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风电场工程设计导则目 录1 范 围12 总 则23 风能资源测量93.1 风电场宏观选址93.2 测风方案103.3 测风数据采集与整理134 风能资源分析评价154.1 风能资源分析154.2 风能资源评价195 风电场总体规划215.1 建设条件初步分析与评价215.2 风电场总体规划246 风电机组选型266.1 风电机组选型原则266.2 风电机组选型比较266.3 风电机组轮毂高度选择286.4 风电场发电量估算287 风电场总体布置307.1 风电机组布置方案307.2 微观选址327.3 升压变电站位置选择348 风电场测量358.1 测量原则358.2 测量技术要求358.3 测量成果419 风电场地质勘察429.1 勘察阶段划分429.2 各阶段勘察技术要求439.3 勘察成果整编4710 风电场土建设计4910.1 交通工程4910.2 风电机组基础设计5410.3 箱变基础设计6811 升压变电站土建设计6911.1 升压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原则6911.2 建筑设计7211.3 结构设计7611.4 采暖、通风空调设计7911.5 给排水设计8212 电气设计8612.1 接入电力系统设计8612.2 电气一次设计9612.3 电气二次设计10512.4 场内架空线路设计12313 消防设计12713.1 一般设计原则12713.2 消防总体设计12813.3 工程消防设计12913.4 施工消防设计13014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13114.1 一般规定13114.2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3214.3 工程安全卫生设计13314.4 劳动安全与卫生机构及设置13714.5 工程运行期安全管理13814.6 劳动安全与卫生专项投资概算13915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13915.1 环境保护13915.2 水土保持设计14216 节能设计14516.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14516.2 节能措施和效果14616.3 结论及建议14817 施工组织设计14817.1 施工条件14817.2 施工总布置14917.3 施工交通运输15217.4 工程用地15217.5 主要施工方案15317.6 施工进度与工期15418 工程投资与经济评价15618.1 工程投资15618.2 经济评价15811 范 围1.1 本导则适用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公司所属或管理的国内建设的陆上风电场工程,在国外投资建设的工程可参照执行。1.2 本导则适用于装机容量为50MW级及以上的并网型风电场工程设计,其他规模和离网型风电场工程可参照执行。1.3 本导则适用于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为750kW级及以上的风电场工程设计,其他机组可参照执行。1.4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和扩建的风电场工程设计,改建工程的设计可参照执行。1.5 本导则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负责解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风电场工程设计导则2 总 则 2.1 为贯彻落实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两高一低”(高速度、高质量、低造价)的基建方针,按照“安、快、好、省、廉”的基建工作管理要求,规范和促进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所属区域公司、产业公司的风电场工程建设工作,统一和明确设计标准,特制定本导则。2.2 本导则作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的企业标准,如与国家的强制性标准不一致时,应按照国家标准执行。2.3 本导则按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标准、规程、规范编制。如遇标准、规程、规范调整或新增,则以最新颁布的标准、规程、规范为准。2.4 风电场工程设计一般包括风电场和升压变电站(开关站)两部分,风电场工程接入系统设计按有关规定执行。2.5 风电场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风电场工程设计应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适用的要求;2 风电场工程设计应在工程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后期工程建设的可能性;3 风电场工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区已有的设施,统筹考虑分期建设情况,避免重复建设;4 风电场工程设计中,工程建设用地应与规划、国土等部门相协调,必须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原则;5 风电场工程设计应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和植被的破坏;6 风电场工程设计应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减少损耗,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7 风电场工程设计应符合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的要求,落实安全预评价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8 风电场工程生产运营管理模式一般考虑“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原则。