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考语文下学期仿真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湖南省高考语文下学期仿真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湖南省高考语文下学期仿真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湖南省高考语文下学期仿真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湖南省高考语文下学期仿真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15届高考语文下学期仿真模拟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人下列语段中括号内的字音、字形或词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 )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培育良知,( )人类,这二者对于他来说都是无( )光荣的。他受到旧时代的咒骂,历尽挫( )折;但他又受到未来的祝福,光照万代,他在咒骂与祝福中溘然长逝。a陨 教化 尚 cub陨 教育 尚 cuc殒 教育 上 cud陨 教化 上 cu【答案】d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请选出画线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2014年10月19日,甘肃省第二次楹联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兰州召开,来自陇原各地的代表约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甘肃省楹联学会新一届理事会,薛渊当选为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号召全省楹联艺术家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辨识病句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句语序不当,应为“甘肃省楹联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兰州召开”;句成分赘余,“约”和“余”重复;句成分残缺,应改为“以人民为中心”。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对联的横批也叫横额,属于对联在运用中的组成部分,它与对联的内容理应一致,而且要与不同的社交场合相适应。如: 甲 ,适用于长辈寿庆,以表达庆贺之意; 乙 ,适用于学校开办,以表达祝贺之意; 丙 ,适用于新婚,以表达道贺之意; 丁 ,适用于医院新建,以表示道喜之意。上文甲、乙、丙、丁中,依序填入的最合适的选项是a寿比南山杏林春暖琴瑟和谐杏坛春暖b寿比南山桃李满园琴瑟重调杏坛春暖c齿德俱尊桃李满园夫唱妇随杏林春暖d福如东海春风化雨之子于归杏林春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运用词语得当的能力。题中,“寿比南山”“齿德俱尊”“福如东海”都适用于长辈寿庆之时。“琴瑟重调”的意思是指再婚,绝不能用于新婚。“之子于归”的意思是指女儿出嫁,这当然是指新婚。“杏坛”指教育。“杏林”指医道。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青枫江上秋帆远”“机中锦字论长恨”“沧海客归珠有泪”“关城树色催寒近”分别为四首诗中的对仗句的上句,其下句依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楼上花枝笑独眠白帝城边古木疏御苑砧声向晚多草台人去骨遗香b御苑砧声向晚多草台人去骨遗香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c御苑砧声向晚多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d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御苑砧声向晚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虽然是讲对联,但实际考查的是正确运用修辞的能力。答题时要先将题干中四句诗及各选项中诗句的结构及其词性分析清楚,然后再逐一仔细对照。“青枫江上秋帆远”的结构是“方位名词(状语)+名词(主语)+形容词(谓语)”,只有“白帝城边古木疏”能与之对应,于是得出正确答案。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也。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矣。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公孙龙曰:“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日:所愿而不可得也。“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于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尹文日: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日:不可。尹文曰:臣观下吏之理齐,齐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非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选自公孙龙子迹府,有删减)【注】公孙龙:战国时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提出了“白马非马”等论点。