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方言声调演变与人文历史地理之关系_宫钦第.pdf_第1页
胶东方言声调演变与人文历史地理之关系_宫钦第.pdf_第2页
胶东方言声调演变与人文历史地理之关系_宫钦第.pdf_第3页
胶东方言声调演变与人文历史地理之关系_宫钦第.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9 卷第 3期 Vol129 No 13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年 5 月 May12010 胶东方言声调演变与人文历史地理之关系 宫钦第 深圳大学文学院 广东深圳 518060 摘 要 从相关文献和现代方言材料看 除了语言内部因素之外 强势方言的东向入侵 古代政区 的相对稳定 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移民迁徙诸因素交互作用 共同推动着胶东方言的声调不断发展演 变 以古平声和古入声的分化演变为主 以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一带为界 形成了现代胶东方言独 特的声调结构格局 关键词 胶东方言 声调 政区 地理 移民 中图分类号 H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178X 2010 03 0057 05 收稿日期 2009 12 28 作者简介 宫钦第 1970 男 山东莱阳人 深圳大学文学院讲师 博士 从事汉语史与方言研究 中古四声发展演变到 5中原音韵6 形成了近代汉语新的声调结构格局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入派三 声0 胶东方言的声调格局与 5中原音韵6 相近 其中 浊上变去0 的演变规律与 5中原音韵6 相同 平分 阴阳 入派三声0 则有差异 从相关文献和现代方言材料看 除了语言内部因素之外 强势方言的东向入 侵 古代政区的相对稳定 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移民迁徙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 平分阴阳 从来历看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中原 冀鲁等官话方言与 5中原音韵6 平分阴阳的分化条件都是清浊两 分 古清声母平声字今归阴平 古全浊 次浊声母平声字今归阳平 即次浊归全浊 胶东方言古清声母 全浊声母平声字虽然也是清浊两分 但古次浊声母平声字今音无规律地分化为阴阳两类 即次浊归全浊与 次浊归清两个演变方向共存 其中少数字今音有阴阳两读 或变读为上 去声 按 烟台 海阳等 3 调区 阳平字已与去声合并 次浊平声字阴阳两分虽然并无规律 但从几个方言点的统计情况看 常用字主体部 分在各地基本一致 见表 1 表 2 材料据殷焕先 钱曾怡等 1 高文达 2 王淑霞 3 徐明轩 朴炯 春 4 连疆 5 从地理分布来看 次浊平声字阴阳两分的演变规律仅限于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 地处蓬莱 黄县 莱 表 1 胶东方言平分阴阳地域分布表 清 浊 例 字 古登州府 府治 古宁海州 州治 文山 牙山 海莱山区 威海荣成文登成山靖海乳山 牟平 烟台海阳莱阳 蓬莱 黄县 古莱州府 府治 莱州 平度即墨青岛 清 三V53V42V53V55V53V53V42V31V53V313V212V313V213V213V213V213 开V53V42V53V55V53V53V42V31V53V313V212V313V213V21V213V213 次 浊 人V53V42V53Z 435 a 214V53V42V31V53V313Z 55Z 444Z42Z53Z42Z 42 苗v53v42v53Z 35a 214v53v42v31v53v313Z 55Z 44Z42Z53Z42Z 42 文33 Z354Z 35Z 35a 21433 Z 55355 433 Z 53Z 55Z 44Z42Z53Z42Z 42 龙33 Z354Z 35Z 35a 21433 Z 55355 433 Z 53Z 55Z 44Z42Z53Z42Z 42 全 浊 桥33 Z354Z 35Z 35a 21433 Z 55355 433 Z 53Z 55Z 44Z42Z53Z42Z 