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画面编辑.doc_第1页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doc_第2页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doc_第3页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doc_第4页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 刘霞 摘要:随着电视新闻制作技术的发展,以及广大受众信息需求心理的变化,新闻画面编辑需要不断拓展新思路,本文主要通过提炼论述当下电视新闻画面编辑工作中的基本技巧和思路,结合自己在新闻编辑实践中的困惑与电视新闻学的编辑理论,提出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新闻画面剪辑的新思路与新技法。 关键词:电视新闻;剪辑;镜头;新思路;新技法 The Study on the Editing Of TV News Picture Liu xia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 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 opment of television new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the general TV news viewers information needs of Mental changes, the editor of news picture have to continuously develop new idea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skills and ideas of television news pictures editing , bined with my practice and the confusion in the News Editing and excellent editing theory of television journalism ,so At the end ,I propose some typically new ideas and new techniques of the editing of TV news picture. Key words: TV news;edit;picture;new ideas;new techniques 一 引言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能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事实的报道。而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新闻联播等消息类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概念,则是指电视屏幕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本文主要论述狭义的电视新闻画面剪辑,即消息类新闻。由新闻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真实性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也是新闻的生命。时效性由新闻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出时效性特征:“新近”指的是不久以前的一段时期,还有“正在发生的、发现的”,正是体现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如果不讲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新闻就成了旧闻,就成了资料,就成了历史,那就没有了新闻的价值。 画面编辑,可以理解为镜头的选择与排列组接的过程,也就是选择最合适的镜头中最好的部分,按照最有利于叙事、表达思想的顺序组接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正因为电视新闻具有以上所述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时,要时刻遵循这两个基本原则。一方面,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求我们的画面编辑工作人员选取真实的新闻镜头画面,从而向受众报道真实的新闻。另一方面,它时效性强,要求编辑人员能够快速将一堆散乱的素材辨析清楚并有序地组接起来,它一事一报、简洁明快,无需过多的细枝末节,要求编辑人员有比较凝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声画感悟能力。在“信息匮乏”时代,人们渴求信息的程度大大超过媒体所能提供的,于是,主动权和制导权掌握在传播者手中,也就是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手中。而在今天一个“信息相对过剩”的时代,受众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的电视新闻真正具有了“消费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新闻是为我们的受众服务的,而新闻画面是为新闻内容服务的。