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_生态翻译学视角_陶友兰.pdf_第1页
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_生态翻译学视角_陶友兰.pdf_第2页
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_生态翻译学视角_陶友兰.pdf_第3页
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_生态翻译学视角_陶友兰.pdf_第4页
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_生态翻译学视角_陶友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 生态翻译学视角 陶友兰 提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翻译教材的发展轨迹 解读翻译教材在中国翻译生态环境下的编 撰 发展和研究 文章提出新世纪翻译专业教材建设应依循生态式设计的基本理念 构建和谐的翻译教材生 态环境 鼓励翻译教材的主体互动 建立一种良好的知识生态关系 加强翻译知识与生活之间 与学习者个人 经验之间以及与相邻学科之间的联系 用描写性方式来陈述知识 让教材具有可阐释性 保持动态平衡 关键词 翻译教材 生态式设计 生态翻译学 Abstract Revis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extbooks in China this paper interprets how translation text books are compiled developed and studi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ecology from an eco 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 with a view to proposing that translation textbooks for translation majors should be ecologically designed in the new century This proposal highlights that a good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domain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textbooks such as linking translation knowledge with life with learner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keep new textbooks in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the relevant partici pants including publishers compilers and readers are encouraged to work interactively The translation textbooks should be compiled in a descriptive way so that they would be dynamically interpretive Key words translation textbook ecological design eco translatology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5112 2012 03 0081 08 1 引言 生态翻译学 eco translatology 是近年来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 是在翻译适应选择 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全新的理论视角认为翻译是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明确提出 译者为中心 的翻译理念 尤其注重翻译过程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和译评标准等翻译本体研究 胡庚申 2004 2008b 所以 译者进行翻译时需要从 三维 语言维 交际维 文化维 着手 通过 多维度的选择性 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胡庚申 2008a 使译文达到多维转化的程度 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 有三个概念特别值得注意 翻译生态环境 译者中心 适应 选择 翻译生态环 境 不只是翻译中面临的语言环境 是原文 源语与译语所呈现的 世界 即语言 交际 文化 社会以及作 者 读者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胡庚申 2004 2008b 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 集合 胡庚申 2004 73 在强调翻译所涉及各因素之间有序关联 多维转换和整体互动的前提下 以 译者 为中心 为核心理念 突出译者的地位和能动性 并运用 适者生存 的法则制约 译者中心论 的翻译行为 等观点直指翻译实际 使这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区别于以往各种翻译理论 李亚舒 黄忠廉 2005 95 翻译 适应论 除了自身的理论意义之外 也具有明显的实用倾向 它强调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不仅有利于 译者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而且对翻译课程设计 翻译教材编写 译员选聘任用等都会有实际的 导向作用 李亚舒 黄忠廉 2005 96 具体到翻译教材设计和编撰上 采用生态翻译学这一宏大的 多元一体 研究视角 既体现了思维方式的 18 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 3 2012 General Serial No 150 本文基于笔者在 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 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 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07CYY005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亦得到德国洪堡奖学金的资助 特此致谢 整合 又体现了研究视角的交集 还表现为科际研究的会通 具有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胡庚申 2009 7 这种生态视角为我国翻译教材建设拓展了思路 为解释和研究翻译教材现象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理念 2 中国翻译生态环境下的翻译教材 翻译教材作为中国翻译生态环境下的一种社会产品 其建设可以说是 从无到有 从品种单一到种类多 样 从作为外语教学的附属教材开始向独立的翻译课程教材演变 