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每个人都略知一二的三国历史故事.doc_第1页
赤壁之战是每个人都略知一二的三国历史故事.doc_第2页
赤壁之战是每个人都略知一二的三国历史故事.doc_第3页
赤壁之战是每个人都略知一二的三国历史故事.doc_第4页
赤壁之战是每个人都略知一二的三国历史故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壹、前言一、動機赤壁之戰是每個人都略知一二的三國歷史故事,而孫吳正是開啟赤壁之戰的關鍵,因此我們想要運用管理學中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了解歷史的嬗變。二、目的由管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三國時代有名的戰役赤壁之戰(一)分析了解開啟赤壁之戰的關鍵孫吳的決策(二)從現代管理學看火燒連環船的規劃貳、報告題材介紹一、重點人物介紹:孫權孫權,字仲謀,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聰明機智,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在一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北拒曹操,西抗劉備。周瑜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與孫策自幼為好友。孫策死後輔佐孫權,在赤壁之戰中運用計謀大敗曹操的軍隊。在吳國扮演著第一大將的重要角色,是個智謀勇力的英雄。雖然機警聰明,但卻常忌妒諸葛亮的謀略,臨終前仍不忘感慨的說:既生瑜,何生亮?,与长史张昭同辅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荆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山東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二十六歲之前,諸葛亮隱居鄉間耕種,胸懷大志,對於國家大事卻有自己獨到的觀點,後因劉備“三顧”之請,出山相助其完成大業,爲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諸葛亮運用各種計謀協助劉備,爭取到能夠與孫權、曹操三分天下的局面,劉備能有所成就,若非他的幫忙也許根本無法達成。魯肅鲁肅,字子敬。東吳名將。經周瑜的推薦成為孫權的謀士,頗受敬重。周瑜死後,繼續維持孫、劉兩家友好關係。劉表劉表,子景升,東漢末的黨人。漢末,招降收編地方武裝,擁兵自守,成為荊州地區的割據者。在東漢末戰亂環境中,使荊州成為較安定的樂土。他在曹操進攻荊州之際病死,其子劉琮以荊州投降曹操。劉備劉備,字玄德。據史書記載,備乃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蜀漢政權的創立者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結為生死之交。東漢末年,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軍起義。在軍閥混戰中,先后投靠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經常寄人籬下。後來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在隆中三顧茅廬諸葛亮,使諸葛亮大為感動,同意輔佐他。劉備採納了諸葛亮占據荊、益二州,聯結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與孫權合軍在赤壁,大敗曹操,占領荊州,力量逐漸壯大,旋又奪取益州和漢中,自立成為漢中王,與魏、吳鼎足而立。