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成功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doc_第1页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成功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doc_第2页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成功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doc_第3页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成功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doc_第4页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成功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 二 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2.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3. 答题全部在答题纸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媒介阅读,是指我们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多元形态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它正日益取代传统印刷媒介阅读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媒介决定阅读方式及文化意义,新媒介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初露端倪。有人认为,传统媒介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是一种“浅阅读”。这种看法完全是“误读”。弗里德曼说“世界被拉平了”。电子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世界上的丰富信息,都被电子屏幕压扁了。就像大百科全书被压成一个平面,只要点击就可翻阅其中任何一页。世界被拉平,并非是信息浅显化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传播已超越时空,传播节奏被迅猛加速,从而导致信息对象变形。新媒介将促使传统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着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印刷文本有一个时间轴在制约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是一种循序渐进方式。印刷文本是静态的,读者是动态的。文本的阅读进程取决于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其页码定位、内容选取,完全受制于文本的时空顺序。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截然相反。其信息传播主动权在于读者的接受需求。电子文本阅读节奏快捷,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基本形式则是横向联系,能瞬间传播,不受时空限制,被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所有电子文本将形成一个巨大信息库,其信息检索功能要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图书馆。多媒体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它是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交互式信息。各种观念都可被打开,从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其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单一、平面的书刊文本。尤其是阅读 “超文本”,读者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创造天地。他可以互动式地从文本的任何一个媒体或维面切入,进行网状检索,或对某个节点进行放大,以获取图像、声音、文字及其引申说明。他还可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并运用标记代码为文本文件生成一个具有一定格式的层次结构。读者用这种独特的调用和组合,参与了文本的艺术创造,并体现出读者个性化的文化观照。超文本没有规范顺序,包含着无数种组合的阅读路径。特定阅读路径的确立,完全取决于读者特定的阅读意图和审美取向。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会产生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没有什么领域的原理、观点、思想会强制人们接受,读者的主体意识是形成超文本主旨和中心的决定因素。 虽然新媒介会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多媒体文本越生动、形象、具体,而艺术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小,受到一定抑制。