“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穿,孔子之裔也 裔:后代b交友则信,处乡则顺 处:相处c言之敢无说乎 说:根据d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 是:肯定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疾名实之散乱 凌万顷之茫然b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c虽十黄帝,不能理也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d所愿而不可得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b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c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d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龙是先秦时能言善辩的一个名士,他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学术观点,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主要在这个方面。b孔子的后人孔穿对公孙龙非常仰慕,想拜他为师,但孔穿拜师的前提条件是公孙龙必须放弃“白马异于马”这个观点。c文章中公孙龙借齐王与尹文的对话,取譬喻理,旨在论证孙穿熟习儒术却否认“白马异于马”的观点是荒谬的,是不符合逻辑的。d孙穿质疑公孙龙的“白马异于马”的观点,他认为公孙龙无非是喜好“士”的名称,却不能真正辨别“士”的概念的类别。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3分)(2)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4分)(3)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3分)【答案】5b6d7c8d9(1)先生用来教训我的东西,有点像齐王对尹文所谈的那样。(得分点:所以、者也、似、谓)(2)这还算什么士人?遭受欺负而不敢争斗,多么耻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耻的人,我是决不会用他为臣的。(得分点:钜、见、辱、以为)(3)现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国家,人民有过错便处罚他,没有过错也要处罚他;有功劳便奖赏他,没有功劳也要奖赏他。(得分点:人君、理、非)【解析】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b项解释有误,“处”在这里是“对待”之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题中,d项的“而”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a项的“之”虽都作助词,但前者置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可不译;后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的“也”虽都作助词,但前者做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后者置于句中,表语气停顿。c项的“虽”,虽都作连词,但前者表假设,相当于“即使”;后者表转折,相当于“虽然”。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文段的大意是:“鄙人住在鲁国,在下边久仰先生的声誉,羡慕先生的才智,钦佩先生的德行。老早想来受学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见。但是有点不敢苟同的是您那套白马异于马的学说而已。”其中,动词“居”的补语“鲁”后应断句。动词“闻”的宾语后应断句。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高”的宾语“先生之智”后应断句。动词“说”(通“悦”)的宾语“先生之行”后应断句。语气助词“矣”是断句标志。文言虚词“者”也是断句标志。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此项所说的“无非是喜好士的名称,却不能真正辨别士的概念的类别”,不是孔穿的观点,而是公孙龙的观点。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所以”相当于“(什么什么的)原因”;“者也”是判断句标志;“似”即“好像”;“谓”可译为“(对谁)说”。第(2)句中的“钜”通“讵”,表反问;“见”表被动;“辱”作名词,耻辱;“以为”是两个词,即“以之为”,用他为臣。第(3)句中的“人君”即国君;“理”是“治理”之意;两句中的“非”,用在前面的都是名词,错误,用在后面的都是动词,处罚、批评之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痛恨当时事物的名称与实际相脱 离的混乱现象,于是假借事物来作比喻说明,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命题。孔穿是孔子的后裔。孔穿拜会公孙龙,便说:“鄙人住在鲁国,在下边久仰先生的声誉,羡慕先生的才智,钦佩先生的德行。老早想来受学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见。但是有点不敢苟同的是您那套白马异于马的学说而已。请您放弃的主张,我就甘拜为您的弟子。”公孙龙说:“先生的话未免荒唐了,我的学问,就在于以白马异于马这个学术原则,要我放弃它,我便没有什么可教的了。让我没有什么可教,而却要跟我学习,这就荒唐了。“何况白马非马的论旨还是您先祖仲尼最先提出来的。您既然信奉的是宗师仲尼的儒家学说,反而诽议仲尼所采取的理论宗旨;既又想跟我学习却又叫我放弃我的理论宗旨。这样,即使有比我贤能百倍的人,亦绝对没有办法能来当您的导师呵!”孔穿答不上话来。公孙龙说:“先生用来教训我的东西,有点像齐王对尹文所谈的那样。齐王曾经对尹文说:我很喜欢士人,可是齐国没有士人,这是什么缘故?尹文说:想倾听大王所谓士的标准是什么?齐王一时说不上来。尹文接着说 :现在有这样的人,效劳君主很忠诚,奉侍父母很孝敬,结交朋友很诚实,对待乡亲很和顺,有这四种德行的人,可称为士了吗?齐王说: 那太好了!这正是我所谓的士了。尹文说:大王如果得到这样的人,愿意任用他为臣下吗?齐王说:那是我求之而不得的呀!“当时齐王提倡勇敢战斗,于是尹文便说:假使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受到欺负而始终不敢搏斗,大王还肯用他为臣吗?齐王说:嘻!这还算什么士人?