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收稿日期 2007 11 14 作者简介 李赛美 1960 女 湖南长沙人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 研究生导师 博士 研究方向 中医临床经典教学 文献 研究以及经方治疗疑难病症研究 治 使治湿与祛风 散寒 清热等法有机的结合 灵活配伍用 药 多能获佳效 5 湿病初愈 往往余邪未尽 其时既需 用药 又需谨慎饮食 应进清淡稀粥之类 若有忽视 极易 使病情反复 6化湿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1 研究化湿法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因 此 化湿法的研究应与临床紧密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 意广度 即多种化湿法的研究及综合运用 更重要的是深 度 即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每种化湿法 以获理想疗效 2 强化临床研究的分量 注意病种的收集 对各种化湿 法的罗列 不是文献的堆砌 而是要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总 结治疗方法 探讨治疗特色 揭示化湿法的治疗规律 将有 利于中医治法理论的提高和完善 3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 导 系统的对古今有关化湿法的文献加以整理 学习 广泛 研究各种化湿法在临床运用的范围和特点 然后从众多的 病例观察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化湿法的内容 充分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 继承和发扬中医优势和特色 使化湿法从理论 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 这些都是中医化湿法研究 工作的关键所在 也是提高和发展中医化湿法的正确途径 我们必须重视并发展它 才能将中医化湿法提高到一个新 的水平 从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邱德文 张荣川 中医治法十论 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1 1 2 谢鸣 治法的概念 内涵及意义 J 中国医药学报 2002 17 3 137 3 南京中医学院 温病学 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 67 4 俞大毛 金匮要略 治湿八法探微 J 中医函授通讯 1997 16 5 3 5 元 朱震亨 丹溪医集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157 6 彭胜权 温病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83 191 7 明 张景岳 景岳全书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1156 8 何清湖 历代医学名著全书 M 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 心 1996 1084 9 王恒照 刘旺国 金匮要略 湿证辨治研讨 J 甘肃中医学 院学报 2001 18 4 1 2 10 清 傅山 傅青主女科 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 11 李恩庆 千金要方 中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 J 陕 西中医 2005 26 12 1375 12 苏奎国 解毒化湿法治疗湿温气分证的实验研究 J 中华 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 17 2477 13 陈宁 浅析东垣升阳除湿六法 J 中医药研究 1994 3 8 9 第26卷 第4期 2 0 0 8年4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I NESE ARCHI VES OF TRAD ITI ONAL CHI NESE MED I C I NE Vol 26 No 4 Apr 2 0 0 8 687 中 华 中 医 药 687 学 刊 学生眼中的中医临床经典及其教与学 伤寒论 学习心得集粹 李赛美 朱章志 蔡文就 张横柳 彭万年 万晓刚 刘 敏 吴浩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广州 广东510405 摘 要 从评学 评教 评书三个角度对中医专业 经典与临床 方向班同学学习心得进行了归纳 整理 真实 反映了同学们学习经典的新感新悟新用 并对教师的地位 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医 临床经典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17 2008 04 0687 04 Teaching and Studyi ng of Clin ic and Classic of TCM i n the Student s Thought Study I nsight ofShanghanlun L I Sai2mei ZHU Zhang2zhi CA IWen2jiu ZHANG Heng2liu PENGWan2nian WAN Xiao2gang L IU Min WU Hao2xiang Shanghanlun Staff Room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From three points