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课程论 指导老师:范蔚( 教授) 研究生:尹国杰( 2 0 0 2 0 7 2 ) 中文摘要 教育、语言、课程与文化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文化的角度看教育的实 质,就是通过教育对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 与文化教学也紧密相联。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是外语教育的基本目标之 一。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对语言 教学的要求。 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在文化性现状方面表现出不足。课程纲要着重于 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缺少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规定和陈述:课程内容 方面被动地表述和传达着英、美国家的主流文化( 或精英文化) ;课程评价着重 围绕考核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材料内容的文化性并未构成测试内容 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进一步增强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首先在理论认识上要克 服课程的文化工具主义的观点。在课程设计实践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 程评价三个基本方面着手提升其文化性。把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文化能力纳 入课程目标。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运用“文化分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观 点选择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传递过程中以培养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募为目 标。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及形式,增加文化性内容和文化能力的测 试,以提高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评价的文化性。 关键词:文化性、课程、课程设计、本科公共英语 s t u d y o nc u l t l l r a lv h l u e so fc u r r i c u l u md e s i g n o f e n g l i s h f o r n o n e n g l i s hm a j o r s m a j o r :c u r r i c u l u m d i d a c t i c s m e n t o r :- a n w e i 口抛f e s s o r ) s p e c i a l i l y :c u r c u l u m t h e o r i p 0 3 t 掣撬d u a t e :y l ng u o j i e ( 2 0 0 2 0 7 2 ) a b s t r a c t 1 k 黯i sac l o m l a l i o 蹦pb e t 、e 吼e d u c a t i o i l ,l 髓g 啮g e ,c 删c l l l 啪蛆dc i l l t i l 】悖 e d u c a 虹o ni sb yn a n 鹏m a k i l l gj l i d g m e n t 锄dc :h o i c ea b a u t “蛔r 髓l 覃刨鹕e 妣d 饥d t i l 糟a 托c l o 辩l yc 阻n e c t e d s oa ml 锄l g u a g ei n 蛐m c t i o n 觚dc 山t u i n g 岫k t i o n i ti s ef i | l 址叩吲妇ld b j 硎v et od e v c l o pf - o 托i 印l 觚j ;豫g el e a m 啪“r a ll i l e r a c yi n f o f e i 印i 蜘g 盼g ei n ! 栅c 曲n i n t e g m l 缸g 硼t i 聪岫栅础i n t ol 锄g l m g ei i i g 咖c t i o n i sa 仃吼l di nt h ed e v e l o 舯e n to fl a n g u a g ei 脚柚l d i ,a n dac a l lo f6 m e su p o n l 羽坦i u a g ei n s 虮l c t i o l l t h es t a t i l sq u oo f c l l i n l m l 讪e sm c 删c u l 啪d e s i l 皿o f i ;n 四i s hf o rn o n e n g l i s h r 船i o 璐i sn o t 朝畸s f a c i o r y c 山! r i c u l 唧s y l l a b u se m p h a s i 猫l i 卫l g i l i s 吐cl a l o w l e d 贮觚d s h l l s ,l a c k i l l gi i lp m 啊s i o n s 姐dd e r i p t i o sa b o u t 蚋埘e n b o v e r a l lc m t i 删i i t e m c y - i tp a s s i v e l ye x p 聆s s 髓锄dc o n v e y sm a j n s t 陀枷( e h t e ) c i l l t l l r e si n 跏l a i l la i l da 删c a t i 瑶e v a l 磁吐i 蚰s t 稽s s 皓a s s e s s m e mo fs t i l ( 1 e n t s b a s i ce n 西i s hl j n g i | i s t i ck n o w l e d g e a n ds l 【i u s ,t h ec l l l t i l r a lv a l u e so f m a l 厕a l sh 岫gn o tb nd a r to f t e s t s 1 of u m l 盯哪i c ht h ec u l t l l r a lv a l u e si nc 嘶c u j 啪d 骼i 鲫o fe n g l i s hl _ o r n o n - e n g t i s hm 画。培i nc h i 埘w em u s t 丘r s to fa l ia 眦锄ec i l l t i l 】同i n s t n h n e m a l i s m 洫p e 印t i o n hp l | a c t i c e ,t l l ec i l l t u r a lv a l u e so fe n g l i s hc u r r i c i l l 岫如rn o n e n 窑l i s h m 面。