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册语文期末备考单元练习二基础练习一、找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梵阿玲(fn)妖童媛女(yun)幽僻(p)曲折(q)B. 宁谧(m)休憩(q)掠过(lu)山脊(j)C. 坍圮(p)教诲(hu)倔强(ju)嘈杂(co)D. 壁龛(kn)釉子(yu)绽放(zhn)葫芦(lu)【答案】D A.曲折(q)B. 山脊(j) C. 嘈杂(co)二、找出下列各项中没有做错别字的一项( )A. 没精打彩 霎时 酣眠 袅娜 B.游目聘怀 花蕊 婀娜 峭愣愣C. 亘古不变 熨贴 灼烈 狼籍 D.毋庸置疑 岁暮 陶冶 邂逅【答案】D A.没精打采B.游目骋怀C熨帖.三、找出成语运用恰当的一组( )A. 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B. 外国朋友对越剧舞台上几个演员将手中的木头刀互相碰撞几下,口中吆喝几句就表示一场战争结束的表演,感到不可理喻。C. 这篇文章见解深刻,切中时弊,提出了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让人感到匪夷所思。D. 这两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只是管中窥豹,对全市各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况还不能说全部掌握了。【答案】D A.妙手回春:指技术高明的人使春天重新回来,一般用于称赞医生的医术高明。B.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C.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D.管中窥豹:通过竹管的小孔看豹,只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四、找出标点是用正确的一项( )A.“别跑!小明。”跟在后边的小明妈妈紧张的扯着嗓门喊,“前边危险啊!”B.“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是您老人家吧?先凿哪面墙啊,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C.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D.小说月报第三期读者编者栏里发表了这样一篇题为对发表“烟壶之乱”一文的意见的文章。【答案】C A.注意感叹的语气到何处终止,感叹号就用在何处。改动:“别跑,小明!”B. 应改为“先凿哪面墙啊?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D.改动:读者编者“读者编者”,“烟壶之乱”烟壶之乱五、找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 通过这次五讲四美的教育,使他们每个人都懂得了不少道理。B. 开展华裔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先河的杨振宁教授认为朱棣文的“光学粘胶”试验意义非凡。C. 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要觉悟起来了。D. 山上的水资源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答案】B A.缺少主语C.“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D.歧义:“晚”和“上”连读,与“白天”相对;“上”和“来”连读,指后来上来的。六、文学常识及背诵1、朱自清,现代著名的_家、诗人和学者。著有诗文集_,散文集_,代表作有匆匆背影_、_等。2、史铁生,北京人,中国著名编剧、小说家,代表作有小说_,散文集爱情问题等,他的作品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3、川端康成,_(国籍)小说家。代表作有雪国、_、_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4、层层的叶子中间,_,有袅娜地开着的,_;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_。5、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出丛生的灌木,_,_;_,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6、树色一例是阴阴的,_;_,便在这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_,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答案】1. 散文 踪迹 背影荷塘月色春2.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3. 日本 千纸鹤古都4.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5.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6. 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阅读与鉴赏(一)阅读牡丹的拒绝完成下面问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A. “牡丹的拒绝”,即牡丹的权利,它有权拒绝自然界规定的花期,也有权拒绝好奇者的膜拜。文章题目透露了牡丹的个性信息。B.这篇散文不但将洛阳牡丹人格化,而且将其“诗化”。作者藉以颂扬一种令人敬慕的品格,讴歌真率无邪的情致。C.“花开花落二十日”,牡丹花期短暂,个性难现;而在漫长的“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牡丹才有个性。为此,作者提倡“拒绝”。D.“放浪形骸”,在文中属于成语翻新使用,没有贬义。它表现出牡丹在怒放时热情奔放的形象,符合所在段落的语境。E.作者取材于真实的经历,但文章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像,清丽的文字中兼容了崇敬与鄙视。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洛阳牡丹的美是早己被世人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B文章采用了衬托手法,用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缩纷表现牡丹的卓而不群。C洛阳牡丹含苞不放,让看花人扫兴和诅咒是因为洛阳牡丹保持了传统的个性。D文中第二人称“你”,是泛指游人,但写的仍主要是作者的感受和感悟。E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但“高贵”一词使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益发被世人赞誉。1AC(A项,“它有权拒绝自然界规定的花期,”与原文意思相悖;“有权拒绝好奇者的膜拜”在原文没有依据。C项,花开二十日不能算花期短暂,对“没有牡丹的日子”的特指意义理解有误;最主要的是前后两句没有因果关系。共4分。选对一项2分,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2.AC A被世人所确定的所公认了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的美指的是所有地方的牡丹的美。C让游人扫兴和诅咒的是在这阴冷的四月里,牡丹不开花。3.为什么说“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根据文意分条陈述理由。(4分)3(1)洛阳牡丹不仅美丽品种绝佳,而且有传奇的身世。(2)盛花期,洛阳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每条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4.解释下列语句画线的文字的含义。(4分)(1)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2)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4(1)牡丹跨越萎顿和衰老,将最美好的生命形象留在世上,可谓壮美。(2)牡丹品格高贵,值得膜拜。(每条2分,共4分。(1)意思对即可。(2)必须出现“高贵”一词。)5.“牡丹之美,惊世骇俗”作者这样评价牡丹,自有寓意。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5答案要点:作者写牡丹之美,是赞颂人的高贵品格。维护人格的尊严,不畏权贵;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不趋媚世俗;为将美好留驻人间,不吝惜生命这便是惊世骇俗之美。(共6分,可分点赋分。意思对即可。)6概括整理后回答:文中洛阳牡丹到底拒绝了什么?为什么人们非要赏识洛阳牡丹?6牡丹拒绝了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或答:拒绝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或答:牡丹的美是早己被世人所公认了的,洛阳牡丹尤是天下的奇观。7概括洛阳牡丹的“个性”。7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8.作者认为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其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分点概括说明。8.花开倾其所有; 花落惊心动魄; 不开时表现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格。 9.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第五段,写的都是“想象”,这样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9.前一问:促进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后一问:渲染了牡丹花开的盛况,强调了人们的感受。(二)阅读温州的踪迹完成下列各题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一句中“不禁”一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1、“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2分)。