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社会生活,坚持能力立意,注重价值引领2014年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分析及2015年备考建议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祖涛作为长期研究高考备考的教研人员,每当高考尘埃落定,总会静下以来,“检阅”各套试题,分析特点,把握规律,研判走势,这已成为职业习惯。本文将主要依据全国卷I,同时参考全国卷II及山东、四川、福建等地试卷,就今年高考试题特点及下年度备考方向,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为引玉之砖。一、试卷结构与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政治试题相比,今年的试卷结构保持稳定:题型方面,选择题12题,非选择题5小题;知识内容方面,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四个必修模块的分值比重基本维持在30:30:24:16(今年的具体情况见表1、2。其中,第39题第(3)题要求“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教育创新”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两个模块都可以找到其上位概念生活与哲学中有“创新”,文化生活中有“文化创新”。本文依惯例及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将本题的学科归属定为生活与哲学)。非选择题的学科内综合方式,根据学科内容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为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综合(38题)、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39题)。表1 2014年政治部分试题所考查知识的分布情况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选择题投资理财、消费类型和消费水平、企业经营、财政及其作用民族关系、民主管理(基层民主制度)、联合国与主权国家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交流的意义发展的观点与对立统一的观点、联系及其特征、真理的特点及认识的无限性与反复性、价值观及其作用非选择题市场机制及其作用政府的相关知识文化创新的作用意识的作用、创新表2 2014年政治部分试题知识内容结构*板块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试题序号12、13、14、16;38(2)20、21、22、23;39(2),39(3)15、17、18;38(1)19;39(1)题量5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1题)6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2题)4题(选择题3题,非选择题1题)2题(选择题1题,非选择题1题)分值16+14=30分16+16=32分12+12=24分4+10=14分*试题序号与原卷一致,非选择题试题数量按小题数统计。二、试题特点(一)联系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征,注重向学生生活延伸。各套试题背景材料新颖,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如全国卷I第14题,全国卷II第38题,山东卷第40题等),紧扣“改革”这一时代主题(如全国卷I第38题,四川卷第13题,山东卷第28题等),成为各套试题不约而同的选择。试题贯彻新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比如全国卷I讨论教育创新话题),挖掘学生生活资源作为命题材料(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等热门影视片的入题,地方卷中对本地资源的发掘),甚至直接考查生活常识,向生活深度延伸,以引领学生关注和反思生活,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二)注重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1高考试题选择考查的知识有明显偏好(考什么)。高考试题必然要检测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为了选拔真正有学习潜能的学生进入高校,命题者更强调能力立意,因此对他们来说,知识只是能力考查的载体,是践行其能力立意理念的“道具”。为此,命题者在选择考什么知识时,必然有所偏好。(1)青睐思维含量大的概念性知识(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对易错的知识会重复考查(这常常导致某些试题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而对一般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常常忽视。以哲学为例,诸如意识的能动性、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联系及其特征、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否定观点、价值与人生价值等知识,就属于思维含量大、常考常错的知识点。例1.(全国卷II,22)“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A. B. C. D. 【解题分析】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虽然属于矛盾的个性(特殊性),但个性中包含了共性,通过科学分析和总结,可以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这就是“先试点”的依据。“先试点”的过程,就是从个性中找出普遍经验的过程,是矛盾的个性向共性转化的过程;“后推广”,是把总结出来的普遍经验(共性)与推广地区的特殊实际相结合,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法(个性),这一过程就是矛盾的共性向个性转化的过程。因此,符合题意。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并无优劣之分,排除;“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严格来说,是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它不是“先试点后推广”的依据。答案为A。【试题点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具有思维含量、难于理解的哲学理论,以这一知识为载体,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思辨力。(2)引入教材上没有的新知进行考查。其做法是,试题引入一个新知(概念、原理等)并解释其含义,要求考生即时学习这一新知,并将这一新知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方式能较好地排除教学资源不均衡对学生造成的不公平,因而获得了命题者的青睐。除以下所举例题外,还有全国卷I之15、16题,试题导言引入了财政转移支付这一新知,并要求依据这一概念回答第15题;四川卷第4题,试题首先对纳税人、负税人进行界定,要求考生据此作出判断和选择。例2. (全国卷II,15)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房地产业的发展向上可带动建筑业,向下可带动家电业,形成建筑业-房地产业-家电产业协同发展。下列选项中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关系的是钢铁产业信息产业保险业汽车产业A. -B. -C. -D. -【解题分析】试题提供了4个产业作为备选项,解题时可先分析两两之间的关联度,找到钢铁产业-汽车产业、汽车产业-保险业,然后再根据上下游关系确定完整的产业链,即钢铁产业-汽车产业-保险业。答案为B。【试题点评】这是一道新知学习类试题,试题引入“产业关联”概念,并通过举例阐释其重要性,要求考生通过现场学习来回答问题。2高考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方式有鲜明特点(怎么考)。