遭受欺负而不敢争斗,多么耻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耻的人,我是决不会用他为臣的。尹文说:虽然受到欺侮而不争斗,可是并没有失去这四种德行呀!既然没有失去四种德行,那末人并没有失去作为士的资格!然而,大王一下子想用他为臣,一下子又不肯用他为臣。那末请问:您刚才所说的“士”的标准,不算数了吗?齐王哑口无言了。“尹文接着说:现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国家,人民有过错便处罚他,没有过错也要处罚他;有功劳便奖赏他,没有功劳也要奖赏他。这样管理他的国家,却反而埋怨人民不好管理,对吗?齐王说:这当然不对罗!尹文说:以我的浅见看来,下面官吏治理齐国的办法,就像这个样子!齐王说:寡人治理国家,倘若像先生说的那样,人民即使不服管理,我也不敢埋怨的。不过我想情况不至于那样吧!“尹文说:我那样说岂敢没有根据?大王的法令规定:“杀人的处死,伤人的判刑。”人们有威慑于大王法令的,受到欺负侮辱而始终不敢起来争斗,这是维护与遵守大王的法令啊!然而大王却说:“受到欺负侮辱而不敢起来争斗的,太耻辱了!”大王说这种行为是耻辱的,就是宣布它是错误的,本来并没有过错而大王却加以谴责,因而国家取消了他作官的资格,不用他为臣了;不任用为臣就是一种惩罚,这是无罪而被大王惩罚了!既然大王鄙视不敢争斗的人,必然赞扬敢于争斗的人;赞扬敢于争斗,就是宣布他是正确的,也就必然起用这种人为臣了。必然起用为臣,就是最大的奖赏。这种人毫无功劳而大王却大加奖赏。这样,大王所奖赏的,正是官吏所要诛罚的;君主所赞扬的,却是法律所禁止的。赏罚是非,四个方面互相矛盾。这种与治国之道背道而驰的情况,即使有十倍于黄帝本事的人,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齐王无话可答。“所以我认为您的话,是类似齐王的言论。您只知道驳斥白马非马的命题,却不懂得逻辑反驳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您跟齐王一样,只知道喜好士的名称,却不知道士(一般)与一曲之士(个别)概念的类别。”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芳树 李爽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注】诗人李爽作此诗时在代州古城(今雁门关附近)任职。三阳:早阳、正阳、晚阳。均含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意。欲寄边城客:为倒装句,即“边城客欲寄”。(1)从题材来看,本诗是一首 诗;从表现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 (古体近体)诗。(3分)(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分)【答案】(1)思乡(2分,如答“借景抒情给1分,答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或边塞诗不给分)。古体(1分)。(2)此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归不得归的浓厚悲凉的思想之情。(2分)诗人极力渲染春光的明媚、芳树蓬勃之景,而在这物候变化之中,作者体会到的是美好春光即将过去、自己却依然漂泊在外的思乡、伤感之情。诗人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自己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3分)【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知所谓“题材”,意思是指诗歌所写的内容;所谓“表现形式”即指诗歌的体裁。从诗中“边城客”“路远谁能持”等语可看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根据诗作者的朝代可知此诗是古体诗(格律诗出现在唐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从赏析诗中所写之景出发,再分析全市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前六句通过自己的细微观察,描写了初春时千株竞相发芽之景,再运用比喻手法描写阳春之时鲜花怒放、晚春之时枝繁叶茂鸟儿不愿离开的场景,最后笔锋陡转,写出了长年漂泊在外的边城游子想寄信回家报平安却也无法表达的无奈。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月明星稀, 。 ,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2)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1)乌鹊南飞,绕树三匝(2)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解析】试题分析:要答好名句默写类试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鹊、匝、岫、翳等。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关系问题,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老问题,对这些问题纵然已有了基本共识,但在“新课改理念”中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说认识不够清楚。“新课改理念”倡导者不承认自己反传统文化的事实,并对此做出了种种解释。但是,从其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来看,反传统文化的技术主义倾向是十分明显的。针对有的专家批评他们“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的问题,“新课改理念”倡导者罗列了人们熟悉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教育主张,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而时习”等等,认为在“新课程”中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都被继承下来”。