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思想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西方哲学思想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西方哲学思想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西方哲学思想史复习资料.doc_第4页
西方哲学思想史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哲学思想史复习资料(一)知道英文单词:1、哲学:Philosophy P10 ppt132、本体论:Ontology P243、形而上学:Metaphysics P554、实体:substance P58 suhstantia P1545、逻各斯:Logos P195、辩证法:dialectics 1、从古希腊到近现代以来对实体观点的发展和变化(经验论和唯理论很重要)亚里士多德、洛克、笛卡尔、斯宾诺莎、贝克莱、休谟2、古希腊时期关于本原问题的发展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妮、巴门尼德)、原子论者(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本原(arche)本义:开始、发端、起源引申义:1、万物由之产生:本原作为万物的始基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无定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引申义:2、万物由之构成:本原作为万物的元素恩培多克勒: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德谟克利特:原子说引申义:3、万物的内在根据、支配万物变化的规则:本原作为万物的原则毕达哥拉斯:万物的本原是数(形式、理念)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原是火(逻各斯)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二节 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P13-15 都是朴素的一元论本原作为始基1、泰勒斯:水(具体物质)2、阿那克西曼德:无定(空间无限、无任何质的规定性)3、阿那克西美尼:气(具有质的规定性,但也具有无限和永恒运动的属性)二、毕达哥拉斯学派P161、毕达哥拉斯:数(1)数本原说本原作为根据和原则第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比例关系对立关系类比关系第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2)对数作为本原的更深入理解当他们说,万物是数的模写或模拟,这也许就是他们表现他们的思想的最有积极意义的说法了。按照这个概念,数学形式的世界被看作是更高、更根本的现实;经验中的现实只不过是这种现实的复制品,数学形式是永恒的存在,而经验现实只是与之对比的流变的世界。(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69)注:这一观点被柏拉图的理念论继承三、赫拉克利特P19-201、本原:火活火生生不息(变化)感觉分寸原则(不变)逻各斯(Logos)思维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2、逻各斯(Logos)【结合课本复习】(1)共同含义:分寸、尺度(毕达哥拉斯)、普遍性(公共的)(2)逻各斯的主观一面:人人具有健全思想的能力(按照事物的本性去认识它们)逻各斯的客观:事物的尺度、规则四、爱利亚学派P22-251、克塞诺芬尼:神神的绝对性、普遍性和唯一性2、巴门尼德:存在与非存在(理解)【结合课本复习】(1)存在不变的一思维真理之路“巴门尼德不是把存在理解为纯存在的抽象概念,而是理解为充实,无需进一步具体说明的充满空间的质量;非存在是虚空。”史纲,52;以及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57存在的性质:A.不生不灭B.连续性C.完满性存在仍然是物质性的。哲学史教程,57(2)非存在变化的幻象感觉意见之路第三节 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一、智者派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理解)【结合课本复习:P30】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如何)不存在的尺度。如:风是冷的,风不是冷的。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二、原子论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四根说动力原则(动力的本原):爱与恨【结合课本复习:P34-35】2、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努斯(心灵):第一次区分物质与精神【结合课本复习:P36-37】3、德谟克利特:原子说【结合课本复习:P38-40】(1)原子与虚空(2)原子与运动(3)影像说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1、苏格拉底(1)认识自己【结合课本复习:P41-42】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身认识自己的心灵(nous)的本性(physis)“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对自己适合,能够分辨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色诺芬回忆录(第四卷第2章)(2)美德即知识【结合课本复习:P43-44】这里的“知识”主要指能认识人自己的本性(pysis)。(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二卷,485)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3)精神助产术(归纳辩证与普遍定义、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重点)【结合课本复习:P44-45】从假定各种意见的正确性从发,通过对话,帮助对话者自己发现其前提的错误或不完善,从而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观点,逐渐达到或接近真理。2、柏拉图(1)理念论【结合课本复习:P47-49】理念的基本含义:l 希腊语 idea的基本含义:A.形式、形状B.外观C.种、类D.概念E.修辞上的文学形式或风格l 希腊语Eidos的基本含义A.看到的形式、形状B.一般说的形状。图形C.相似的形式、种或性质D.