相反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充分调动接受者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意义。可见,传统媒介阅读与新媒介阅读,这是一体两面,完全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各显其能。1下列对于新媒介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媒介阅读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信息,其呈现形态有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b. 电子文本是新媒介阅读的媒介,因其信息的浅显化而有利于所有网络终端成员共享。c. 新媒介阅读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有着印刷文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d. 人们在阅读新媒介提供的多元形态信息的同时,其艺术想象的空间会受到一定抑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在当今世界,新媒介阅读,使得“世界被拉平了”。这是说因信息对象的传播超越时空、节奏迅猛加速,致使信息对象变形的现象。b. 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其内容的选择会受到文本本身时空顺序的制约,新媒介阅读则没有这个限制。c. 在新媒介阅读中,读者的接受需求促使信息的传播,这是电子文本成为可随读者的行动延伸或缩减的唯一原因。d. 读者在阅读“超文本”时,可以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参与文本的艺术创造,使文本留下参与者的痕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新媒介阅读在不同程度上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给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人们的文化视野。b. 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又是交互式信息,所以相比书刊文本有很高的信息接受和利用率。c. 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读者的主体意识决定超文本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会有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d. 由于新媒介会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它比传统文本更形象生动,其取代传统文本的阅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薛禄,胶人。行六,军中呼曰“薛六”。既贵,乃更名“禄”。禄以卒伍从燕起兵,首夺九门。真定之战,左副将军李坚迎斗。锋始交,禄持槊刺坚坠马,擒之。擢指挥佥事。从援永平,下大宁、富峪、会州、宽河。还救北平,先驱败南军游骑。进指挥同知。攻大同,为先锋。战白沟河,追奔至济南,迁指挥使。战东昌,以五十骑败南兵数百。时成祖为盛庸所败,还走北平。庸檄真定诸将屯威县、深州,邀燕归路。禄皆击走之。战滹沱河,右军却。禄驰赴阵,出入数十战,破之。追奔至夹河,斩馘无算。战单家桥,为平安所执。奋脱缚,拔刀杀守卒,驰还复战,大败安军。掠顺德、大名、彰德。攻西水寨,生擒都指挥花英。乘胜下东阿、东平、汶上,连战淝河、小河、灵璧,功最。入京师,擢都督佥事。永乐六年进同知。八年充骠骑将军,从北征,进右都督。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资豫教。今武臣子弟闲暇不教,恐缓急无可使者。”帝韪其言。会四方送幼军数万至,悉隶禄操习之。十五年以行在后军都督董营造。十八年十二月定都北京,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封阳武侯,禄千一百石。二十一年将右哨从北征。还,讨平长兴盗。二十二年再领右哨从北征。仁宗即位,命掌左府,加太子太保,予世券。洪熙元年充总兵官,备御塞外。寻以获寇功,益禄五百石。是年颁诸将军印于各边镇,禄佩镇朔大将军印,巡开平,至大同边。宣宗即位,召还,陈备边五事。寻复遣巡边。宣德元年从征乐安,为前锋。高煦就擒,留禄与尚书张本镇抚之。明年春,奉诏巡视畿南诸府城池,严戒军士毋扰民,违者以军法论。是夏复佩大将军印,北巡开平,还驻宣府。敌犯开平,无所得而退,去城三百余里。禄帅精兵昼伏夜行,三夕至。纵轻骑蹂敌营,破之,大获人畜。师还,敌蹑其后,复奋击败之,敌由是远遁。召还。三年从北征,破敌于宽河,留镇蓟州、永平。复数佩镇朔印,巡边护饷,出开平、宣府间。五年遇敌于凤凰岭,斩获多,加太保。上言永宁卫团山及雕鹗、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便守御。诏发军民三万六千赴工,精骑一千五百护之,皆听禄节制。临行赐诗,以山甫、南仲为比。禄武人不知书,以问杨士奇。士奇曰:“上以古贤人待君也。”禄拊心曰;“禄安敢望前贤,然敢不勉图报上恩万一。”其年六月有疾,召还。逾月卒。赠鄞国公,谥忠武。禄有勇而好谋,谋定后战,战必胜。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善抚士卒:同甘苦:人乐为用。“靖难”诸功臣,张玉、殊能及禄三人为最,而禄逮事三朝,岿然为时宿将。