42 爬33 Z354Z 35Z 35a 21433 Z 55355 433 Z 53Z 55Z 44Z42Z53Z42Z 42 57 表 2 胶东方言代表点次浊平声阴阳两分统计简表 阴 平阳 平其 他 字数百分比字数百分比字数百分比 字数合计材料来源 荣成1375313 752911 451716 257王淑霞 1995 3 牟平1384617 872914 702317 295罗福腾 1992 6 莱阳934510 1095510 202钱曾怡 1959 7 阳 海阳境内 及其以东地带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 西接内陆中原官话区和冀鲁官话区 位于半岛东部的艾 山 牙山 海莱山区南北纵贯 阻断交通 可能同时也迟滞了平声字次浊归全浊演变方向东向传播的进程 从古代政区来看 次浊平声字阴阳两分仅限于东部古登州府辖区 西部古莱州府辖区则与 5中原音韵6 相同 可以看出 受地理环境影响 东侵的强势方言只能以政区为单位逐步浸染覆盖 登州府辖区内有四个 方言点例外 成山卫 靖海卫 蓬莱和黄县与 5中原音韵6 相同 成山卫 靖海卫是明代抗倭驻军指挥中 心 蓬莱是府治 它们很可能都是受了强势方言的影响 黄县的情况比较特殊 考虑到它处于莱州和蓬莱两 大府治之间的地理位置 说它也是为强势方言所覆盖 大致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从文献看 胶东方言里部分古次浊声母平声字今音读阳平 上声或去声 可能是后起的现象 有明以 来 兰茂 5韵略易通6 1442 在山东广为传布 二东人士 家购而户颂之0 其后胶东掖县人毕拱宸又据 该书编辑而成 5韵略汇通6 1642 二书与 5中原音韵6 的平分阴阳基本一致 据张玉来 8 9 10 9 19 21考 证 二书都属于 存雅求正0 的书面语语音系统 实为官话共同语的反映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 再加上沿 海地区明代抗倭驻军 一种强制性移民 10 65的接触浸染 胶东方言不可能不受到官话共同语的影响 胶东 方言部分古次浊声母平声字今音转读阳平的现象就不难找到其历史根源 方言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也能证明这一点 王淑霞指出 在 75 个单字调固定为阳平的字中 有 19 个 字在口语词中有阴平的读法0 例如 鸣 在口语 鸡打鸣 中读阴平 在比较书面化的词语 鸣叫 鸣 枪 鸣笛 鸡鸣狗盗 中仍读阳平 营 地名用字如 文登营 读阴平 在 军营 营房 国营 营建 中仍读阳平 0 中古平声字按声母清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时 荣成一带的次浊平声是同清声母一起读 阴平的 后来这一部分字又逐渐向阳平转化 目前不规则分化是一种过渡状态 说明这种转向尚未完 成 0 3 15 17 很多文献材料表明 古声调的分化有一定的先后次序 一般的看法是 语音史上的古上声 平声先分 化 去声 入声的分化则是较晚才有的现象 中土文献中成系统出现的以清浊为分化条件的 平分阴阳0 现 象 首见于邵雍 5皇极经世书6 观物篇0 中的十二音 周祖谟指出 今邵氏以仄声之近揆与见母相配 以 平声之乾虬与溪母相配 盖全浊之仄声已读同全清 全浊之平声已读同次清矣 此与今日北方语音正 合 0 11 591其次见于 5中原音韵6 分化条件是 清浊两分 次浊归全浊 成系统的平声次浊归阴平现象 次浊归清 的文献记载仅见于日传 5悉昙藏6 880 表 表信公 则 平声直低 有轻 清音 有重 全浊 平中怒声 次浊 与重无别 正法师 平有轻重 轻亦轻 重 轻之重者 金怒声也 0 这表明八世纪中叶以前 古四声分化为八调的初期 古汉语里的 平分阴阳0 除了 次浊归全浊0 表信公 之外 还有 次浊归清0 正法师 的演变方式 中土文献则未见成系统的 次浊归清0 的记载 仅在 5韵略易通6 中可以见到一点蛛丝马迹 张玉来指 出 全书共有 阴o 阳 对立的小韵 178 组 其中明显为阴平 阳平之分的有 168 组 只有十组情况特 别0 其中次浊声母字有三组 农脓侬 冬一 o 浓禾 农哝 钟三 龙隆窿癃 钟三 o 聋笼拢胧 冬 一 囊 唐开一 o 哝 江开二 0 9 45按 这三组次浊声母字中的常用字所表现出来的对立 恰好与胶东 方言的表现相符 见表 1 张玉来又指出 在吴允中刻本里有多个o 是其他各本没有的 也许这 10 组里 的有些 o 是误刻的 0 9 455韵略易通6 今传世刻本多为山东人所刊刻 