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曹”与建安文学.doc_第1页
国学“三曹”与建安文学.doc_第2页
国学“三曹”与建安文学.doc_第3页
国学“三曹”与建安文学.doc_第4页
国学“三曹”与建安文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 “三曹”与建安文学曹操不是“大白脸”“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一些地位不高的文人,汉乐府的作者地位就更低下,全是些里巷小民、田夫野老。可是到了汉末魏初,诗人中出现了官高爵显的大人物,连皇帝也热衷起文学来。今天要说的这几位,包括汉末的宰相曹操,他的儿子曹丕就是后来做了魏文帝的那个,还有另一个儿子曹植。这三人在汉末建安年间是最著名的诗人,被称作“_”。他们三人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他们的创作活动使建安和魏初的文坛变得生气勃勃。文学史上称这一段时期为“_”。有的小朋友会问:“曹操不是戏台上那个勾着白脸的大奸臣吗?他怎么又成了著名文学家呢?”小朋友们,可不要搞错,戏台上和小说里的人物大多是作家虚构的,里面还掺和着民间传说,并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像小说、戏剧里刻画的那么奸诈。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远远超过他的敌手刘备和孙权;他的文学才能,更是那两位望尘莫及!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字_,小字阿瞒,出生在官宦世家。开头他的官儿并不大。后来赶上天下大乱,借着镇压黄巾军的机会,他迅速扩展势力。在军阀混战中,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_”。他活着的时候,天下的一半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他自封魏王,可是没敢篡夺皇位当皇帝。他死后,他的儿子_可不管那一套,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的诗跟他的人一样,有一种独特的气势。有一首观沧海,是曹操出征时路经渤海边写的。他站在碣石山上,面对浩瀚的大海,慷慨之情勃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_。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曹操之前,还没有专门写景的诗更没有谁把诗写得这样气势宏大。你看,大海上水波摇荡,海岛高耸,草木茂盛。一阵秋风吹来,海中涌起巨浪。运行的日月、灿烂的银河,仿佛都包容在这海天之中,场面是何等宏伟!只有心胸阔大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宏大的境界。而曹操,正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的人!生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他的志向,就是结束乱世,使社会重新归于安定统一。曹操的雄心壮志,到老也没有消磨。他在龟虽寿里吟咏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_,_。_,_。诗的前四句说,龟和蛇虽然寿命很长,但终有死去的一天。寿命不过百年的人,是不是更应该及时行乐呢?曹操可没有重复这些老调。他要在有限的暮年建功立业,他的志向还大着呢!这表达的,就是曹操非凡的抱负和不可磨灭的壮志雄心!这就是曹操的诗一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的诗:苍劲悲壮,气度不凡,的确跟一般的文人作品不同。曹丕曹植:哥儿俩都是文学家曹操的儿子曹丕,可就远不及老爹了。不说政治才能,诗歌创作上也缺乏慷慨的气概。不过相传最早的_是出自他的笔下,就是那首燕歌行,写一位妇女在秋夜思念丈夫: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七言体后来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曹丕的燕歌行,就像给七言体埋下一块基石。曹丕还写了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典论,其中一篇_,对建安时期的文学家做了评价。他反对“文人相轻”的风气,说文人之间不该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他提出“_”,说文学家各有各的性格和气质,文章的风格自然也不一样,何必抬高这个、贬低那个呢?可以说,曹丕是中国第一位文学批评家,是第一个把文学的地位举的很高的人。他说文章是_,说人的寿命有尽头,荣华富贵也只能活着时享受;可文章却可以永垂不朽!据说曹丕人很随和,不摆王子架子。他的朋友王粲死了,他跟一伙朋友到墓地去追悼,提议说:“王粲活着的时候最喜欢听驴子叫,咱们就来学驴子叫,送送他吧!”于是墓地上响起一片驴鸣! 不过曹丕毕竟是统治者,在争夺王位继承权上是毫不手软的。对待他的几个兄弟表现出冷酷的一面来。在“三曹”中,最有文学才华的应数_。他字子建,自幼受到曹操的赏识,还差点被立为王储。可是他喜欢饮酒,又很有个性,最终失掉曹操的欢心,王储到底没当成。