(选自明史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奔至夹河,斩馘无算 馘:首级b帝韪其言 韪:是,正确c寻以获寇功,益禄五百石 益:增加d寻复遣巡边 复:两次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禄“勇而好谋,谋定后战”的一组是(3分)锋始交,禄持槊刺坚坠马,擒之 会四方送幼军数万至,悉隶禄操习之禄驰赴阵,出人数十战,破之 严戒军士毋扰民,违者以军法论。三年从北征,破敌于宽河 禄帅精兵昼伏夜行,三夕至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薛禄作战勇敢,首夺北京内城的九门。在这场鏖战中,薛禄单骑冲入敌阵,将敌军左副将军李坚刺于马下生擒,南军大败。b薛禄率在战斗中也曾马失前蹄被敌人俘获。在押解途中,他奋力挣脱绳索,杀死守卒,劫马回营继续率领本部战斗,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c薛禄在二十一年,率领右哨跟主上北征,班师后平定长兴盗患。再统领右哨,跟从北征。d薛禄曾上言永宁卫一些地方宜建城堡守卫,明宣宗批准并派遣三万六千军民赴工、精骑一千五百护行,均听由薛禄调遣。临行前并赐诗赞扬,以仲山甫、南仲比喻。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资豫教。今武臣子弟闲暇不教,恐缓急无可使者。”(5分)(2)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善抚士卒,同甘苦,人乐为用。(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注】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8这首诗中“卢岵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9诗歌的尾联为什么要写荞麦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杜牧(阿房宫赋) (2),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纸上所选大题的题号后的方块内打勾。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莲池老人 贾大山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怎么又平了?”“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b.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c. 文中说莲池老人是个“有功夫”的人。这里的“功夫”指的是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觉与听觉。d. 莲池老人在“堆坟头”后又“平坟头”,是因为“堆坟头”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有“平坟头”才能让自己正常工作。 e.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我和莲池老人交谈时真诚的态度,表达出我对老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陆机,放不下出身的“包袱”张一南国家灭亡后,他依然以贵族自恃,与现实对抗。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如果生于权贵之家,人生或许相对容易一些,如果出身寒素,就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不过,好在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接受残酷的现实,尽量让自己生活得轻松一点,也可以选择在心中坚持自己的高傲,为此不惜一次又一次地与现实发生冲突。西晋的大诗人陆机,偏偏选择了后者。陆机的爷爷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陆逊,曾在战场上让刘备败亡,后来一直做到孙权的丞相。陆逊死后,他的儿子陆抗被当做有才能的贵族子弟的典型,继续成为吴国君主的依靠对象。陆机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从小就表现出优异的才能。如果吴国不灭亡的话。可以想见他有着多么辉煌的前途。不过很不幸,吴国在陆机20岁的时候就被魏国所灭。后来司马氏又以晋代魏,陆机沦为了西晋的一个普通青年。陆机本人参与了保卫吴国的战斗,吴国灭亡后,没杀他,允许他当老百姓,陆机就带着弟弟陆云,回老家隐居读书了。10年后,陆机北上洛阳,作为“寒素”人才被举荐为官。陆机在吴国本来是项尖贵族,到西晋居然成了“寒素”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但是30岁的大男人总赖在家里也不是个事,所以,陆机只好离开前朝贵族的乡村别墅,又带着弟弟到“敌国”去当寒门青年。当时南方人和北方人相互歧视非常严重。陆机侍奉的北方人是他看不起的。然而,这些他看不起的人更看不起他。当时有个叫王济的北方士人,就认为没有必要举荐东吴的士人,觉得这些人都是亡国之奴,不会有什么出色的才能。还有一次,众名士聚餐,在一片欢快的气氛中,一个叫卢志的冷不丁对陆机来了一句:“陆逊和陆抗是你的什么人啊?”要知道,即便是今天,在别人面前,直呼对方祖父、父亲的名字。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何况是极重视门第威望的西晋!卢志的问话,可以说是对陆机的极大侮辱。对此,陆机自然怒不可遏,马上反击道:“就同你与卢毓、卢廷的关系一样(卢毓、卢廷分别是卢志的祖父、父亲)。”事后,一同在场的陆云不解地问陆机:“何必这样呢?卢志可能真的不知道。”“什么话,我们的祖父、父亲名震四海,这小子岂会不知!”陆机愤怒地回答弟弟。好在,并非所有洛阳人都对陆机不友好。