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且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大破軍 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精于兵法。黃蓋黃蓋,字公覆。隨孫策定江東,平山越。愛惜部下,每戰,士卒皆爭先恐後。赤壁之戰,蓋詐降曹操,乘風放火,燒曹軍連環船,立殊功,拜武鋒中郎將。龐統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人稱鳳雛先生,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當世。龐統隨劉備入蜀。在劉備與劉璋會面時,勸劉備將劉璋取而代之。但劉備未聽他的勸告。劉璋返回成都後,龐統再次勸說劉備偷襲成都。劉璋返回成都後,龐統再次勸說劉備偷襲成都。在圍攻雒城時,龐統為流矢所中。享年三十六歲。追賜關內侯。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孫策、孫權兩朝位高權重的謀臣。他是處理內政的高手,和周瑜一起輔佐孫權,是最不會拍馬屁的吳國老臣,經常直言勸諫孫權的作為。對大小戰爭均持反對意見,屬東吳的主和派。享年八十一歲。二、赤壁之戰起因:(一)荊州為兵家必爭之地奪荊州為隆中對的第一步。 (二)時空背景:劉表-荊州國主曹操平袁紹劉備投靠劉表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火燒新野曹操佔領荊州八郡劉備退守江夏蜀、吳聯合西元208年,原本割據荊州的劉表病重,曹操於是帶兵南下,想要攻佔被三國共認為是軍事重鎮的荊州。投靠劉表、駐紮新野的劉備也藉口抵禦曹操和孫權,把所屬軍隊擴充到幾萬人,命令大將關羽于樊口大力訓練水軍,準備搶奪荊州;孫權也為了保住多年來在江東基業,加緊時機向荊州進攻。劉表病死後,曹操於是率領大軍迅速南下,擊敗劉備守軍,佔領新野;劉表的兒子劉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下投降曹操。原本依託於荊州的劉備,只好向南奔逃,企圖佔領南郡(江陵),依靠那裏大量的物資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劉備意圖後,自己親自率領5000精銳騎兵星夜追擊劉備,由於大量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曹軍于當陽長阪爲追上劉軍,而關羽、諸葛亮已經事先撤退到夏口,劉軍大敗,劉備無奈只好改變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後,又攻取、招降了荊州8郡,受降的陸軍人數多達10萬人;劉備於是派諸葛亮與孫權結盟,想要共同對抗曹操。孫權在聽取了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分析後,決定抗曹。 (三)形勢圖(圖一)1.劉備僅有荊州上方一小塊 土地(深綠色)。2.孫權位居江南,依恃荊州為屏障。 3.曹操位居北方。參、蜀、吳聯合之決策分析一、刺激吳望可安據一方,曹操佔領荊州,緊鄰著荊州的江東就開始緊張了,萬一曹操再向東攻打的話,江東就難保。而如果劉備離開夏口,曹操更會趁著優勢攻打江東。刺激:曹操南下進攻荊州二、確定問題曹操在消滅袁紹勢力、統一北方地區之後,進一步想統一全中國,故積極練兵備戰,以便南下剷除其他割據力量。孫權他繼承父兄開創的事業而得立足於江東。勢力不斷壯大,成為曹操統一全國的嚴重障礙。面臨的問題:吳如何能夠安據一方?三、確立準則(一)必須保有吳的地位創業維艱,孫吳所努力打下的江山,豈可輕易放棄!況且中國傳統最重視的是保有祖先基業並光耀門楣。是以魯肅曰:開基創業,大小數百戰,方才戰得六郡城池,江東自開國以來,今歷三世,安忍一旦廢棄!