因此在进行画面编辑时,除了要考虑上述两个基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所以,探索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技巧和思路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本文主要通过提炼论述当下电视新闻画面编辑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思路,结合自己在新闻编辑实践中的困惑与电视新闻学的编辑理论,提出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新闻画面剪辑的新思路与新技巧。 目前进行电视新闻画面编辑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也将从以下几个具体工作中阐述画面编辑各个工作阶段的技巧与新思路。 二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工作步骤 (一) 镜头画面的选择 镜头画面的意义主要在于证实报道词,最大程度地来消除报道词中的不确定性,并以感性的形式来表现报道词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环境等新闻要素。 1 .镜头画面选择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信息含量:电视新闻由于报道时效性的要求以及新闻长度的限制,应尽量选择那些最新的、典型性的、关键的、简洁的、直接反映事件本身的画面。也就是说,提高电视新闻的信息含量是选择镜头画面的主要原则。所以,信息量匮乏的或者所含信息是没有新闻价值的画面以及因过度追求视觉美感而使信息量大量流失的画面,都是不能采用的。对新闻而言,传达新闻信息永远是第一位的,讲究构图、光线等视觉美感是在不损害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讲究。在暗访、抓拍等情况下,镜头画面往往是很“难看”的,构图、角度、光线都存在问题,但是,只要画面是有新闻价值的,就要被选用。 真实性所选择的新闻镜头画面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的,不能出现因摆布出现的假信息画面,因为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性。 2 .电视新闻编辑要尽量选择的镜头画面 传达事件动态信息的画面,是正在发生的或事件发展的最新情况。往往动态的信息的时效性都比较强,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 选择典型的细节画面,一般指特写镜头。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典型的细节常常最能说明事实特点。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奔赴汶川视察受灾情况,慰问受灾群众时,有一个特写镜头是总理牵着受灾群众的手,一边是总理关怀话语的同期声。这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了我们的总理心系灾区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强烈关怀之情。 3 . 镜头画面选择的新思路长镜头 使用长镜头,保持信息的完整。长镜头(Long Take),又被称作“段落镜头”或“多构图镜头”,它是指在一个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多层次多景别地表现同一事物。 目前,长镜头是否适用于电视新闻还存在着争论与分歧。不赞成长镜头运用在电视新闻的学者认为:由于电视新闻长度的限制,而长镜头所占时间较长,所以认为电视新闻最好不采用长镜头。认为一个长镜头不如一组镜头表现力强、信息量大,舍不得在本来就很短的新闻中拿出一大段时间编入长镜头。而赞成在电视新闻中运用长镜头的学者认为:长镜头具有很强的写实作用,保持了信息的完整性。笔者也认为长镜头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于保持了时空的整体性。真实性和可信度都很大,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电视新闻画面编辑中有其用武之地。编辑时要尽量选择有情节、有内容的长镜头。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的“永野被刺”一条新闻:诈骗集团的头目永野,骗取了大量钱财,罪行败露后躲在家内闭门不出,不见任何人。永野家门口前人群杂乱。突然,出现了两名凶手,砸门叫喊,打碎玻璃跳窗人内。一声惨叫之后,两人跳窗而出。警察把两人押入警车。警车驶去。整个新闻全长近6分钟,几乎是用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的。观众好似身临其境,在电视机前面目不转睛,从头看到了尾,成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另外笔者也在新闻画面编辑中采用了长镜头。比如有一次,田家炳先生的儿子来我校参观,副校长接待其参观田家炳博物馆时,就采用了摄像师拍摄的一个长镜头,田家炳先生的聚精会神的观看,一边听着副校长的介绍。这个镜头共有30秒,而这条新闻才有1分40秒钟,不过采用这个长镜头的原因,就给观众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很好的展示了这个新闻事件。 (二) 镜头长度的选择 编辑要能准确安排每个镜头的停留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恰当合理的时间长度既能使观众明白镜头的信息,也显示出了对宝贵播出时间的珍惜。从观众角度来说,在自然常态下,他们能看明白画面的内容,并且理解其中的含义和,他们不会意识到眼前的镜头还有时间长短的考虑,只有当他们来不及看明白镜头的含义,或者早已看懂了可是还不换画面时,他们会责备编辑不懂对画面的长度的控制。 一般说来,决定镜头的长度需要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镜头的内容长度、情绪长度和节奏长度。 1. 内容长度 内容长度,是指把画面主体内容展示清楚的镜头时间长度。这一长度受到画面主体、陪体的位置、状态,造型的简繁以及画面明暗情况等因素的影响。除了这些之外,还需要根据画面内容在整体中的重要程度来确定不同的镜头长度。对那些可有可无的、画面内容不重要的镜头,时间可以尽量短些,或者干脆去掉。 一般的规律是:在画面中,亮的部分比暗的部分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视觉注意,因此灰暗的画面要比亮度好的画面停留的时间要长些。比如,一个表现警察埋伏在草丛中准备抓逃犯的中景镜头,如果事件发生在白天,只需要7秒左右的时间就够了,如果事件发生在夜晚,则需要10秒或更长的时间,以便观众看清画面主体的情况。根据人的视觉特征,近处的景物要比远处的景物看的清楚。因此,如果主体处于近处镜头时间可以短些;如果主体位于远处镜头可长些。运动的主体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引发兴趣的刺激强度大,镜头可以短些;而静态的主体传递给观众的视觉刺激要舒缓些,镜头给的时间要相应长些。比如:马路中央竖着一杆交通灯,各种车辆在它的两侧川流不息。在这个画面中,若要表现交通的繁忙情况,镜头可以短些,要是可以表现不断变换着信号的交通灯,则镜头可以相对长些,使观众有足够的时间把注意力从运动物体移到静态物体,领会其中的含义。景别也是作为镜头长度选择的重要参照依据,一般来说,远景、全景等景别大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多,观众要看清楚这些内容所需要的时间也就很多,镜头也要求长些。近景、特写等景别小的画面,包含的内容简单明了,观众只要很短的时间就看清楚了,镜头长度就短些。 2. 情绪长度 如果我们把镜头内容长度视作一种“叙述长度”,它旨在让观众看清画面所表现的对象,了解画面所反映的情况,那么镜头的情绪长度就是一种“描写长度” ,它是通过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抒发情感,让观众进一步感受、体会镜头所传递的信息,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内容长度主要由人们的视觉特点决定,而情绪长度则是主要由人们的心理特点决定。如果用1秒钟表现一个男人落泪的镜头,观众只得到那个人在哭的简单印象。如果用5秒钟或者更长的时间来表现,观众便会琢磨和体会那人的感情,并且会逐渐被这种情感所影响。前者的长度只能让观众看清“是什么”,而后者的长度则会使观众了解体会“怎么样”、“为什么”。比如:电视新闻中播出一位重要领导人去世的消息时,一般会用10秒钟左右时间的镜头展示领导人的遗像,给人一种沉痛、肃穆的感觉。 3. 节奏长度 节奏是指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长短、起伏、轻重、缓急、张弛、动静等有规律的交替变换,给电视观众造成一种或激动或平静、或紧张或松弛的心里感觉。镜头的长度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节奏,对节奏起着控制作用。相同的画面内容,用长镜头表现给人舒缓的感觉,用短镜头表现则造成紧迫感。换言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新闻节目的节奏需要确定镜头的长度。在节奏缓慢的段落,镜头可以稍长些,在节奏较快的段落中,镜头则可以短些。比如表现我们经济形势发展良好,全国人们振奋的新闻节奏就比较欢快,这样的镜头可以短些。而表现汶川地震受灾的新闻,节奏就应该是比较沉重的,这样的镜头就可以长些。 (三) 镜头画面的组接 1.编辑点的确定 编辑点,即镜头之间的连接点。新闻画面的组接首先是要确定编辑点。编辑点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有时候差几帧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或者不舒服,或者很流畅。编辑点的确定是否恰当,关系到镜头转换是否流畅,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感受,是否满足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要求。因此,编辑点的确定在电视新闻画面编辑中是至关重要的。剪辑感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的,在平时看电视、看电影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注意画面的剪辑,培养自己的画面意识。 根据电视新闻的不同的编辑要求,可以把编辑点大致分为一下几类: (1) 叙事编辑点:以画面内容为基础,根据解说词叙事,或者情节发展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为依据来编辑画面。 (2) 动作编辑点:以画面的运动过程为基础,根据实际生活规律的发展来连接镜头和转换场面,使内容和主体动作的衔接、转换自然流畅。电视新闻中动作编辑点的一般要求是要能够使一个镜头画面在长度上完整表现人物某一个动作的全过程,或者运动过程中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 (3) 节奏编辑点:节奏感的确定就是要通过对镜头的连接点的处理来体现快慢动静的对比,从而营造一种画面的节奏感。 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指所拍主体、事件、情节、人物情绪等发展的强度和速度,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语动作以及场面调度和蒙太奇的手法来实现。而外部节奏又称造型性节奏,主要是镜头的长度、不同的景别、镜头的运动、镜头组接方式等。 节目的节奏不仅体现在镜头长短这一时间因素上(上文已述),还体现在镜头本身的运动和镜头内主体的运动这些空间形态上。画面主体的不同运动形态和动作幅度会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如奔驰的小汽车与路旁的等车者所形成的节奏是截然不同的。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通过剪辑把运动镜头组合到一起,往往能非常到位地表现画面主体的情绪、情感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剪辑画面应该从一部作品的总节奏出发, 做到既有规律又有变化。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应循序渐进, 但有时也可以反常规地跳接, 产生节奏的突变, 从而创造出强烈的冲击波和惊奇感。所以, 改变电视新闻画面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特别是抗灾救灾场面, 往往用逐渐加快搜索镜头和调集人力物力镜头之间的切换频率来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 即通过一组对列的短镜头的快速剪辑, 来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因为特定的节奏往往能给观众一种视觉和心理的冲击, 从而产生特殊的效果。电视新闻虽有别于文艺作品,但同样要讲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同主题的新闻应有不同的画面节奏,不然就会让人看着很不舒服,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政治错误。报道重大的会议新闻,如党的代表大会,其内容严肃、气氛庄重,新闻画面的节奏就应沉稳、舒缓,景别宜大不宜小,镜头宜长不宜短,推、拉、摇、移的速度要从容不迫,显示事件的凝重感。这类新闻政治性强,抽象的理论多,沉稳、舒缓的节奏便于观众去思考新闻的内容。而对“六一”儿童节的新闻报道,新闻画面的节奏就应该欢快、活泼。儿童象征着希望和未来,镜头宜短不宜长,可多用特写和近景来表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角度也应多变,以表现孩子们的活力和朝气。像我们学校的举办的运动会和红歌会,画面的剪辑节奏就会有所区别。因为红歌会是赞颂革命的,所以节奏要庄重一些,而运动会是一个竞技的盛会,节奏应该是明快和紧张的。我们在对这两个节目进行画面剪辑时就注意了剪辑节奏。 2. 组接原则 (1)画面组接的基本原则 画面的组接的基本原则是“动接动”、“静接静”。但在保证画面组接得连贯流畅的最高原则下,也可以考虑“动接静”、“静接动”。 对于“动”和“静”的含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1)根据画面主体运动状态组接镜头。在这种组接方式中,“动”和“静”指的是画面内部主体的运动状态。根据画面内主体的运动状态进行镜头的组接方式有以下几种: 静止的主体接静止的主体:是两个静态构图画面的组接。如大片的果树接枝头累累的果实。两个静态构图画面的组接,要尽力寻求两个画面主体在空间关系、逻辑关系以及造型特征等方面的联系。 图一 大片的果树 图二 果实累累 运动的主体接运动的主体:动作中切,是最常用的动作剪辑方法。景别变化造成的视觉不协调会由于动作的流程使观众看不出来。 运动的主体接静止的主体:一般剪辑点选择前一镜头中主体运动当中的瞬间停歇处或某一处动作全部完成之后,这样才能保持运动主体与静止主体间的顺畅连接。例如,编辑奥运会女排比赛时,前一个镜头是中国女运动员漂亮的扣球,后一个镜头就是看台上观众欢呼。 图三 漂亮的扣球 图四 看台上的欢呼 静止的主体接运动的主体:一般选择后一个镜头中主体动作即将开始的瞬间作为剪接点,使前一个镜头中静止的主体与后一个镜头中主体动作即将开始的瞬间相连接。 2)对“动”和“静”的理解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镜头外部运动。镜头外部运动是指拍摄时所运用的推、拉、摇、移等运动技巧。从镜头外部运动的角度看镜头的组接有以下几种: 固定镜头接固定镜头:固定镜头,指的就是拍摄镜头画面时摄像机焦距、机位固定不变拍摄的镜头。从镜头的运动形态来看,固定镜头呈现静止状态。但是从镜头内的画面主体的状态来看,主体既可能是静止的,也可能是运动的(前文已述)。采用固定镜头接固定镜头时,要依据画面内主体运动的方向、速度、画面造型等因素来确定剪接点。 运动镜头接运动镜头:运动镜头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起幅、运动过程和落幅。起幅、落幅在后期编辑的时候,对确保镜头组接的平稳、流畅有很大作用。