依据“新课改”专家的观点来看,“传统”只是古代,不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传统只是思想,不包括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如此诠释“传统”概念,并用此来为新课程改革不失“传统”作辩护,未免太过简单化了。通常讲教育有“民族性”、“文化性”,但是对于民族之根、文化之源,对它们的价值,对它们制约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内在机制认识不够,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待教育民族性、文化性的一些含糊、浅薄的态度。不是把尊重教育的民族传统和教育的文化性看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固有的要求,不是把民族性和文化性看成教育的“基因”,就必然会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看成是可以间断的,在教育改革中就可以与传统教育一刀两断,从外搬来“材料”进行重建;如果讲“传统文化”,那也是找点祖宗的东西,做一些点缀,照顾一下民族情绪而已。“新课改”专家把 “传统”理解为古代的东西,理解为“先贤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仅限于古代,并且仅限于古代的思想,这有偷换概念之嫌,其实学术界所批评的重点不在这里。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尽管教育实际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个基础不能丢,不能“重起炉灶,另搞一套”。因为既有的改革发展成果是经过几代人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是立足于中国这个“天地系统、人文环境,不断内生自发,同时也不断吸收外域的优秀成分,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必然性,同时,也是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和联结。说“新课改的一些主张“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主要不是说它没有继承古代传统的问题,而是批评它在课程改革中无视科学发展观、无视已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基础的主张和做法。“新课改”专家认为自己是“在我们传诵祖先们真知灼见的同时,也能听到来自异域同样的声音”,似乎新课程改革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不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的教育教学传统。这种做法试图“抹了桌子另上菜”,用一种技术生产的方式,用外来观念,重新铸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是一种技术主义反传统思维方式。至于要不要借鉴国外,这是不成争议的。在今天的开放社会里,没有人反对借鉴国外的好经验、理论和实践模式,被“新课改”专家极力贬低的我国“传统教学”不也借鉴了国外的大量成分吗?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借鉴什么、如何借鉴,在于要不要立足于国情借鉴,要不要依据、适应或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借鉴。12下列关于现行的“新课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现行的新课改继承了古代传统思想,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而时习”等等。b新课改的专家们由于对教育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认识不够,因此没有把它们看成是教育的“基因”。c新课改的专家们对传统教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试图重新铸造一种全新的教育。d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是一种技术主义反传统思维方式。13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新课改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的关系问题。b传统教学是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它比现行的新课改理念更科学。c新课改的专家们也认为要继承传统,并且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d作者认为新课改必须立足于传统教学,并以之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新课改很难走向成功。14根据文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解决“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4分)【答案】12c13b14在继承传统方面,要正确全面认识传统,不能仅局限于集成古代思想,还要继承近代、现代和当代先进思想以及正确的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在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上,不能一刀两断,而应以此为基础,继承和发扬。在借鉴国外经验上,不是简单地挪用,而应立足于国情,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选择、有方法地吸收。(任答两点3分,三点得4分。)【解析】1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c项“对传统教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的表述将概念扩大了,原文为“不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的教育教学传统”。