(1)在具体情境中考查知识,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迁移。试题几乎没有脱离具体情境的纯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是基于具体情境提出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迁移、运用知识,考查其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分析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点,高考试题在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及非选择题设问的设置上,常采用“演绎式”表述(如全国卷II第19、21题),即把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融合起来,从而“隐藏”要考查的理论知识。(2)注重知识的整合与重组。如全国卷I第38题之(1),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回答此题需要对政府的知识进行整合,再从中抽取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分析。很多考生由于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造成答案要点缺失。(3)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设问的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往往限定某一具体知识,分析某一具体问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掌握的层次性,对问题分析的深度,更注重从细微处见精神。一些考生因知识掌握肤浅,不能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引申,造成分析问题缺乏应有的深度,答案大而空,得分寥寥。(三)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思维品质。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试题着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并以此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1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对供求曲线的考查是经济生活试题的热点。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试题题干提供经济现象的文字描述,题支提供备选的供求曲线;二是题干提供供求曲线,题支提供经济现象的文字描述作为备选。这就要求考生具备经济学图文转换的能力。例3.(福建卷,33)M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形可能导致曲线S1向S2平移M商品是汽车,汽油价格上涨 M商品是大米,面粉价格下降 M商品是商品房,房贷利率下调 M商品的供给量不变,M商品供不应求A. B. C. D. 【解题分析】解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图示的经济学含义。图中的曲线是需求曲线(尽管用字母S而不是用D标示),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其含义是M商品价格不变,需求量减少,反映的是非价格因素(特指非M商品价格,不包括相关物品价格)导致的需求量减少。第二步,用第一步分析得出的两个条件(一是需求减少,二是非价格因素)衡量备选项。选项和中,汽油价格上涨、面粉价格下降都属于相关物品价格变动,都不是非价格因素,两者分别会导致汽车、大米需求减少,符合题意;选项中房贷利率下调会导致商品房需求增加,不符合题意,选项亦然。答案为A。【试题点评】对供求曲线的考查是经济生活试题的热点。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试题题干提供经济现象的文字描述,题支提供备选的供求曲线;二是题干提供供求曲线,题支提供经济现象的文字描述作为备选。这就要求考生具备经济学图文转换的能力。备考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2)获取和解读信息成为解题的第一道关口,直接影响选项的选择。从今年的试题看,试题材料形式多样,有曲线、表格、扇形图、漫画等;选择题中的图表材料越来越多,且不限于经济学试题;一些信息较为隐含,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难度加大;一些选择题选项的设置明显针对考生对信息的误读,构成解题陷阱。例4.(四川卷,9)观察图1,从哲角度看,图中之人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否认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A. B. C. D. 【解题分析】图中之人因担心犯错误而缩手缩脚、作茧自缚,并没有否定意识活动的选择性,而是担心作出错误的选择,故不选;担心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不敢行动,正是看到了主观意识对实践的支配作用,即承认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故不选。图中之人过分担心犯错误,是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否认前进性的表现;也没有看到意识活动能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条件成功改造客观世界,变好否认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故符合题意,答案为C。【试题点评】本题是一道漫画类哲学试题,漫画还配有文字,信息比较隐含,考查的知识又是思维含量大的意识概念,解题难度较大。2注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要求归纳调用知识。如全国卷II第38题之(1),要求“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这一设问中的比较具体,需要向上追溯,即归纳为“消费的作用”,从而明确需要调用什么知识。第二,要求综合调用。除了材料分析题,选择题中也出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凸显了试题的综合性、融合性。第三,要求有效调用。如全国卷I第38题之(1),要求“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应调用与政府有关的知识。而与政府有关的知识很多,这就需要根据设问和材料有效调用。3注重考查思维品质。(1)注重演绎思维,考查思维深度。如全国卷I第39题第(1)题,限定具体角度谈教育创新的作用,而不是泛泛而谈;全国卷II第39题之(2),要求运用具体知识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阐释,都着重考查了演绎思维能力。(2)注重辩证思维,考查思辨力。除了材料分析题中要求对某一观点进行评价外,多道选择题通过设置观点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选项,构成解题陷阱,以考查辩证思维能力。(3)设置开放性、探究性问题,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创新能力。(四)宣扬国家意志,体现教育引导功能。1反映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成就,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宣扬国家意志。各套试卷贯穿科学发展的理念,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及方针政策,选择命题的“话题”和材料。