曹植生在乱世,跟着父亲在军营里长大,从小就培养起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有一首_,赞扬了北方的游侠儿,其实是借此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白马饰金羁,连篇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幽并是汉时的边塞地带,那里民风强悍,多出豪侠。上面的几句都是诗的开头,写幽并好汉骑着带金络头的白马在沙场上飞奔,他们从小就离开家乡,到沙漠边陲去建功扬名。诗歌接着赞美游侠儿剑法出众,英勇矫健。诗的最后,边城发出了警报,匈奴和鲜卑人又来入侵,游侠儿迎着刀尖冲上前去,父母、妻儿、自己的性命全部抛到脑后: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_,_。自己的名字编在壮士的花名册上,又怎么能怀着私心呢!在国家危难时,游侠儿把为国家捐躯看得想回家一样轻松!曹植的诗才情四溢,热情奔放。读着这首诗,你能想见作者的为人:那么昂扬矫健、激情焕发。诗中的游侠儿形象,就是自己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操在世的时候,曹植还算自由自在。可曹操一死,哥哥曹丕自己当了皇帝,曹植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曹丕一上台,自然先把兄弟们控制起来。曹植等哥儿几个虽然名义上是王侯,实际跟囚徒差不多!有一回,曹丕为了难为曹植,让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没想到曹植还没走完七步,诗已作出来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_,_。曹丕对他几个弟弟也不放过,曾借口和弟弟曹彰下棋,用有毒的枣子害死了他。而曹植和曹彪离开洛阳回封地时,曹丕又怕两人合谋造反,命令两人分道而行,不得同宿。曹植满腔愤恨,挥笔写下_。诗中抒写了旅途的艰辛,景色的荒凉,也表达了兄弟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可早年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早已不见诗歌之外,曹植的散文和辞赋也很出色。有一篇_就很有名。那是他途经洛川时写的。他想象着见到了洛川之神宓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闭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这位仙子真是美极了!只可惜人和神没法子交往,诗人的爱慕里,带着陡然的惆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植的诗文极受推崇。有个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后来人们恭维别人有才,就常用_这个词儿。建安七子:陈琳文章赛药石“三曹”以外,建安时期还有七位成就很高的文学家,称为_建安七子_。他们是:孔融、_、_、徐干、阮瑀、应旸和刘桢。他们聚拢在曹氏父子身旁,形成建安文学集团。孔融曾在曹操手下为官,后因跟曹操意见不合,被杀掉了。他的作品以散文见长,有一篇_,内容是向曹操推荐盛孝章这个人,同时还阐述了招揽贤才的意思,文章写得极为恳切。曹丕称赞他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关于他的成语或故事有_、_。七子中的另一位陈琳,有一首_很著名。诗歌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以对话的形式诉说了百姓修筑长城的痛苦。诗中那个被迫筑城的“太原卒”写信给妻子,劝她改嫁说: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我身陷这永无归期的祸难里,干嘛还要耽误人家的女儿。如今生了女孩倒可以喂养,生了男孩干脆扔掉!你没看见长城脚下吗?死人的白骨乱堆在一块,养大男孩儿不过就是这个下场啊!陈琳本是袁绍的部下,跟曹操是死对头。他替袁绍草写檄文,把曹操骂了个痛快。后来陈琳兵败被俘,曹操质问他:“你骂我也就罢了,为什么骂我祖宗三代?”陈琳从容回答:“_”我是一支箭,被人搭在弓上,身不由己啊!曹操爱才,竟没有杀他,还把他收在帐中,从事文牍工作。曹操有个头风病,躺在床上读陈琳的文章,读到精彩处,一跃而起说:“陈琳的文章,可以治病!”七子中的王粲就是曹丕在他墓前学驴叫的那位,生前也在曹操手下任职。王粲又矮又瘦,长得挺丑,人却蛮聪明。路边的碑文,他读一读就能背诵。下棋时打翻了棋盘,他能把棋局重新摆出,一子不差。王粲的诗赋很能反映乱世景象,情调悲凉,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_就描画了这样的场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个饥饿的母亲把孩子扔在草丛里,挥着泪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她说的对:“连我自己死在哪儿还不知道呢,又怎么能保全母子俩呢!”王粲有篇_最有名,那是他在荆州时写下的。他去投奔刘表,因其貌不扬,不受重用。他满腹牢骚,登楼远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