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鉴赏之古琴艺术.doc_第1页
器乐鉴赏之古琴艺术.doc_第2页
器乐鉴赏之古琴艺术.doc_第3页
器乐鉴赏之古琴艺术.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器乐鉴赏之古琴艺术摘 要:古琴自古以来便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及文人骚客无不对古琴偏爱有加。古琴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其诞生之日起,许多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便相继而生,伯牙摔琴谢知音便耳熟能详。发音细腻含蓄、回旋往复、平和沉稳的古琴,除了供人消遣娱乐之外,更多的是身份和地位的标识。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正宗、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古琴的发展意义非凡:充分展现古代有识之士的道德情操和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推动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古琴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人民的不同生活状况;古琴在当代的发展,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把中华文明完美的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关键词:古琴;发展;文化:意义 引言古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乐器,原名为“琴”,“古琴”是现代人的称法。现代人之所以称之为“古琴”,是因为在古琴产生之后,有很多的其他乐器也以“琴”字冠名(如胡琴、扬琴、马头琴以及钢琴等),为了严肃它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正宗地位,现在人才把它称之为“古琴”。1 古琴历经千年而不缀,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成为中国文人直抒胸臆的方式以及怡情养性、励志修心的工具。古琴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古琴虽然在古代很受社会人士的重视,但是在当代,相对于流行音乐来说,人们对古琴的了解却显得极为有限,对古琴复兴的意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从古琴发展的不同阶段论析古琴发展背后蕴藏的社会意义。一、古琴的构造与发展古琴,又名瑶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最初的琴只有五根琴弦,故称五弦琴。汉魏时期,是古琴曲创作的鼎盛时期,古琴在此时期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古琴的形制也基本稳定,后代所用的古琴皆以此为本。古琴一般长约120公分,宽约20公分,面板多为平面。古琴除了常听到的七弦十三徽之外,还有面板、底板、音梁、音柱、弦轴、琴弦和琴脚等主要部分构成,3结构复杂,想要准确的把握古琴的每个发音,没有一两年的功夫很难下得来。正是由于古琴操作起来相当麻烦,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古琴都很难得以普及。古琴结构和记谱方式的复杂性决定古琴的指法和演奏方式也必定复杂化。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主要调整音色的差异,按弦技法会对按弦的力度造成影响。右手的弹弦主要是调控古琴发音的振幅和强弱。右手弹弦的变化较大,弹弦时亦有手指与手指之别和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4古琴演奏指法如此的复杂,这就要求习琴者拥有超凡的毅力和良好的手指协调能力。这对古代小农经济中以吃住为主要追求的社会下层人民来说,用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无用”的音乐,还不如到自个田地里多除几根草,多杀几条虫来得实在。二、古琴中的中华文化儒家文化提倡礼义仁信等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孔子曾向师学过古琴,还道出:“安上治民莫善于乐,移风易俗莫善于礼”,充分体现了“乐”的重要性。许多士人更是重视古琴,倾其一生习琴自娱修身养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琴人,并有许多 珍贵的名曲流传下来,而道家,佛家也不乏善琴能乐之辈,故我国古代琴界兴盛,佳作不断。为什么古琴音乐如此吸引人?它有何渊源?它与传统文化有何关联?桓谭新论琴道日:“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蔡邕琴操日:“昔伏羲竹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从古人所载文书来看,古琴确实与士人联系密切,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性,修身性。君子士人重视古琴音乐,那儒家更是推崇它,将礼乐视为实施教化、推行王道的重要手段,礼记乐记乐本篇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乐施篇则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等等。