2.6 风电场工程设计一般包括工程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核准申请报告)、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编制等阶段。各设计阶段文件编制深度应满足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标准、规程、规范及相关规定的要求。2.7 各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1 工程规划阶段按照风电场工程规划的编制要求,收集基本资料,编制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主要工作内容和深度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风电场工程前期工作有关规定的通知”中附件二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发改能源2005899号文)规定执行。1)对规划风电场的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取得可靠的基础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作为规划的依据;2)根据风能资源普查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风电场前期工作成果等初步选定各规划风电场场址;3)对各规划风电场的风能资源、工程地质、交通运输及施工安装条件进行分析;4)初步估算各规划风电场的装机容量;5)提出各规划风电场的接入系统方案;6)对各规划风电场进行环境影响初步评价;7)对各规划风电场进行投资匡算;8)经综合比较,确定规划风电场的开发顺序。2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工作时应对风电场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取得可靠的基础资料。按照风电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设计规程与规范开展设计工作,设计成果满足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批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原则、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风电特许权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及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中附件二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发改能源20031403号)规定执行。1)初拟项目任务和规模,并初步论证项目开发必要性;2)综合比较,初步选定风电场场址;3)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4)初步查明风电场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5)初选风电机组机型,提出风电机组初步布置方案;6)初拟土建工程方案和工程量;7)初拟风电场接入系统方案,并初步进行风电场电气设计;8)初拟施工总布置和总进度方案;9)进行初步环境影响评价;10)编制投资估算;11)项目初步经济评估。3 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规程与规范开展勘测、设计工作,设计成果满足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主要工作内容和深度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风电场工程前期工作有关规定的通知”中附件三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发改能源2005899号)规定执行,并增加节能减排章节。1)确定项目任务和规模,并论证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对风电场风能资源进行评估;3)查明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相应的评价和结论;4)选择风电机组机型,提出风电机组优化布置方案,并计算风电场年上网电量;5)根据风电场工程接入系统方案,提出风电场和升压变电站电气设计方案;6)拟定消防方案;7)确定工程总体布置、中央控制建筑物的结构型式、布置和主要尺寸,拟定土建工程方案和工程量;8)确定工程占地范围及建筑征地主要指标,拟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施工总进度;9)拟定风电场工程定员编制,提出工程管理方案;10)进行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11)拟定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方案;12)编制节能减排方案;13)编制工程设计概算;14)进行工程经济评价。4 招标设计阶段招标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风电场采用的风电机组机型;2)对风电机组进行优化布置,确定风电场微观选址方案及变电站位置;3)根据微观选址成果和设计要求,进行风电场测量和地质详勘;4)进行升压变电站建筑方案设计;5)根据风电机组主设备情况,进行风电场土建方案设计;6)根据设备选型情况,进行风电场电气方案设计;7)编制风电场招标文件;8) 编制招标设计概算。