从重实践轻理论到开始重视实践与理论相 结合 从闭关自守的中国式教材发展到开放式地引入西方译论教材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翻译教材 张美芳 2001 13 其繁荣和发展特别值得研究 因为英汉 汉英翻译教材与印欧语言翻译教材不一样 别具特色 更 有趣的现象是 这些翻译教材反映了翻译研究的社会视角 翻译教材不仅映射了翻译研究发展的过程 而且 也打上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变化的烙印 陶友兰 2011 37 随着社会对翻译的需求日益增长 翻译教材的市 场越来越广阔 翻译教材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不仅影响着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 而且对中国社会经济 发展和国家国际地位提高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 1 翻译教材在学科中的定位 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材建设是其核心 它承担着传递课程理念 表达课程内容的使命 应该 有组织地以简化的方式去体现翻译学和知识主体 张美芳 2001 154 155 从教学的角度看 翻译的知识 主体应该是 翻译方法 与 翻译的基础知识 Newmark 1988 9 翻译方法指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译文功 能 用途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或方法 翻译的基础知识包括翻译的普通原理 翻译过程 翻译问题和解决问 题所涉及的因素 一般意义上的翻译教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编排简洁 文字生动 深入浅出 2 内容比 较全面 从一般的原则到具体的指南 建议和提示 Newmark 1988 9 3 材料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 学性 遵循翻译学习的规律 4 练习丰富 为学习者留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 具有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从翻译理论层面探讨翻译教材的定位问题 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译论家 Holmes 1972 在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一文中对翻译研究的界定 他认为翻译研究是一门经验学科 可分为 纯翻译研究 和 应用翻译研究 两大分支 笔者认为 翻译教材 应纳入 Holmes 的应用翻译研究 而且应该 和译员培训 教材编撰 教学方法 测试技巧和课程设置处于同等的地位 Tao 2005 189 见图 1 图 1 2 2 翻译教材编撰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翻译教材之所以在翻译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因为中国的翻译教育和翻译市场为它的发 展提供了非常和谐的成长环境 在早期 翻译教学材料不是两种语言对照的读物 就是由随机从一些外文读 物中摘录的句子或段落构成的翻译练习 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材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才出现 陆殿杨先 生用英文写成的第一本翻译教程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翻译教材的编撰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其数量从 最初的两本发展到今天的 800 多本 翻译教材的编撰按照其发展态势大致可以分为 5 个阶段 1 翻译教材 的初创时期 1949 1979 2 翻译教材的发展时期 1980 1989 3 翻译教材的繁荣时期 1990 1999 4 翻译教材的多元化时期 2000 2005 5 翻译教材的专业化时期 2006 至今 陶友兰 2011 39 56 不同时期的翻译教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看 翻译教材的发展和繁荣是 选择性适应和 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初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 中国就连外语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更不用说翻译教学了 社会对 翻译人才的需求不大 翻译教材建设也没有得到重视 到了 80 年代 我国已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对翻译 28 外语界 2012 年第 3 期 总第 150 期 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 教育主管部门开始重视翻译教学 翻译教材建设显得刻不容缓 在此之后十年间出版 的综合性基础翻译教材就有31 本 科技翻译教材达20 本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深化阶 段 社会需要更多的翻译人才 学校也越来越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 这期间翻译教材出版数量之多 种类之齐 全 足以表明我国翻译教材建设进入了繁荣时期 进入 21 世纪以来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英汉互译需求剧增 翻译培训和资格考试越 来越红火 一系列新型的翻译教材应运而生 范守义 2004 的不完全统计表明 这几年至少有 72 本笔译教 材 25 本口译教材 244 本应试类翻译教材正式出版 教材名目繁多 体例各异 2006 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翻 译本科专业 2007 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为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 翻译教材也与时俱进 各大出版社和相关高校纷纷进行研讨 开发翻译本科专业和 翻译硕士专业系列教材 使翻译教材建设走进了专业化时期 中国翻译教材的发展历经约六十年 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反映了教材作为社会的产物受到国家 政策 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制约 同时又映射了中国翻译教学的发展轨迹 记录了中国翻译研究不断发展的 学术成果 陶友兰 2011 64 梳理翻译教材的发展轨迹 可以看出翻译教材的生态环境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不同时期的人 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着翻译教材的需求 编撰 出版和翻译理念 