如全国卷I第15、16题,以财政转移支付为话题,考查国家民族政策和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这类试题立意深远,体现政治试题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2联系社会生活,培养现代意识,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试题注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巧妙设题,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今年的各套试题都或显或隐地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还渗透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等现代意识。此外,近年来高考中常常会出现科学题材的试题,这对学生的科技素养特别是科学精神也提出一定要求。例5.(全国卷II,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B.C.D.【解题分析】材料中的实验表明,无生命物质依据一定条件是可以向生命物质转化的,由此可知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该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有力地支撑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符合题意。明显错误;在材料中得不到支撑,事实上,本质规律反映的是事物的共性,表现形式(现象)则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的表述混淆了规律与表现形式的属性。答案为B。【试题点评】本题是一道科学题材的试题,选项是“演绎式表述”,较好考查了学生科学素养与演绎思维能力。3.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央多次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表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多套高考试题在立意、选材上,都注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6.(山东卷,3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中国哲学史上理学和心学的代表性人物,理学和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朱熹认为“理”在心外,决定万事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吾心”,心外无“理”,心即是“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不符。【试题点评】理学和心学虽然都属于唯心主义,但都包含很多合理成分,对这份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遗产,青少年应有所了解。三、考情一览(一)实测难度表3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及政史地单科均分与难度情况(全省)表4 2014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总体一般情况统计(全省)项目满分平均分难度题型选择题4832.620.68非选择题5217.140.33内容经济生活3012.020.40政治生活2413.470.56文化生活145.190.37生活与哲学3219.090.60政治学科10049.760.50(二)政治学科总分分布频率(三)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学科试题各题一般情况表5 选择题得分及答案分布情况题号答案选 项 分 布 (%)难度区分度ABCD空12A54.9623.829.5711.310.330.550.41 13D13.732.2759.9224.050.030.240.44 14C3.363.4879.9613.170.030.800.44 15D1.8815.003.4979.550.070.800.41 16B2.0170.3012.3915.210.080.700.30 17B22.4168.903.275.310.100.690.43 18A86.553.118.351.860.110.870.44 19C19.287.0863.4110.170.050.630.36 20B32.6055.935.605.750.110.560.27 21C5.080.9391.622.300.060.920.34 22A60.8518.4212.847.820.060.610.53 23A79.394.0613.403.060.090.790.57 表6 非选择题得分情况题号满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差异系数难度区分度38(1)121204.072.4861.040.340.60(2)141402.852.6994.680.200.6738题2624.506.914.2861.930.270.7739(1)101002.651.1944.880.270.57(2)121204.082.0149.310.340.70(3)4403.501.1432.670.880.3439题2620.5010.233.3933.100.390.73四、试题解析12.按现行规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年利率)一年期为3,两年期为3.75。老陈有10 000元闲置资金,准备存两年,那么,这笔钱以一年期连续存(第一期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两年的利息比存一个两年期的利息A. 少141元 B. 多141元 C. 少150元 D. 多150元【考点定位】投资理财的选择,存款利息的计算。【解题分析】从权益方面分析,储户选择一年期连续存两年,与直接存一个两年期相比,拥有一年期满后是否续存的选择权,其流动性更好,为此储户须付出利息减少的“代价”,这体现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存款连续存两年的利息,比同期以一年期连续存两年的利息高,这也是经济生活常识。其中,10000元以一年期连续存(第一期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两年的利息:10000(1+3%)210000609元;10000元直接存一个两年期的利息:100003.75%2750元。两种存款方式的利息之差为141元。答案为A。【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经济生活常识,是高考试题向生活延伸的表现。考生应多尝试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提升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考情分析】题号答案选 项 分 布 (%)难度区分度ABCD空12A54.9623.829.5711.310.330.550.41 本题考生主要错选B项。错选B、D两项,除了反映考生审题、计算能力有欠缺,还反映了其经济生活基本常识或经验的欠缺。错选C项,则是未考虑“第一期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这一条件。13.图5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生活水平逐步提高A. B. C. D. 【考点定位】消费的类型和消费水平。【解题分析】本题图示的信息是,某国居民日用品消费支出、奢侈品消费支出均保持增长,其中日用品支出增长率总体平稳、略有下降,而奢侈品支出增长率逐步提高,并在2003年超过日用品支出增长率后快速上升。由于日用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主要满足生存需求,奢侈品主要满足精神需要、享受需要,人们通常是在日常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会增加奢侈品的支出,因此该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的这一变化,不仅说明其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而且说明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据此,符合题意。图中信息显示的是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率缓慢下降,但仍然是正增长,所以的结论是成立的。审题时要注意,图中信息是对全国居民而非部分居民消费支出状况反映,若考生将图示误读为一部分居民奢侈品消费支出增长率上升,一部分居民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率下降,则易误选和。答案为D。