of remarks on study teaching and book the article sum up and conclude what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ic and clinical direction class of TCM Major have learned truly reflect their new thought realization and practise about the classic of TCM Furthermore it discuss the teacher s status and effect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lassic and clinical teaching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26卷 第4期 2 0 0 8年4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I NESE ARCHI VES OF TRAD ITI ONAL CHI NESE MED I C I NE Vol 26 No 4 Apr 2 0 0 8 688 中 华 中 医 药 688 学 刊 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于2007年上学期 在2003级中 医专业班开设了首届 经典与临床 方向班 经过一学期教 与学 同学们撰下了学习心得 读来令人感动 让人思考 现撷其点滴 书列于次 供诸分享 1 心语集粹 1 1 评学 1 1 1 学经典 分科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了经典与临 床 重拾经典 再次聆听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的阐释 仿佛 就在一秒钟 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选择经典的原因 最早源于对中医内科学的失望 每 个疾病的病因都罗列了一大堆 各个病症的临床表现也讲 了一大堆 基本上按中医基础理论 该出现的症状全齐了 使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加上见习时所见基层医院中医中药 只是辅助治疗 一度对中医失去信心 重读伤寒 认识 依然肤浅 对条文的掌握依然单薄 总算在老师教导下 重 拾学好中医的信心 有经典门径可依 总算走出迷茫 中医最宝贵的东西在于 古 而不在于 新 其生命 力最大的体现在于临床 在于疗效 案例教学对于我们这 些寻找入门途径的人是很好的方法 从一句句条文到一个 个案例 再从一个个案例回想那一句句条文 不由得让人如 醍醐灌顶 恍然大悟 对条文的理解尤为重要 要吃透 更要消化为自身 营养 而最基础的是对条文的背诵 不熟焉以融会贯 通 学习 伤寒论 及其他经典著作都要真正用心去学 去体会和领悟 并及时记录所学之心得 这样才能学有所 感 学以致用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古老 历史怎 么悠久 而在于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每一次见习都是一 次心灵的震撼 灵魂的撞击 思想的升华 总能一点一点地 增加对经典对经方对中医以及对自己的信念 重温 伤寒 后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对中医学有了进 一步的 感觉 这种 感觉 一是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 效 立志要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铁杆中医 二是感觉学习 伤寒 有了较以前好一点的方法 中医的诊疗思维有了一 点提高 少了一些大二初学 伤寒 时的苦涩 多了一分领 悟和乐趣 经过3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 现在见到病 人不会再有 没什么想法 的感觉 至少会开口问病史 运 用四诊去收集资料 思考应该怎样入手 辨证如何 方药又 如何 虽然漏洞很多 但均经过自己的思考 有时从失误中 获得的更多 这次重读经典 感觉非同一般 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太 多太多了 真正有了质的飞跃 特别是对 伤寒论 医案的 学习 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经典 经方的奥妙之处 这次对 伤寒论 医案的学习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 使我们对 伤寒论 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 近似沙场实战 中医诊断学 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 常法 而经典 医著除此以外还有大量 变法 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是初学者间接学习名老中医临床 经验的捷径 而临床带教的模式更是我们直接感受 学习老 师治伤寒 用伤寒的最好方式 1 1 2 悟经典 学中医光靠背书是不行的 要学好中医 我们必须培养中医的思维 用中医思维去理解中医 思考中 医 这样我们的才能在中医道路上走得更远 关于桂枝汤 桂枝汤古今名医对其推崇备至 本人 自学习 伤寒论 后 每用来自治感冒之症 一觉身微热 稍 恶风 鼻塞明显即用之 每用一到两剂即可 值得指出的 是 因不便之故并不啜粥 故服后并无汗出 又本人认为桂 枝汤有调和肝脾之用 察其方 桂枝 白芍调肝 生姜 甘 草 大枣健脾 其功用十分明显 桂枝能入肝经 中药学 教材并未提及 但桂枝功能活血通络 而肝主藏血 刘渡 