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周货币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有关西周货币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有关西周货币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有关西周货币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有关西周货币的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西周货币的几个问题 (1)关于“太公九府日法”和鱼形币等 对于姜太公,人们并不陌生,但多是从封神演义上看来的,于是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等说法。姜太公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自古已然。相传姜太公姓姜、吕氏,名尚,一说名牙,因周文王曾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离骚中写道:“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宰”,而另外在他的天问中却又提出疑问:“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姜太公在店铺里周文王怎么会认识?姜太公敲击刀子大声吃喝怎么就获得了周文王的赞赏?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即姜太公发迹前曾在商店里作过事。关于这一点,先秦两汉不少典籍中都有记载。例如(战国策秦策中说姜太公曾是“朝歌(商朝都城)之废屠”。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淮南子泛论训说:“太公之鼓刀出于屠酷之肆。”此外韩诗外传、说苑、列女传等都有类似的记载,可见此种说法流行之广。姜太公既然在店铺里卖过东西,那他对经济方面的事务应当是熟悉的。 据东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记,姜太公在钱币史上也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那就是创立了“九府口法”。此书记:“太公为周立九府圈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圈函方,轻重以株;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川太公退,又行之于齐。”按他所记,姜太公为西周所立币制是三币并行的制度,即黄金、铜钱、布帛同时并用。对于班固的这一记述,人们多有怀疑:一是所谓“九府圈法”这一名称与下面所述它的具体内容联不起来。二是这里讲的三币并行制度别的书没有记载,特别是早于他的司马迁没有记述。三是按照他的记述,西周时期就已有外圆内方的铜钱,这至今没有被考古发现所证实。然而班固这番话纯属杜撰吗?许多年来人们就此进行了反复争论,迄今未能取得一致的见解。 1974年到1981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竹园沟西周弛国22座墓葬的考古发掘中,除了发现海贝706枚、石贝216枚、玉贝68枚以外,人们还发现三种铜铸品,它们的形状分别为鱼形、榆叶形和锚形。其中鱼形铸品共540枚,榆叶形铸品110枚,锚形铸品约200枚。鱼形铸品长4.5厘米左右,榆叶形铸品长3.5厘米左右,锚形铸品长2至3.7厘米左右,厚度均约为0.1厘米左右。此外还有与鱼形铸品形状类似的锡制鱼形物和玉质鱼形物。人们于是联想到,早在清朝末年,本地区就曾出土过这类文物。有些学者认为,它们不适合作装饰品,因为较为沉重,数量又这样多,应该都是当时流行的货币。这就是说,西周时期这一地区可能流行过鱼形币、愉叶形币和锚形币,这大约同这个民族主要以渔猎为生有关。不过,对于这种判断,疑问是不少的。首先,这种判断找不到文献记载作证明。其次,同一地区同一时期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形状的货币呢?再次,找不到与这些“钱币”上下衔接的东西,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味道。总之,这些鱼形、榆叶形、锚形物是否是当时的货币,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1995年在浙江绍兴市城东新区,出土了三千余枚铜质戈形物,有些专家认为这就是“戈币”,分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类,最大的长144毫米、重12克,最小的长71毫米、重1.34克。但目前只有此一处出土,是否确系一种铸币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2)关于“抱布贸丝” 关于西周时期人们究竟使用钱币达到了何种水平的争论,常常涉及(诗经里的一首诗:“氓之贵蛋,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既我谋。”(卫风氓)这是一首爱情诗,大意说:“那个青年满实在的,抱着布来换(或买)我的丝;他实际不是为丝而来,而是找我谋划我们的婚事。”对于其中的“布”字,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汉代诗经大师毛氏、经学家郑玄都释为布币,“抱布贸丝”就是怀抱布币来买丝。后人以此作出推论,西周布币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但西汉著名经济学著作盐铁论中却把“抱布贸丝”解释为物物交换,东汉思想家王充也同意这种看法。也有后人由此作出推论:西周基本上还通行物物交换,钱币应用很不广泛。持这种看法的人批驳持前种看法的人说:布币岂有“抱”的?对方引证考古发现说:出土的布币往往是一小捆一小捆(束)的,当然要“抱”。他们还引韩非子内储说中卫国一个老太太的祈祷:“使我无故,得百束布”作旁证。然而考古发掘中毕竟没有发现多少西周的布币,所以要完全否定物物交换的说法还显得证据不足。 近年又出现第三种说法,即认为“抱布贸丝”的“布”既不是金属布币,也不是普通实物,而是一种实物货币。上文已讲姜太公九府圈法中就有以布帛为币一项。战国时期秦国可能也曾以长八尺、宽二尺五寸的一块布作为货币。魏晋到隋唐数百年间,不少地方也曾用布帛作实物货币。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韩非子中老太太希望得到的“百束布”也是这种作为实物货币的布。尽管如此,先秦文献中有关以“麻布”为实物货币的记载实在太少了,要证明“抱布贸丝”的布为实物货币更加困难。 这里我们不禁要联想到“货币”的“币”字。它在先秦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不算少,而且大都是指丝织品,有人甚至认为“币”的本意就是丝织品。然而这些“币”却不是指货币,而是指“礼币”,即用来举行礼仪的物品。不过,为什么我们讲的“钱币”、“货币”中都有一个“币”字,这倒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关于“抱布贸丝”有几种解释,究竟哪种解释正确,恐怕一时还难作结论。当然,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反映的是哪个历史时代的情况,也都还是颇有争议、尚待解决的问题。 (3)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铸行钱币的国家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有如下的描述: 从兰诺斯岛来了一大批载着酒的船队其他的希腊人急忙前去购买,有的用黄铜,有的用发光的铁,有的用兽皮,牲畜或奴隶。这些描述反映希腊当时还未使用铸币。在这一史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用牛作价值尺度的描写,如讲盔甲值九头牛,一名女奴值四头牛等,这说明当时希腊可能是用牛作货币的。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9世纪。考古发掘也没有发现此时期的希腊金属铸币。不但没有发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铸币,也没有发现同时期其他国家(不包括中国)和地区铸行的钱币;不但没有发现公元前9世纪的铸币,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也没有发现公元前8世纪铸行的钱币。因此,国外一般认为,小亚细亚的吕底亚铸行的一种金银混合、椭圆形钱币,是世界最早的铸币,它铸行于公元前7世纪。 然而前文已述中国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商代后期和西周可能就有了原始布币和金属贝出现。公元前8世纪时,是我国的春秋早期,当时我国的布币、刀币可能已开始流行。如近年在洛阳地区几次出土大型空首布,数量较多,这些空首布重量一般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