5 施工图设计阶段按照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批复意见(及专家评审意见)、按招标阶段确定的主要技术方案、根据勘察设计规范及工程建设总进度要求,对本工程的设备及安装工程、建筑工程及其他相关工程项目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和细部设计,提交满足规程规范深度要求的施工图。1)风电场工程总图;2)场内道路施工图;3)风电机组基础与箱变基础施工图;4)升压变电站土建施工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5)风电场及升压站电气一次施工图;6)风电场及升压站电气二次(含通信)施工图;7)线路工程施工图;8)编制风电场工程施工图预算。6 竣工图编制阶段风电场工程竣工图编制以施工图为基础,并根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调试、项目建设单位审核确认的 “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联系单”等变更文件,以及现场施工验收记录和调试记录等资料编制竣工图。竣工图的编制深度应符合施工图设计深度规定的要求。竣工图内容应与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施工验收记录、调试记录等相符合,应真实反映工程竣工验收的实际情况。风电场工程竣工图编制可参照电力工程竣工图文件编制规定(DL/T52292005)执行。3 风能资源测量3.1 风电场宏观选址3.1.1 风电场宏观选址遵循的原则一般是,从宏观的角度,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根据风能资源初步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并参考其他风电场前期工作成果,选择最有利的场址,以求增大风电机组的出力,提高风电场的经济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因素对风能利用、风电机组使用寿命和安全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场址所在地对电力的需求及交通、电网、土地使用、环境、文物、军事等因素。3.1.2 风电场宏观选址应根据风能资源普查结果,并参考其他风电场前期工作成果,初步确定几个风能可利用区,分别对其风能资源进行进一步分析、对地形地貌、地质、交通、电网及其他外部条件进行评价,并对各风能可利用区进行相关比较,从而选出并确定最合适的风电场场址。一般通过利用收集的该地区气象台、站的测风数据和地形地质资料并对其分析、到现场询问当地居民、考察地形地貌特征(如长期受风吹而变形的植物、风蚀地貌)等手段来进行定性,从而确定风电场场址。3.2 测风方案3.2.1 测风塔的布置1对于地形较为平坦的风电场,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塔址安装测风设备,原则上一座测风塔控制半径不超过5km;2 对于地形较为复杂的风电场,应区分不同区域和地段,选择各地段有代表性的塔址安装测风设备,原则上一座测风塔控制范围不超过10km2;3 对于地形十分复杂的风电场,可考虑增加临时测风塔,临时测风塔安装高度不低于40m;4 对于特殊下垫面的风电场如滩涂风电场,应考虑风速沿内陆方向衰减趋势,根据场址条件,宜由海岸线至内陆方向不超过500m设立测风塔;5 测风塔安装位置应能代表风电场区域平均风能资源水平,每个风电场原则上不少于2座测风塔;6 为满足风电场前期、运营和后评价全过程风资源评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设立永久性测风塔,长期保留与维护。3.2.2 测量参数、测量仪器1 测量参数按照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方法(GB/T187092002)相关规定执行。1)风速参数采样时间间隔应不大于3秒,并自动计算和记录每10分钟的平均风速,每10分钟的风速标准偏差,每10分钟内极大风速及其对应的时间和方向;2)风向参数采样时间间隔应不大于3秒,并自动计算和记录每10分钟的风向值。风向采用度()来表示;3)温度参数应每小时采样一次并记录,单位为;4)大气压力参数应每小时采样一次并记录,单位为kPa。2 测量仪器1)测风仪器设备在现场安装前应经法定计量部门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2)风速传感器应满足测量范围为0m/s60m/s,误差范围为0.5m/s(风速3m/s30m/s范围),工作环境温度应满足当地气温条件;3)风向传感器应满足测量范围为0360,精确度为2.5,工作环境温度应满足当地气温条件;4)大气温度计一般应满足测量范围为-40+50,精确度为1的要求;5)大气压力计一般应满足测量范围为60108kPa,精确度为3%的要求;6)数据采集器应具有本规定的测量参数的采集、计算和记录的功能,具有在现场或室内下载数据的功能,能完整地保存不低于12个月采集的数据量,能在现场工作环境温度下可靠运行;7)在受强热带气旋影响的风电场现场,可增加强风观测仪器。3.2.3 测风设备及安装按照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方法(GB/T187092002)相关规定,选择与安装测风设备。安装前应注意收集周围已有测站和气象站的测风资料,分析其风况特征,了解当地盛行风向,以有利于测风设备的安装和调试。1 测风塔结构一般选择桁架型形式,高度应接近或高于拟安装风电机组的轮毂高度。测风塔应该具备设计安全,结构轻便、易于运输及安装,在现场环境下结构稳定,风振动小等特点;并具备防腐、防冻、防雷电要求及配备“请勿攀登”等明显的安全标志;2 风速仪、风向标安装时,其中应有一套风速、风向传感器安装在10m高度处,另一套风速、风向传感器应固定在拟安装的风电机组的轮毂中心高度处,其余的风速、风向传感器可固定在测风塔10m的整数倍高度;3 为减小测风塔的“塔影效应”对传感器的影响,风速、风向传感器应固定在离开塔身的牢固横梁处,与塔身距离为桁架式结构测风塔直径的3倍以上,迎主风向安装并进行水平校正;在顶层增加一套测风设备并与迎主风向的垂直方向安装;4 风向标应根据当地磁北方向安装,设计时应根据当地磁偏角修正为真北,风向标死区范围应避开主方向;5 安装数据采集器时,数据采集安装盒应固定在测风塔上适当位置处;安装盒应防水、防冻、防腐蚀、防沙尘和防静电;数据传输应保证准确;6 温度计及大气压力计可随测风塔安装;7 测风塔的高度一般不低于预装风电机组的轮毂高度,对于装机规模超过200MW的风电场应设立一座高度不低于100m的永久测风塔;8测风塔除采用传统的机械式测风设备外,根据测风设备技术的发展,亦可推荐采用超声波、雷达等测风装置。