毕竟西晋是一个爱才的时代,一个文人不会永远被埋没。何况真正懂得文学的人,不会不去爱惜陆机这样一个文学天才。当时,洛阳的文坛泰斗张华很赏识陆机。陆机这个受尽歧视的南方人,还能去拜访不少名流,大概都是出于张华的推荐。慢慢地,陆机的文学才华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他的诗赋被洛阳人接受。陆机的名声逐渐盖过了援引他的恩人,最终成为西晋最有名的诗人。在中国古代,一个文人名声大了,很容易被政客巴结,不管是不是真的投缘,也要来借用你的名声。利益集团之间的内斗,也喜欢拉进来一些本来不在利益集团中的外乡人,以壮声势。陆机这个有名的外乡文人,最终被西晋政坛上臭名昭著的贾谧拉下水了。贾谧属于外戚,是当时执掌大权的贾皇后的侄子。无论是司马氏还是贾氏,跟远在南方的陆氏都沾不上半点关系,陆机本该两不相帮。但因为陆机名声太大,贾谧便总是明里暗里拉拢陆机。陆机对司马氏并没有感情,对贾氏也谈不上仇恨,一来二去,就难免开始感激贾谧的好意。加上陆机的恩人张华也倾向于贾氏,所以陆机也就不再否认自己是贾谧的朋友。时间长了,大家也逐渐相信陆机和贾谧关系密切了。时人把和贾谧关系密切的文人称为“二十四友”,其中就有陆机兄弟的名字。其实“二十四友”大多是北方人,他们与陆机到底有多少交情很难说。后来,陆机的上司赵王司马伦诛杀了贾谧。陆机大概确实跟贾谧交往不深,因此并未受到牵连。最后,陆机被同属“二十四友”的王粹、牵秀陷害,被诬陷有反叛之心。身为外乡人的陆机,被诬陷反叛后百口莫辩,很快就被处死了,死时年仅43岁。临死的时候,陆机长叹道:“我再也听不到故乡华亭的鹤唳了!”其实,这句话也不是陆机的原创。他仍然用的是自己最擅长的“拟古”。秦朝的丞相李斯在被杀的时候,曾感叹说:“我再也不能牵着黄犬出城打猎了!”不过,李斯是在懊悔自己不能再安享荣华富贵,陆机则似乎有更复杂的感情。他是在怀念家乡,也是在怀念吴国的事业,怀念自己曾经显赫的家族。随着这声长叹,一位高贵的诗人与尘世的矛盾抗争永远地画上了句号。(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西晋大诗人陆机出身吴国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吴国君主依靠的对象,他从小就表现出优异的才能,如果吴国没有灭亡,他绝对会有非常辉煌的政治前途。b吴国后来为魏国所灭,迫于形势,陆机30岁时,离开前朝贵族的乡村别墅,只身到洛阳,但是许多洛阳人对陆机并不友好。c一个有才能的人不会永远被埋没,在洛阳,陆机的名声不久就盖过了扶持他的恩人张华,最终成为西晋最有名的诗人。d陆机在文坛出名以后,非常不幸,由于有利用价值,他被政客拉拢而卷进了政治漩涡,最终在政治斗争中丧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e陆机临终的感叹,表明其一生始终没有放下出身的“包袱”,流露了伴随其一生的思乡与怀念故国的复杂情感。随着这声长叹,他与尘世的抗争结束了。(2)陆机成为西晋著名诗人的条件是什么?(6分)(3)文章为什么要以“陆机,放不下出身的包袱”为题?请作简要的分析。(6分)(4)陆机一生都在“出身”带来的苦痛中苦苦挣扎,你认为一个人的出身对人的一生有多大的影响呢?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关注自我感受而漠视规则约束,强调个体价值而忽略奉献他人,那种雷锋式的高尚精神在这些人的观念里已经是大音希声了。b自从今年八月底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出台后,人们对于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就翘首以待。c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红其拉甫“模范边防检查站”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驻地自然环境名不虚传: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紫外线强。d徐志摩纪念公园设计图出炉,远在美国的徐志摩长孙徐善曾表达了他的感谢之情,他赞叹说:“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想法,它将为我祖父立身扬名。”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3年,教育部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办法,探索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励相结合的师德建设。b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c尽管中国社会还未进入“全面志愿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d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发扬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如果从中国文化的特征着眼,而不拘泥于西方所承认的史诗标准,诗经可以说是史诗,那么,为什么从现存文献来看,诗经诸篇如此短小?在传统诗经学中,有称为“三象”的组诗, , , 。 , , 。但有人指出此说不当,“象”之得名当与周代的意识形态有关古希腊史诗是“讲唱”,注重的是语言,因此是长篇巨制有关此“象”之得名,过去有人以为从动物象而来“象”当是一种有歌有舞,包含宏大叙事和表演形态的原始戏剧艺术中国古代史诗是“演唱”,注重的是表演,因此篇幅短小从史诗的角度来看,它与古希腊史诗相比,文本形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呈现方式的不同a b c d16根据图表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