舟教授曾言经方大家陈慎吾先生每用桂枝以代逍遥散中之 薄荷 谓其疏肝效佳 又桂枝功能平冲降逆 如桂枝加桂汤 证 冲气之上逆 每由肝气上冲所至 近贤张锡纯先生于 医学衷中参要录 中阐述甚明 则桂枝能入肝经 似亦不 足为奇 刘渡舟教授治一痢疾病人 辨为肝脾不和 用桂枝 加芍药汤数剂而已 可为例证 又由来治伤寒学者 必以桂 芍之比例为1 1方为桂枝汤 本人不这样认为 仲景于太 阴病篇中明示 太阴为病 脉弱 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 芍药者 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 易动故也 是此等脾虚之 人 若患桂枝汤证 用桂枝汤亦当减芍药之量矣 运用六经辨治肾病以及其他科疾病是十分可行的 如 心血管疾病等 在伤寒中完全能找到其有效方法 但前提是 掌握好伤寒精髓 通过对伤寒论深入学习以及读了 人体实 用使用手册 一些养生书 我渐渐悟出教授们为什么用简单 几个方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病 并取得十分理想的效 果 我也渐渐感受到上工治人 下工治病的深刻道理 开始我想来想去想不通为什么前医用 桂枝汤 加黄芪 不能治愈 而先用 桂枝汤 后再加黄芪就可以治 好呢 于是去问了老师 老师说这就是攻与补的问题了 邪气仍在而正气不虚 过早补益则徒碍其邪 闭门留寇 老 师这样一说才让我恍然大悟 就一味药之差 效果截然不 同 学中医真不能不处处细心啊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很贴近临床 都是老师多 年来学伤寒 用伤寒的经验之谈 是在不断地从理论到临床 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这样的内容比单 纯的理论讲解要有趣得多 深刻得多 我们听起来不仅容 易接受 更乐于接受 真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 刻在脑海里 比如老师在讲解280条 太阴为病 脉弱 其人续自便 利 设当行大黄 芍药者 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 易动故 也 时结合她自己的临床经验讲到 但凡脾胃虚弱之人 用白芍一定要慎重 切记不能用量过大 否则会导致病人腹 泻 接着又更深入地谈到 肝郁脾虚之人 一定要分清主 次 若以脾虚便溏为主的 不可疏肝太过 因为疏泄太过会 使脾气虚弱之人腹泻更甚 在见习中 我发现老师但凡见 到脾虚便溏之人用白芍都减其量 遇到肝郁脾虚而以脾虚 为主的患者均减少疏肝药的用量 如在门诊中见到一位肝 硬化患者 面色黧黑 双胁胀满不适 心情抑郁 纳呆 乏力 便溏 脉弦而无力 辨为肝郁脾虚 脾虚较甚 师用柴芍六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26卷 第4期 2 0 0 8年4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I NESE ARCHI VES OF TRAD ITI ONAL CHI NESE MED I C I NE Vol 26 No 4 Apr 2 0 0 8 689 中 华 中 医 药 689 学 刊 君汤 而柴胡 芍药的量均减为6克 试想 若不是经老师 指点 我们还要在临床上自己摸索多少年才能很好的理解 280条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呢 要经过多少次失败的经验教 训后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并应用白芍这味药啊 这正是师 者的作用 传道授业解惑也 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白芍 在临床上亲眼目睹老师应用 白芍 我对 白芍是一味补药吗 临床上该如何应用好白 芍 产生了兴趣 于是便自己查找资料 神农本草经 曰 气味苦 平 无毒 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疝 瘕 止痛 利小便 益气 本草纲目 谓其 止下痢腹痛后 重 为治痢之要药 很显然 芍药是一味以攻邪气为主 的药 兼能扶正益气 这样 对 伤寒论 172条 太阳与少 阳合病 自下利者 与黄芩汤 就好理解了 此处的 下利 是少阳之热盛 胆热迫于肠道 是以邪气实为主而非脾胃虚 弱引起的下利 故用芍药 再观后世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化 裁出来的治疗湿热痢的常用方 芍药汤 更是重用芍药为 君 后人的解释是 芍药在方中起 安中止痛 敛阴养血 的 作用 但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欠妥的 这里之所以重用芍药主 要是取其能攻邪气而止腹痛 破坚结 通血脉 和脾络的作 用 再观 伤寒论 316条真武汤加减法中明确指出 若下 利者 去芍药 加干姜二两 同是治疗下利 有要用芍药 甚至重用芍药者 亦有应减芍药甚至去芍药者 一虚一实 奥妙无穷 仲景辨证用药之道明矣 至于280条仲景为什么会把大黄 芍药相提并论呢 大柴胡汤为什么减去补益的人参 炙甘草而加大黄 芍药 枳实呢 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要深刻理解并正 确应用芍药 仅仅依靠学习 中药学 是远远不够的 经过 老师的指点及对经典著作的学习 我对芍药有了较深刻的 理解 既能补血敛阴 又能攻邪破结 和络止痛 关键在于医 者能否辨清其虚实而使用之 这就像大黄一样 我们不能 只知道其是攻病祛邪 荡涤肠胃的孟浪 将军 还应明白 只要用之得当大黄也可有 调中化食 安和五脏 神农本 草经 之功 同样也可以是温和文雅的 良相 所以 我 们对药物 方剂以及疾病的理解绝不能只满足于现代的教 材 而要追本溯源 那么 这个 本 是什么 源 又是什 么呢 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医经典著作 能在这半年里进入经典班里跟老师们学习经典课 