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无中生有,“它比现行的新课改理念更科学”的表述原文无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本,先根据文本罗列指出“新课改”存在的问题,比如“传统只是古代,不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传统只是思想,不包括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新课改专家认为自己是在我们传诵祖先们真知灼见的同时,也能听到来自异域同样的“声音”,似乎新课程改革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等。再根据这些问题联系实际指出解决办法。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现代艺术展 维克多科克留什金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自己去问问别佳。这家伙有一次竟然把那些该运到垃圾场去的垃圾运到展览会上参展去了。当时,一个废弃的工厂里要举行一个现代艺术展,展出的都是些破椅子、旧设备什么的。别佳干脆送去一堆垃圾。这堆破烂送到垃圾场去要远多了,所以别佳就直接把它卸到展览会上了。“你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有个男人看到后跑过来大喊。“那这些都是什么?”别佳指着周围其他东西问。“都是展品啊!”那个男人说。“那我这些也是展品!”别佳回答得理直气壮。别佳那天披头散发,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俨然一个艺术家。“那你这些艺术品叫什么?”那个男人又问。“智者的呐喊。”别佳略加思索后答道。“您贵姓?”那个男人一听,客气多了。“瑟罗夫戈兰斯基。”别佳觉得机会来了,虚张声势地说。“欢迎您明天参加展览会的开幕式,瑟罗夫戈兰斯基先生。”那个男人的态度更加谦恭了。第二天,别佳来到展会时,看见自己的那堆垃圾还堆在原来的地方,旁边多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智者的呐喊”。展厅里参观的人熙熙攘攘。人们停在别佳这堆展品前,仰起下巴,眯着眼睛,紧抿着双唇,频频点头。别佳潇洒地站在自己的那堆破烂旁,接受着各种媒体的采访。“在您的生活中,艺术创作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个记者问道。“艺术创作是我的一切。”别佳回答得干净利落。一家电视台的摄像机也推了过来,灯光刺眼。“您能对我们的电视观众说点什么吗?”一个记者把麦克风送到别佳的鼻子底下问。“我想说,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源泉,也就是人民!”别佳侃侃而谈。有一个眉目不清的阿姨拿着录音机也挤了过来。“请问,您对当今社会性观念的变化有何看法?”阿姨问。“无可厚非。”别佳的回答从容镇定。当天晚上,别佳就被邀请去参加了一个酒会。酒会上,别佳开怀畅饮,左拥右抱,出尽了风头。别佳那张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的照片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电视台有关这次展览的新闻报道中。就在我们还在这儿老老实实地干活的时候,人家别佳都成了名人了!两天后,别佳开着车来了。我们还在垃圾运输车上蹲着呢,这个家伙已经开上吉普了!他还声称马上就要带着那堆垃圾去柏林参加双年展了。我们问他车是从哪儿弄来的,他说是别人赞助的。“赞助车”上还有三个年轻的女孩子。这时,那三个女孩儿嬉笑着喊道:“戈兰斯基,快回来吧,我们想你啦!”别佳的出现引起了轰动。这个家伙从前身无分文,可现在身边却是美女香车!第二天,我们这帮人也把垃圾拉到展览会上去了。萨沙拉去的是旧家具,有散架的五斗橱、掉漆的书柜和断腿的破沙发。萨沙给他的展品起了个名字“过去的辉煌”。根卡送去的是两张残破不堪的油画,起了个名字叫“火星来信”。尤拉走的是政治路线,运去的是一组废弃的暖气片、一段蜡烛和一盒火柴,取名为“冬季部长会议”。总之,这次送去的展品实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的展品使那些神经脆弱的艺术家们大为恐慌,可他们又有什么实力敢跟我们这些清扫垃圾的人作对呢!展览大厅都快被我们的展品撑爆了,而且还有展品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运来。大家都很着急,谁不怕错过这次好机会呢?结果,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混乱。连市长也戴上鸭舌帽前来参观、考证了。可哪个专家能弄清楚哪些是垃圾、哪些是造型艺术、哪些是破烂、哪些是抽象组合呢?最后,展览会只好关门大吉。展厅大门上还贴出一则告示:“此处禁止堆放垃圾,违者罚款1000卢布。”15请赏析文章第一自然段。(6分)16分析概括小说中“别佳”的形象特点。(3分)17小说以“现代艺术展”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18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幽默讽刺,请结合全文进行具体分析。(6分)【答案】15以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对话形式叙述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由此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一开篇就写别佳将垃圾运到现代艺术展上去展,奠定了全文诙谐幽默、讽刺批判的基调。(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6别佳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清扫垃圾的人,是一个机智聪明、幽默风趣的劳动者,比如他面对质疑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把破烂垃圾取名叫“智者的呐喊”以吸引观众等。他是一个勇敢大胆、敢于挑战权威的劳动者,他用自己的垃圾调侃和讽刺了所谓的现代艺术展的虚伪荒谬。