【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解读能力,特别是基于信息、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合理推导能力,是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15题“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快速增长”试题的延续,此类试题思维含量大,能力要求高,凸显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取向,教师在组织备考时,要引导学生加强反思,把握解题要领。【考情分析】题号答案选 项 分 布 (%)难度区分度ABCD空13D13.732.2759.9224.050.030.240.44 本题主要错选A、C项,这两项均含有题支,且不含题支。排除,是把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率下降解读为日用品消费支出数量下降;选择,主要是图中针对全体居民的两条曲线解读为针对两类不同居民的曲线。这反映了部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14.某知名家电企业通过互联网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专门生产了近万台定制彩电。从消费者下单到生产、配送、安装,整个过程仅耗时一个月,比传统批量生产模式(含产供销)少用半年多的时间。与传统的批量生产模式相比,这种定制生产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以需定产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企业库存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优化企业决策流程,提高企业技术水平A. B. C. D. 【考点定位】企业经营【解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企业收集消费者需求,并根据其需要定制生产,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有利于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故符合题意;依据订单定制生产,基本不会产生库存,又缩短了生产周期,故符合题意。这一模式对降低生产成本有积极影响,但定制近万台彩电材料并不能支撑企业具有规模优势,不选;这一模式可以使企业经营决策更准确,但只是生产组织的优化,是管理创新,无涉技术创新,因此对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不选。答案为C。【试题点评】本题以企业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化开展生产经营为背景,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这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化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完成1516题。15.20102012年,中央财政对8个民族省区(即5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3个省)的转移支付总额达26055亿元。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 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的措施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表现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A. B. C. D. 【考点定位】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关系【解题分析】我国民族省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中央财政对民族省区的转移支付,能增强各民族省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民族省区与全国其他省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有利于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故符合题意。我国各民族政治地位是平等的,而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地位主要靠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自身的努力,不选;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两个方面,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由国家法律和制度保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主要体现和维护国家统一,不选。答案为D。【试题点评】本题由试题引导语给出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要求考生即时学习这一新知,并将这一新知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引入新知考查学生学习能力,这一方式能较好地排除教学资源不均衡对学生造成的不公平,因而获得了命题者的青睐。教师在组织备考时,应遴选或创编同类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16.要加大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A. 大幅度提高税率 B.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C. 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D. 扩大资本市场规模【考点定位】财政及其作用【解题分析】生产决定分配,财政收入的源泉在于社会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大幅度提高税率不利于税收的可持续增长,A错误;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增加财政收入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需要具体分析,C不选;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是促进虚拟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如果虚拟经济增长不能很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则并不能带来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需要说明的是,扩大资本市场本身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但就我国当前情况,这部分比例较小,不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为B。【试题点评】解答本题,除了要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要求了解国家政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我国之所以在金融风暴中屹立不倒,主要在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本题就是对这一国家意志的回应。17.近年来,某地按照“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原则创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监督,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52万余条,近千名居民代表直接参与了社区重大民生事项的决策。