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法与术语(名校复习资料)一、人物形象1、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步骤:下定义(身份)+做了哪些事+性格、品质+社会意义格式: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代表)。他,表现了他的-品质(性格),反映了(社会现象)。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中,了解人物在其中的表现;抓住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的描写,特别是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一定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3、解题思路: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4、 典例分析:例1【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答案】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例2【高考浙江卷】: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答案】“我”的形象: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附:.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人物描写方法:直接表现(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作用: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等。常见命题方式:1、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2、 解题思路与(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术语: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以下五方面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揭示人物心境(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揭示或深化主旨。 象征与暗示作用(象征了,或)。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3、 典例分析:例1 【湖北日月行色】: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答案】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例2【浙江卷】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答案】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例3 【海南宁夏卷】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三、故事情节题型一:作用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或本文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解题思路:1.情节的一般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为下文写埋下伏笔。】2.情节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3.情节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答题格式: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情节的一般作用:一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作者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二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三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四是前后照应;五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六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题型二:概括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某一方面)题型三:评价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何特点?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典例分析:例【辽宁卷】遗璞 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答案】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考点】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写作思路【解析】抓到语境,理解两次提到小孩凉鞋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细节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再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这两个细节在结构上的作用。我觉得两次点到这个细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表达上起作用,对与情节的推进也是有作用的,有了鞋,还在期待鞋,这和后文蛮儿们炸开“遗璞”是一个情节上的过渡。 四、小说主题1、常见题型: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个人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3、答题术语歌颂、赞扬什么。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揭示什么人生道理。对什么现象的反思。表达了什么情感。答题格式:通过描写(叙述),表达了(赞扬了、批判了、揭示了等)典例分析:例 2010广东卷面包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主题: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 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分析:第二段中,妻子已经很明确判断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没有明 言。