那么这些误刻 很可能是受刊刻者方 音的影响 否则 何以解释如此巧合的现象 很多现代汉语方言的入声字也以次浊归清的方式演变 表 3 各方言点的清 次浊入声字虽然今音归调不 同 但从演变类型上看 都是次浊归清 这些方言点散布于各官话方言区中 从分布区域的广度来看 这些 58 次浊归清现象 似应有深层的历史来源 表 3 官话方言区入声 次浊归清0 分布区域表 节录自 5汉语方音的几个问题6 12 169 省区 方言点 清次浊入今归全浊入今归 山东 濮县 曲阜 山西 洪赵 临汾 永济 安徽 萧县 蒙城 江苏 睢宁 钢山 江西 吉水 河南 郑州 开封 商丘 夏邑 陕西 西安 长安 咸阳 商县 甘肃 景泰 镇原 通 渭 甘谷 阴平阳平 辽宁 大连 旅大 上声阳平 山东 荣成 上声去声 甘肃 兰州 武威 永昌 去声阳平 看来 胶东方言较古阶段平分阴阳的方式可能是次浊归清 很多现代山东方言的次浊归全浊是强势方 言东向浸染覆盖的结果 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则迟滞了强势方言入侵的进程 导致了山区以东地带次浊平 声字无规则阴阳两分现象的出现 二 入派三声 5中原音韵6 入派三声 清入归上 次浊入归去 全浊入归阳平0 胶东方言清入归上与此相同 见表 4 已为学界所公认 这里不再讨论 表 4 胶东方言 清入归上0 表 例字威海荣成文登成山靖海乳山牟平烟台海阳莱阳蓬莱黄县莱州平度即墨青岛胶州 发a312a214 a214 a 214 a 214 a 214 a 213 a 214 a 214a 34a 213a 24a55a55a55a55a 55 急a312a214 a214 a 214 a 214 a 214 a 213 a 214 a 214a 34a 213a 24a55a55a55a55a 55 笔a312a214 a214 a 214 a 214 a 214 a 213 a 214 a 214a 34a 213a 24a55a55a55a55a 55 策a312a214 a214 a 214 a 214 a 214 a 213 a 214 a 214a 34a 213a 24a55a55a55a55a 55 5中原音韵6 次浊入归去 全浊入归阳平0 的演变规律在胶东方言里不像 清入归上0 那样整齐 从 地理分布来看 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以西 演变规律与 5中原音韵6 相同 以东的古宁海州 辖区约相当 于今牟平 文登 荣成 威海和乳山 则有不同的特征 古宁海州多数方言点 古全浊入声字今调无规律地 上声 阳平 去声三分 阳平与去声合并的方言点则二分 其中靖海卫比较独特 全部归上声 古次浊入 声字今调无规律地上声 去声 或阴平 二分 古次浊入声字的这种特点还沿着北部沿海向西一直延伸到莱 州一带 见表 5 各调所辖字数虽然多寡不同 但都有一些共有词汇演变方向相同 表明这种无规则分化 大约是胶东方言的区域性特征 表 5 胶东方言古次浊入声 全浊入声归调表 例字 古登州府 古宁海州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 威海荣成文登成山靖海乳山牟平烟台海阳莱阳蓬莱黄县 古莱州府 莱州平度即墨青岛胶州 药a312a214 a21451 55 a 214 a 213 a 214 433 41 a 213a 24v213v213Z42Z42 212 麦a312a214 a21451 55 a 214 a 213 a 214 433 41 a 213a 24v213v213Z42Z42 212 月a312a214 a21451 55 a 214 132 55 433 41 52 53 v213v213Z42Z42 212 日a312a214 a21451 55 a 214 a 21355 a 21441 52 53 a 55v213Z42a55a 55 木33 443 33 51 55 33 132 55 433 41 52 53 v213a55Z42a55 212 辣33 443 33 51 55 33 132 55 433 41 52 53 v213v213Z42a55 212 拔33 Z354Z35Z 35a 21433 Z 55355 433 Z 53Z 55Z 44Z 42Z53Z42Z42Z 42 毒33 Z354Z35Z 35a 21433 Z 55355 433 Z 53Z 55Z 44Z 42Z53Z42Z42Z 42 白33 443 33 Z 35a 21433 132 55 433 Z 53Z 55Z 44Z 42Z53Z42Z42Z 