瑙c a b ei 1 】呻舯v o di na | f r i c i l l 唧d b j e c t i v e s c 删砌l l mc c m t e 札t sa n dc 嘶c u l 啪 e v a l u a t i o n t 柚【i l 唱t b ec h a l l c eo f h 0 0 1 b a dc 谢c l l l u md 眦l o 埘n e n t ,c l l i r i c i l l u m d e v e l o p e f sc 缸l e c tc 1 】m c m u mc 瑚t e t sw i t l l “c 词瓤】r a la i l a l y s i s ,锄dm 证t i c l l l t 嘲 t l l e o r i e s 船g r n dn l l e s f o f e i g n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e 璐s h o l l l da i l n 砒d c v e l 叩i n gl e 姗c 巧 c o i n p r e h e n s i v ec l l 】t u n dl i t e m c y i l lm ec o u r o f i n s 嗽t i f 硼咀l 锄。托。c o n t e n t sa n d f o m l so fc e ,h 蛐dc f b 6s h o l i l db er e f o m l e d ,a d d i n gp o i n t sa b o u tc l l t u r e 姐d c l l l t t l r a ll “e 强c ymt h et e s t t 0 训c hc l l l t 叫a lv a l u e so fm 硼r r i c i l l 啪e v a l u a t i o no f e l _ l g l i s hf o rn o e n d i s l i 瑚i o 惜 k e y w o r d s : c l l l t l 卫c a l 、q u e s ; c u r r i c l l i 哪;c u r r i c u l 啪d e s i 驴;e n g l i s l l f o r n o n e n 匹i s hm 苟o r s ; 概念界定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概念中,“文化”和“课程”意义繁多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人 都做出过不同的解释,为了研究的便利,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梳理和选取。 1 文化 尽管我们可以说自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文化,但对“文化”的解释在不同时期却有很 大的差别,既反映了人类文化本身的发展,也昭示着人们认识水平的发展。从内容到特性等 不同角度对“文化”做出的界定有数百个,如: ( 1 ) 泰勒( e h l o r ) 1 8 7 1 年把文化解释为“一种复杂丛结之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l l j ( 2 )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认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通过象征符 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 核心部分是传统的( 即历史地获致和选择的) 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 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子。”【2 】 ( 3 ) 马林诺夫斯基( b “s l a wm a i i m w s l 【j ) t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 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1 3 l ( 4 ) 庞朴认为,“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可以包括人的一切生话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 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它包含着物的部分、心物结 合的部分和心的部分。”m ( 5 ) 蒋荣昌把文化看作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命的特有表达,是人的自然本性的现实展 开”。渤 ( 6 1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在本研究中,从文化的特征和内容两个角度把它界定为。具有特定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 的思想、精神的综合体”,包括社会习俗习惯、生活方式、恩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 价值观念等。文化的核心是观念体系和价值观体系,深层结构则包括世界观、家庭观以及历 史观。民族性是各种文化标志自己。身份”的标签,时代性是各种文化发展的动力。各个民 族的文化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应对时代的挑战,并且能够不丧失自己的特色。才 能在世界文化发展和竞争中站住脚。 2 课程 “课程”一词在中文中最早见于唐宋间。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 巧言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旬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南 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 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语句。 转引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2 :2 8 【2 1 k r o c b c a l ,k l u c k h o h n c 1 9 5 2c l f h 耐彳。晡r f c 一只删曲p 矽c 明c 即插硼d 删;月n 细岱【m 1 p 印粥o f t h ep c a b 。d ym u 辩n m0 fa l i i 晌觚h 鸶o l o 窨y 柚de l l l w l o 盯l c 】h a r v 甜d ,v 0 1 4 7 转引自殷海光中国文化 的展望i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d 眈:2 8 i ”马林诺夫斯基著,赞孝通译文化论【m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9 8 7 :2 【4 1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c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杜,1 9 8 8 :6 9 8 2 f 5 1 蒋荣昌文化哲学论【m 1 蛾眉,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 9 8 8 :2 ,3 1 q 简明社会科学辞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2 :1 7 4 英语词课程“c u l t j c u l m ”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 u h r e ”,原意是指“跑道”。