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体现了她对丈夫深挚的爱。最后妻子以谎话对谎话,更能体现她对家人和家的深沉的爱。五、语言特色1、题型: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2、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朴实无华等。 六、表达技巧(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6.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典例分析:例1 【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附:小说鉴赏知识积累:一、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二、结构安排1.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的开头的常用方法: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小说的结局的常用方法: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三、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四、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五、语言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4句式特点六、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巩固训练:两个老人 /陈毓 我外公看一盅酒的眼神,一个字形容:贪。准酒鬼这词,送给他,我看合适。 酒醉心里明,这话大概是真的,要不酒醉后摇摇晃晃、站脚不稳的我外公,怎能准确找到我的学校,站在我的教室门口,直声呼喊我的小名? 渴望有个地洞钻,就是我那会儿看见这样一个外公的心情。 我的班主任,故意装模作样地问:这是谁的家长啊?请站起来认领!我的羞愤抵到墙角了,我冲出教室,耳朵里是躲不掉的猛追上来的同学的哈哈笑、老师的呵呵笑,最后只剩下我那沉陷在酒精中的外公嘶哑的、咬字不清的呼喊声:你跑忒快我怎赶得上?你这昧良心的女女,嫌我给你丢脸了,忘了我疼你! 我终于停步,等他,看着他几欲倒地,又歪斜着努力站稳,终于还是扑趴在地上,他嚅嗫挣扎,终归没能把自己撑起,让我无端联想朱自清背影的父亲,那个爬月台时难以爬上的笨胖的身躯,不雅,难堪。我忍着气,走过去,半拽半拖地把眼前这个瘦小的老头拎起来,让他的重量放到我的一个肩上,驾着的感觉,我一瞬间就懂了。 走出学校操场,是一段煤渣铺成的窄马路。煤渣小路蜿蜒穿过阔大的玉米地,现在是中午,若是晚上,走在这样的路上,需要点胆量。我外公也是这么想的吧,反正只要轮到我值周,我外公就会多走两里地,等在煤渣路的一端。远远看见一个黑影子,烟袋锅的火星一明一灭,那火星是属于我外公的。 猛然出现心中的这个黑影子在这一刻平息了我心中的恼意,我努力忍受外公的酒气,慢慢地扶着他走上河桥。看着河里翻腾的混黄的河水,一个念头堵在心中:为什么外公总要喝醉?不醉不行么? 外公每次进城必要喝醉,每次酒醒都跟外婆解释:遇见以前店里的老伙计,哪有不醉的理! 以前外公是开染坊的,在城里,很是风光了些日子,据说美妾都娶了一个。我有次大胆问外公美妾的往事,心怀了挨耳光的准备,不料他倒洒脱:哪里是妾,是正房!不会生养嘛,才被家里逼迫着休了嘛。休了前妻的外公娶了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程先生的女儿就是我现在的外婆,这会儿她坐在干燥的炕头,见我掮着酒气熏熏的外公回来,一点不抱怨,笑眯眯地:死老头子又喝醉了!进城就喝醉!喝醉就辛苦我女女!外婆赶两步把外公接过去,帮外公脱鞋抹袜,扶外公躺平,热水袋子也暖在外公脚下了,嘱咐都小声说。 外婆这时候点着她那双残脚,不紧不忙地去给外公生火做饭了,永远是姜丝萝卜丝豆腐丝白菜丝的疙瘩汤,外婆说,喝醉的人酒醒后喝上一碗这汤,不伤胃,不烧心。 说起远近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闻名的理由就是他那个先生爹不准她缠脚,外婆缠一次,她爹喝令放一次,三缠三放之后,我外婆的脚彻底残了。外婆一生都认为一个携带着一双大脚的女人,且是半残的脚,这个女人就是丑女人。当年嫁不出去的我外婆打好了当一辈子老处女的准备,没料想休了不会生养的媳妇的我外公来娶她,即便自己从城里嫁到了山里,心里却是感激的。这感激嫁接在另一个女人的痛苦上,使得外婆觉得她的感激需要噤声。 被外公休了的女人后来占有了外公的染坊,这是外公的赔偿,所以我外公每次进城都醉,我外婆总以为是外公的良心逼迫外公醉酒,所以外婆从不拦挡外公进城,不阻挡外公喝酒。 后来孩子们大了,弃了山里的老屋。搬到川道来住,我外婆甚至把自己变成了外公的同好,外公喝酒的时候也给外婆半杯。老头一杯,老太半杯,我这两个祖先半辈子的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 外公走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梦见外公给她说话,嘱咐外婆要叫孩子们在他新屋前栽迎春花,外婆梦中答应了外公,就走出了梦境,正枕上纳闷,想外公在哪里有了新屋,只听见脚下一声紧似一声的我外公的呼吸声,外公晚年患有哮喘,外婆惊慌的爬过去看,就见外公给她眨巴了三下眼睛,头一歪。就去了。 外公是八十四岁去的。外婆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你们都别嚎,我明年也要去的。大家算一算,外婆这年正好七十二岁。 外婆如她预言的那样,果然在满七十三岁的那年去了,从容,如归。外婆是在腊月天去世的,送她去墓地的人都看见外公外婆坟头的迎春竟然爆出了星星点点的黄,走在黑漆漆的人群里,我第一次觉得,死亡原来也有温暖的意味。 16看到外公的醉相,“我”为何会“无端联想朱自清背影的父亲”?(4分)17请分点概括外婆形象的特点,并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与应对工具
- 服装技工考试题及答案
- 物流规划与成本优化工具介绍
- 春雨中的故事写景作文11篇
- 发酵工程考试题及答案
- 我的好友小李写人作文(12篇)
- 项目资金落实承诺书8篇
- (正式版)DB15∕T 3377-2024 《油莎豆脱脂粉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 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合作合同
- (正式版)DB15∕T 3260-2023 《河流湖泊代码》
- 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早读的好处教学课件
-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数学(必修一)《1.3集合的基本运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 大店童装开业活动方案
- 储冷培训课程
- 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改善十佳案例
- 体育培训行业合伙协议书
- 农发行退休中人待遇新政
- 食品异物赔偿协议书
- 老年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与效果评估-全面剖析
- 学生午托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