(每点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7题目起到了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小说始终围绕“现代艺术展”来展开故事情节,并以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主干突出,不枝不蔓。题目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题目中所谓的“现代艺术展”最终以一场闹剧结束,其实质都是一堆垃圾的展览,强烈讽刺了所谓的艺术家的虚伪无知,也讽刺了整个社会艺术脱离生活现实的现状。题目一语双关,既指现代艺术展,也指垃圾展,形成了幽默讽刺的效果,奠定了文章幽默讽刺的基调。(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8本文表现出高潮的幽默讽刺艺术。具体表现为:作者叙述描写的语言与人物本身的语言具有幽默讽刺的效果。如描写别佳的外貌:“披头散发”“ 醉醺醺”“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描写别佳的神态:“理直气壮”“虚张声势”“干净利落”“侃侃而谈”“开怀畅饮”“左拥右抱”,这些词语,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一个俨然艺术家的清扫垃圾的工人形象,显得既滑稽幽默又令人深思;同时,别佳与举办方的一本正经,显得既专业又机智的语言,深刻讽刺了现代艺术展严重脱离生活现实的现象,寓庄于谐,极具幽默讽刺性。夸张荒诞的情节设置极具幽默讽刺的效果。一个想偷懒的清扫垃圾的工人将垃圾送入现代艺术展览会,却意外地将垃圾命名为“智者的呐喊”参加展览,接受观众的欣赏称赞,导致最终全城人都将垃圾破烂送进展览馆,垃圾与艺术无法分辨,以一场闹剧告终,令人啼笑皆非,极具幽默讽刺效果。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幽默讽刺效果。主人公别佳本是个清扫垃圾的工人,但在现代艺术展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度气质宛如一个艺术家,受到所有人的追捧与崇拜,与其身份完全不符,收到了寓庄于谐的幽默讽刺效果,讽刺批判了那些所谓的现代艺术家的故作姿态和虚伪。(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1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该根据这段所写的内容和所处的位置结合分析。那段文字以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对话形式叙述故事,因而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同时此段采用的是倒叙,利于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此段文字处于文章开因而奠定了全文诙谐幽默的基调。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6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小说对别佳所作的肖像、语言、心理和行为动作等描写以及其他相关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归纳。对于本题,主要应指出别佳的身份、别佳的性格特点。比如,从别佳面对质疑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把破烂垃圾取名叫“智者的呐喊”以吸引观众等可看出他是一个机智聪明、幽默风趣的人;等等。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标题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可根据该标题的内容和所用修辞方法分析其对揭示作品主旨、构成行文线索或展示人物性格、增强作品吸引力等方面的作用。文本等你的内容主要是写现代艺术展,因此以“现代艺术展”为题,可以起到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其次,题目中所谓的“现代艺术展”最终以一场闹剧结束,因此这个标题还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题目一语双关,既指现代艺术展,也指垃圾展,因此这个标题又收到了幽默讽刺的效果。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18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抓住题目中“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幽默讽刺”一语,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比如,可列举作品在描写别佳时的叙述性语言以及关于别佳的外貌、神态、行为动作、说话等的语言方面的例子,说明作品幽默讽刺的特点;可以根据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等方面分析作品的幽默讽刺效果;可以根据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分析其幽默讽刺效果;等等。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注意: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课上,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谁是英雄吗?”这时,小刚怯怯地站起来,小声地说:“我爸爸是英雄。”他一说完,大家都笑了,因为他们认为他爸爸怎么可能是英雄呢。老师也有点诧异,问小刚:“为什么呀?”“因为我妈妈说汶川地震的时候他为了救我们全村人,去了很远的地方。” (2014年微小说英雄)请依据想象写一段小刚父亲成为英雄的场面的文字,不少于140字。要求:运用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英雄”主题突出,符合生活逻辑。 【答案】略。有恰当的环境描写,2分;有两个以上细节描写、人物形象鲜明、英雄主题突出即可给6分。【解析】试题分析:这一语段的扩写重点是“英雄”字,如何表达其“英雄”是此则小作文要思考的;此题写“小刚父亲成为英雄的场面”,要按怎样的写作顺序去表现“英雄”呢?