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一、基础知识(17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a溃退(gu) 舀水(y0) 白洋淀(dng)b绥靖(su) 脂粉(zh) 蹿一蹿(cun)c寒噤(jn) 拂晓(f) 颤巍巍(chn)d提防(t) 惊骇(hi) 迫击炮(p)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3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4、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妥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个多么俗不可耐的话题。b、他做什么事情都充满信心,自以为是。c、他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d、黄果树瀑布作为一直统治着我的一个早已干瘪大概念顷刻间灰飞烟灭。5、积累名句。(9分)(1)长歌行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 。(2)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野望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 : , 。(4)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名句是:_,_。(5)爱莲说一文中可以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二、综合性学习(7分)1、按示例写出你所阅读的名著的书名、人物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列各项不可再用)(3分)示例: 书名:三国演义 书名:人物:诸葛亮 人物: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2、许多有创意的广告巧妙利用汉字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起到了超乎寻常的宣传效果。(2分)有一则宣传“臭豆腐”的广告是:臭名远扬,香飘千里。请解释“臭名远扬”中“臭”字的含义。 请谈谈这则广告妙在哪里? 3、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2分)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日本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于日上午再次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年月就任首相以来第次参拜靖国神社。 材料二:据新华社电 日本一些政党领导人日上午纷纷发表谈话,谴责小泉纯一郎首相当天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据新华社电 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日在汉城召见日本驻韩大使大岛正太郎,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提出强烈抗议。 新华社北京 10月18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孔泉18日在记者会上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一事性质严重,中国人民对他这种言而无信并伤害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人民感情的行为深感愤慨。阅读材料一、二,用一句话表达你得出的看法。 三、阅读理解 (36分)莫斯科郊外的蜡烛(12分)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炮的轰鸣声渐渐地平静下来。上士克利特丢掉手中的枪,右手紧按住疼得钻心的左臂,望着黑暗中矗立着的莫斯科城发呆。这是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苏联本土的战争进入艰难阶段。克利特和同伴们多次在莫斯科城外被击溃,挣扎在死亡边缘。 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与寂静,克利特收回目光,发现那些被炮火点燃的荒草和树木,不知何时已经熄灭。身边没有生命气息,处处都是同伴冰冷的尸体。他讨厌这场战争,当初也是被迫当兵,此刻他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向前走,毫无目的。不知走了多久,全身都已冻透,淌出的血也凝成了冰。就在他准备给自己一枪时,远处有一簇微微的火光一闪!他揉了揉眼睛,确实是有点火光!他精神一振,奋力向那边走去。原来是一片墓园,有座坟前,一支蜡烛正在静静地燃烧着。他快步上前,扑倒在蜡烛旁,烛光猛地摇曳了一下。他抬起脸来,那烛光映得心里暖暖的,令他想要落泪。这无边的黑暗吞噬不了一支蜡烛的微光,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住一支蜡烛的火焰。他的心猛烈地燃烧起来,重新充满希望与力量。他在烛光中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一行字:尼科拉夫之基,然后起身,大步向远处更深的黑暗走去。20年之后,克利特已成为西德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常常回想起那荒唐的战争生涯,想起自己九死一生地逃回国内,想起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他一直牢记着那个名字,尼科拉夫!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人于战乱的夜里在他坟前点燃蜡烛?带着诸多的疑问,他重又踏上了苏联的土地。终于,他在一个烈士陵园中找到了尼科拉夫的墓。坟前,无数被燃过的蜡烛痕迹留在那里。陵园的看守者告诉克利特,每个周日都有人送来很多蜡烛,嘱他每逢夜晚就在科拉夫的坟前点亮。那个周日,克利特遇见了送蜡烛的人,从而得知了尼科担夫的故事。尼科拉夫是莫斯科城内的一个普通工人,在莫斯科最艰难凶险的日子里,德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于是一到夜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不点灯,怕给敌机以轰炸的目标。可是,莫斯科并不是完全黑暗的,至少有一所房子里还亮壳着灯,那就是科拉夫的家。 科拉夫当时36岁,未婚,单身一人住在城西的一座平房里。每个夜里,他都要点燃蜡烛,感觉被昏黄的光亮包围,即使睡着了,也让蜡烛燃着。虽然当时物资奇缺,但蜡烛随处可以买到,所以科拉夫储备了许多蜡烛,用以照亮整个房间。邻居们都劝他,说他这样做很不理智,很危险,他却说:“莫斯科不会是永远的黑暗,就算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我也要为它亮起哪怕最微弱的一缕光!”终于,在一个夜晚,敌机扔下的一枚炸弹击中了科拉夫的房子,他也因此殉难,他的家那一夜燃烧成莫斯科最亮的地方。