在组接的时候要注意镜头运动的方向,还要注意保持两个镜头运动速度的一致,以免造成运动节奏的明显改变,产生忽快忽慢的不稳定感当前后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向一致或者相近时,直接在运动过程中切换镜头,不需要停顿,不需要保留前后两个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当前后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时,则需要保留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这样使观众在视觉感受上减少了突兀的跳跃感。 固定镜头接静止镜头:这是一种突破常规的组接方法,在选择剪辑点的时候,应该注意把画面主体运动因素和镜头外部运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一方面,可以利用固定镜头内主体运动的动势,寻找恰当的剪接点,将固定镜头内主体运动和镜头运动协调起来。举个例子来说,播放国庆胡主席阅兵时,前一个镜头是跟拍主席乘坐的轿车镜头,下一个镜头就是固定画面轿车向画面深处驶去。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前后两个画面主体的呼应关系,来表现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的联系。跟拍马拉松选手的比赛,下面一个镜头表现观众为运动员加油鼓掌的固定镜头,就是两个画面内主体的呼应关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完成动静之间的转换。 虽然动接动或静接静都是电视节目的剪辑方法,但是,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画面的剪接还是要以稳为主。画面是为新闻服务的。连贯流畅的一组组接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准确全面的了解到新闻最有效的信息。 (2)画面组接的新思路直觉思维 上述画面组接原则是在保持画面连接流畅连贯的前提下进行画面组接的原则。但是在新闻画面编辑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破常规的剪辑方法。有时候“静”接“动”不一定非要在动作停歇处进行编辑,为了实现新闻节目的整体节奏,或是为了实现电视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都可能突破这种常规剪辑法。比如为了表现繁乱或者复杂的环境时,我们的镜头组接就可以运用交叉运动的组接方法,也就是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营造一种混乱的氛围。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电视新闻中播出某地出现恐怖组织袭击的画面,为了体现混乱的场景,我们的镜头画面组接就可以不用固守我们的组接规律。还有一个就是剪辑的直觉思维。剪辑的时候除了按照基本规则,具体用哪个镜头,大多数时候剪辑者并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维过程,而是凭着一种直觉,快速地进行选择,这就是直觉思维。剪辑时,如果编导每处都去理性分析、仔细考虑,往往会得不偿失。比如图像本身的逻辑性,声画对位问题,相邻画面色调、影调的统一,还有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蒙太奇特殊技法,很多时候各种基本规则会相互冲突,如果每剪一个镜头都要方方面面去仔细琢磨、仔细掂量,这片子简直没法剪辑。这个时候只有在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作一个直觉上的判断和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剪辑的直觉思维。这里的直觉思维并不是单纯的指人的“第六感”。因为我们知道,这种直觉思维是建立在无数实践上的。像我在校园新闻中心实习时,那里的老师不管是出去拍摄新闻,还是剪辑新闻都会比我们才接触电视编辑的人快很多。因为我们编辑时要不断琢磨选择怎么样的画面,画面怎么样进行组接,是否违背了组接的原则。后来老师才告诉我们编辑时有时候是凭借着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前文所述的直觉思维。 3 轴线规律 (1)轴线以及跳轴的概念 “轴线”是一条假想的直线,它是指拍摄对象的运动方向或两个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连线所形成的直线。前者叫运动轴线;后者称作关系轴线或方向轴线。轴线规律指的是拍摄时摄像机的位置始终保持在主体的运动轴和方向轴的同一侧,那么,不管怎么拍摄,画面中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总是一致的,否则,就是“跳轴”,给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跳跃感。 图五 两个机位越轴拍摄,两个镜头组接后造成人物方向上的混乱 (2)跳轴的补救措施 当画面跳轴时,编辑可以采用一些补救措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两者之间插入全景画面或者特写镜头。由于镜头中的画面所处的位置、方向都不是很明显,这样可以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缓冲,跳轴现象自然得到化解。