类、种、属l 对idea 和 Eidos的翻译:旧译(20世纪以前):idea: 主观观念新译(20世纪以后):form:客观实在汉译通用:理念陈康先生:相 柏拉图译注特别注意:理念不是心中的观念,不是主观的观念,而是客观实在综上所述,理念不是每一各别事物所特有的东西,而是它与同属一类的其他事物所共有的东西才是持久的和本质的,柏拉图称之为理念。理念的三重意义:A.本体论(Ontology)的意义:理念代表真正的存在:永恒不变B.目的论(Teleology)的意义:理念是一切生成的事物的终点或目的or作为原因和推动力使世界的事物成为其所是C.逻辑学的意义:理念给万物以秩序,去辨认类似者,区别不同者,在多中领悟一。(2)回忆说【结合课本复习:P50-51】洞喻:l 洞内 影像(想象)雕像(信念)(可见世界) 火太阳l 洞外 事物( 理智)太阳(理性)(可知世界) 洞喻的各种隐喻:A.回头反思(Reflection)B.开放世界与封闭世界或启蒙与蒙蔽或真理和意见 Enlighten, “知其白,守其黑”C.民众与哲人枷锁与解锁D.显白和隐微教育? 郑伯克段于鄢(3)理想国【结合课本复习:P54】四、亚里士多德(1)对理念论的批判【结合课本了解这些批判的不合理性:P55-56】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人们用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脚,它们或者是缺乏必然性的推论,或者推出了一些没有与之对应的东西的形式或理念,如“否定了的东西”“缺乏”也有其理念,不能独立存在的“关系”也有相应的理念,这显然是荒谬的。更严重过的是,将具体事物与理念相分离必然会导致“第三者”的出现,这样就会陷入“第三者”概念的倒退。“分有”只能是对“实体”的分有,因为只有“实体”才具有形式或理念,而柏拉图却让那些非实体性的东西也具有理念,这样一来,“分有”就成为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诗意的比喻”而已。如果具体事物是对理念的分有或摹仿,那么同一个事物就会有几个不同的形式或理念。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理念对于感性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它既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也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就前一个方面而言,理念本身是不变不动的,因此它不能成为运动变化着的事物的原因;就后一方面而言,理念论在具体存在的事物之外又加上了数目与之相等的“形式”或“理念”,从而使我们不仅要面对众多的事物,而且还要面对与事物同名的单一的理念,把问题的难度突然增加了一倍。(2)实体学说(重点)【结合课本复习:P58-60】第一实体:A.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B.特点:首先,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是“这一个”。其次,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再次,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没有一个实体比另一个实体更是实体。第二实体:仅仅只具有“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特点,它却可以述说一个主体(述说个别事物)。(3)四因说【结合课本复习:P60-61】本原 质料因(元素) 动力因(爱、恨、努斯) 原因 目的因(努斯)原理 (四因说) 形式因(Eidos、morphearchetype)四因的困难:房子之四因;大树之四因:似难找出四因亚里士多德的解决方案:将四因合并为二因质料因 目的因形式因 动力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三者常常可以合并。是什么与为了什么是同一的,而运动的原初根源就是同属形式因、目的因的那个属,例如人生人。”(物理学,198a26-30)“是什么”:形式因;“为了什么”:目的因种子长成大树,才将是之所是(即是什么:呈现出来,而树之为树,也就是种子的目的。凡自然本体必有自己运动的根源(小孩成长为大人,而又能被推动(父生子,而父又被生)。动力因:为了获得形式而朝向它运动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已经初步体现出目的因和动力因的统一。四因说的运用l 质料:hyle,亚里士多德以前,质料仍具有自身力量。物活论、原子论,但亚里士多德将其理解为纯粹消极被动的。l 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并无不同,但柏拉图认为理在事外,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在事中。但就其认为理在事先而言,与柏拉图又是一致的。l 形式与质料不可分,但形式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真正的实体,形式是现实,是质料追求的目的。(形而上学,第7、8卷)自然哲学:自然事物形成的原因实践哲学:人为事物形成的原因政治学:政体是形式,人口土地资源是质料精神学科: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形而上学:在一切可称之为实体的抽象层面上讨论存在之为存在的原因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二节 教父哲学一、教父派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教父哲学的特点P84-85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2、超理性的信仰二、奥古斯丁(教父哲学最主要的代表)第三节 经院哲学一、实在论和唯名论(重点)看PPT即如下1、实在论和唯名论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实在论”(realism),后者被称为“唯名论”(nominalism)。l 实在论:站在柏拉图主义的立场,认为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是比个别事物更加根本和更加实在的一般实体,是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l 唯名论: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惟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它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作为抽象概念只能存在于人的思维和语言之中,因此共相是后于和寓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它不能脱离可感事物和思想而独立存在。