该社区民主管理办法 扩大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参与范围创新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凸显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消除了社区居民消极参与社区管理的现象A. B. C. D. 【考点定位】民主管理、基层民主制度【解题分析】从材料中“全方位、全过程”等信息,可以看出符合题意;民主管理办法的创新,是制度的完善和实践的创新,没有涉及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比如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体系的变革,不选;民主管理办法的创新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凸显其主体地位,符合题意;但不排除仍然有少数居民主体意识淡薄,消极参与社区管理,不选。答案为B。【试题点评】本题能力考查的重点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前几年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同类选择题中, 常有“扩大了公民权利范围”之类的错误选项,但本题选项虽有“扩大范围”的表述,却是正确的。考生若不仔细审读,容易依据思维惯性排除。18. 201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在刚果(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并协助刚果(金)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金)的和平重建工作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A. B. C. D. 【考点定位】联合国、主权国家【解题分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联合国维和部队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作战能力,协助政府维持地区安全稳定,表明联合国积极参与刚果(金)的和平重建工作,也体现了联合国成员国通过集体方式而不是单边行动应对安全威胁,符合题意。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不侵犯主权国家合法权利,违背了联合国的原则,不选。答案为A。【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具体情境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力求联系社会实际或热点,回到具体情境之中,强调知识的理解、迁移,避免单纯的读背。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话。完成1920题。19. 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A. B. C. D. 【考点定位】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交流的意义【解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为什么中法文化交流能促进各自文化的繁荣,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民族文化有共性,两国文化都体现了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这构成了“交流促进繁荣”的基础;民族文化具有个性,两国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可以相互借鉴,这使得“交流促进繁荣”成为可能。两国文化交流能促进相互融合,但并没有达到融合,不选;两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并不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不选。答案为C。【试题点评】本题基于中法文化交流这一具体情境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学生将文化学的基本理论迁移、演绎到中法文化交流这一具体对象上,体现了高考试题考查理论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考查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分析能力。【考情分析】题号答案选 项 分 布 (%)难度区分度ABCD空19C19.287.0863.4110.170.050.630.36 本题主要错选A,即认为符合题意。这是把“应然”当作了“实然”,对命题者来说,这是常用的干扰项;对考生来说,是一种典型的错误。20.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A. B. C. D. 【考点定位】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解题分析】材料表明,对中国要全面地看:中国既然是“狮子”,自然有“狮子”威武的一面,不可能再任人欺凌;但又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他国带来威胁。对中国又要发展地看:这头狮子曾经沉睡,但现在已经醒来,再也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中国了。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不能照搬西方,但道路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对抗,而是可以做到“和而不同”。故符合题意。要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但材料并不涉及新与故、古与今,不选;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也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选。答案为B。【试题点评】本题的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充分挖掘及其解读。材料中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狮子,一是中国梦,都有很深的内涵。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对这两个关键字进行解读,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情分析】题号答案选 项 分 布 (%)难度区分度ABCD空20B32.6055.935.605.750.110.560.27 本题主要错选A,即不能排除干扰项。这反映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欠缺,没有看到在材料中缺乏有效支撑。21. 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A. B. C. D. 【考点定位】联系及其特征【解题分析】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是通过建立事物新的联系,使原有发明的属性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获得成功。这也佐证了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符合题意。事例中,弗雷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事物原有的联系,才获得成功,错在后半句,不选;联系并不都是必然的,事物的“偶然联系”对发明创造也具有重要意义,发明创造不能“排除事物的偶然联系”,错误,不选。答案为C。【试题点评】“联系”是哲学的基本概念,是有思维含量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建立或创造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高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时,通常会选择此类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原理性知识。22.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 B. C. D. 