翻译教材有词法 句法流派教材 功能派教材 当代译论派教材等 编写的内容从语法知识和翻译技巧扩展到文化差异与对比 翻译对人类文明 发展和自然界的影响 涉及的学科也从语言学 文学扩展到文化学 社会学 人类学和生态学 翻译教材的跨 学科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译界的重视 2 3 翻译教材研究 中国的翻译教材市场非常繁荣 是不少出版社必争之地 可是翻译教材相关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研究翻译教材的专著只有两本 一本是张美芳教授 2001 的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 1949 1998 主 要对国内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进行分类 并进行评论 还有一本就是笔者 2008 的 我国翻译教材建设理论 之重构 从理论层面来探索翻译教材的建设问题 其他有关翻译教材的研究都散见于以下著述中 如庄智 象 2007 的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 问题与对策 穆雷 1999 的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文军 2005 的 翻译课 程模式研究 刘和平 2005 的 口译理论与教学 杨承淑 2005 的 口译教学研究 理论与实践 桂文泱 2005 的硕士论文 翻译教材的选择与评估 等 关于翻译教材研究的论文 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显示 从 1979 年到 2011 年刊登在主要外语类核 心期刊上的约 30 篇 主要涉及翻译教材的编写思想 编写原则 编写技巧 评价等问题 其中 论述翻译教材 建设理论以及对策问题的代表性论文有刘季春 2001 的 调查与思考 谈建立我国翻译教材的新体系 王建国 2004 的 功能翻译理论与我国的翻译教材建设 冯建忠 1999 的 口译教材的统编化及其指导原 则 等 另外 译界其他学者 如杨自俭 2006 许钧 2001 罗进德 1997 郭著章 2003 何刚强 2003 等 都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翻译教材 这些研究都颇具价值 可是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 翻译教材研究有所失衡 近 30 年来 不但翻译教材研究 两本专著和 30 篇核心期刊论文 与翻译教材的繁荣 851 本 很不相称 而且翻译教材研究与整个译学研究 8390 篇核心期 刊论文 很不成比例 因此 要维持翻译生态平衡 就要调整译学研究的比重 加强翻译教材跨学科整合研 究 3 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的生态式设计理念 随着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 中国翻译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内翻译研究 特 别是应用翻译研究发展非常迅速 教学理念有所更新 翻译教材建设也需 与时俱进 需要立足于更大的社 会语境 翻译教材构建模式与使用的理论探索有必要进一步拓展 38 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 3 2012 General Serial No 150 所有数据均摘自穆雷 许钧 2009 的论文 中国翻译研究 30 年 1978 2007 从 2008 到 2011 年 刊登在主要外语类 核心期刊上的关于翻译教材研究的论文也只有 5 篇 20 世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就是生态觉悟 这种生态觉悟绝不仅仅是人对自然 态度的变化 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觉醒 在深层意义上是世界观 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觉醒 正是在这种文化 精神的引导下 我国学者滕守尧先生首先提出了生态式教育 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 生态式教育的核 心理念就是在目标上强调促进人的 创生 在过程 方式上强调相互作用 即通过教育中的各种相互作用保 持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时期翻译专业教材的设计就是旨在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应遵循生态式教育的理念 教材设计应突出关注知识的存在方式 知识在教材中不 能是死的 僵化的 而只有以 动姿化 的方式存在 即只有以动态的 具有与学习者对话的姿态的方式存在 才能有助于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 使知识与学习者形成 对话 关系而非支配关系 而要使教材中的知识 实现 动姿化 生态式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 郭晓明 2004 36 生态学原理在知识方面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在于 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 搭积木 的过程 而是一 个生态式 孕育 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必须经由精神的滋润和心灵的 孕育 即必须在一个知识的生存图景 中方能实现 生态翻译学理论可以为教材中知识的生存图景提供理论支持 从宏观层面为翻译教材建设提供 全新的视角和启示 以生态式设计理念指引 学习者为中心的 多维度翻译教材编写 生态翻译学研究讲求 整体纵观 因为生态翻译学是建基于生态整体主义之上的 从方法论上讲 生态 学是基于整体主义的科学 其研究方法强调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的整体性 Krohne 2001 11 由于生态系统 内各关联组成部分间有着互动的联系 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动 都将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动 所以 翻译教材 作为翻译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 其编撰涉及翻译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各个子系统 包括翻译本体生态系统 翻 译教育生态系统 翻译市场生态系统 翻译管理生态系统等 胡庚申 2009 本文主要从翻译教育生态系统 宏观层面 分 4 个方面来阐述翻译教材的生态式设计构想 3 1 强调和谐 构建和谐的翻译教材生态环境 鼓励翻译教材的主体互动 生态翻译学认为 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的 和谐统一的系统 这里提出了翻译生态系统 和谐统一 的理 念 翻译教材的编撰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如统一规划 调动所有参与主体 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型 