程 我感到莫大的荣幸 老师们是很辛勤努力的 这在平时 的上课时的表现看得出来 不仅每个老师备课充分 而且 还有很多老师愿意跟我们分享自己的并非一帆风顺的经典 学习历程 独特的学习思路 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比如对 少阳的认识 之前对其性质如 半表半里 枢机 开合 之类 一直没法正确理解 现在似乎有所认识了 而认识的 切入点是少阳证的症状 如 寒热往来 欲呕 胸胁满痛 之 类 还有 结合温病学中对三焦的阐述 发现三焦与少阳也 有类似之处 如此类推着学习 这是自认为今年比较有 收获的地方 1 1 3 用经典 在病案学习过程中 我获益良多 但让 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自己的病案 一波三折 在跌跌爬爬中有 一定的感悟 回顾整个诊疗过程 真是感慨良多 首 先是有感于 顾护正气 中医讲求的是 以人为本 不论 在何时何地 顾护正气是必要的 可以说逐邪之药是辅助性 的 治病本身就是要调动人体的正气才能逐邪外出 第二 点就是思路应该开阔 多用发散思维不要墨守成规 见 颈 项强 就认定是太阳病是呆板的思维 第三点不要忽略某 些你以为不重要却十分有诊断意义的症状 如案例中的头 晕 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 其余的只能到临 床上积累了 对于这个案例 我还有一点点的问题 究竟一 开始病位在哪里 少阳 还是从太阳到少阳 个人想法是 起于太阳 然在一诊时 由于用药的不慎以致正气虚弱 邪 趁机入少阳 而后几诊辨证定位不准确 用药自然也不对 了 一个小小的感冒都需要如此曲折才能解决 那到了临 床面对着复杂的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看来我们的中医 之路还很长啊 1 2 评教 首创此班 众师弃假日 紧研编 极费苦心 最具特 色者当属病案教学 一来可巩固条文 二则拓展思路 名师 毕至 少长咸集 使吾辈大开眼界 在老师的指点下以案例教学方式重温伤寒 并能有 机会在门诊 病房亲身感受老师在临床上娴熟地辨证施治 应用经方 使我们把这几年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 紧密的联系起来 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临床上应用 伤寒 论 条文 方药的思路 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今后对伤寒 金匮 温病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及应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 法 可谓是 鱼 渔 兼得 受益匪浅 医案教学 老师不仅把自己对伤寒的领悟和临床所 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 还时时树立我们对中医的信心 课堂很活跃 每个病案都叫我们先思考 理清思路 并一一 上台演讲分析 既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锻炼了我们 胆量 分门别类 中规中矩式讲述 于温故者稍显沉 闷 且扩思路长见识之效欠佳 尚有见课程安排与老师所专 而组方之嫌 余思若能无章无序 甚则 金 寒 温 亦不 分 我等思维可得尽情舒展雀跃 岂不美哉 期待教学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 此次老师采用的是 分析名医验案的方式教学 穿插学生自我讲解 病房案例讨 论录像等 还有就是讲解常用名方的临床运用等 这些仍 远远不够 我们要求更多的 更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 式 如在课堂上增加病例讨论 训练同学们的辨证思维 让 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其中 学习 伤寒论 必须通读原著所有条文 目前学校的教 学均只摘取其中部分条文 且打乱次序 虽学起来比较容易 但 实在不免有断章取义之时 其原书中的丰富辨证思维遗失不 少 因此本人认为本方向班同学为进一步学习 应通读原文 伤寒论 亦可作医案来读 每读一条文 先据其症状 揣摩其 辨证 猜测其用药 再对照原文 读来兴趣更高 老师们讲的都是来自临床的经验之谈 使学生学起 来不再感到是空中楼阁 而我们所见到的医案也都是真实 的临床医案 我觉得这点是最难得的 也是真正对学生最有 益的东西 其次是在教学上 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老师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26卷 第4期 2 0 0 8年4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I NESE ARCHI VES OF TRAD ITI ONAL CHI NESE MED I C I NE Vol 26 No 4 Apr 2 0 0 8 690 中 华 中 医 药 690 学 刊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理解医案 并上讲台去讲出来与大家分 享 这既是给学生一次锻炼口才与胆量的机会 也给了学 生一次独立思考 个人发挥的机会 让我们从此读医案时 不再盲目去记忆学习 而是开始懂得去思考与分析了 再 者 让我体会颇深的是门诊的见习 在门诊跟老师的见习 让我毕生难忘 感触颇深 短短一个下午的抄方 让我学到 了怎样去做一名优秀的医生 怎样去与病人建立友好的关 系 怎样在临床上应用经典的思路 怎样合理有效精准地应 用经方 这次经典班的学习 是我们从理论走向临床的跳板 是我们在成为一名名医的路途中的加油站 是引领我们进 入中医伟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伤寒论案例教学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授课的方 