在学校教育中, 课程的原初意蕴主要是指对学科内容学习的进程。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对不同的课程定义进行了总结,把课程概括为经验、 教学内容、方法论的探究、生活和计划、学习计划、学习结果、训练、思维方式等。”1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课程的定义,即“课业及其进程”。“课业” 表示所教授或传授内容的安捧或计划,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媒介和内容。“进程”则既 表示教授或传授内容的进度,也含有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这一概念的“课 程”与英文词“c u r r i c u l 珊”在原初意义上相吻合,既含有“跑道”的意思,也含。跑的过 程”这一层意思。在此,“课程”既含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这是由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了 的) ,又含有动态性和多样性,是静与动、同与异的综合体。 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一门瀑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捧和课程要素的实施。在 本研究中,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和使用, 以及课程评价。 4 文化性 文化性是指文化产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惯向性。 价值倾向性与人们的价值观紧密相联。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人们在社会化 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够改变。如果说价值倾向 性是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品性,那么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产品所具有的这一品性的认识和反映, 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在本研究中,本科公菸英语课程的文化性是指本 科公共英语课程在目标、材料和评价等方面所具有的或暗含的文化价值倾向。 ( 一) 选题缘由 、 导论 1 选择“文化”这一研究视角具有现实和时代意义 ( 1 ) “圣诞前夜为什么要挂长统袜呢? ”对一个问题的文化反思 有一次,我给学生上大学英语精读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一朋缸m 曲k 胁础c 黼栅 ( “又悲又喜的圣诞节”) 。当学到“o nc h r i s t n l 鹞e v elh u n gu pm ys t k i n ga l g 谢t i lm y s i 5 托f s ”这一句时,有学生润:为什么要在圣诞前夜挂长统袜呢? 圣诞礼物为什么要装在 长统袜里呢? 江山野( 主编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l :6 5 2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幼稚,其实它向教师揭示:尽管学生对圣诞节有一些了解( 比如西方 人如何庆祝圣诞节等) 但他们对于圣诞节背后的东话知道的却很少。 传说中的圣诞老人是个留着银白色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 袖边、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着一条宽布带。他会在圣诞前夜( 平安夜) 驾着八只北极 驯鹿拉着的满载礼物的雪撬,从北方雪国来到各家,由屋顶的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 把礼物装进孩子们吊在壁炉旁边或床头的长统袜里。那么,为什么要用长统袜呢,难道就没 有其它东西可以用来装礼物了吗? 这其实也是一个由传说演化而来的传统。相传,圣诞老人 是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每拉城( 今土耳其境内) 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1 7 世纪荷兰移 民把圣诞老人的传说带到了美国。美国英语中“圣诞老人”为。s t ac i a u s ”,在荷兰原文 中为“圣尼古拉”。圣尼古拉主教生前乐善好施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个农夫的三个待嫁 的女儿作嫁妆,将其中一袋金子从烟囱口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统袜里。于是, 现在每逢圣诞节前夜,孩子们就把鞋子、长统袜等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炉旁边,期待圣 诞老人送来礼物。 圣诞节和圣诞老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本身含有根强的文化意义,传达的最初原意 是友爱、团结、仁慈等人类杜会中的一些美德或者说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但是在欧美各 国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特别是在进入所谓的现代化社会以后,文化逐渐蜕变为商品。在当前 愈演愈猛的文化商品化浪潮中,圣诞节和许多传统节日一样,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原初意蕴, 蜕化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消费和狂欢的藉口,成为物化和异化人的一种手段。 在八年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所说的英语。如果仅从语法的角度 来看,也还算得上是“正确”的,而且有的也还算“流利”,但他们所说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却常常缺乏适切性。确切地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明显地表现出目的语文化性的失误或缺失。 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较肤浅和零散,对于深层次的文化思想与文化内涵等,既不知 道,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去了解。