教科书 已经正式出版的翻译教材虽然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很可观 但是目前的翻译教材 重复太多 新意不足 而 且 万变不离其宗 由于编者不知道教学理论 所以大部分教材都是 填鸭式 教学思想的产物 教材质量参 差不齐 商业化倾向严重 转引自陶友兰 2006 33 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类教材 教师和学生们都不知道如何 选择 因为 很难找到适合学生要求 紧密联系实际的翻译教材 译文规范 难度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材料等 缺乏 穆雷 1999 42 因此 新时期翻译专业教材建设应该从大局出发 进行整体规划 口笔译教材并重 分 层次编写 并且推行教材多样化 系列化 立体化 达到整体和谐 例如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 2008 年召开 专家座谈会以后 首家隆重推出 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 总数近 40 种 由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与技能 口 译 特殊翻译等数个板块组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 2008 年起 根据翻译本科专业的特点和本科生学习 翻译的规律 在教材专家和学者的建议下把教材分为口译技能 笔译技能 翻译理论与综合知识四大板块 每 一板块由数本教材组成 既各自独立成书 又相互组成一个整体 这两家专业出版社的教材建设行为就是遵 循了生态翻译学的理念 根据翻译教材的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和合理设计 因为生态理性决定了翻译市场 生态系统与翻译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互动 翻译教育生态系统与翻译本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互 动等 教材从编写到应用 涉及编写者 出版者 使用者等 教材既是编写者研究成果的体现 也是出版者用 以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媒介 同时还是一线教师 使用者 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庄智象 2007 139 所以 教材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彼此之间具有相互支持 互为促进的关系 要设计出理想的教材 就要调动所 有相关人员 既要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 又要相互配合 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创造良性的翻译教材生态环境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见图 2 改自庄智象 2007 139 48 外语界 2012 年第 3 期 总第 150 期 图 2 从图 2 可以看出 只有翻译教材的主体互相连成一体 回馈最新信息 不断调整和选择 才能将教材保持 在一个良好的动态平衡中 为学生及时提供鲜活的学习资源 所以 新时期的教材出版不再是个人的盲目行 为 而是在出版社的组织下和专家学者的指导下 一线教学人员加上部分从业人员一边征求读者意见 一边研 究 一边编写 一边试用 不断更新完善教材的知识架构 突出 译者为中心 的教材编写理念 使 人 与教材 达到和谐 当然 这种 和谐 还包括教材符合学习者的兴趣 与他们的实际水平相当 其实 出版社分级编 写教材 如目前已出版的翻译本科生系列教材和翻译硕士专业系列教材就遵循了生态翻译学的理念 实现学 习者与教材 和谐共处 学习者各取所需 3 2 强调以人为本 加强翻译教材与学习者生活 个人经验之间的联系 翻译教材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者服务 所以任何一本好教材必然以学习者为中心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 是学生主动获取对教材知识意义的领悟 而意义是学生与教师 教材反复相互作用中主动构建的 这就是学生 与教材的 对话 如果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和个人经验关系密切 就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共鸣 产生新旧知识的 替换 完成概念重组和知识更新 实现创生的可能 人文学科教材联系生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植学生的人 文意识 并以这种意识和眼光去理解生活 反思人生 数学家出身的 Whitehead 1980 116 不无偏激地认为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 那就是生活的所有方面 从编写上讲 则要以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作为教 材的起点 因此 翻译教材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 来源于生活 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例如 方梦之教授等 2008 编撰的 英汉 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 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该教程第一章提出了 翻译主体 和 翻译教学 很明确地告诉读者作为译者能做什么 要具备什么素养 然后告诉读者 教师和学生 怎么使 用这本教程 怎样贯彻翻译教学的理念等 另外 教程选用的实用文体与翻译材料 如科技翻译 经贸翻译 法 律翻译 新闻翻译 广告翻译 旅游翻译等也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特别是该教程第一次谈到译品的类 型 如节译 改译 编译 摘译等 非常难能可贵 因为翻译实践中就确确实实地要用到这些 变译 策略 黄忠 廉 2000 所以 该教程是一部非常 人性化 的教科书 确实能做到 授人以渔 使用翻译教材的 学习者 就是 未来的译者 如果教材的内容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贴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就会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完成教材的翻译练习 获得切实的翻译感悟 为以后实际翻译工作打 好基础 例如 1990 年第一次将 The Joy Luck Club 译成中文版 喜福会 时 译者程乃珊还没有在美国生活的 经验 她说 我当时译得很累 现在回想起来 可能是因为我对那一代华人的心境还没有深入的体会 2005 年 她第二次翻译这本小说 用程乃珊自己的话来说 第二次翻译完全是一次 推倒重来 的浩大工程 程及 其女儿在美国多年生活经历使其深刻体会到了在异域的中国母亲对女儿的期待与失落 从而对谭恩美的创 作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所以重译时 她 