(二)使人民安定戰火會使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經濟不能富足,生活在恐懼之中。而人民若能安定,則國家才能富強。(三)軍力決定要戰要和,不能不評估軍力,而孫權最擔憂的,是曹操兵多,吳國會寡不敵眾,因此必須審慎考量。 (四)有力人士倡導支持 武將或有要戰的,文官都是要降的,然而有力人士的選擇、說服,卻是決策的關鍵。因為在中央集權式的國家,君主的決定必然會受到其周圍有力人士的影響,此可由三國演義中魯肅所說的話看出端倪伯符臨終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四、決定權重 吳是個集權近獨裁的國家,對孫權而言,如何保有江東基業是最重要的;此外,在集權式的決策之下,有力人士的倡導支持亦為決定性的要素。決策準則權重(一)必須保有江東基業4(二)人民安危1(三)軍力3(四)有力人士倡導支持3五、備選方案 曹操佔領荊州八郡之後,孫權擔憂江東難保,是以派遣軍師魯肅到夏口,以向劉表弔喪為由,趁機探聽劉備想不想合力消滅曹操。魯肅擔憂劉備若逃離夏口,會使曹操趁此優勢攻打江東,因此堅持請孔明到江東去,好與孫權商討共同抵抗曹操之策。而曹軍之南下,同時亦使劉備岌岌可危,因此劉備亦欲遣諸葛亮赴江東,力說孫權合力抗曹。 然此時江東收到曹操派人送來的一封信,信中表明要與江東並肩作戰攻打劉備,然實際上曹操的意思是要孫權投降。當時孫權集團內部意見不一,張昭等主張投降曹操,周瑜、魯肅等主張抵抗。 備選方案:(一) 主戰與蜀聯合 (二) 主和投降曹操六、利害分析(一)主和者的論調1.曹操挾天子令諸侯 曹操地處中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不動就用朝廷的名義來號令天下,自以為是正統,若不接受就會被套上叛賊的惡名,曹操也可藉此聯合各方來討伐,況且不久前才平定北方的大勢力袁紹,曹操獲得軍、政兩方面的完全優勢,有如旭日中天,難以與之爭鋒,旁人完全沒有抗爭的條件。2.曹操已擁有荊州八郡 荊州之戰略位置重要,與東吳相連,水流向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若金城之固,加之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建立帝王之業是不難成功的。 想當初魯肅首見孫權時,曾說: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漢朝再也不可能復興起來,而曹操短期也不會被除掉。唯有鼎足江東,在江東站穩腳跟,把江東固守好後,才能談的上注視天下的變化,因勢利導,以圖進取。目前北方曹、袁對立,將軍(孫權)應趁此時把長江天險據而有之,然後稱帝號而圖天下。其中長江天險就是指荊州之地,如今已先被曹操奪走了,孫吳要拿什麼跟他對抗呢? 3.魏、吳、蜀兵力懸殊 荊州騎兵八萬、步卒二十萬、水軍十萬、兵船共七千餘艘,皆納為魏軍。 曹操以八十三萬之兵,號稱百萬大軍,西自荊陝、東抵蕲黃,約三百里烽火連天的布陣,直逼吳境而來。 反觀東吳之兵僅十餘萬,而且長久以來,四境無戰事,沒有作戰的實際經驗,要如何與曹操的精兵悍馬對抗呢? 而在劉備敗走之際,僅剩關羽奉命去江夏求援,借得劉琦(劉表長子)軍馬一萬,加上後來劉琦率水軍前來支援,不下一萬之勢,孔明又於夏口招募一些士兵,總數加起來不過三萬。 V.S (=十萬兵)4.可使人民安定,傷亡不會慘重 張昭:如果想保住東吳六郡,保住現有的繁榮景象,則唯有投降曹操,避開他的百萬大軍。 就算勝利了,可是因為戰爭而帶來的國力消耗,恐怕也要三、四年才能復原,何不議和呢? (二)主戰者的論調1.周瑜謂魏有四不利: (1)有後顧之憂北方袁紹的殘軍、西涼的馬騰 北方最近才剛平定,那些被俘虜的殘軍敗將大都是曹操的舊敵,無不懷恨於心,祈禱曹操早日滅亡,以脫離其掌握;後有馬騰、韓遂之輩的隱憂,前有玄德、劉琦等之威脅,同時百萬大軍遠離許都,轉戰於滔江僻野,這些都是兵家之忌。 (2)捨鞍馬,用舟楫不熟悉作戰方式 曹操軍隊的強勇僅限於陸軍,生長在北國的野將山兵,無法勝任水戰,曹操的馬上功夫固然可以誇口,但是面對東吳的水軍時,卻是一籌莫展,只有吃敗仗的份。 (3)北方人至南方水土不服 曹操驅使中原士兵遠涉江湖,經過了長距離、長時間的跋涉,體力與精神已經被消耗的所剩無幾,身體一定很虛弱,在加上不服南方水土,必生疾病。 (4)時盛寒,北方糧草運送困難 曹軍的主力騎兵,需要照顧好自己的馬,”飲食”為首要必須顧慮到的問題,馬才會有體力在戰場上奔馳,然而在冬天裡,草木凋零,使得馬無草料,所以作為曹軍主力的騎兵不能發揮作用。2.投降者,須稱臣 投降對一般老將重臣們,只不過換個主君罷了,投降曹操後,官職、地位、俸祿等,接不會比目前差,不但有車可供代步,有吏卒可供使喚,說不定還可以當上州郡太守。 但是孫權若真的投降曹操,頂多或得一輛車、數匹馬、隨從二十人,一個降將的待遇頂多如此,官階也變為一般太守,到了這樣的地步,想要南面稱霸天下的理想,便再也無法實現。 3.吳國之基業 自破虜將軍以來,以奠定三代之基,如今完全茁壯成長,保存固有文化,想當初,第一代孫堅的苦心經營,以至於第二代孫策的熱血澆灌,吳國經歷了多少的千辛萬苦,才能有今天的成果,起能只圖一己之安逸,平白把這個國家斷送,拱手讓給曹操?那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費了。 4.曹操漢室之賊臣也,名不正 周瑜:曹操僭越之賊、千夫所指、萬民所唾、欺上瞞下的大惡棍!正因如此才要加以討伐!我們要伸張正義,討伐此一欺世盜名、有污朝廷的暴賊才對! 孔明:人生在世,應以忠孝為本念,如今曹操身為相國曹參之後胤,四百年來叨食漢祿,如今漢室衰微,他不但不知恩圖報,反懷篡逆之心,這不是亂世奸雄是什麼? 5.魏國雖擁大兵,然有許多降軍在內,各異其心,不團結 曹操的百萬大軍不是攻伐袁紹時,所收編的北國降兵,便是劫掠荊州時,由劉表舊臣敗將所組成的烏合之眾。尤其荊州軍民依附於曹操,完全是情勢所逼,不是心甘情願的,因而內部醞釀著一股起而抗爭的氣氛,人人都巴不得看見曹操軍失敗,以伺機脫逃其魔掌。 雖然說是百萬大軍,但其中原先隸屬於袁紹的北方士兵都是被征服而收編的殘兵敗將,意氣不高昂,也欠缺忠勇之心,只是寄人籬下,不得不唯命是從,而荊州的士兵才投降到曹操陣中沒多久,由於加入的時間尚短,向心力根本不夠,加上曹操本身對該兵團的將領仍在考察階段,能是疑心重重,絕不會將他們安置在重要戰區賦予重任。因此可用之兵並沒有實際上的百萬那麼多。 孔明:曹操的百萬大軍只不過像一大群的螞蟻罷了,只要我一指捻去,立刻粉身碎骨。或是大手一揮,便連大江之水也要襲捲而去,即便吞沒他的舳艫百艘。 6.早晚要面對 曹操的目的即是一統天下,若孫權現在不肯積極對抗曹操,等劉備被消滅之後,魏將更強大、更囂張,曹操還是會找藉口攻打東吳,到時候形勢更不立於東吳,倒不如現在蜀、吳聯合共同對付眼前的敵人,勝算會大一點。 七、分析解決方案決策準則權重備選方案一:主戰備選方案二:主和決策原因分析保有江東基業4投降則必稱臣,而選擇一戰尚有機會保有江東基業,因為倘若與劉備聯合戰勝曹操,則就可三分天下安踞江東。有力人士倡導支持3魯肅、周瑜張昭曹操驅眾南侵,和與戰二策,孫權不能決,一聽於周瑜。軍力31.魏國大兵不團結2.魏軍有四不利曹操以八十三萬之兵,號稱百萬大軍劉備三萬東吳之兵僅十餘萬兵在精不在多,且吳蜀軍師、將領謀略過人。人民安定1戰火將使人民無家可歸,無米可食,妻離子散。總分 101八、選擇解決方案最後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對付曹操,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人馬與在樊口之劉備會師。選擇方案:主戰與蜀連合九、執行解決方案 開啟赤壁之戰。(圖二)赤壁之戰地圖、放大圖肆、火燒連環船之規劃一. 故事背景:而吳國最後作了主戰的決策,開啟了赤壁之戰。戰爭一開始,周瑜就打了個勝仗,但敵我力量之間的對比還沒有顯著的變化,曹操的力量還遠遠超過孫劉的力量。