3.3 测风数据采集与整理按照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方法(GB/T187092002)相关规定,对测风数据进行及时采集,跟踪分析测风数据的合理性,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找原因,并与维护部门及时联系修正,整理完成满足风能资源评估的完整年的测风数据。3.3.1 测风数据采集1 所有的测风设备,应有设备安装示意图表;2 现场测量收集数据应至少连续进行一年,并保证采集的有效数据完整率达到95%以上;3 测风数据一般可通过无线传输形式逐日采集;若测风数据需要现场采集的,数据收集的时段最长不宜超过两周,收集的测量数据应作为原始资料正本保存,用复制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4 现场采集数据或检修,均应有现场执行记录。现场采集的数据文件需汇总成表。3.3.2 测风数据整理1现场采集的原始数据不得进行任何的删改或增减,并应及时对下载数据进行复制和整理;2 每两周收集数据后应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判断,判断数据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判断不同高度的测量记录相关性是否合理;判断测量参数连续变化趋势是否合理;3 发现数据缺漏和失真时,应立即认真检查测风设备,及时进行设备检修或更换,并应对缺漏和失真数据说明原因;4 将所有未经修改的原始测风数据记录汇总,整理形成现场测量逐十分钟原始数据报告以及逐小时原始数据与极大风速数据报告。4 风能资源分析评价4.1 风能资源分析4.1.1 根据风电场风资源测量获取的原始数据,对其完整性和合理性进行判断,检验出缺测的数据和不合理的数据,经过适当处理,整理出一套至少连续一年完整的风电场逐时测风数据。4.1.2 在风电场场址风资源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收集风电场所在地区附近长期测站(如气象台、站等)位置坐标(GPS采点)、气象资料、长期风速、风向资料以及与风电场同期完整年逐时风速、风向资料,通过场址测站和长期测站的风资源数据的相关分析,结合长期测站多年平均风速和风电场测风年同期年平均风速的差值情况,将验证后的风电场各测站不同高度测风数据订正为反映风电场长期平均水平的代表性数据。4.1.3 风能资源分析时应了解气象站自身及周围环境变化情况,以及对风速、风向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若有多个气象站应分析其差异。对气象站年平均风速、月平均风速变化不合理或突变情况要进行详细分析。比较当年和多年风向频率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4.1.4 风能资源分析时应对测风数据进行不同高度逐时完整性、合理性、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等级风速湍流强度变化情况;进行不同高度数据订正和轮毂高度多方案比较,对订正后的风速进行合理性分析。4.1.5 风能资源分析时对实测年风向与多年风向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实测年能否代表多年风向。主要包括对气象站实测年与多年风向分析;选定气象站与周边气象站风向分析;测风塔实测年与选定气象站当年、多年、周边气象站当年、多年风向分析;测风塔实测年不同高度分析对比、与周边测风塔不同高度风向对比分析。4.1.6 对订正后的数据进行风电场风能资源参数计算,包括不同时段的平均风速和风功率密度、风速频率分布和风能频率分布、风向频率和风能密度方向分布等。4.1.7 风电场风能要素计算1 空气密度空气密度是计算风功率密度的主要指标,一般根据资料情况,按下式计算:或者或者2 平均风速年平均风速(10分钟平均值)是一年中各次观测的风速之和除以观测次数,它是最直观简单表示风能大小的指标之一。3 风向风向表示一般用16个方位表示,静风以C表示。风向也可以用角度表示,以正北基准,顺时针方向旋转。风向频率系根据风向观测资料,按方位统计观测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小时数,除以总观测时数。4 风功率密度平均风功率密度为设定时段内逐时风功率密度的平均值,不可用年平均风速计算年平均风功率密度。 5 风频分布风速频率分布一般用概率函数威布尔(Weibull)分布来描述:威布尔(Weibull)分布两参数:k为形状参数,无量纲;c为尺度因子,单位为m/s。6 湍流强度根据水平风速的标准偏差和相同时段的平均风速计算湍流强度:逐小时湍流强度是以1h内最大的10min湍流强度作为该小时的代表值。湍流强度计算按照全部测风数据、V150.5m/s区间测风数据以及风电机组切入、切出的全风速段分别计算。7 风切变指数风切变指数是代表近地面风速随高度变化的一个指标。风速随高度变化依据下式计算:或者:为风切变指数风切变指数根据测风塔不同高度平均风速变化情况采用指数拟合或者对数拟合计算。8 最大风速根据气象站历年最大风速统计,利用风速的年最大值x的极值I型的概率分布,推算气象站的50年一遇最大风速(参考全国风能资源评价技术规定)。根据测风塔实测年最大风速统计,建立气象站和测风塔大风时段相关关系,结合测风塔大风时段风切变指数推算(也可直接相关到风电机组预装轮毂高度推算)场址风电机组轮毂预装高度50年一遇最大风速。并分析由于海拔高度引起的空气密度变化对最大风速的影响。4.2 风能资源评价4.2.1风电场风功率密度等级按照表4-1进行评价。表 4-1 风功率密度等级表风功率密度等级10m 高度30m 高度50m 高度应用于并网风力发电风功率密度(W/m2)年平均风速参考值(m/s)风功率密度(W/m2)年平均风速参考值(m/s)风功率密度(W/m2)年平均风速参考值(m/s)11004.41605.12005.621001505.11602405.92003006.431502005.62403206.53004007.0较好42002506.03204007.04005007.5好52503006.44004807.45006008.0很好63004007.04806408.26008008.8很好740010009.4640160011.0800200011.9很好注: 1 不同高度的年平均风速参考值是按风切变指数为1/7推算的。