。5.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的统称。 由于其与脏腑无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没有表里阴阳的配属关系,且分布不像十 二经脉那样规则,故称“奇经”。6. 百病之长 指风邪。风邪四季皆有,可全兼五气,易与它邪合而为病,且常为外感病的先导。7.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总称为奇恒之府。奇恒,异于平常之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都是贮藏阴精的器官,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8. 六淫 谓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乃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9. 从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叫反治法。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10. 三因制宜 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引以及季节、地理环境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的原则,又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5、 简答题1. 气的防御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正气对邪气具有防御作用。正气的防御作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二是邪气入侵后发生了疾病,正气与之进行斗争,驱邪外出或战而胜之,防止邪气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促进健康的恢复。若正气虚弱,防御作用减弱,则抵抗力下降,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或在发病后正不敌邪,就有可能使病位由浅入深,病证由轻转重,甚至导致恶化的结局。2. 何为肝主疏泄?具体表现如何?答: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主疏泄,在体为筋,其华在甲,开窍于目。肝与胆相表里。疏泄即舒展,通畅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展、升发的生理功能。换言之,就是说肝的生理特点是喜疏散、畅达不受约束,不宜抑郁,也不宜过亢。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情志和消化两方面:(1) 情志方面的表现: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活动。只有在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的情况下,人才能气血平和,精神舒畅。否则,若肝之疏泄失职,气机不调,就可以出现情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如肝气抑郁则可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疑善虑,甚则沉闷欲哭,月经不调等症。再如肝气过于亢盛,则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症。反之,若精神情志发生了变化,也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大怒或过度抑郁等,就会引起肝气郁结,气机不调等病理变化。(2) 消化方面的表现: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时,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一旦肝的疏泄失职,就会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如肝气郁结的患者,除有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等症状外,也常有胃气不降的暖气和脾气不升的腹泻等症状。所以说,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消化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此外,肝的疏泄,作用与血和水的运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气滞水停,常致小便不利,水液停留而成水肿、腹水等症。再如临床上见到的由于肝气郁滞,血行不畅,出现胸胁刺痛,月经不调,甚至血瘀而成症瘕痞块等症,或因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出现面红、目赤、呕血、衄血等症。这是因肝的疏泄失常而导致血行不畅或逆乱的表现。3. 肾主藏精,发挥哪些生理功能?答;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作用,是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精得藏于肾,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无故流失,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作用,是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精得藏于肾,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无故流失,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4. 人体气、血之间有哪些生理关系?答:气与血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皆化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在生成、运行和发挥作用,都有赖于肺、心、脾、肾、肝等脏的功能活动。气与血密不可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功能与物质是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 气血与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使精化为血液,则有赖于气的作用。如,脾气旺盛健运,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心血和肝血充盈,表现于则面色红润,两目视物清晰。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则化血无源,而导致心血虚或肝血虚,表现于外则面色不华,两目无神视物昏花,气短乏力,心悸等。所以说“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在临床治疗血虚证时常以补血药中配以益气药物,其理就是“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气的推动。故经云说:运血者,即是气。具体体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等方面,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气逆,也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或见血瘀、血痛于上等。如心气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可出现心血瘀阻,左胸刺痛;肝气郁结气机不可导致肝经血瘀、两胁刺痛,甚或症瘕积聚,或妇女经闭腹痛。若肝气上逆,则血随气涌,面红目赤、头晕头胀等。所以临床治疗血瘀证时不但采用活血化瘀之法,更应辩其不同的病因面分别并用补气、行气、破气、降逆等药物以达治本的目的,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3)气能摄血。主要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中而不溢出于脉外,即是“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外”。如脾气虚,统摄功能失常,则血溢脉外,可导致出血证,如皮下出血,也称“肌衄”、子宫出血、大便下血等,所以治疗因气虚面导致的出血证时,当以补气摄血为主,气盛统摄有权,血可自止。2. 血与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腑”。 经云:守气者,即是血,灵枢文中也提到:营行脉中,指的就是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也病。临床血虚病人多有气短,乏力,懒言等症状,若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卫气不固于肌表而津液外泄,可见大汗淋漓不止,若血液瘀阻常可导致气机不畅,如跌仆损伤,伤及血络而出血,血瘀于内,导致胸闷,便结等。治疗时除采用活血化瘀外还应酌情加入一定行的药物,方可达到治疗的目的。5. 津液在体内的运行、排泄与哪些脏腑有关,各起何作用?答: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主要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肺通调水道:通,既是疏通;调,既是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的。人体水液的排泄,主要途径是排尿,其次是皮肤的毛孔的出汗和蒸发及呼气的散发,小部分则由大便,痰,泪,涕,延,唾排出。而肺气的宣发可使津液输布全身,而且主司汗孔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而肺气的不断肃降,又能使水液不断下输于膀胱,保持着小便的通利。脾运化水液:也可称作“运化水湿”,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的作用。在肺,肾,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维持着人体水液正常的代谢。肾主水,司开合:肾主水,是说“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肾的气化正常,则开合有度。开,就是水液得以输出和排泄;合,就是关闭,储存一定量的水液于体内,以供生理活动的需要。在正常情况下,水液入胃之后,经脾的吸收和传输,肺气的宣发敷布和肃降通调,通过三焦而下归于肾,由于肾和三焦的气化作用,将水液分别清浊,清者运行于脏腑,浊者化为尿液下行注入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或化为汗液从皮肤汗孔排泄,从而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6. 阴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生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阴阳的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关系。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昼与夜、升与降、寒与热、水与火等。人体的阴阳对立取得统一,维持动态平衡,保持健康状态,即“阴平阳秘”。“制约太过”或“制约不足”,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都将导致疾病的发生。阴阳的互根互用。 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如果人体阴阳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则“阴阳离诀,精气乃绝”而死亡。阴阳的消长平衡。 是指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阴阳消长有四种类型:即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转化的基础是阴阳消长,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则上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阴阳互相转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的发展只要超过了一定的“度”,达到了关节点,就可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 7. 风邪有哪些性质和致病特点? 答:风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动而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易袭阳位,指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可使肌表腠理开泄,常可见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行痹”,即是风气偏盛的表现。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块,即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之特点。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发病多急,传变亦较快。 (3)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凡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故有风为“百病之始”、“百病之长”的说法。8.脾胃的生理关系如何? 答: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