周瑜決定盡量消弱敵方的優勢,首先在群英會上用反間計除了魏方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及孔明草船借箭,又一次加強了吳軍;後來孫劉兩家又共同決定了火攻的戰略大計。由於火攻之計急切間也難以施行,於是黃蓋就獻了苦肉計,企圖贏得曹操的信任,詐降曹操,以火燒曹軍;可是光有黃蓋的苦肉計,而沒有闞澤獻詐降書,也是無法成功的;即使如此,敵人的可乘之隙還未造成,直到龐統獻了連環計,把曹操的戰船鎖了起來,敵我形勢才起了變化,孫劉一方才可以從防守轉為進攻了。二. 規劃目標:消滅魏周瑜召集諸將,他命令諸將各領取三個月的糧草,分別做好破曹的戰爭準備。黃蓋打斷周瑜的話,搶先說:不要說三個月,就是支用三十個月的糧草,也無濟於事。如果這個月內能打敗曹操,那就再好不過了;如一個月內不能擊潰他,倒不如依了張子布的主意,乾脆束手投降。由黃蓋的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最急迫地問題就是如何消滅魏。組織的實際目標(real goal):徹底消滅魏(曹操的軍隊)三、環境分析: 蜀吳是友是敵? 在整個赤壁之戰裡,東吳周瑜與蜀劉備結為同盟,其目標是攻破曹魏目標統一四海,逐城佔領八十三萬大兵。從曹操如此堅強的軍容來看,不管是周瑜率東吳獨自抵抗或是劉備獨自對抗,都會因為兵力不足而戰敗,此點考量也是日後雙方決定互相支援的原因之一。蜀吳的合作關係就像是今日企業間組成的策略聯盟,許多家電信通訊業者例如台灣大哥大,東信,泛亞,組成策略聯盟,協議連通各自較大型的基地台組成全台可流通的電信系統,如此一來便不會發生客戶在基地台範圍外收不到訊號的狀況發生。策略聯盟的關係是短期的,可互利快速達成目標的,就蜀吳來說,兩方目標無不是想統一混亂的時代,甚至應該互為競爭者,但當一強大的環境因素曹操的南下大兵已經蓄勢待發,為了短期的目標,兩方採取合作方式一起對抗曹操蜀吳形式表面上互為盟友,但其實從一些細微的地方仍可看出雙方的明爭暗鬥孔明與周瑜分別是蜀吳的智囊,在火燒連環船火攻之計裡,主計者是周瑜,當他安排黃蓋的苦肉計成功的騙過曹操,也騙過自己的手下眾將而對他產生流言時,孔明確心知肚明周瑜的用意,但卻叫魯肅不能讓周瑜知道他知曉這個計謀,怕因而引起周瑜的殺機。但周瑜卻是真心想殺掉孔明的,即使他們是盟友身分,但孔明的足智多謀讓他擔心其往後會必是他的首號大患壞了他的事業,而派人趁孔明在七星壇借東風時暗殺他,但還時被神算的孔明洞悉心思而提早回了蜀國。赤壁之戰大勝後,蜀吳恢復了以往競爭者的角色,各自攻取城鎮,策略聯盟也隨之結束合作關係。而在環境評估裡,曹為了收集競爭者情報,而派了蔡中與蔡和深入對方陣營中去了解競爭者再做什麼,這麼作對我方會有何影響等等,幫助曹操作環境偵測進而對競爭者的舉動作規劃實施方案上的修改四、優劣勢分析(一)吳的優勢1.曹操後方不穩。曹操雖為漢朝丞相 因勢力龐大而奪下北方,但尚未平定、仍有許多後患,且曹操急於統一、現今長久作戰於南方,因此後方支柱已漸漸衰弱。2.曹軍不慣水戰。 曹操的北方軍士、習於陸戰、不擅水戰,如今不能用步兵、馬隊作戰,而要泛舟、在水上交兵,必定兵力大弱、不如從前。3.曹軍給養不足。曹操軍隊長途南下 又長期作戰、軍糧多已耗盡。又時值隆冬盛寒,馬無蒿草,對於軍隊的給養已大大衰退。4.曹軍水土不服。曹操的士兵們 長途跋涉,一路艱辛奔波、士兵們的向心力多已渙散,且疲憊不堪。再加上長江的潮汐漲落激烈、風大浪高,北方的士兵(曹軍)坐船不慣,時常暈船,多已患上疾病。(二)吳的弱勢1.吳軍交兵必敗。曹操位居上風,軍力龐大,如果正面與曹軍交戰,一定不能獲勝。2.吳軍兵力短缺。吳的兵力大大少於曹軍,不宜做持久戰。五、發展可行方案:(一)船底鑿洞派遣潛水伕至各船船底挖洞,使他們船隻進水而沉船淹死。(二)持久戰 截斷對方提供糧食的路線再打持久戰與之抗衡。(三)用陣型包圍用船將敵方包圍一網打進,避免他們四處流竄還需去追殺。(四)派人暗殺曹操尋找一位頂尖殺手潛入敵方陣營去暗殺曹操。(五)美人計尋找一位有如西施般美貌的女子去色誘曹操。(六)反間計對敵方派來的臥底施放對己方有利的假消息。(七)火燒連環船因大江遼闊,為避免船隻逃跑,將使計謀使敵方每艘船乎相連在一起,再一併放火燒之。