2 与风功率密度上限值对应的年平均风速参考值,按海平面标准大气压及风速频率符合瑞利分布的情况推算。4.2.2 评价风向频率和风能密度的方向分布,明确风电场主导风向和主导风能方向,并分析其对风电场布置的影响。4.2.3 评价风电场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趋势,分析与当地电网的日、年负荷曲线匹配程度。4.2.4 风电场湍流强度可参照IEC标准评价其湍流强度类别:A类(0.16)、B类(0.14)、C类(0.12),为风电机组设备选型提供依据;评价风电场湍流强度对风电机组性能和寿命的影响。4.2.5 根据风电场极端风速情况,参照IEC标准(见表4-2),判断风电场安全等级:即类、类、类和S类。4.2.6 评价风电场特殊的天气条件(如气温、积雪、积冰、雷暴、盐雾、沙尘等),并对风电机组选型提出特殊的要求。表4-2 各等级风电机组基本参数风电机组安全等级IIIIIIS备注安全风速 (最大,m/s)5042.537.5根据设计确定的特殊等级50年一遇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安全风速(极大,m/s)7059.552.5瞬时极大风速(3s)湍流强度 高A0.16风速为15m/s的平均湍流强度值中B0.14低C0.125 风电场总体规划5.1 建设条件初步分析与评价在风电场宏观选址的基础上,对风电场的建设条件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对风电场的建设开发进行总体规划。5.1.1 风能资源条件 1 风能资源是风电场选址的基本条件,场址选址一般考虑风能质量好(年平均可利用风速较高、可利用风功率密度大、风频分布好、可利用小时数高),风向基本稳定(即主要有一个或两个盛行主风向),风速变化小,风电机组高度范围内风垂直切变小,湍流强度小。对灾害性天气(如强台风、龙卷风、雷电、沙暴、覆冰、盐雾等)频繁出现地区,应分析不利气候条件对风电场选址的影响。2 风电场宏观选址和规划阶段,依据资料情况,主要进行以下初步分析与评价:1)根据中国风能资源评价报告,对风能区划标准为较丰富区及以上区域,可明确开发建设风电场;对风能区划标准为贫乏区的场址区域,原则上不进行开发建设,但对受局部地形、区域气候影响,风能区划贫乏区内可能存在的风资源高值区,宜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2)对风能区划标准为一般区的场址区域,应在收集当地气象站资料、新建或已有测风资料、周边已建风电场发电效益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确定是否具备风能资源开发价值;3)对极大风速、极端气温、积雪、积冰、雷暴、盐雾、沙尘等特殊的大气条件进行初步评价;4)对区域空气密度情况进行分析评价。5.1.2 接入电力系统条件接入电力系统条件是风电场能否建设和确定建设规模的重要条件,从尽量减少网损(线损)和入网工程建设成本的角度考虑,风电场宜尽可能靠近电网。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应考虑电网现有容量、结构及其可容纳的最大容量,以及风电场的上网规模与电网是否匹配的问题。1 风电场场址选择时应尽量靠近合适电压等级的变电站;2 风电场拟接入电网网络结构应满足风电场规划容量送出的需求,同时兼顾地区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3 风电场拟接入电网变电站宜有备用间隔可供风电场接入,或系统变电站具备出线间隔扩充条件;4 根据风电场接入系统的入网距离、线路输送容量等,初步评价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条件。5.1.3 工程地形地质条件1 地形因素要考虑风电场场址区域的复杂程度。如多山丘区、密集树林区、开阔平原地、水域或兼有等。地形单一,则对风的干扰低,利于风电机组运行;反之,地形复杂多变,产生扰流现象严重,对风电机组出力不利。为满足风资源评估软件(如WAsP)验证地形对风电场风电机组出力产生影响的程度,需考虑场区方圆50km(对非常复杂地区)地形变化、地表粗糙度以及障碍物等情况。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确定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对场地的适宜性和稳定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5.1.4 交通运输及施工安装条件1 初步分析场外交通运输道路、港口、码头、桥涵对风电场大件运输及施工安装的制约条件;2 对场址安装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场内道路建设条件和施工安装条件进行初步评价。5.1.5 其他根据风电场的具体情况,对制约风电场建设的其他条件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1 环境保护要求:风电场选址时应注意与附近居民、工厂、企事业单位(点)的位置关系,尽量减小噪音污染和避免叶片(覆冰)飞出伤人, 噪声影响和安全距离满足国家有关规范规定。应避开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地区以及候鸟保护区和候鸟迁徙路径等;2 风电场选址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尽量减少土地征用;3 尽量避开强地震带、火山频繁爆发区以及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地区;4 风电场选址不压覆已探明的矿产资源;5 风电场选址尽量回避军事用地、文物保护区等特殊使用价值的地区。