二、托马斯阿奎那1、四因说(对亚里士多德的改造)【结合课本复习:P104-105】内因:形式因:实体形式(决定事物的本质) 偶性形式(决定事物的特性) 质料因:原初质料:无形式的纯粹潜能 第二质料: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和现实性的物质外因:动力因:第一因(上帝) 第二因(普遍的因果联系) 目的因:终极目的(上帝) 非终极目的(第二性原因的目的)上帝、天使、人类灵魂等精神实体这样的纯形式将形式赋予作为纯粹潜能的原初质料,才使后者成为第二性质料。上帝是绝对最初存在,现实性的存在。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1、威廉奥卡姆(1)“奥卡姆剃刀”原则(重点掌握)【结合课本复习:P114】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第三节 早期经验论哲学1、洛克一切知识建立在经验(1)两种性质【结合课本复习:P135】性质:物体中能产生观念的能力第一性质:任何时候都不与物体分离:体积、广袤、形相客观第二性质:与物体有关,但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颜色、声音主观(2)两种实体【结合课本复习:P136】观念:通过感觉和反省而获得的东西是观念简单观念感觉外界刺激外在经验在先反省内在注意内在经验在后复杂观念样式实体关系第四节 唯理论哲学重点:唯理主义关于身心观念的理解(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一、笛卡尔1、“我思故我在” 【结合课本复习:P143-144】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汉译可能导致的误解Cogito,思维; ergo,我;sum 在l 问题1:cogito中是否有一个“我”?答:cogito中不能预设一个“我”(基于普遍怀疑)l 问题2:是直观还是推论?答:是直观而非推论(第一原理,推论建立在直观上)l 问题3:ergo我是指一个人吗?答:”我“不是一个人,因为人总已经包含身体和心灵,但笛卡尔的”我“可以没有身体,只有心灵(Mind),更确切地说,只有灵魂(soul)。2、身心关系:身心交感说【结合课本复习:P147】身心交感说:身体和心灵如何相互作用例如:舵手和船无广延的心灵如何与有广延的身体相互作用3、实体学说: 绝对实体:上帝相对实体:物质(广延-被动-因果性)、精神(思想-自动-动机性)二、斯宾诺莎 1、实体学说:唯一的实体、属性和样式【结合课本复习:P154-155】l “实体(suhstantia),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l 实体的特征:实体是自因(定义,公理)实体是无限的(推论1:由于是自因,无外在规定性)萨宾实体是唯一的(推论2:由定义和推论1而来)实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前三原则而来)实体神自然 (非人格的神,泛神论)l 按照斯宾诺莎的规定,“属性,我理解为由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所谓“属性”即实体的本质。按照实体的本性,它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是“从知性看来”来,亦即就人的认识限度而论,我们只知道其中的两个属性,这就是思维和广延。按照斯宾诺莎的规定,“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属性表示实体的内在规定性,是实体的本质样式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每一属性就是一个因果链条,个别事物是这一链条上的样式。2、身心关系:身心平行论【结合课本复习:P155-156】 广延属性:事物的因果链条唯一实体 平行 思想属性:观念的因果链条平行由于出自同一实体,所以它们之间的相应源于必然,而非偶然。注意与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说的区别问题:身心平行论是二元论的还是一元论的?四、莱布尼茨1、身心关系:前定和谐【结合课本复习:P161-163】“如果马勒伯朗士是在用无数个奇迹来保证身心之间的和谐的话, 莱布尼茨则是在用“前定”这样一个唯一的奇迹来保证身心之间的一系列和谐的。”(引自:陈修斋、段德智.莱布尼茨 M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4 .P166)第五节 晚期经验论哲学一、贝克莱洛克的观念与实在事物相符合(唯物主义符合论的真理观)如何可能?由此过渡到贝克莱1、实体:“存在就是被感知”(否定实体)【结合课本复习:P169-171】否定物质实体(反对洛克)肯定精神实体(肯定洛克)二、休谟1、实体:对实体的怀疑【结合课本复习:P174-175】“经验对于休谟来说不是沟通意识与外物、思维与存在的桥梁,而是隔绝二者的鸿沟。2、因果问题【结合课本复习:P175-178】因果问题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太阳晒石头热重复出现联想期待电乌龟在此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自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意识活动的因果关系:例:蚊子叮疼第四章 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 概论(重要,认真看书)l 古典的(Klassisch)词源学:源自公元2世纪,拉丁文:classicus,原意是最高纳税阶层的成员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转义:典范的、第一流的作品黑格尔:古典的指古希腊的19世纪,古典的主要指歌德和席勒公共发生影响的成就。现在“古典的”指最优秀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l 德国古典哲学也被称为德国观念论或德国唯心主义(der deutsche Idealismus) Ideal(理想)-现实(实践-伦理的应然) Idealismus Idee (观念)-实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认真看)【结合课本复习:P197-199】二、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的梗概(重要,认真看)【结合课本复习:P199-202】第二节 康德一、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形成1、哥白尼革命(特别重要)【结合课本复习:P205】l 旧的认识论观点:我们的认识与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相符合,因此事物表现出客观性。l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我们无法认识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性,我们认识的只是事物呈现于我们心中的现象,但由于事物呈现于我们的现象必须经过我们认识能力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