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在两个镜头之间加入一个运动画面,这样也能将轴线改变过来。 (3)轴线规律的新思路淡化轴线规则 但是,从电视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和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轴线规则的观念应该大大地淡化。主要理由有: (1)大量使用ENG单机拍摄,可以把机位处理在轴线同一侧,从摄像的角度讲,拍到跳轴镜头的可能性能够减到最小。 (2)现代编辑技法的发展,使叠画、黑场转换、静帧等特技编辑方法已变得极为便利,在一般的对编机上即可完成。对跳轴镜头直接在编辑点上进行处理已很方便。 (3)新闻现场瞬息万变,新闻事态难以预测,需要多角度、多景别、多侧面地来反映新闻本源。由于内容的需要,有些跳轴镜头无法避开,那么把跳轴镜头重复使用二三次,轴线关系连续变换,最后一个镜头,也可以把观众的方向定位确立起来。 我们认为轴线规则的观念应该大大淡化,不仅仅是由于编辑技术条件更加完善了,更重要的,是电视新闻现场感的客观性,因为在电视新闻中,各种变化是很难预测和事先安排的。记者要抓拍到最主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摄像机的轴线随时会被打乱。所以,我们主张在电视新闻的拍摄和编辑中,轴线规则的观念要再淡化一些。记者们要更加放开手脚,紧紧追随新闻事件的每一个变化,拍下那些稍纵即逝的宝贵画面,而不要为了苛求轴线而痛失良机。编辑们也要更加放开手脚,选取最能反映新闻事件的典型镜头,首先把最重要、最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即使触犯了轴线规则的某些戒条也在所不惜。如果我们不是消极地避让跳轴镜头,而是主动地使用跳轴镜头(比如将跳轴镜头编为一组,跳轴镜头加字幕标志等),那么,跳轴镜头将不再是人们长期认为的那样,是编辑手法的“败笔”,而可以变为加强节奏、表现运动、增强现场感的“神来之笔”。 4. 转场的方法 段落与段落之间、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就叫做转场。电视节目中的转场有两种: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技巧转场分为淡入淡出、划入划出、划像、定格、多画面。我们的电视新闻采用技巧转场较少,因为采用技巧转场,人为痕迹过于明显,影响我们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自然感。消息类新闻的组接、转场要讲究朴实,以无技巧转场为主。画面编辑时会涉及到诸多编辑技巧,在运用这些技巧技法时,不能伤害到新闻的真实感,让人感觉有作假的嫌疑。 无技巧转场在具体操作时称为“切换”或“切”,它是一种镜头自然过渡的方法。在电视新闻中,有两种转场方式是常用的,应该引起我们学习的重视: (1)空镜头转场:在新闻现场,摄影师可能不能为拍摄考虑太多,给后期编辑造成转场困难,但是空镜头是可以补拍的,所以这种转场方式是比较方便的。 (2) 声音转场:在新闻片中,可以利用旁白、人物同期声、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来转场。电视新闻中常用这种方法:前一个场景是旁白对人物及事件背景的介绍,后一个场景则直接切入人物的同期声采访,与此同时完成场景的转化。 电视的制作技巧是不断发展、丰富的,我们不要局限于现有的模式规则,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大胆想象,创造出更好的转场方法。电影制作如此,电视新闻也是如此! 5. 镜头组接中的其他新技巧和新思路 随着电视制作技术和观众收视习惯等因素的改变,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技巧也有了新的发展,应用在镜头组接中技巧也是层出不穷,并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1) 用特技处理, 让新闻画面 “活” 起来 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对复杂的电视特技手段是排斥的,是因为特技会使纪实性的新闻画面失去其真实朴素的面目。但是,对于突发性事件,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电视记者有时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去采拍。按照惯例, 播音员只能用口播的方式报道新闻, 平淡而乏味。而在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可以用两维、 三维及各种特技技术, 几近完美地把事件发生的现场形象地再现出来, 使荧屏顿时生辉。比如,美国9.11事件新闻报道中就运用了慢动作镜头播放了飞机撞向世贸大厦的瞬间情景,使观众十分清晰地看到了当时事件发生的过程。再如,新闻短片鸟瞰新重庆中,搬到运用了屏幕分割特技,将大都市现代化的壮观景色与过去陈旧落后的面貌对照在同一个画面中,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巨变的主题。还有为了保护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不便于公开身份的人物,我们会使用马赛克效果处理人物的面孔。 可以说,特技是电视新闻画面的锦囊,运用诸多画面语言元素来加以处理,会起到增强新闻画面典型性、新颖性、审美性的作用,会使新闻画面更为流畅,更为生动活泼。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