当他的事迹传遍全城,所有的人都被震动,每个夜里,千家万户都亮了起来,闪耀着蜡烛的光芒。科拉夫被人们葬在荒僻的东郊,而且常有人在夜里潜出城去,在他坟前点起一支蜡烛。克利特回国以后,将这个故事传播开来。从此以后每个夜晚,克利特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新的黎明来到。1小说第13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上士克利特为什么在20年后仍然牢记着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2分) 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蜡烛”在小说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二)握住母亲的脚(节选) (10分)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1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1分)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1分) 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b“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c第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3青年大学生握母亲的脚时为什么“潸然泪下”?他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升华?(4分)答:_ 4从文中选出一个你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喜欢的理由。(4分)答:_ (三)(14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4【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四 作文:任选一题 (40分)(1)打开心灵的窗户,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纷繁的世界。 用美好的心灵去看待,总是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失望; 用美好的心灵去看待,总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一份感激,少一份抱怨; 用美好的心灵去看待,总是用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多一份勇气,少一份怯懦; 请以“用美好的心灵去看待”为话题,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发表见解。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要求:思想内容健康,有真情实感 书写规范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2) 家庭生活有苦有乐,家中人物你最熟悉,请以“家庭生活二三事”为题,写篇记叙文。要求:1不要写真实的人名、地名和真实班级。2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3不低于600。2013-2014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答案一 选择 1.c 2.b 3.b 4.b 5.略二 综合性学习1.略2.“臭”指“臭豆腐”。通过双关和对比,突出“臭豆腐”的名声大,气味香,此外还利用矛盾法吸引人的注意力。3.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谴责。三 阅读理解 1小说第13段中的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上士克利特当时处境的艰难,为后文写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作铺垫,也突出了蜡烛给他的巨大精神力量。2因为正是这支蜡烛给了他温暖和启发,希望和力量,让他在绝望中奋起。这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3科拉夫的一支蜡烛不仅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还点燃了上士克利特冰冷绝望的心,它是希望的象征。小说结尾写上士克利特传播科拉夫的故事以及每晚点亮蜡烛的情节实际上赋予了“蜡烛”以“和平”的意义,从而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4“蜡烛”是这篇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先写上士克利特在绝望中因为“蜡烛”而奋起的经历,并由此引出尼科拉夫在战争中用“蜡烛”点亮苏联人希望的感人故事,最后通过上士克利特的行为赋予“蜡烛”以象征意义,升华主题。 (二)1握住母亲的脚 2a3青年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体育场馆厕所设计与建设承包合同
- 2025年度返聘企业高管与董事会劳动合同范本
- 高校产学研合作2025年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 年产10.4万套微型核电池控制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影视行业高质量生产新路径:2025年工业化制作流程革新报告
- 2025年无线充电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中的应用策略报告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题库(得分题)打印【巩固】附答案详解
- 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 2025年新能源绿色信贷政策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报告
- 自考专业(电子商务)题库检测试题打印附答案详解【培优】
- 2025年科研项目经理专业知识考试题目答案解析
- 2025广东肇庆市怀集县卫生事业单位招聘10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青马考试题目及答案
- 算力中心计算任务优化方案
- 2024年全国工会财务知识大赛备赛试题库500(含答案)
- 《采购4 0 采购系统升级 降本 增效实用指南 第2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EPC工程总承包招标
- 劳务施工组织方案 劳务施工组织设计(八篇)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测试题(答案)
- 青藏铁路公司普速铁路维修管理办法
- 《卷烟原料配方设计》配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