42 十33 443 33 Z 35a 21433 132 55 433 Z 53Z 55Z 44Z 42Z53Z42Z42Z 42 敌a312a214 a214Z 35a 214 a 214 a 213 a 214 433 Z 53Z 55Z 44Z 42Z53Z42Z42Z 42 读a312a214 a214Z 35a 214 a 214 a 213 a 214 433 Z 53Z 55Z 44Z 42Z53Z42Z42Z 42 59 这种演变现象 大致与胶东地区近代以来的复杂移民文化背景相符 杂居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方言接 触 融合可能是造成无规则分化的重要动因 登莱迭遭金元之乱 居民死亡殆尽0 以古宁海州为例 其人 口由金代的61933 户锐减到元代的5713 户 折合人口仅15743 人 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 13 92 93明初 岛寇 倭夷 时出剽掠 扰滨海之民0 14 840 以致山东沿海地区村寨焚毁 十室九空 几无噍类 明政府采用官 方移民 在内地 三丁抽一丁0 和自由移民方式来充实东部沿海地区 移民或领地开垦 或购地耕种 如 5莱阳市志6 15 100指出 莱阳居民有先世明初由 小云南0 山西省云岗 云阳 云泉以南地区 迁入者 先 至者领地开垦 谓之 占山户0 后至者购地耕种 谓之 买山户0 土著遗民则谓之 漏户0 成山卫 靖海卫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平倭以后 明清两代胶东半岛一直处于和平时期 抗倭驻军及其眷 属永久隶籍当地 靖海卫于雍正十三年与威海卫同时 卫裁军废0 成山卫则于雍正十二年升为登州水师营 东汛 乾隆元年又增设成山营守备 后一直沿袭至清末 如此 成山卫的方言特征与共同语完全相同 就不 难理解了 靖海卫的方言特征在汉语方言里是相当独特的 清入声与全浊入声合并为一类 今读上声 次浊入声另 为一类 今读去声 靖海卫的这种特征至少可能有两方面的成因 一是驻军移民的来源成分与其他卫所如威 海卫 成山卫等有较大的不同 靖海卫 地处海滨 迭经兵燹 茕茕苍黎 不为流离者几希矣0 5康熙靖海 卫志6 户口0 卷三 而 威海姓氏比较单一 脉络清楚 多数已递传至十六到二十一代之间0 4 13 移民 原操方言在融合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演变方向 二是方言发展的速度 如浊音清化 与其他地域不同 或 者还有别的原因 如次浊单列为怒声之类的现象 导致了新的演变方向的出现 下面先看 古全浊入声归调三分0 从现代方言来看 这一现象仅局限于古宁海州辖区 见表 5 似乎 仅仅是古宁海州的地域性方言特征 但我们更倾向于移民早期所有胶东方言都是三分的复杂结构格局 这种 复杂性是由于多个方言点的移民杂居融合而形成的 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以西 古全浊入今归阳平0 则是 官话共同语浸染覆盖的结果 理由如下 11 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以西的古登州府部分辖区 莱州府辖区与古宁海州有共同的驻军 移民文化 背景 而胶东半岛独特的地理态势使强势方言的传播只能是自西向东逐步推进 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的阻 挡 使 古全浊入今归阳平0 在山区以东的古宁海州不易迅速覆盖原有特征 而以西的古登州府部分辖区 莱州府辖区则仅剩下少数字未被完全覆盖 21 根据李荣 16 3的研究 在入声已经消失的各现代官话方言区 源于5中原音韵6的 全浊入今归阳平0是演 变的主流方向 所以西来的不管是共同语 还是冀鲁官话 中原官话 它们传过来的都是同一演变规律 31 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以东的荣成 牟平古全浊入声三分为上声 阳平 去声的比例并不均衡 今 读阳平的约占 1 2 弱 今读上 去声的约各占 1 4 而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西侧的莱阳今读阳平的则为主 流 8913 见表 6 荣成 牟平今读阳平的分别是今读上 去声的两倍左右 可能是由于 古全浊入声 今读阳平0 的主流演变方向的冲击造成的 据上述可以推测 