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1分)。结构上首尾呼应(1分)。2、作者为何会“惊诧于梅雨潭的绿”?(4分)2、因为梅雨潭的绿具有象征意义,充满着不可遏止的生命力;梅雨潭的绿与众不同,绿得恰到好处,梅雨潭的绿最醉人最可爱。3、请概括出第二自然段所写的内容,并说说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3、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1分),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1分),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2分)。4、对“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两句的理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排比,描写梅雨潭的绿让人有实体感受。B运用对偶,赞美那醉人的绿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C运用夸张,表现那醉人的绿简直可以捉摸到。D借助想像,赞美梅雨潭的绿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4、D5、赏析“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5、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作者的想像,写出梅雨潭的绿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6、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种矛盾的说法可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6、这句话是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7、写梅雨潭为什么要花那样长的篇幅写梅雨潭的四周景色?7、梅雨亭是整个梅雨潭风景的一个有机部分,不写梅雨亭,梅雨潭景色不会有这么多姿多彩。没有梅雨瀑就没有梅雨潭。梅雨瀑是美的,但到了梅雨潭边,“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反衬出梅雨潭更美。8、“梅雨亭”是作者的一个观察点。在这个点上,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8、写了山、微云、岩面和草丛,画出了瀑布的背景,介绍了梅雨潭周围的景色,然后具体写梅雨瀑并介绍梅雨潭得名的由来。这是按空间顺序写的。9、词语赏析:(1)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9、(1)“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2)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2)“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3)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3)“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10、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10、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1、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11、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12、请思考:“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12、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像少妇拖着的裙幅”除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沉静羞涩,脉脉含情神韵。 13、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13、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4、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14、不行。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15、“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用第二人称好处?15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仿句: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16、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16、拟人的方法: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17、思考: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17、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18、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18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19、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19、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20、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20、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21、如何理解“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的含义21、因为作者被潭水的绿所吸引,而没有在意身边的瀑布。22、作者将梅雨潭的绿取名为“女儿绿”的原因是什么?22、因为梅雨潭的绿具有小女孩一样的鲜润、轻盈、清亮、纯洁的特点。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聒:喧扰,嘈杂。 (1)此词写于作者从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的行军途中,写出了 之苦及 之情。(2分) (2)有人认为“夜深千帐灯”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接近,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1(6分)(1)羁旅 思乡(共2分,每空1分)(2)答案一:此句写出作者经过白天跋山涉水的漫长旅程,旷野宿营,夜深不能寐,走出营房,只见上千营帐都亮着过夜的灯火,远接天边(1分),显出恢宏壮阔的气势,壮阔中透露出苍凉、孤寂(1分),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而“大漠”、“长河”的雄浑、壮阔正是与“孤烟”、“落日”的苍凉、孤寂融为一体。因此,它们意境接近。(1分) 答案二:(意境描述与上相同,1分)“夜深千帐灯”,重在通过壮以阔的景象(1分)写思乡之苦,此情深挚婉丽(1分),较“大漠、大河”一句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充满张力的内涵,则相对纤细、单薄(1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蝶恋花 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本词开头写到“庭院深深深几许?”上阕中哪一句写出了庭院之深?本词作者假托身居闺房的女性抒发感情,联系下阕看,“院”是“深”的,“情”也是“深”的,下阕抒发了词中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2、上片“帘幕无重数”写庭院之幽深;下片着重写情,“深”字体现出了女主人公深深的孤独伤感之情。(赏析: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 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 “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堤工程质量管理方案
- 2025版司法局《民事起诉状(遗赠抚养协议纠纷)》民事类法律文书(空白模板)
- 抚州财务优化咨询方案
- 氮肥生产安全管理规范分析报告
- 机械类网络营销方案
- 建筑墙砖加固方案设计
- 涂料行业业务咨询方案
- 110主变安装施工方案
- 心理咨询班会方案
- 金安脆桃营销策划方案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直播责任自负书
- 2023年太原市第二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DDI辅导员工迈向成功-辅导领导力系列
- 竞选大学心理委员ppt模板
- 煤矿井筒装备安装方案
- T∕CEPPEA 5008-2021 城市电缆线路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多选题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 22.1.1二次函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练习
- 各类机床工时定额计算方法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经济价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