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1页
浅谈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2页
浅谈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3页
浅谈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4页
浅谈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它在我国艺术史上提供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和不可企及的典范,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山水田园诗仿佛是满树的玄想之花,其实是心灵的智慧之果。虽说不上光照大地,但萤火如珠,是可以给在黑暗中摸索的诗人和日后山水诗向心灵迈进引路的。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山水国园诗主要描写自然山水风光和乡村田园生活。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孟笔下的景物不仅具有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达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鉴赏王孟的山水田园诗,要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从而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1 无论描写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生活,注重经营诗歌的结构之美 “王孟”的诗擅于追求画意,使读者的头脑中浮现生动逼真的生活画面。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曾说王维“诗中有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他把绘画看成是每一个诗人必不可少的艺术素养。南朝谢赫始唱的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深谙此法。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汉江临眺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目力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幅,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状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首联状众水交汇,密不间发;颔联则苍茫寥阔,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由远及近,绘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两句更具浪漫主义的雄奇的夸张和想象,以虚实相间的飘逸流动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视错觉(动与静的错位)造成的美感:城郭宛若是在水中央的小舟,浪拍云天,恰似天空在翩然起舞。2 充满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讲究光与彩的交织和色与彩的点染。2.1光与彩的交织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比较讲究光与彩的交织,即光影的摄入与映衬之美。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皓皓月光朗照下的森森松林、淙淙流泉、苍苍山石以及蓊蓊郁郁的树影,清流的折光组成一幅韵味幽远的山水画。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使人看到淡淡的斜晖投射在广阔的江面,汹涌的怒潮,仿佛使得天地也为之阴暗起来。“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间”(泛前后)一幅夕阳在地,微波荡漾,皓月临空,清辉照人的画面又呈现出来。类似的还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等,都是注意准确捕捉自然界景象瞬间的光线明暗变化,然后驱遣彩笔,绘出精美绝伦的画卷而让人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孟浩然则更追求自然本色美: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与颜钱塘登障亭望潮作)“大江分九派,渺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不论是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那大江九派的描写更富有整体美和深远感。诗人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如画的江山,并赋予其无比的生命力。 2.2色与彩的点染2.2.1敷色点彩中的情味美 王维在色彩的运用上并不拘泥于随类赋彩的传统法则,而率先走上了传情达意的道路,使色彩情调化。他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人玩味。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种的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中轻舟回荡,归舟之后,绿萍慢慢合拢,忽然又被垂杨扫开。春池、绿萍、垂杨神态生动,又用了同一种色调。“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歌德),俄国的康定斯基也曾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王维此诗中的满眼绿色,有如缕缕温馨的春风清新人的头脑,荡涤了心头的几多烦躁郁闷。为了表达恬静平和的生活环境,飘渺的意态和清朗、明净的境界,王维往往采用绿、青、浅蓝、银灰、白等色调,来营造一种幽静、澄澈、空明、冲淡的氛围。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及竹里馆宫槐陌木兰柴欹湖等都以青绿色为基调。2.2.2丰富多样中的倾向性 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王维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诗人还讲究色调的对比与映衬,如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啭黄鹂之“黄”,比照本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则益虚益深,为原有的固有色加上了一个条件色,就具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3 善于发现和捕捉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的契合点,营造清新淡雅的意境美,托物寓情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精髓,情景交融,意境高远。他别具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以色泽苍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如他的汉江临眺中,有两句诗写汉江的浩渺宽广:“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他不对汉江作直接正面的描写,而是着笔与它有关的天地和山色,这样虽不像谢诗那样具体可感,一目了然,却耐人寻味,给读者以丰富联想的余地。所以弇州山人稿说它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味”。这样的例子在王维诗中比比皆是。如为了突出山的高大而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为了表现山的深幽却描写花和树:“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李处士山居)为了渲染薄暮静谧的气氛,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前一句说渡头是最喧闹的地方,此刻唯余落日,四周的安谧可想而知;后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两句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感受到田园的和平恬静。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都是如此,不用浓彩重墨,不作精雕细刻,看去平平淡淡,有时甚至使人感到“不似”,但闭目一想,却栩栩如生,细细体会,则愈味愈浓。他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以写辛夷花在人迹罕至的幽涧,静静的无争的自开自落,比拟诗人心灵的虚空宁静和离世出俗,就象这辛夷花一样怒放不喜,凋零不伤。“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是孟浩然简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善于运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如: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望迥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 诗的前六句写登屿所见:舒缓远去的清江,冷落显现的沙屿,岸傍密植的绿竹和隐没深潭的巨石,还有隐约可感的鲛人和渔父飘逸的歌声。乍一看去,像是未经加工的自然风光。可是,联系后六句反复品味,就能领会,无论是写远去的江流或是冷落的沙屿,潜没的鲛人或是渔父的逸歌,都深含寓意,它透露出诗人在夕阳晚照中登上孤屿时倍觉寂寥的失落感。诗人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也动人地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怀。过故人庄中写景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可爱。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清新雅淡的意境美尤为突出: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感情抒发,是交错展开,互为因果的。 如果没有“心随雁飞灭”、“兴是清秋发”的生动传情的自然景象,就表现不出诗人酷爱清新雅淡山水之个性。“雁飞灭”、“清秋发”不仅交代了时间、节候,也描摹了秋景和思友的深情,而且情辞高雅,另具一格。在叙述傍晚渡头的村景时,自然地插入“天边树”、“江畔月”的描写,令人意会那景中蕴含着不尽的情意,从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村居中,向友人发出真挚的登山邀约,是很有感召力的。清人翁方纲说:“读孟公诗,且无论怀抱,无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此诗正是代表孟公韵致飘逸、感受清新、风格雅淡的佳作。4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王维的渭川田家一诗: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年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把初夏黄昏乡间的人事和景象巧妙的串缀起来。描写了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却充满诗情画意,最后表达自己对这种闲逸的田家生活的向往。风格淳朴,闲适自然。孟浩然的一些诗也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又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他的诗作,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5 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 王维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而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满枝盛开的桃花,带着晶莹闪亮的点点水珠,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更显得鲜红娇艳。这是近景的特写镜头。远处,嫩叶青青的柳丛,在轻纱般薄薄的晨雾之中,恰似又多了几分浓绿。一宿山雨吹落的满庭花瓣,还未见家童来打扫,黄莺那清甜的报春之声远远传来,不时打破这春山的宁静,而“山客”在融融的春光里,依旧梦意酣然。诗中“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却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而这种“静”是闲适而恬静之境。而诗人之“乐”也就在这里。孟诗中动静结合的佳作也不少。如:如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