在采取直译的同时 还进行了大胆的意译 笔头畅快了 文字也更 美了 程乃珊根据小说人物的性格来变换语言风格 并尽量将谭恩美原文中的俏皮和幽默再现出来 这可 能得益于我是一个作家吧 我总觉得作家当翻译是最好的 郦亮 2006 20 翻译教材提供这样的真实翻译 经历 并设计 作家和翻译家 等讨论话题作为练习 将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使他们更真实地领会翻译与 58 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 3 2012 General Serial No 150 经验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样的教材就是关注整体翻译生态环境 关注翻译与翻译主体 人 之间的关系 3 3 强调相互作用 加强翻译教材与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于翻译教材应该包含什么内容 向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以往的翻译教材主要以对比语言学为理论 基础 偏重阐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技巧 而且大多数素材取材于文学作品 到了 21 世纪 这样的教材就不 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从生态的角度看 课程应该综合化 这是恢复课程内容之间的生态关系并在教材内 构建完整知识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生态关系中 知识才能走向 动姿化 郭晓明 2004 38 杨 自俭 2006 曾高屋建瓴地指出 教材编写要有系统性 其系统性表现为理论 技巧 知识三位一体 而且理论 应包括语言学 文体学 翻译学等多学科成果 因此 翻译教材应该有机整合文化 科学 美学 哲学 术语学 翻译技术知识等各类知识 融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可能需要的 杂识 但是 翻译教材不是大杂烩 需 要合理的 恰到好处的协调 能够做到触类旁通 能够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诠释翻译现象 在一个互相关联的 网络中认识翻译 解释翻译 只有这样的翻译教材 才具有启发性和较高的使用价值 例如 法律翻译教 程 商务翻译教程 旅游翻译教程 等专题翻译教材就打通了学科知识与翻译之间的信道 强调学科之间 的相互联系 另外 综合类翻译教材也要讲究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王树槐教授 2011 86 89 认为 汉英翻译教材编 写要遵循系统性原则 可以建立词汇 简单句 复合句 篇章 4 个层次的理论 技巧 知识体系 从理论上讲 4 个层次的知识模块都可以用链接性原则编排 链接性原则是指根据知识的 组块 原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组 建专题教学语料库 并将其链接于教材或课程的网站上 这样编制的教材体系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完成核心内容的学习 从而快速 有效地获得汉英翻译能力 链接性原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可以融合多 种学科知识于一本教材或系列教材 3 4 强调动态平衡 改用描写性方式陈述知识 让教材具有可阐释性 传统教材习惯用规定性的阐述方式 板着面孔陈述正确的知识 让学生被动地吸收和背诵 甚至模仿 而 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应该是动态的开放型教学材料 以描写性方式来陈述翻译知识 翻译学科内 含一个知识系统 因此翻译教材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对这些知识进行描写 刘季春 2001 通过对各种翻译现象 的描写找到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点或切入点 并在描写过程中留下 空白点 让读者 学习者 去思 考 因为只有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 使作品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视野之中 Jauss 1987 文学语言包含许 多意义未定性和空白 给予了读者能动的反思和想象空间 促使其去寻找作品的意义 从而赋予其参与解读作 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Iser 1970 也就是说 作品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可能推动读者积极参与 为此 首先 教材的阐述方式应该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 分析性方式是用来说明的 而描述性方 式是用来阐述的 前者意味着结束 后者则意味着开始 其次 教材中也该留有 空白 周建平 2004 21 翻译教材如同一部文学作品 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越大 就越具有启发性 越能培养译员 学习者的思辨能 力和研究能力 例如 翻译教材可以对一个翻译项目的全程操作进行描写 涉及接到翻译任务 了解客户要 求 商定价格和交稿时间 寻找合格译员 分配翻译任务 提出翻译标准 校稿和统一术语等 然后设计讨论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目的论指导下积极采取翻译应对策略 目前只有刘季春教授 2007 307 322 的 实用 翻译教程 修订版 中附有一章节专门描述他怎样完成一个具体的翻译项目 非常真实地再现了译者如何根 据实际情景做出调整和决策 这种描述方式很有启发性 不但让学生译员了解了做翻译项目的注意事项 而 且教师可以借助这种实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假设是他们自己 他们会在同样的情景下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有 何依据等 通过集体讨论 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翻译职业知识 如翻译伦理 翻译目的 翻译策略 客户 至上 理念等 高质量的翻译教材应该能够 启动 书本知识 使知识恢复到 鲜活的状态 知识的自由延伸空间扩大 让学习者在理解教材文本过程中不断与教材的视界融合 在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之间不断构建全新 的接口 促进自我成长 如何构建这类新型教材 首先需要改变人们尤其是教师的翻译观念 把翻译活动置身 于宏观的翻译生态环境下来讨论 对教材的结构和编排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构建教材过程中 教师 尤 其自身为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 起着主要作用 因为他们不仅需要生成 评价教材的科学性 合理性和有效 68 外语界 2012 年第 3 期 总第 150 期 性 为意义建构设计知识重组空间 还要以更宽广的视野重组并呈现知识内容 在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之 