这种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文化性的缺失,既延缓了他们掌 握英语的进程,又妨碍了他们正确理解西方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弥补这 一缺失,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 2 ) 席卷全球的文化热潮更广范围对文化研究的关注 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这一领域做了很多探讨 形成了人们所说的“文化热”。研究者们主要从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反思、教育的文化功 能、教育与文化要素的关系这三大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也出现了诸如“教育社会学”、“教 育人类学”、“教育文化学”等教育学分支学科。我国在英语课程改革方面,也注意在课程目 标中增加了对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水平的培养。如我国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 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帮 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i l l 在大学英语教 学大纲( 本科) 中也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 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 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亩应用能力的提高。,1 日 另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文献中也反复强调了 在教育中突显文化的价值问题。如1 9 9 3 年4 月1 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人口基金第 一届国际人口教育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国际人口教育与发展大会宣言,在“2 l 世纪前夕人口教育行动纲领”( a c t i o nf 姗e 、v o r kf o rp o p u l 鲥o ne d u c a t i o no n 廿l ee v eo f t h e t w e i 时_ f i r s tc e 帅j r y ) 第1 3 条就规定,“人口教育内容的确定应以对一个社会内每一城 教育部英语谍程标准【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1 僻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 z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3 市、乡村、种族或其他群体真正的先入之见的社会文化研究为基础。”1 9 9 3 年1 2 月1 6 日 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中第二节第二条“教育是提高人类的普 遍价值,改善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及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的卓越手段。川日在其“行动纲 领”中,也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文化针对性,“基础教育应设计成不仅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 而且还应发展对个人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批判性意识,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确保这种意 识不会使学习者疏离于他们的根源:其家庭、杜区和环境。“1 9 9 6 年6 月1 9 日国际全民 教育咨询论坛中期会议通过的“全民教育t 实现目标安曼公报”中也提出,“假如我 们越加认识到多元文化和多样化社会的价值,那么我们必须把当地内容以及跨文化学习包括 在基础教育之内,承认母语在最初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州” 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更加突 出。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并没有,也不可能完成文化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全球化的进程, 特别是全球化特有的内在的文化逻辑使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成为可能。”没有 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的显著特征体现在民族文化方面。当今一些民族的“消失”, 并不是因为这些民族血统的人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而是这些民族的人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 化,从而丧失了自己的“身份”。不同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共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 必然要求,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 不同民族文化共同的发展。 总之,不论是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还是世界教育的宏观层面,对文化的研究以及从文化 的视角来研究教育教学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2 研究大学公戴英语课程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从文化价值倾向性的视角来探讨我园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并不是盲目追随研究热 潮,而是研究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首先,探讨我冒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韵文化性,对于正确处理谋程与文化的关系,克 服课程的文化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当前盛行的文化消费主义对学生外 语学习中所出现的目的语文化性缺失这一事实有一定影响的话那么我们当前的教育就必须 为此有所作为。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及课程设计等视角来思考、探讨这些问题,具体地说,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探讨如何在课程大纲、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学生成 果目标评价等方面能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目的语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水平。 