式灵活多变 在大学二年级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 伤寒 论 基础上 在案例教学中 突出对 伤寒论 的运用思路及 经方的临床应用 对教材中精彩的病案或同学们有疑惑的 病案进行了重点分析 有时还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跟我们一 起分享 一起讨论 对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病案 则要求我们 自学 遇到不懂的再提问 以此提高同学们的治学能力 师 生互动强 同学们讨论积极 学习中医的气氛相当浓厚 有 时候 老师还打破传统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充分 调动同学们学习中医的积极性 让同学们也上讲台当老师 分析病案 讲心得 同学讲完 老师再作点评 通过这样的 训练 同学们对中医理论表达水平得到提高 对经方的应用 印象也更加深刻 本课另一特色是多媒体教学 老师把平 时在附属医院病房的查房及医生们讨论的全过程录制成光 碟 在课堂上分步骤地给同学们观看 了解病人的四诊资 料及基本病情之后 老师请同学发表意见 对病人的病情进 行分析 如何辨证 如何遣方用药等 同学们各抒己见 气氛 非常活跃 讨论完毕 老师再让我们观看医生们的讨论结 果和治疗方案 借此来检验同学们讨论 分析的病情的能 力 通过讨论 以及与医生意见对比 我们找到了中医辨治 的差距 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辨治水平 增强了对中医理论的 运用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 在我们医学生的学习中值得提 倡和推广 如果说大学二年级学习 伤寒论 是纵向的 那 么 伤寒论案例教学 的学习则是横向的 通过案例的学 习 不但加深了对 伤寒论 的理解 拓宽了 伤寒论 的临 床应用思维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 也增强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 中医的灵魂在中医 经典 中医的活力在临床效果 在临床跟诊中发现 老师百分之八九十都用的是经 方 常用经方治疗外感病 及内科杂症 尤其是运用经方对 糖尿病及甲亢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 疗效甚佳 老师悉心 教导 并结合临床见习 使我获益颇丰 在学习过程中 除了靠自己 一位好老师的作用是非 常重要的 他就像黑夜中的启明星 引导你正确向前进 在我们经典班的教学老师中有很多好老师 优秀的教师应是能为学生所接纳 有亲近感的长者 或朋友 有好榜样在前面带路 相信中医不会毁在我们手 中 1 3 评书 案例版 伤寒论 记录了不少把六经辨证与经络 辨证联系起来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成功案例 读后受到 很大的触动 对于初学者 分清两者的区别固然重要 但 是若能在课本里明确提出两者的联系与结合 指导学生根 据经络的循行部位灵活运用经法经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体育健身行业健身健康与体育产业研究报告
- 曹刿论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中医针灸科慢性腰腿痛的经络穴位治疗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浙江衢州龙游人才科创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产科妇产科护理知识考核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陕西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诊疗团队非事业编科研助理招聘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耳鼻喉科手术技术及并发症预防考核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6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江苏苏州科技大学招聘辅导员(博士)7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湖南兴湘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拉弯矫培训获奖课件
- GB/T 18029.6-2024轮椅车第6 部分:电动轮椅车最大速度的测定
- 专题报告2 刘宏民-燕山大学-板形仪20120408
- 城市配送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 舞龙舞狮二级裁判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正式版)SHT 311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轻质浇注料衬里工程技术规范
- 食品行业新产品开发案例分析
- 建筑业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
-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7版)》课件全套 第1-12章 SPSS统计分析软件概述
-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初中版
- 整改技术服务报价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