5.2 风电场总体规划 5.2.1 风电场总体规划应贯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综合平衡、讲求效益、合理开发、保护资源的原则,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新能源规划等保持一致。5.2.2 根据对风电场风能资源条件、接入电力系统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及制约风电场建设的其他条件的初步评价结论,对可进行开发的风电场进行总体规划,初步确定开发规模、开发顺序。5.2.3 本阶段可在1:50000地形图上分析具备风电开发价值的区域,拟定规划风电场场址范围。对场址非常平坦、地形简单的规划风电场,可按5000kW/km2估算风电场规划装机容量;对复杂地形风电场,根据风电场风能资源、交通运输及施工安装条件选择合适单机容量的风电机组,并在拟定的风电场场址范围内根据风况特征,结合地形条件布置风电机组,估算风电场规划装机容量。对于大型风电基地,估算风电场装机容量时,应考虑各风电场之间设置约4km宽的缓冲带。5.2.4 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各规划风电场开发顺序提出风电场工程近五年发展计划及远期发展规划。5.2.5 根据风电场开发计划和顺序,初步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如布置风电场工程测风方案、安排风能资源测量和评估工作。6 风电机组选型6.1 风电机组选型原则6.1.1 风电机组应满足风电场安全等级要求,根据风资源分析成果,确定风电机组采用IEC、类或S类风电机组。6.1.2 风电机组的性能应满足场址区特殊环境、气候等条件要求。6.1.3 风电机组选型应充分考虑电网的特点和要求,风电机组宜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无功补偿能力等。6.1.4 风电机组选型应考虑已运行风电场的业绩、制造厂家技术和服务水平等因素。6.1.5 单机容量选择需考虑风电场地形地貌、总装机规模等条件,目前单机容量宜选750kW级及以上机型。除特殊地形要求外,提倡选择MW级风电机组。6.2 风电机组选型比较6.2.1 按照上述风电机组机型选择考虑的主要原则,通过不同风电机组机型技术经济方案比选,选择度电成本较低、运行维护成本较低的风电机组作为风电场的可选机型。表6-1 不同风电机组机型综合比较表1机型单位WTG-1WTG-2WTG-32单机容量kW3轮毂高度m4塔架重量t5叶片直径m6台数台7总容量万kW8风电机组综合报价万元9单位千瓦价格元/kW10配套费用合计万元塔架万元基础万元道路及平台万元箱变及电缆万元集电线路万元吊装万元工程占地万元11总评价费用万元12估算理论发电量万kWh13理论利用小时数h14容量系数15度电费用元/kWh16排序6.2.2 采用度电成本比较选型时,各比较方案投资费用包括风电机组主机设备投资及相关配套费用,其中比较方案的设备报价采用向制造厂家初步询价价格,相关配套费用根据相关定额、场址建设条件进行估算。各方案发电效益为各方案机型的理论发电量,各方案投资费用及发电效益比较见表6-1。6.2.3 不同风电机组机型选型比较时,还应考虑拟选风电机组机型的成熟度、制造商的业绩、运行维护成本以及收益率指标等因素。6.3 风电机组轮毂高度选择6.3.1 根据风电机组机型选择确定的风电机组塔架定型高度,拟定不同的风电机组轮毂预装高度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风电机组的轮毂安装高度。6.3.2 风电机组轮毂安装高度方案比较可采用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各方案投资费用仅比较各方案间不同的部分,包括塔架费用、风电机组基础费用、设备吊装费用等;各方案发电效益根据各高度的风速资料结合选定的机组功率曲线进行计算。方案比较的基准内部收益率取8。6.4 风电场发电量估算6.4.1 理论年发电量估算利用风能资源评估专业软件,结合风电场预装轮毂高度测风塔代表年逐时风速、风向系列资料及选定的风电机组机型和风电机组功率曲线,进行风场模拟分析,计算各风电机组标准状态下的理论年发电量。6.4.2 风电场年上网电量修正风电场年上网电量是在理论发电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电机组利用率、气候影响、空气密度、功率曲线修正、风电机组尾流、风电机组叶片腐蚀污染、控制和湍流强度、风电场内能量损耗及滩涂围垦等影响因素,对其进行修正,得出风电场年上网电量。对周边还有其他风电场尤其是在主风向上方有其他风电场时,应考虑相互影响,并进行整个风电场布机后的影响分析,折减相关的发电量损失。风电场上网电量折减因素影响参考值见下表6-2。表6-2 风电场上网电量不确定因素影响参考值项目发电量折减因素参考值(%)备注风电机组利用率5%8%风电机组维修或故障未工作时间/8760气候影响4%6%低温、台风等灾害性气候影响空气密度 据实按实际空气密度与标准空气密度比值修正功率曲线5%8%根据风电机组功率曲线保证率折减尾流影响5%8%采用风能资源专业评估软件,结合风电机组布置情况计算。控制和湍流3%5%根据风电场计算湍流强度叶片污染3%5%根据叶片受污染程度折减场内能量损耗3%6%风电场内变压器损耗、线损、风电场自用电量滩涂围垦3%5%适用于滩涂风电场风电场之间的影响根据风场之间的距离确定7 风电场总体布置7.1 风电机组布置方案7.1.1 风电机组排布方式应根据场址风向、风能频率分布、地形地貌和风电机组数量等因素进行确定。7.1.2 在已确定风电机组机型的条件下,风电机组布置方案一般按以下原则:1 风电机组布置应考虑场址区风资源的分布特点,尽量在风速或风功率密度较大位置布置风电机组,以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和场址资源;2对于分期开发的风电场,应考虑各分期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型风电场各分期之间可考虑设立隔离缓冲带;3 应充分考虑场址区盛行风向情况,选择合理的风电机组布置间距,尽量减少风电机组间的尾流影响;4 风电机组布置应根据场址地形条件,本着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尽量使用未利用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并结合场址区的交通运输和安装条件选择机位;5 风电机组机位选择应利于风电场内集电线路布置,以减少输电线路或电缆长度,节省投资;6 山地地形较为复杂,风电机组布置应充分考虑风电场内交通运输及施工安装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并充分考虑风电场微观选址的限制要求内容;7 风电机组布置方案需考虑场地地形、地质条件的具体要求;8 风电机组布置兼顾考虑其他行业或部门的意见和要求。