另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新世纪对高级人才需求的变化,都要求我国 高等教育课程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从文化性的视角来探讨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 计,希望能扶研究结果中提取能直接指导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有益成分,以及可供大学 公共教学实践借鉴的成分,这是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二) 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研究首先讨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分析语言教学中文化性不足的原因。提出融合 【1 l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 9 9 l 1 9 9 7 ) f z 】海口:海南出版社,1 9 9 8 :3 ,8 1 2 】同上:3 4 1 【3 】同上:3 4 3 【4 l 同上:3 6 6 钉衣俊卿回归文化批判:哲学的本质要求【j 】社会科学战线,2 0 ,( 3 k1 5 4 型、综合型语言文化教学。然后把研究视野从教学转向课程设计,对我国现行本科公共英语 课程设计的文化性作文本分析。具体说来就是对我国现行本科公共英语课程大纲、课程材料 ( 着重于教材) 以及课程评价( 着重于学生成果目标评价) 进行文化性分析。最后以前面的 分析和讨论为基础探讨如何在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中进一步突显课程的文化性。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语言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法。首先,运用文献 法检索、查阅了c n k l 学术期刊、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k l u w e r o n l i n e j o 瑚m a l s 、p r o o s te d u c a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y 、e b s c o h o s t 等数据库中涉及语言与文化、教育 与文化、课程与文化、课程设计等相关内容的论文、学位论文以及其它渠道的相关专著,为 本研究收集了比较充实的参考资料。也为了解与本研究领域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充分的 准备。其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文化价值倾向的角度对我国现行本科公共英语课程大纲、课 程材料及课程评价进行文本分析,为研究的深入提供材料并奠定基础。 ( 三) 研究重点、难点及价值 由于本研究涉及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课程论等,范围较宽,课程设计的文化性 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数量偏少,并且由于人们对文化、课程等概念理解的多样性,要在 理论上构建一个具有较强可行性的突显文化性的课程设计模式,是本研究所面临的最大难 点。本研究的重点是分析我国目前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并探讨如何进一步突显 课程的文化性以服务教学实践。从研究价值上来说,本研究主要有两点:1 ) 理论方面,突 破课程论中对课程与文化关系的狭隘理解与工具主义价值取向,重视课程的文化建构功能; 2 ) 实践方面,探讨打破语言教学中狭隘的语言中心主义,从更宽广的视角探讨外语语言教 学,以便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外语素质。 ( 四) 文献综述 2 0 世纪是人类取得辉煌成就、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认识 及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但是,人类在摆脱远古以来宗教及泛神论的奴役和高扬人的 主体性的同时,却又把自己推下物质享受的深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井未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样 能够解决战争、疾病、贫穷等老大难问题,反而使这些问题在区域中更加突出和尖锐还带 来人类居住环境恶化、道德沦丧等新i 荀题。因此,2 0 世纪末出现了一种遍及全球的“文化 情结”:文化反思与建构,其中蕴含着世纪之交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l l 】这种“文 化情结”不仅仅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反映在教育领域中的课程设计方面。 1 课程设计研究 关于课程设计的研究,主要涉及课程设计的取向、范式、方法和原则四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计的取向。课程设计在取向上,依据其理论基础可分为三大类:注重知识 因素的课程设计;注重社会因素的课程设计;注重学习者的课程设计。以知识因素设计课程。 常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材料依据,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集体智慧,代表着人类的文化遗 产。人们通常认为,这种课程设计方式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是 帮助人们积累和传递人类文明的熏要而高效的手段。以社会因素设计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i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3 统一性和实用性,要求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对社会的改进有促进作用。以学习者因素设计课 程,注重学习者的个人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但不一定有利于社会的改进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继 承与发展。这三种课程设计取向各有优缺点,在课程实践中也不存在完全只据一种取向来设 计课程的,而要完全平衡这三种取向也绝非易事。我国英语课程设计在价值取向上,也经历 着由知识因素为主向学习者因素为主的转变,也有部分新教材在设计时突出社会因素。