可以先运用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再从其他方面进行描绘。写好扩写型小作文关键在于三点:(1)抓住扩写的重点。(2)展开合理联想,明确搞定顺序。 (3)明确题目要求。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十七)(二)子夏日:“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篇十-)【注】齐桓公与公子纠是兄弟,桓公夺得君位,杀了公子纠,管仲是公子纠的家臣,没有自杀殉主,而此后辅佐桓公。我们都将像野蛮不开化的夷狄一样。谅:像普通百姓一样遵守信用。为小节而自杀在山沟里。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闲:木栏,这里指界限、范围。(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2)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请就此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4分)【答案】(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作为君子,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计较。(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或:大节不错,小节有些许出入也可。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均可。2分)(2)【示例一】赞成。有君子人格的人应当顾全大局,不在细微末节上计较,才能从宏观中取得较易成功的抉择。若只是在小节处谨小慎微,就往往会弄得精力耗损却并无多大收获,不但会错失许多宝贵机会,还会错过个人在进德修业上能真正提高的关键。而站在大原则下看问题,问题就往往会变得单纯,能因此迎刃而解,就算有些微的瑕疵,也能很快识破并修补。【示例二】不赞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的道德修养固然能从大是大非上表现出来,但更多的往往是通过小是小非、甚至一些生活细节体现出来。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对老弱病残不礼让、错了也不道歉、没有礼貌、严肃场合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卫生等等都是小事,可如果一个人在这些问题上都做得很差,别人怎么能把它看成是一个君子呢?(4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会读材料,也就是要能够准确把握提供的材料的实质,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为点评做准备。此外,还要注意点评语句简明扼要,点评内容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立场鲜明。第三,要注意点评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从材料的实际出发,以理服人,不可凭空漫说。第四,要注意点评语言的生动形象,尽可能给人耳目一新、新颖别致而又不失文采的感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在原则性问题上应该立场鲜明,但是在小节上面则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许多大德都必须在非常时期才能表现出来,比如个人选择怎样的信仰问题,这显然应该归纳到大德的范畴,但是对于这样的大德,我觉得倒是应该自己做主选择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能表现的均为小德,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我们不应该机械地去区分什么是大德,什么是小德,而应该区分哪些是可以自由发挥的,那些是不可以自由发挥的。而对于不能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应该属于小德,但这些小德倒是不应该忽视的。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说: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请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第一则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答案】第一则材料谈的是: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你上次踏进的河流了,因为水已经流动、变化了,现在脚下的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了,原来的水已经流走了。此材料既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又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2分)第二则材料谈的是:我们既然承认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即是承认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在变化,不可能有一刻的稳定和静止。这就像一条河流,我们刚踏进的一瞬间,它就变成另外的河流了,所以我们第一次踏进去的就不是同一条河流。此则材料完全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2分)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时光易逝,青春不再,我们要惜时如金,珍惜拥有,不断创造未来美好的世界。(2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朵花,开在深夜,幽长的一束光照见它,它视而不见,意韵幽幽地开着,这样的花朵有静气,馥郁芬芳。齐白石老先生在其成名后,有人问他,如何从一个木匠华丽转身成一位巨匠?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