【考点定位】真理的特点,认识的无限性与反复性【解题分析】对某些复杂事物在达成真理性认识之前,科学界往往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其原因在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才能完成。对一些问题不设标准答案,既是一种科学求实的态度,也有利于激发读者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符合题意。认识具有无限性,一时没有定论并不意味着“永无定论”,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不选。真理具有客观性,已确定的真理可以被超越,但不可以被推翻,观点错误,不选。答案为A。【试题点评】真理是相对的,但不能因此否定真理的客观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但不能因此陷入不可知论。本题所考真理的特点、认识的无限性与反复性,仍然属于思维含量较大的知识,是学生易错的考点,命题者是不会顾虑以前考过多少次的。【考情分析】题号答案选 项 分 布 (%)难度区分度ABCD空22A60.8518.4212.847.820.060.610.53 本题错选的原因是部分考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理解不深,基础较薄弱。23.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A. B. C. D. 【考点定位】价值观及其作用【解题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夸大了价值观的作用,不选。答案为A。【试题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其主要价值在于教育引导考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材料一 2013年3月,十二后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要减少和下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强调,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2013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材料二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证登记制;改革年检制度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12分)【考点定位】政府的知识【解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并调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进行阐释。在法治社会,对公民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国家机关特别是政府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部分行政审批事项,是落实依法行政原则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此次改革,一是行政审批事项的“减少”“取消”,这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二是“下放”,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革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有利于政府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结合总理的讲话,改革对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政府只有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才能真正“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只有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参考答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试题点评】改革是我国当前工作的主题,对考生而言,是最大的时事政治。考生必须对改革的社会背景(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及其重要意义等有所了解,不能因为试题不考纯粹时政知识而不关注、不了解时事政治。同时,解答本题,还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提取和解读的能力,并能够整合和合理调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对有效信息依据试题要求进行全面的阐释。(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考点定位】市场机制【解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试题设问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影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的;第二层次,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如何调节消费品的供求,从而使消费者受益的。市场机制主要是供求、竞争、价格等三大机制。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减少限制,降低门槛,会导致进入市场的企业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这是第一层次的分析;而供给增加、竞争加大会导致消费品种类丰富、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价格下降,这都会使消费者受益,这是第二层次的分析。【参考答案】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的质量,降低商品的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市场机制及其作用。高考试题对能体现学科思想的核心知识,总是十分青睐的。高考复习备考对这类知识要十分重视。本题对备考还有一个启示,就是对比较复杂的设问,要注意分解设问的层次,然后分层次展开分析。只有这样,构建的答案才能逻辑严谨、层次分明。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赋艺网页设计制作合同
- 防洪铁路考试题及答案
- 俄罗斯商务考试题及答案
- 动画绘制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余邻氨基苯甲酸项目申请报告
- 电子专业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电网考试题原题及答案
- 石油液化气充装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
- 电气安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江苏苏州市姑苏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协理员招聘5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全面流程审计管理模板
- 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六校联考英语试题卷
- 医院法律知识培训课件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酒店用品设备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销售人员薪酬体系及晋升通道
- 阿基米德的故事课件
- 【全国旅行社名录(名称、电话、传真、地址、邮编、传真等相关信息)】
- 2022届上海宝山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及答案
- 查莉成长日记双语剧本台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