课程 设计的取向要根据不同学科类型的特点来选择,尽可能地融合另外两种取向只有这样才能 设计出最大程度令人满意和能取得最大程度效用的课程。 第二。课程设计范式。课程设计范式受特定时期不同的教育观和课程观的影响。如美国 在2 0 世纪就出现了9 种主要的课程设计范式;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要素主义课程范式、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结构主义课程范式、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主导的课程范式、实践的 课程范式、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j 1 这九种不同的课程范式,从 设计模式来看。入本主义课程范式和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中的“存在现象学”是强调学习 者发展的学生中心设计模式;要素主义课程范式和结构主义课程范式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 结构设计模式: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和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中的。批判课程论”是以社 会问题为中心的杜会改造设计模式;而其它几种课程范式则具有折衷的性质在我国英语课 程设计中,由于受语法翻译法等教学法的影响,结构主义课程范式长期占统治地位;近年 来,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和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也开始在课程设计中得到尝试。 第三,课程设计方法。不同课程理论流派指导课程设计。就有不同的设计方法。美国 2 0 世纪初就开创了“科学性、实证性”的课程设计研究如博比特( j f b o b b i t ) 提出的“活 动分析法”t 卡势i 韦尔( h 。l ,c e w e l l ) 提出的由。范畴”与。序列”的框架梅成的“社会功 能法”,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青少年需求法”,奥尔森( e go j s ) 提出的“社区调 查法”,斯特拉特迈耶( f b s 啪她m e y e r ) 提出的。日常生活情境法”等。6 0 年代后期以来, 美国崛起课程研究的。再概念化学派”( r e c c e p t l j a i 砬) o ,对实证主义科学化课程设计发起 了挑战。他们批判传统的课程设计重“效率”、重“目标”、重“控制”却导致了课程的“非 人性化”( d e h u m 锄i z 砒i o n ) ,主张重新界定课程研究的有关概念,使课程研究的方向从探讨 影响课程发展诸因素的“系统”转向课程本质和基本问题的解析。在我国英语课程设计中。 活动分折法和臼常生活情境法等,园交际教学法的兴盛而受到重视和广泛运用。 第四,课程设计原则。在不同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 的课程设计原则。史密斯( b o s m n h ) 提出了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 则、兴趣需要准则以及社会发展准则五大准则:英国课程论专家克尔( j o h nf k e f r ) 提出, 要构建注重知识因素的学校课程,必须注重综合、重复和连续的原则。闭泰勒( r t v 】e r ) 提出了课程设计的五原则:1 ) 学校应当达到何种教育目的;2 ) 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目标的 学习经验:3 ) 如何组织旨在有效教学的学习经验;4 ) 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效果;s ) 学校 教师如何参与课程设计。多尔则提出了四r 的后现代课程设计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 【i j 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i m l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2 0 。也有学者将r 朋o n c 印t u a i 敏译为“概念重建主义者”。概念重建”( r o 眦印t u a l i z 时i 彻) 由麦克唐纳( j m 8 c d 彻丑i d ) 最先往用- 由此而在美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和理论观点,被称为“概念重建主 义课程范式”( r o n c 印t u a i 融c u 一伽l u m p 甜a d i 鲫) 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派纳 wf p j n a r ) 。于 1 9 7 3 年5 月3 日至5 日主持谭程理论会议,对传统课程范式进行批判。从微观的“意识提升。和宏观的“文 化革命”两个维度重新探讨了谭程的本质;后出版会议论文集意识提升、文化革命与课程理论1 9 7 5 年,派纳编辑出版t 课程理论化 概念重建主义者( 凸眦以i mm d 胁以聃 船c 。阳叫“d ,栅b c r k e l e y : m c c u t c h 帅) ,明确提出了“概念重建主义者”一词标志着这一课程范式的确立。关于这一学派的形成和 发展阶段蛆及详细内容,参见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第l 版) 第八章 和第九章( p p 2 6 0 3 4 1 ) 。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m 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9 :2 2 2 2 2 3 6 关联性和严密性。m 这些不同的表述都有一些共同的核心部分,即课程设计的“公共性”、 - 适切性一、“超前性”( 或“准备性”、“前瞻性”) 原则。啪在我国英语课程设计中历来 比较重视让学生学习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这一原则。2 0 世纪9 0 年代阻来我国外语教育界 强调外语教育要培养外语学习者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兴趣需要原则和生 活效用原则也得到了重视。 2 现有研究的不足 就英语课程设计的系统研究而言,国内在这方面还很薄弱,现有的几篇论文主要从教师 角色和专业英语课程两方面来做的。主要有旷日强的“两种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效果的对比和 分析”o ,王骏的“试论输出与大学英语课程设计”o ,王家芝的。2 l 世纪英语教师的 新角色瀑程设计者兼谈专用英语课程设计”o ,张永勤等探讨了专业英语的课程 设计与评价问题o 。国外方面,班克斯( b 1 ( s1 9 8 9 耀出了在英语课程中整合文化内容的四个 层次:“凑份子法”、“添加法”、“改造法”和“社会行动法”。