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家族“赶仗习俗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doc_第1页
论土家族“赶仗习俗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doc_第2页
论土家族“赶仗习俗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doc_第3页
论土家族“赶仗习俗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土家族“赶仗习俗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黎 帅 闫 鑫 王佩(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赶仗”是土家族的一种集体围猎活动,是土家族原始渔猎活动的延续,更是土家族英勇精神的体现。源于土家族世居的武陵山区生活的“赶仗”孕育了骁勇善战的民族精神,其前后的梅山神祭祀活动也蕴涵了深邃的文化,与土家族白虎“图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词:赶仗; 梅山神祭祀; 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0)06-007703土家族“赶仗”是指集体的围猎活动,又称赶肉、赶山等。在古代,“赶仗”是土家人重要的经济活动,对土家民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土家族民族勇敢精神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赶仗”前要进行梅山神的祭祀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对祖先英勇精神的崇拜和向往,更进一步影响着土家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对其进行考察,有助于厘清土家族经济活动及习俗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让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和现代化建设互相促进。一、“赶仗”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土家族自古就有渔猎和采集活动,考古学家在土家族居住地区发现的早期人类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的狩猎工具和兽骨。长阳人遗址、龙山里耶溪口遗址、大庸古人堤遗址、永顺不-二门遗址、芦溪县浦市二中和五里洲遗址等,均发现有石球、箭簇、网坠、追击器等渔猎工具和大量兽骨 。永顺府志卷一、二在概括明清时代湘西土家族“赶仗”的情形时说:“龙山(今湖南龙山县)深林密箐,往日皆土官围场,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每冬狩猎,谓之赶仗,先令舍把、头目等,视虎所居,率数十百人用大网环之;旋砍其草,以犬惊兽,兽奔,则以鸟铳标枪立毙之,无一脱者” 。这也同样证明了土家族围猎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土家族围猎活动的盛行与土家族的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土家族的元祖巴人就辗转居住在武陵山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据潘光旦考证,武落钟离山即为武陵山区的清江流域。土家族居住的地域为武陵山区,海拔大多在500-2000米之间,是典型的山地地貌;气候温和,宜于各种动植物的繁殖生长,这就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典型的山地经济。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土家族形成了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经济结构,而狩猎成为土家族大宗食物的主要来源。因而,“赶仗”在古代土家族中甚为盛行。土家族“赶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学者黄柏权根据考察认为“赶仗”可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狩猎阶段;巴人进人湘鄂渝黔大山至唐末宋初;北宋到清朝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至本世纪506O年代;60年代至现在。黄柏权教授通过分析指出,土家族“赶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土家人经济来源的转变而有逐步减少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他进一步指出“通过对“赶仗”活动的历史文化考察,可以看出它对土家族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积极作用,并随之形成了以“赶仗”为核心的狩猎文化。”土家族“赶仗”活动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其对土家族民族精神的影响也随之淡化。实际上,正是由于长期的狩猎活动已经形成了土家人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神的独特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奠定了土家族与众不同的民族精神的基础内涵,深远的影响着土家族的发展。二、“赶仗”活动的流程土家族“赶仗”活动虽然极为常见,但所见记载却不多。宣恩土家族习俗中记载的大致情形为:“ 俗称“赶仗”,这是适合多人同时狩猎的一种形式。土家猎人根据动物活动的地理环境,先确定围猎时猎物最有可能逃跑的路线,依次派猎人守候在那里,这就是坐仓(埋伏)。再由猎人放猎犬打草惊蛇,让猎物现身,直到猎物出现在最佳射击位置,一般是由守仓的猎人击中猎物。”从记载和实际考察中可以看出,土家族“赶仗”活动有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包括“赶仗”人员的召集和器物的准备。一般来说“赶仗”需要多人共同协作,从几十至几百人不等,这就需要进行人员的召集,从历史资料和田野调查发现土家族一般会有固定的猎人群体。其次是需要器物的准备,包括猎枪,套索,猎狗等。此外还需要准备很多干粮,这是因为土家人“赶仗”一般时间比较长,从十几天到几个月不等。2梅山神祭祀。土家人“赶仗”前后都要进行梅山神的祭祀。梅山神为土家族的猎神,关于梅山神的记载在各地有一定差异,有梅山和张五郎等不同的说法。一般来说,湘西的猎神是梅山神,鄂西是张五郎。在宣恩县猎神为张五郎,“土家人敬奉的梅山神叫张五郎” ,而一般认为其是土家族的先祖 一个叫梅山(梅嫦)的女猎手。梅山是一个擅长打猎的姑娘,在和老虎的一场搏斗中牺牲,由于梅山以打猎著称,善服百兽,人民就尊称为梅山神。对梅山神的祭祀实质是对祖先的缅怀和对围猎的祈祷。除祭祀外,问卦也是围猎之前的序曲之一。3进山围猎。