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14 天讲解与例题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14 天讲解与例题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14 天讲解与例题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14 天讲解与例题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4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14 天讲解与例题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14秋天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2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品味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作家作品何其芳简历: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立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代表作: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小说戏剧集刻意集。著名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课文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当时作者是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这首诗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惯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先前的诗作拘限于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难得的是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吸引读者心魄的东西。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栖(q)枯涸(h)梦寐(mi)寥廓(lio) 清冽(li) 乌桕(ji)归泊(b) 肥硕(shu) 镰刀(lin)伐木声丁丁(zhng)字形辨析秋天以季节为题,命题简洁、平实、自然。题目概括力强,涵盖内容广,诗中涉及“秋天”中的三幅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第一幅图画:农家丰收图。3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4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第二幅图画:霜晨归渔图。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5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第三幅图画:牧女思恋图。归泊:返回,停船靠岸。1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2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3秋天到来之后,渔家的劳作和生活具有怎样的情致?在诗人笔下,秋天的江面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小船儿在雾气中悠然前行,撒下的渔网收获的似乎不是乱跳的鱼儿,而是一份宁静的心绪。4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游戏”运用拟人的修辞。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5怎样理解牧羊女的“梦寐”?牧羊女的“梦寐”可以理解为她的梦想,牧羊女也许梦想着走出大山,也许梦想着小羊羔快快长大,也许梦想着但是从诗句来看,牧羊女心中魂牵梦萦的却是牧童的笛声对此完全可以理解为牧羊女对心上人的思念。深层探究图构课文中心思想全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对丰收的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艺术特色1全诗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意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2语言生动、传神,有意境。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3有层次地写景,每一节诗都是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去写,都是由末句收束描写侧重点。整首诗又是由兴而感,由景入情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剖析文意1诗人是如何描绘“农家丰收图”的?提示: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之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背瓜果的人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像化了,创造出松弛、娴静的氛围。2秋天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怎样的特殊氛围?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阅读鉴赏秋色颂黄骥文秋姑娘,她挥舞着色彩的画笔。悄悄地、悄悄地,走遍了祖国的每个地方。她走过田野,悄悄地、悄悄地,为田野染上迷人的色彩。于是,有了金黄的稻浪,有了雪白的棉田,有了火红的高粱她走过果园,悄悄地、悄悄地,为果园染上斑斓的色彩。于是,有了紫色的葡萄,有了金红的柿子,有了淡灰的栗果她走过公园,悄悄地、悄悄地,为公园染上鲜艳的色彩。于是,有了粉红的秋菊,有了淡紫的芦花,有了浅蓝的牵牛花看哪,秋姑娘走遍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大地上涌现出一片绚烂的七彩,天空中升起了一轮金色的太阳!啊,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秋色!好一个欣欣向荣的祖国!品读:这首歌颂秋天的诗,作者以拟人的手法,跟随秋姑娘的脚步,为人们展现了农田、果园、公园三个色彩斑斓的画面,这万紫千红的秋色,正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和繁荣昌盛。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秋色的赞美,也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思考:怎样阅读新诗?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的一种新体诗,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儿,以新的思想内容激励人们、教育人们。和旧体诗相比,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很多新诗都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新诗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自由地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自由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它们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阅读新诗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素材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描写秋天的精彩语段溪水多么清。溪中照着蓝天的影子,又照着桥的影子;照着蓝天上浮游的云絮的影子,又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秋天里,蓝色的雏菊在岸边开放,溪中的流水照亮她们的影子,要是四月来了,山上全是火红的杜鹃花。那时,溪中映照着杜鹃花的燃烧的彩霞般的影子。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他们带着白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飞扬扬地飘着。蒲公英在向秋天告别么?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郭风松坊溪的冬天)松坊溪的秋天美在多彩,美在多情。链接中考真题回放(福建厦门)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在鸟笼中消失申赋渔1914年9月1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玛莎于当日下午一时,在辛辛那提动物园去世。玛莎是地球上最后一只旅鸽。可谁又能相信,旅鸽,曾经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儿呢。仅仅100年,漫长,却又如此短暂。那是1813年一个寻常的午后,天空中传来一阵巨大而杂乱的鸣叫,奥杜邦先生抬起头来:庞大的鸟群,慢慢地遮盖了北美森林的上空,阳光不见了,大地一片昏暗。16公里宽的鸽群,在奥杜邦先生的头顶,飞了三天。这位当时最有名的鸟类学家预言:“旅鸽,是绝不会被人类消灭的。”这时美洲大陆的旅鸽多达50亿只,是当时人类总数的5.5倍。可是,欧洲人来了。他们焚烧草地,或者在草根下焚烧硫黄,让飞过上空的鸽子窒息而死。他们甚至坐着火车去追赶鸽群。枪杀、炮轰、放毒、网捕发挥人类丰富想象力所能想出的一切手段。他们捕杀旅鸽不仅为食用,还用来喂猪,甚至仅仅是为了取乐。曾经,一个射击俱乐部一周就射杀了5万只旅鸽,有人一天便射杀了500只。他们把这些罪恶的数字一一记录下来那是他们比赛的成绩。1878年,除了密歇根州,美洲已经看不到成群的旅鸽了。人们都清楚这一点,可是密歇根州的枪声从未停止过。这一年,密歇根州人为了6万美元的利润,就在靠近佩托斯奇的旅鸽筑巢地,捕杀了300万只旅鸽。两年之后,曾经可以遮盖整个天空的鸟群,只剩数千只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人类忙于相互屠杀时,世界上最后的旅鸽死在了它的鸟笼里。灰色的后背,似乎还有些发蓝,鲜红的胸脯,像一团火在燃烧,绚丽迷人的玛莎,站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根树枝上,长长的嘴,尖尖的尾巴,展翅欲飞。可是,它再也不能动,不能吃,不能鸣叫了。懊丧的美国人为旅鸽立起了纪念碑,上面写着:“旅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的。”纪念碑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 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就已经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在旅鸽纪念碑下,环境伦理学大师利奥波德哀伤地叹息道:“那些在年轻时曾被一阵活生生的风摇动的树仍然活着,但是十年后,只有最老的栎树还记得这些鸟,而最后,只有沙丘认识它们。”第段中说“旅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的”,请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受。解析:联系实际,表述看法时,一要否定人类的破坏行为;二要断定人类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答案示例:贪婪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滥杀无辜”,可怜的鸟们,它们成了人类的盘中美餐。但人类会自食其果:鸟类的灭绝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直接改变生态链的顺序,从而导致其他的生物威胁环境。鸟类的灭绝会直接使昆虫泛滥,导致农作物歉收,致使人类挨饿,其他的动物也会因昆虫的泛滥而受牵连。况且昆虫常带着病菌,会使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人类若不思悔改,必将为他的贪婪付出代价。考技指导如何让散文阅读和生活实际相结合(1)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链接生活的题目,往往要求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同学们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留意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