p 雅登( j y a j d e n ) 著语言 教学课程设计原理( m ”驷妇o ,c b i pd 口咖归厶吨:l 昭p 黝如g ) ,杜宾和奥尔西坦著 课程设计 ( c b ed 口妇i ) ,围绕着英语教学法中的交际法来着重探讨了交际型课程设 计,两者都是直接用于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 第一,外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少。综观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从课程与文化、语言 与文化以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等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多,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也较丰 富。但从文化性视角来研究外语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很少,取得的成果很少。 第二,从实践层面来看,外语课程设计在借鉴和应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方面还不充足,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组织和实施。 第三,从理论层面来看,外语课程设计的研究主要以语言学和教学论的理论作指导从 文化角度来研究外语课程的还很少,从这一视角来探讨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几乎还 是空白。 【t 1 ( 美) 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译程观i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0 :2 3 0 嘲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7 8 o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 9 9 5 年第5 期 o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x2 0 0 2 年第4 期 o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哪年第5 期 o “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与评价”,药学教育2 0 0 3 年第2 期 ”i b r 柚c h ,r c ,g 0 0 d w i n ,v ,g u a l t i c r i ,j 1 9 9 3 m a l c i n gc 1 s r 0 0 mi n s t c t i o nc u l t i l 叫l vp l u r a l i s t i c j 1 确e 幽c 口曲h a fn m m 5 8 ,( 1 x6 l _ 6 3 7 一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 一)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辩证关系 1 语言与文化间的辩证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指出,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一般有三类:1 ) 一种语言与一种文化之间的 关系;2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就是语言与文化之间各自作为接体而言的相互关系;3 ) 作 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学与人类学之问的关系【l l 综观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点;1 )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 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3 )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一,语言是广义上的文化( 人类戗造的物质财富和榜神财富的总和) 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媒介,这是我们关于语言功能最广泛的认识。当然,如果把语言的功 能仅限于此,则失之偏颇。语言还可以用来表达我们的情感、社会交往、控制现实( 或物质) 、 记录事实、表明身份以及用作思维的工具。洪堡特认为,语言的真实本质。是某种连续的、 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事物”。闭卡西尔从神话学、语言哲学和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语言 的功能和价值。认为语言和神话都是人类的一种关于社会性的自然而非物理性的自然的经 验,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是自然的联系而非约定的联系,语言是为明确具体的实践目 的服务的工具。m 第二,语言揭示特定民族文化的内窖某一特定语言总是由特定民族的人使用着,是用 以表明说这门语言的人之。身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徽观层面上,语言不仅仅用来表明 我们的生理身份( 如年龄、性别、体格类型等) ,还用来表明我们的心理身份( 如个性、智 力等) ;在宏观层面上,语言用以表明我们的种族民族身份和社会身份( 如社会阶层,社会 角色、社会地位、社会偏见等) 。刚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及使用方式, 而语言又反过来影响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萨皮尔( e d w a r d s a p r ) 在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硼g m 酽j h 加舰d 如 f 0 胁e 砌,口,跏砌1 9 2 1 ) 一书中指出,不能把一门语言和说这门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分离开来,语言是描述和展示人类 经验和对世羿理解的手段。美凰语言学寡卡罗尔( j b c a 啪1 ) 所说的“萨皮尔妖尔夫假说” ( 1 h et s 印i r - w h o r f h y p o t h e s i s ,) ,就是萨皮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 b e n j 啪i nl w l l o r f ) 关于 语言与文化、思维等关系的一系列观点。这一假说包含两个原则:一是语言决定论( 1 i n g u i 鲥c d 咖n n t i n s m ) ,语言决定了我们思考向飚韵方式;二是语言相对论( 1 i n g u i 鲥cr e l a t j v 酊) ,任 何语言的编码特征都是不同的。口1 这一假说“使人们更深刻地感赏到语言与思维和文化之 刘发中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研究评述【j 】社会科学动态,1 9 9 5 ,( 3 ) ,1 6 - 1 9 啪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耩孛争发展的影响咖北京:蕊务印 书馆,1 9 9 9 :5 6 , m 同上:1 4 0 - 1 4 7 f 4 】c r y s 诅l ,d a v l d r 抽c 口删6 巾如月。