孔子因而高度称赞:“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史实可以对上述文献予以传证:殷商时期,纣王暴虐淫逸,不思仁政,国力衰微;西方的周族在文王的领导下,推行礼乐,实施德政,终于在武王时期大败商朝,夺得正统地位。文武二王以礼德安邦治民,用琴乐移风易俗,遂成开国明君;三国诸葛亮,尽心辅佐蜀汉二代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凭忠义之心为支撑,以礼乐为修养,才有如此功绩,由此可见,礼乐不仅对士人对儒家,还对国家民族有很大的裨益,所以孔子才说:“安上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于乐”,无怪乎千百年来琴人众多,名作不绝了。(三)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古琴文化的现状一直令许多人担忧,古琴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遭受冷落,逐渐成为“边缘文化”。很多人担心古琴文化再不挽救,就会消亡。至今为止,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古琴文化的前进。1.古琴文化大众化程度低古琴音乐自古就是高雅音乐,通常都是在宫廷、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广受欢迎,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并且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所以更加需要深刻感悟。14如今人们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就已经十分少了,对于古琴文化这样一个处于“边缘文化”的旧文化,更是不甚了解。根据对各类人群的调查,76.9%的人完全不知道古琴为何物,形状如何,何等声音,怎样弹奏,还有很多人将古琴与古筝混淆,更不要提了解古琴蕴含的四千年中国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古琴的大众知晓度是如何低。余下知道古琴的人群,81.4%的人认为古琴“听不懂”,不好听。古琴文化大众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古琴文化的发展。2.古琴文化专业人才缺失,教育混乱古琴文化传承的脚步虽然依旧在前进,但是古琴文化的传承早已出现了断层现象,传承的队伍早已稀稀落落。目前各琴派的传人寥寥无几,并且都年岁已高。目前我国音乐演出团体中,真正专职古琴独奏的只有少数,再加上从事其它职能(如声乐、中阮、低提、理论等)兼搞古琴的也不超过十人。其余的琴人大部分都有其它职业,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国家公务员,有的是商人。这里面最具专业性的要数音乐院校中从事古琴教学和研究的人。但即便是这类人,他们大部分也是在从事其它工作之余附带地搞搞古琴的。全国各地每年都有音乐考级,许多乐器都是考场爆满,而古琴考场却少有人光顾,教育部颁发承认的古琴考官全国只有十二名。据调查,62.6%想让孩子学古琴的家长无法找到专业的古琴老师。部分琴行里有可以教授古琴课的老师,却也只是会弹几个曲子,懂得基本指法和识谱,更不用提传授古琴的历史文化内涵。古琴严重缺少正规的教学基地和机构,目前只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古琴传承人和弟子开设的古琴馆。3、古琴文化缺少大众传播的力量 古琴文化在发展,一些古琴艺术家和琴人都在为古琴文化的发展做出着努力,他们常常举行雅集、演奏会等等,希望对古琴文化起到宣传的作用。但是雅集和演奏会大多只是起到了琴人们自己之间的自娱作用,宣传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古琴文化缺少依靠这个时代人们对许多知识文化信息获取最快最全的媒介,即大众传播。无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都很少出现对古琴文化的传播,偶尔有电视剧或电影里出现了古琴的声音,却因为一些导演和道具人员对古琴的一无所知,配上的道具却是古筝,或是道具是古琴,配乐却是古筝的情况也十分多见。由于古琴文化缺少这些传播的力量,人们才对古琴文化有许多不解或误解,这深深影响了古琴文化的发展。(小结)万丈高楼平地起,我所论述的关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琴文化)的意义及其保护措施,只是纸上谈兵,需要众人付出大量汗水才能取得成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根除社会顽疾,构建和谐社会,绝非几次呼吁,几篇论文,几项政策或几首琴作就能独自做到的,而是需要每个人都亲身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决心担负起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承担责任呢?不一定要有很强的兴趣去学传统文化,也不是一定要学琴,学古礼,也不是荒废了其它课程而专攻论语、孟子之类,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凡事合乎行为规范,言行谨守道德,尊师好学,与人为善,摒弃一切陋习,就是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一份贡献。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参考文献:1李昆丽中国民族器乐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34页.2 /view/284121.htm#5.3李昆丽中国民族器乐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36页.4 /view/8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