间 在抽象的书本知识学习与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认识的过程之间 建立丰富的意义联系 为学生学 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 4 结语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教材建设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为鲜活的内容 首先 翻译教材的概念将有 所扩展 翻译教材不再只是静态的教科书 而是多元动态的 处于不断生成又不断调整的过程之中 保持着综 合性翻译知识的动态平衡 是促进师生创生的媒介之一 其次 翻译教材的内容将更加丰富 翻译教材可以 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 选材可以来自于学习者的生活和个人经验 也可以是能够激发学习者兴趣的任何翻译 知识 另外 翻译教材的编排模式将会灵活多样 生态式教育强调教材的 灵活性 所以教材知识的呈现形 式可以丰富多样 或描写 或阐述 或质疑 或对话 只要保持教材内外部知识系统的平衡和谐即可 教材内容 的生态化设计能让教师 知识 学生在生态化教学内容的媒介作用下共振共生 整体提升 使师生在良好的条 件下自然 和谐 自由地发展 编出好教材是个苦差事 杨自俭 2006 38 因为好的教材既要照顾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化要求 还要符合 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结构性 循序性 翻译教材作为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的一个 点 和一条 链 连接着翻 译主体 客体 本体以及国家翻译政策 翻译教育理念 翻译市场需求等因素 因此生态化设计既要丰满 点 和 链 更要把它们不露痕迹地融入 系统 呈现出一个境域 具体说来 翻译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 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之间的要求不是互不相干的 而是统一在知识境域中的 所以 翻译教材建设是个系统工 程 可以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 进行宏观调控 普遍联系 在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高屋建瓴地设计符合 自然生态的翻译教材 参 考 书 目 1 Holmes J 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 In Holmes J S ed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 Amsterdam Rodopi 1972 67 80 2 Iser W 接受美学 理论与实践 M 慕尼黑 菲克出版社 1970 3 Jauss H R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4 Krohne T D General Ecology M Brooks Cole Thomson Learning 2001 5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 6 Tao Youla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extbooks 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5 13 3 188 204 7 Tao Youlan Translation Textbooks in China A Theoretical Reconsideration of Their Making 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8 Whitehead A N 教育的目的 A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译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C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9 范守义 翻译研究 另类视野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0 方梦之等 英汉 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1 冯建忠 口译教材的统编化及其指导原则 J 外语研究 1999 2 58 59 12 桂文泱 翻译教材的选择与评估 D 桂林 广西大学 2005 13 郭晓明 论教材的生态式设计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8 36 39 14 郭著章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修订本 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15 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16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 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17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J 上海翻译 2008a 2 1 5 18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 J 中国翻译 2008b 6 11 15 78 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 3 2012 General Serial No 150 19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译学研究的 跨学科整合 J 上海翻译 2009 2 3 8 20 黄忠廉 翻译变体研究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21 郦亮 程乃珊 15 年后再译 喜福会 J 华文文学 2006 3 20 22 李亚舒 黄忠廉 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 读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 J 外语教学 2005 6 95 96 23 刘和平 口译理论与教学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4 刘季春 调查与思考 谈建立我国翻译教材的新体系 J 中国翻译 2001 4 22 25 25 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 修订版 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26 罗进德 翻译教学门外谈 J 外语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