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以西地带似应也经历过 全浊入声归调三分0 的发展阶段 表 6 胶东方言 4调区古全浊入声归调比较表 荣成 字数 百分比 牟平 字数 百分比 莱阳 字数 百分比 阴平勃饽掘 3 216 勃饽掘 3 216 撅屐 2 116 阳平罚夺席侄雹 57 4916 罚夺席核穴 52 4512 罚夺席雹穴 109 8913 上声习达轴极穴 27 2315 习达轴闸柞 26 2216 习闸极淑突 10 812 去声滑薄舌核直 28 2413 滑薄舌雹极 34 2916 别 1 019 表 7 胶东方言 4调区古次浊入声归调比较表 荣成 字数 百分比 牟平 字数 百分比 莱阳 字数 百分比 阴平 摸匿捏1聂蹑孽 6 516 摸捏1译 3 218 膜 1 019 阳平悦捺洛钥没 17 1519 纳邋洛乐音 钥没 6 515 额名 1 019 上声拉弱麦袜日 51 4717 拉弱麦袜日 51 4618 拉弱杌虐越 11 914 去声蜜木猎褥玉 33 3018 捺木猎褥玉 49 4419 蜜捺木月麦 104 8818 60 再看 古次浊入声归调二分0 胶东方言古次浊入声无规则二分为上声 去声的比例也不均衡 东端荣 成今读上声的比例远远高于今读去声 上声 4717 去声 3018 古宁海州治牟平今读上声与今读去声的 比例大致相同 上声 4618 去声 4419 到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西侧的莱阳 今读去声的比例已占绝 对优势 8818 见表 7 可以看出 古次浊入声字今读上声的比例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 这种特点大 约还是西来官话浸染覆盖的结果 不太可能是自东向西词汇扩散造成的 理由如下 11 牟平虽然是古宁海州治 但明清两代都隶属登州府 不具备地域性大权威方言的地位 蓬莱不仅是 登州府治 还是驻军领导机关 都指挥使 驻地 莱州府治则在掖县 今莱州 也就是说 胶东半岛真正 的地域性大权威方言只能是蓬莱话或者莱州话 21 古登州府 莱州府与古宁海州有共同的驻军 移民文化背景 加上艾山 牙山 海莱山区的阻碍作 用 山区以东比较容易保留早期状态 31 各大官话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的演变规律不一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古全浊入声字在共同语和各官话 方言里的演变规律完全相同 古次浊入声字则不同 共同语和冀鲁官话今读去声 而中原官话却今读阴 平 胶东官话区西接中原 冀鲁官话区 这很容易在被入侵方言里造成归类上的混乱 综上可以看出 语言内部因素和人文历史地理因素共同造成了胶东方言次浊平声字阴阳两分 入声舒化 归调的无规则变化 随着共同语的逐步浸染覆盖 无规则变化造成的差异正在渐渐缩减 日益趋同 参 考 文 献 1 殷焕先 钱曾怡 等 山东省志 方言志 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2 高文达 山东黄县方音与北京语音的对应 J 方言与普通话集刊 第八本 1961 33 39 3 王淑霞 荣成方言志 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5 4 徐明轩 朴炯春 威海方言志 M 韩国 汉城 学古房 1997 5 连疆 文登话 M 香港 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6 6 罗福腾 牟平方言志 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2 7 钱曾怡 胶东方音概况 A 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159 182 8 张玉来 韵略汇通音系研究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9 张玉来 韵略易通研究 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9 10 宫钦第 胶东方言音韵结构特征与地理 政区和移民关系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7 4 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