六、評估方案(一)船底鑿洞除非能鑿很大的洞,否則造成的威脅性會不夠大。(二)持久戰假如敵方先攻擊過來,有可能會被攻個措手不及。(三)用陣型包圍需要較多船隻才能將龐大的敵軍包圍,吳蜀兵力不足,有實行上的困難。(四)派人暗殺曹操要找到一位有如荊軻一樣有膽識有高強的武功的勇士才有些許的成功機會。(五)美人計曹操身旁應該已經有一堆美女伺候了,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方有成功機會。且美女不見得有勇氣,有勇氣的美女亦不見得會忠於吳。(六)反間計 屬於那種輕鬆加聰明的計策,挑撥兩股勢力或多股勢力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爭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這實在是種好計策,但在實際運用當中郤非常講究技巧性。而且周瑜已經使用過此計使曹操殺死自己的兩名大將,所以曹操可能不會再上當。(七)火燒連環船先派軍師龐統用計使曹操將船隻連結在一起,再派人詐降並駕駛裝滿柴草的船靠近敵方船隻,並點燃,即可以寡敵眾,大敗曹軍。七、選擇方案 最後評估之後,火燒連環船成功機率最高,因為曹操本來就對龐統有好感,所以龐統可以較輕易使曹操相信他;而詐降這招是千古流傳的絕妙好計,百試不靈,所以最適方案為火燒連環船這妙計。八、執行方案(一)周瑜先是派出軍師龐統,用計使曹操將船隻連結在一起。 (二)再派黃蓋用苦肉計博得曹操的信任,然後駕駛著裝滿易燃的澆了油的枯草,靠近曹操的連環船,並點燃。九、執行效果檢討在強風的吹拂下,火勢很快就蔓延到曹操的大船,曹軍的船由於用鐵鍊相互鎖住,無法迅速移動,很快的熊熊火焰便將長江水面上的連環船吞噬,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孫劉聯軍乘勝進攻,曹操被迫引殘兵從華容道狼狽北歸,亦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之形成伍、結論 赤壁之戰乃繼官渡之戰後,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其主要影響係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之形成。赤壁戰前,曹與孫、劉之間強弱還比較懸殊,曹操吞併孫、劉之可能性頗大;待至赤壁戰後,卻出現了三股勢力的均衡局面,並導致後來三國之鼎立。茲再對此略加剖析:一、曹操無力南下:赤壁大敗,使曹軍損失慘重,從此曹操無力南下,只好專營北方。二、孫權保住江東:孫權經此一戰,江東之地位益形穩固。他一方面向長江中游發展,從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一方面則向東南地區擴張。三、劉備進取益州:赤壁之戰使劉備保存了實力,戰後他立即乘機佔領荊州諸郡,後來荊州雖被孫權所控制,但劉備在西南的地位已日趨鞏固。這樣,三大割據範圍已經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事實上業已形成。通常我們提到三國歷史,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諸葛亮,然而經過報告的研究之後,才發現原來在三國時代最關鍵的人物其實是孫權,因為如果不是他決定聯蜀抗魏,就不會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赤壁之戰、火燒連環船等歷史故事存在,更不會有赤壁戰後三國頂立的局面出現。由現代管理學去看赤壁之戰的決策與規劃,我們發現雖然在那個年代並沒有管理學的概念,但是歷史故事中的決策與規劃,卻與我們在課堂中所學得的管理學知識暗合,將管理學的理論應用在熟悉的歷史故事中,一切都變得有趣又吸引人了呢!陸、參考資料或文獻一、專書1.陶君起,三國演義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