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doc_第1页
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doc_第2页
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doc_第3页
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浅议青花瓷器创烧于唐代闫金宝青花瓷器是中国制瓷史上著名的瓷器品种,青花瓷器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着色,再施透明釉,在1280度(80度)的还原气氛中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钴料在高温作用下呈现蓝色,习惯上称“青花”。青花瓷器发展史的研究还不到一百年。20世纪50年代,有个叫约翰.阿列可塞.波普的美国教授,根据一只高63.6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在一大批传世的青花瓷器中,类推出一批元代青花瓷器。于是就有了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说法。1957年至1970年间,浙江龙泉金沙塔塔基出土北宋早期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青花瓷器,浙江绍兴翠塔塔基出土南宋咸淳元年(1265公年)的青花瓷器碎片。据此,有人提出青花瓷器应该起源于宋代。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不断发现青花瓷器碎片,于是出现了青花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三种说法: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持元代说的学者认为: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青花瓷器碎片,其实不是青花,而是唐三彩中的纯兰彩器,属于陶器。浙江龙泉、绍兴等地发现的宋青花是孤证,并且龙泉和绍兴两地地层关系不明确,从器型文饰看应该是明代遗物。笔者认为:美国教授约翰.阿列可塞.波普对于发现元代青花瓷器,并确立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可以说功不可没,但就仅此对青花瓷器上的题记和铭文就确定并提出了“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说法”我认为是欠妥的。况且从元代青花瓷器的胎、釉和制作工艺水平来看,已经完全具备了瓷胎洁白、釉质透明、加工温度准确、釉下彩绘精致等特点,是一个完全进入成熟期的瓷器产品。假如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说法成立的话,难道我们老祖先发明的“青花瓷”是跟着伊朗、伊拉克学的吗?笔者认为:扬州唐城发现的青花碎片,无论从胎体、釉质、彩色上来分析,都是不折不扣的瓷碎片,并且这批瓷碎片应该是唐代河南巩义黄冶窑的产品。河南巩义黄冶窑是唐代烧制唐三彩的著名瓷窑,而唐三彩中的蓝彩,正是用钴料呈色的,这一点和青花瓷器完全一致。2002年至2003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组队,对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现场发掘时,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第二烧造区晚唐地层中发现的百余件白釉施蓝彩的唐青花瓷标本,这些标本一般比三彩制品火候高,施釉工艺也与三彩不同。其形状与文饰于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相类似。经上海复旦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对两地的瓷器标本采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进行成分测定,证实二者成分完全相同。考古专家门认为,唐朝晚期,扬州是主要的通商口岸,是瓷器的主要外销地。目前全国仅有扬州出土过唐青花。此次的考古发掘和科学测定证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器就是产自于巩义黄冶窑,因此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义。巩义黄冶窑的瓷胎比较细腻,釉色也有纯百、百中泛青、泛黄等几种。巩义黄冶窑烧制唐三彩的兴盛时代是在唐开元、天宝之间,后经战乱,巩义黄冶窑逐渐没落,以致萌生了唐代的青花。最近,笔者有幸见到了产自河南扒村窑的冥器“七星点彩唐青花小碟”实物标本,(如图1、2)图(1)器高1.5CM,直径6CM;图(2)器高1.7CM,直径5.5,两小碟表面均呈现白釉七星蓝彩点,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胎质细腻,釉色纯白,蓝彩明显存于釉下”。有趣的是笔者在翻阅1998年“河南收藏”第三期资料时,看到赵文玺老师写的一篇为“鹤壁窑瓷器的特征”,文章中曾经提到“在鹤壁窑出土一件白釉、平底、菊花纹青花碗”这说明,唐晚期不仅巩义黄冶窑烧制青花瓷器,其它窑口也烧制青花瓷器,这充分证明了青花瓷器应该创烧于唐代。唐代以前,中国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从烧制三彩的过程中,分化出了与纯兰彩几近相同的“青花”烧制技术,但是由于战乱,河南巩义黄冶窑在战祸波及之下逐渐衰落,期间虽然宋代也有过少量的青花瓷器出现,但其胎、釉和青花色泽都无法与唐青花同日而语。一直到了14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元代至制到至顺年间,河南巩义黄冶窑的“唐青花”烧制技术,突象遇到一夜春风,致使千树万树“青花”怒放。元代的景德镇瓷窑,遍地烧起了“青花瓷器”。这春风就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中东地区有大量的钴土矿需要寻找市场,而且该地区需要大量的青花瓷生活用器和宗教用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华盛顿菲力尔博物馆藏有910世纪伊朗、伊拉克仿唐青花制作的青花碗。这些仿制品说明,早在唐代、中东地区和我国已有规模较大瓷器贸易活动。到了元代,这种贸易更加繁荣,加上青花瓷器具有幽青可爱、不易退色、无毒等优点,以及相对简化的工艺流程带来的低成本生产,青花瓷一夜勃发也是意料之中的了。到了明代,特别是明永乐朝开始,由于海禁开放,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进一步密切了于中亚、西亚两地区的贸易关系,而且还带来了“苏麻沥青”的钴土矿,这种钴土矿含有高量的铁,而锰的含量相对较少,在还原气氛中呈美丽宝石蓝色,使得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呈现独有的特点。由于钴土矿成分中含铁量较高,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