7.1.3 对平坦地形,当盛行主风向为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且相互为反方向时,风电机组排列方式一般为矩阵式分布。风电机组群排列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前后两排错位,风电机组的排列一般按照列距约为36倍风轮直径,行距约为510倍风轮直径。7.1.4 当场地存在多个盛行风向时,风电机组排布一般采用“田”形或圆形分布,风电机组间距通常取1012倍风轮直径或更大。7.1.5 对复杂地形如山区、山丘等,不能简单地根据上述原则确定风电机组位置,而是根据实际地形,测算各点的风能资源情况后,经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如安装、地形地质等,选择合适的距离和地点进行风电机组布置。7.2 微观选址7.2.1 对于平坦地形,在场址地区范围内,无障碍物影响时,同一高度上的风速分布可以看作是均匀的,风的垂直方向上的廓线与地表面粗糙度有着直接关系,可通过分析粗糙度与风速的垂直变化,确定风电机组预装轮毂高度;有障碍物影响时,风电场选址时须考虑障碍物的影响,风电机组布置必须注意避开障碍物的尾流区和湍流涡动区,一般在障碍物下风向可产生20倍障碍物高度的扰动尾流区,尾流扰动高度可以达到障碍物高度的2倍;风电机组安装地点在障碍物的上风向,也应距障碍物有25倍障碍物高度的距离。7.2.2 对于较复杂的地形,风电场的微观选址一般须分析了解典型地形下的风速分布规律:1 对于规模较大的山丘、山脊等隆起地形,风电场风电机组选址一般首先考虑在与盛行风向相切山丘、山脊的两侧上半部,其次是山丘的顶部。应避免在整个背风面及山麓选定场址;2 对于山谷地形,风电机组选址应重点考虑因“狭管效应”产生风速加速作用的区域,但选址时应注意由于地形变化剧烈,产生的风切变和湍流;3 对于海陆地形,风速由海陆衰减较快,风电场风电机组选址宜在水陆交界带。7.2.3 除以上风资源分布对风电场微观选址的原则要求外,还应根据场址条件提出风电场不同风电机组布置方案,对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由项目建设单位、地方政府、设计单位、风电机组制造厂家经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如环境保护、军事禁区、土地利用、压矿、安装、地形、地质、场址资源利用等,通过现场逐一点位调整、确认,精确定位各风电机组座标位置。7.2.4 作为风电场风电机组间相互影响的控制条件,风电机组间尾流影响应满足风电机组制造厂家的安全性要求,风电场微观选址一般原则上控制风电场整体布置尾流影响不超过8%,单机最大尾流影响不超过10,对于一些场址资源条件受限制的情况,局部可适当放宽。7.2.5 风电场微观选址一般由设计单位提供微观选址技术报告,微观选址成果应由主机厂家进行复核和确认。对存有异议的机位,由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风电机组制造厂家共同协调,形成最终的微观选址意见,并提供阶段性调整报告。7.2.6 风电场微观选址确定后,由于各种原因(如征地、环境影响、军事等),个别机位需进行移位和调整的,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风电机组主机厂家等需结合原微观选址成果和风电机组调整情况进行重新复核和确认,并提供阶段性调整报告。7.3 升压变电站位置选择 7.3.1 站址选择应根据风电场中长期建设的规划、当地相关规划、运输条件、地区自然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经济核算和建设计划等因素全面考虑。7.3.2 升压变电站位置选择应大致位于风电场中心位置,综合考虑风电场的规划布置以及场内集电线路与送出线路的路径走廊的要求,结合当地规划、征地拆迁、地形条件、交通运输、水文地质、场内线路投资和损耗、土壤电阻率等环境影响和职工生活方便等因素,通过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确定。7.3.3 选址时应注意节约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同时应考虑交通运输方便,结合运输条件,尽量避免建造桥梁、疏浚河道和建造码头。7.3.4 站址选择应考虑供水水源问题,宜结合施工临时用水统筹考虑,尽量做到永临结合。7.3.5 选址时应考虑场内集电线路与架空送出线路走向,避免或减少线路相互交叉跨越。7.3.6 对海滨及江、河、湖旁的站址选择应充分考虑可靠的防洪、防涝及排水措施;对环境条件较恶劣地区选址应充分考虑泥石流、雪灾、台风等对站址安全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8 风电场测量8.1 测量原则8.1.1 根据工程各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及场址区地形地貌条件,确定满足风电场建设要求的测图比例尺。8.1.2 座标系统应与工程所在地的土地、规划、海洋部门采用的座标系统一致。8.1.3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工程所在地使用地方高程系统的,应与国家高程点联测,计算出两个高程系统之间的改正系数。8.1.4 测量范围根据风电场场址条件确定。8.1.5 风电工程测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定。8.2 测量技术要求8.2.1 测区控制测量测区控制网的测量,除地形测量控制点外,还包括风电机组、道路、变电站、输变电线路等建筑物控制测量,控制网的测设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互相兼顾、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原则。