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离骚》的教材与课例分析.doc_第1页
2020年《离骚》的教材与课例分析.doc_第2页
2020年《离骚》的教材与课例分析.doc_第3页
2020年《离骚》的教材与课例分析.doc_第4页
2020年《离骚》的教材与课例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骚的教材与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而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的淳朴记叙风格与楚辞的铺张手法和浪漫意蕴,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离骚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由于诗歌较长,各版本教材的选文各有差异,但是共同折射出的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却是一致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独创的“离骚世界”是教学的抓手,而这个艺术世界中,诗歌通过赋比兴手法形成的语言的浪漫美与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美,以及渗透其中的诗人的悲剧美与崇高美,则是语文教师所着力传达给学生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由于离骚多在高中低年级开设,加上文字障碍较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多讲授文言字词,破解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方可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悟阶段。因此,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循序渐,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使学生真正走进“离骚世界”,感悟其超凡的艺术魅力。 根据教学任务,离骚的教学课时应以两个课时为宜。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离骚的审美世界,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情感的熏陶上;引导学生通过领会诗歌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感受诗人的思想意蕴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目标上,应围绕离骚的字词句解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屈原命运的悲剧性与崇高性展开。 第一课时应完成课文的思想目标和知识目标。思想目标上,应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崇高意志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知识目标上,应首先让学生对屈原生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对离骚写作背景的观照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其次,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楚辞”,文中涉及到大量难读、晦涩的字词,造成学生梳理课文大意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胆朗读,进行适宜的指导,打破学生畏难情绪,消除文字上的陌生感和阅读障碍,还要在课文的字面解释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再循序渐进地梳理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体会“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及诗人借此传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的教学目标适宜在第一课时完成,意在使学生消除对离骚的陌生感与畏难感,对离骚形成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探索“离骚世界”的美打下知识与能力的坚实基础。 对于离骚的第二课时,应完成课文的能力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和体验离骚的审美世界,探索感知离骚的语言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历程中获得精神陶冶和心灵洗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悲剧与崇高之美,带领学生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把握作品背后传达出来的屈原的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以及执着美。第二课时应以学生讨论与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主动的姿态走近屈原的心灵世界,完成一场美的历程。 楚辞是中国艺术中的唯美派,而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更是审美的典范。感悟离骚,就像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感染、崇高的震撼;又像接受了一回精神的熏陶、灵魂的净化。正如赖瑞云老师所说的:“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从审美的角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为美。”因此,将离骚的艺术美与精神美传达给学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与责任,带领学生在“美的历程”中收获阅读古文的知识上的能力,在“灵魂的洗礼”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理想、对人格道德的执着追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也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 课例分析 下面是以本人微格课的离骚第二课时做相应的分析。对于第二课时,我以“遭贬”和“隐退”为核心,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性。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文本串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贬”,我以讲读法与提问法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学生会回答文中表明诗人“遭贬”的原因的句子,并作一定的引导与补充,得出诗人遭贬的原因是由于楚怀王的昏庸腐败,忠臣的诽谤谗言,当时朝政风气的投机取巧、阿谀谄媚,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使得诗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遭到排斥而被贬谪。其次,我让学生找出第一段中相应的作者自我阐述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态度与立场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来表现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在分析第二段的“隐退”时,我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隐退后是如何独善其身?并找出相应的表明作者隐退后坚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以对美人的向往寄寓诗人对“美政”的渴求,以及借对“香草”的钟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情操的修养的比兴手法,在探讨诗人隐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阐释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命运悲剧性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屈原形象。我主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几分钟的考虑时间,并请23位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进行总结与归纳。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分析屈原的鲜明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爱国情操与对理想和人格的执着精神,强调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讨论法意在缓和教学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体悟屈原的悲剧与崇高形象, 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征,以我的解析为主,从语言特色、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离骚的艺术特性,带领学生从文本细读的世界中“走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统观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将离骚与诗经对比,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突出二者在古典诗歌方面的独创性以及独领中国文学两千多年“风骚”的文学地位,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作业布置上,我以“屈原该不该隐退”这个问题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意识地复习,走进“离骚世界”之后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此加深学生对屈原人格魅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结与反思 对于本次微格课,虽然达到了引导学生领会屈原爱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以及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意志的教学目标,在教态上也较自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学技巧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上的误差,因此在上完微格课后,我对自己的课例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阐述。 首先,在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上,我反思自己将“遭贬”原因与“隐退”后的修身放在第二课时的选择的不合理之处,觉得应该将这个环节放在第一课时,与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字词梳理的环节同步进行,循序渐进,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屈原精神与道德的崇高有初步的领会。 其次,我对课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因此在第二个课时,应将重点放在对诗歌的吟诵指导上,与学生共同欣赏、品味离骚的审美世界。可例举几组表现诗歌语言美、诗人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和执着美的句组,力图让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歌的审美境界。在诵读过程中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读出“味道”,教师应对诵读的语调、语气、语速进行适当的点拨,再与学生共同吟诵,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也就与诗人达到了融合,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的“人的培养”的核心目标也得以实现。之所以强调诵读环节,是对阅读教学“美”的积累的初步实践,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美”在此处,即离骚的艺术特色的魅力,而对“香草美人”的比兴寄寓手法的阐释也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得到了能够使学生得到切身的体会,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美”的发现环节,其实在诵读的过程已经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实践,但仍需强化,因此可以将课后作业“诗人该不该隐退”的问题转移到课堂上进行探索交流,让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表达、修正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加深对屈原精神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要向学生强调屈原在华夏儿女民族性格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过这种问题探讨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光,在这场“美的历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追求。 我认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魅力与诗歌的形式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诗歌的语言风格代表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历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有诵读才能在情感上与诗人达成共鸣,而作为通篇充满深远意蕴与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离骚,学生的诵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悟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歌的审美艺术,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再次,我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自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与吸收消化的间隙,力图使课堂紧凑而不混乱。在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上我有较好的把握,但是语速偏快,这也要在平时养成用适中的语速进行交流的习惯,才能在在课堂上自然稳重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在反思自己的课例时,赖瑞云老师的“指向秘妙,解读文本”的教学操作指导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理解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领会优秀读物“秘妙”,即文章的“美”。林富明老师也建议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品尝”课文。因此,我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与审美能力,有对优秀读物的“美”的积累,有“美”在此处的分析能力,更要有“美”的发现的敏锐眼光,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品尝课文的“艺术美味”。 教学就是要在不断的积累与改善中才能得到突破,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