婶忸聃跏矿口,斟叼。( 2 喇e d ,) 【z 】b c o i n g :f o r e i g nl 曲g u a g et e a c h l n g 蠲dr e 鹫8 托hp f 菇io c 孵出d d g eu n i 垤f s 姆p s 氧1 9 9 7 :”一4 7 嘲同上:1 5 8 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对思维的影响”。”1 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与社会文化系统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 关系。一方面,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即社会文化系统的一 面镜子。另一方面,语言不只是消极地反映社会文化系统,而是积极地耀助人们构筑其社会 文化系统,对人们的生活发生宜接的影响。”1 2 l 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从1 9 5 0 年代始 在美国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霍尔( e d 啪r dt h a l l ) 1 9 5 9 年出版 无声的语言( 砌p 鼬h f 助豫l 蛆秽) ,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语言因素、非语言因 素、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 ,使得跨文化交际学( i n t e r c u l t u m lc o m m u n j c a t i o n ) 得 以确立其学科地位;后于1 9 7 6 年出版超越文化( 日日) ,叫dc i l ,n w ) ,指出文化的一个悖论 就在于,尽管人们常用语言来描述文化,但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难担此大任的。帕尔默( f r p a l m e r ) 在现代语言学导论( 一一如帆岫簖f 如hr 。舭朋蜘弘枷蛔) 中指出,语言的历 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研究语言与文化 关系的研究者也都支持这一观点。罗常培1 9 5 0 年著语言与文化 ,揭开了新中国研究语言 与文化关系的序幕。随后很多相关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形成了专门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学 科:文化语言学。o 2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间的紧密联系 第一,语言教学研究开创阶段,文化教学就成了重要内容。应该说,自人类语言产生之 日起就有了语言教学,因此语言教学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但语言教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 却是很晚近的事,到2 0 世纪中叶才开始逐渐形成。1 9 4 1 年,由著名语言教育家f r i e s 主持 的英语学院( e n g l i s hl g u a g el 删t t e ) 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设立,四年后出版英语外语教 学( 瑟h 以g n 耐e 咖d 耐m 珊口凡惮谚l 绷g l 螂e ) 。1 9 4 6 年和1 9 4 8 年语言教学学术 期刊英语语言教学( d l g 肭厶嘲m 班瑟枷以g ) 和语言学习( 厶嶝i 昭p 血洲以g ) 创刊,从此对语言教学展开了科学研究。语言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领域:1 ) 语言研究与 语言教学;2 ) 杜会学、( 跨) 文化研究与语言教学;3 ) 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 和心理因素与语言教学:4 ) 从教育学的宏观视角探索语言教学。 第二,2 0 世纪以来语言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0 世纪6 0 年代中期,国内外许多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调查研究向人们揭示,语言学习者不仅 要学习语言和文化而且应当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文化中的语言和语言中 的文化,外语教学应包括文化教学。拉多( l a d o ) 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 如馏m 邪 而h 嚼彳蛔咖一印,曲1 9 “) 中指出,不掌握好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不懂 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7 0 年代后,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文化 语言学等新* 研究领域的出现和兴起,外语教学中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交际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引进,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内容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8 0 年代以来,国外对二语( 第二语言) 及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研究集中在受文化影响和限制 的外显行为和交际范式( 如体势语、眼睛接触等) ,后逐渐转向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文化 能力进行研究。9 0 年代以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除学习者之外,社会学的因素以及师 资培训等也成了重要研究内容。b m m ( 1 9 9 1 ) 提出,从社会学、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分析语 【1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 9 5 :1 8 5 周蔚,徐克谦译著a 类文化启示录【m 】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9 9 :2 1 4 。关于中国二十世纪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参阅李亚明的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