8.2.1.1 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GPS网等级一般为国家D、E级。D、E级GPS网闭合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及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要求见表8-1。表8-1 GPS网闭合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及相邻点之间距离要求级别DE备注闭合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810平均距离5100.25单位:公里D、E级GPS网野外观测技术要求见表8-2。表8-2 GPS网野外观测技术级别D级E级项目限差限差同步观测接收机数量32卫星高度截止角()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44观测时段数1.61.6时段长度(分)30601530数据采样间隔(秒)10301030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8-3。表8-3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距离(km)a(mm)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D级51010101/80000E级0.2510201/20000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应满足mm平面控制测量也可以采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8.2.1.2 高程控制测量1风电场高程控制点采用四等水准测量,与国家水准点一起布设成附合或闭合线路。对高程控制起算点必须进行检测,高程起算点高差检测合格方可使用。2 风电场区域内部高程点尽量选埋在受工程影响小,点位地基坚实稳定、并有利于长期保存与观测的位置。以便作为风电场运行时风电机组基础沉降监测的工作基点。沉降监测水准基点需按相关监测规范要求进行埋设。3 四等水准为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按“后-后-前-前”三丝法进行观测,四等水准亦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按相关规范施测。4 跨河水准按规范要求实施,应在适当地段选择水面狭窄、地基稳固处。视线距水面高度应大于3m。8.2.2 风电场区域测量8.2.2.1 地形图测量比例尺确定1工程规划阶段、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依靠收集风电场边界及其外延10km范围内150000地形图、风电场边界及其外延12km范围内110000或15000地形图,其它阶段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风电场地形图测量比例一般为 1:2000;2 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微观选址后,应对风电机组机位进行1: 500地形图、1:100断面图测量;3 变电站区域地形图测量比例一般不小于1:500,断面图为1:100;4 风电场内架空送电线路的测量,主要包括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5 道路测量1)对于特别复杂山区地形,可根据场址具体情况进行测量,主要包括道路纵断面测量、道路横断面测量;2)纵断面测量比例,一般为水平比例1:20001:10000,竖直比例1:1001:200;3)横断面测量比例,一般为水平比例1:1001:200,竖直比例1:501:100。8.2.2.2 测量方法1 地形图测量1)地形图测量方法平面位置应采用极坐标法测定,施测困难的少量碎部点可采用交会法、截距法或交线法。单位图幅中用极坐标法测定的碎部点数占总点数的比例应大于3/4。地面高程的测定可采用几何水准或光电三角高程方法。野外数据采集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端商务大厦内部装修工程合同细节及品质维护协议
- 2025年度高端生物药品冷链运输全风险保障合同
- 2025房地产项目财务顾问与项目风险评估协议
- 2025年度新能源发电项目电力工程施工补充协议书
- 2025版手机采购合同包含产品分销及市场拓展服务
- 2025版人事外包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综合医院智慧医疗平台建设与信息化服务商合作协议
- 2025年文化产业园图书销售分成及版权双重保障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投资顾问不可撤销居间合同模板
- 2025年绿色能源项目变压器移位与安装一体化合同
- 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护理干预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附听力原文及答案解析)
- 数智治水系统平台建设需求
- 燃气巡线员专业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 小学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高一数学开学第一课:学好高中数学》课件
- 工艺流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分析
- 信息资源管理 课件 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 儿科护理学(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髌骨脱位学习课件
- 采购询价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