围猎需要合理的分工,一般包括侦察组、环网组、堵卡组、闹山组、祭祀组等。侦察组又称“理脚迹”或叫“点脚印”,是由经验丰富的老猎手担任,主要工作是分辨动物的类别、巢穴、踪迹等。环网组又称“守网”或者“安壕”。主要工作是布置猎网捕获猎物。堵卡组又称“断堑”或者“守道口”,主要工作是用刀枪捕获猎物。闹山组又称“赶山组”,包括嗓音宏亮的猎人和猎犬来将猎物赶进捕获地点。祭祀组主要是负责进山前的问卦和梅山神的祭祀。4猎物的分配。猎物的分配一般按照“见者有份”的原则。据黄柏权考察,“其分配原则是:除杀死猎物的人得兽头和颈部肉(土家人叫“项圈”)外,其余严格按“山中野物,见者有份”的原则平均分配,谁也没有意见。在整个“赶仗”活动中,大家都恪守祖传规矩,不轻取他人猎具和猎物;若两班“赶仗”的人在山口相遇,一方捕获另一方所赶猎物,必须两班平分。”但是随着土家族经济方式的转变,这种分配方式也有着相应的改变。三、土家族“赶仗”活动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1赶仗过程中的勇敢精神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赶仗”一方面需要精心的准备和团队协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危险性。说其有风险,这是因为在武陵山区有老虎、野猪等猛兽,稍有不慎就可能牺牲性命,土家族的猎神梅山就是在打虎的过程中牺牲的。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猛的山区野兽为舞,孕育了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的祖先廪君即为勇敢勤劳的典型代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奉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又有廪君与盐水女神之间的争斗故事,都说明廪君王位的确立与其勇敢的精神密切相关。骁勇善战也是土家族闻名历史的民族精神之一。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巴人以其勇猛善战成为主力军。在明代抗倭斗争中仍是如此,清嘉庆龙山县志风俗和光绪长乐县志中都有记载,以至到甲午鸦片战争,反帝反封建战争中,土家儿女都以勇敢善战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赶仗”活动成就了土家族人民的骁勇善战,他们无论是面对多少猛兽还是凶恶敌人,都能够不畏艰险,夺取胜利。在一场场的围猎中,土家族人也学会很多实用取胜的战争经验和智慧。2围猎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根据考古学的考察我们可以知晓,渔猎活动是古时土家族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狩猎活动是大宗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赶仗”活动的顺利与否,捕获猎物的多少对土家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早先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土家人来说,“赶仗”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活动,一方面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变化给“赶仗”带来了众多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赶仗队伍所面对的是凶猛的野兽,人们与之较量需要勇气和技巧。在土家族的“赶仗”历史中不乏因赶仗而牺牲的英雄事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梅山神的原型人物。以至于如今的“赶仗”活动仍要在“赶仗”前后进行梅山神的祭祀活动,来缅怀先祖的英雄事迹并祈福“赶仗”活动的成功进行。土家人为了确保“赶仗”活动的成功顺利,猎捕野兽,这就需要进行严密的部署和精细的分工。其分工情况前文已述,各小组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赶仗的成功。任何一个小组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赶仗的失败。这种精细分工,密切协作的生产方式也对土家族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3祭祀过程中的原始宗教色彩在“赶仗”活动的前后都要进行梅山神的祭祀活动。梅山神即为土家族的猎神,属于土家族的事象神。“事象神是与人们生产密切相关的神祗,土家族作为一个山地民族,在开发武陵大山的过程中,为了战胜恶劣的大自然,消除灾祸,以求人畜平安,铸造了许多与生产、生活十分密切的保护神,这些神祗成了山地民族的象征。” 因此,梅山神与啊密婆婆、火烟神、四官神等同为土家族的事象神。土家人对梅山神的祭祀有两方面的初衷:保佑土家人民“赶仗”的安全和“赶仗”活动的丰收。关于这点黄柏权在土家族白虎文化明确指出;“土家人崇拜山神的最初原因是为了狩猎和采集生活的需要。一方面希望上山狩猎和采集平安无事,另一方面希望神保佑满载而归。” 由此可见,梅山神祭祀活动中,祭祀者不打赤膊,不出语粗俗就是为了尊敬和取悦猎神以保佑“赶仗”活动的顺利。梅山神的祭祀活动按“赶仗”流程可以分为“赶仗”前祭祀和赶仗后祭祀。赶仗进山前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保证“赶仗”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赶仗”的顺利捕获猎物。这种敬神称为“催水”,表明要使野兽出山为猎手们所捕获,同时要请巫师或狩猎师进行相应的占卜和问卦活动。而“赶仗”后的祭祀中则是为答谢梅山神的保佑使得“赶仗”活动顺利成功。在“赶仗”后的祭祀活动中首先猎手们要将猎物抬到神龛前,为梅山神上香作揖,并取猎物的一部分作为牺牲献给梅山神。湖南省龙山县坡脚地方献给梅山神的牺牲为猎物的鬃毛,方式是在神龛上烧掉鬃毛象征为梅山神所取用。猎手所献的牺牲是表达围猎者对梅山神保佑的报答。“牺牲既是人奉献给神鬼享用的动物,也是神鬼赏赐给人的物品,人们对神鬼的要求和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是用牺牲来表达的。例如在狩猎经济中,人们对神鬼的要求是多赐猎获物,而祭祀神鬼的最高礼品也是猎获物。” )此外,土家人对“赶仗”活动还有相应的开山巫咒和封山咒)。咒语用于梅山神的祭祀活动中,以语言的象征意义来指代和暗含巫师的精神力量,来保证“赶仗”活动的成功。由此可见,在土家族的梅山神祭祀活动中体现了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注释: 黄柏权:土家族“赶仗”活动的历史文化考察, 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6月第19卷第3期。 转引自田荆贵: 土家族的“赶仗” , 吉首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转引自王善才: 香炉石:我国早期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