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教学案.doc_第1页
3、古诗两首教学案.doc_第2页
3、古诗两首教学案.doc_第3页
3、古诗两首教学案.doc_第4页
3、古诗两首教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3、古诗两首主备:官塘桥小学 审核: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古诗两首中,寻隐者不遇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课文通过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诗人对隐者的仰慕;所见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作者对童趣以及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难点: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课前准备:1、 学生课前通过预习了解诗人。2、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2、能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3、通过对古诗的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及感悟诗文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默写古诗。2、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图文结合,能描绘寻隐者不遇所蕴含的情境。教学难点:朗读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资料链接:诗人贾岛简介:贾岛,早年贫寒,落发为僧,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贾岛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因而获得“苦吟诗人”之称。一、预习导学1、自读寻隐者不遇,做到正确、流利。2、老师课前指点:文中所谓“隐者”,古代多指品格高洁、不肯做官,隐居山野的很有学问的贤士。3、查资料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遇: 言: 只: 云深: 二、课堂研讨(一)揭诗题,解诗题。1、揭示诗题,理解其意。(1)结合预习导学说说你对“隐者”的理解;再说说诗题的意思。(2)指点:理解了诗题,结合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了解作者贾岛。课件出示贾岛有关资料。(二)图文结合体味诗文,领略了解诗中事,感悟诗中情。1、一读诗文,知其意(1)自读整首诗,将诗、题、图结合起来想想诗文的意思。(2)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理解。2、二读诗文,感其情指导:(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诗人与童子间的问答)(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也一样文中景中包含诗人的情感,只不过它的抒情很含蓄。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能否读出诗人在与童子问答中的情感变化。(1)体味一二两句:a、师读,学生听后说一说诗人与童子是怎样对话的。b、引导体会诗人在问和听到童子回答时的心情。(先是满怀希望,继而感觉失望)(2)体味三四两句:a、学生自读,思考:这两句中,诗人与童子又是如何问答的并尝试体会其中诗人的情感变化。b、指名回答。3、小结对诗中情感的体会。“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4、进一步引导: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三)综合全诗,描绘寻隐者不遇所蕴含的情景。1、指导:这首诗中有景、有人、有发生的事情、有蕴含的感情,在描绘时要注意将这些要素结合起来,融为一体。(1)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寻访隐者,一路上你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当时诗人是怎么想的,图文结合想象思考。(思考后指名说说)(2)之后诗人遇到谁发生了什么,指名扮演文中人物进行对话表演,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诗人当时的情感起伏也描绘出来。(3)给故事加个恰当的结尾,使之完整,指导:联系人、景、情。2、指名整体描绘诗文的情景。(四)小结学法:1、读诗,不仅要读懂其中的景、事,更要体会诗中蕴藏地情感;2、解诗题是理解诗文的一种好手段;3、图文结合并加以合理的想象能更好地为体会诗文服务。三、当堂训练: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歌记述了( )这件事。通过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诗人对隐者的( )。2、结合诗文、借助插图,运用想象描绘寻隐者不遇所表现情景,将之写成一篇小短文。 四、巩固练习:1、完成习字册。2、默写寻隐者不遇。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 失望满怀钦慕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朗读并背诵苏教版有关赞美儿童的诗村居(高鼎) 小儿垂钓(胡令能)草长莺飞二月天, 蓬头稚子学垂纶拂堤杨柳醉春烟。 侧坐莓苔草映身。儿童散学归来早, 路人借问遥招手,忙趁东风放纸鸢。 怕得鱼惊不应人。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池上(白居易) 篱落疏疏一径深, 小娃撑小艇,树头花落未成阴。 偷采白莲回。儿童急走追黄蝶, 不解藏踪迹,飞入菜花无处寻。 浮萍一道开。2、有关儿童的诗句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预习所见诗中字词的意思所见: 林樾: 意欲: 闭口: 立: 二、课堂研讨1、引导学生接背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2、反馈预习导学3。3、解题:“所见”(1)指名说说字面意思(2)指点:诗题就告诉了我们诗文中所写的内容了。(3)快速自读思考并用一句话概括诗人所见的内容。(是指诗人在乡村看到的情景。)(4)了解诗人袁枚(课件出示)。4、整体感知,描绘所见(1)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整首诗写的什么内容。(2)指名说一说。(3)尝试描绘a.诗人所见的情景应是生动活泼有趣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描绘使他所见的景更动人,所看到的物动起来吗?b.仔细看图,细细读诗,图文结合描绘诗人所见的画面。c.指名描绘。三、体会情感,深化体验1、感知牧童:通过刚才的描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儿感受到的?(交流)2、引导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仅仅是在描绘自己的所见吗?同桌有感情地读读,体会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受)3、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心情,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读出诗人对所见的喜爱之情。4、总结: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描绘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小牧童跃然纸上。四、当堂训练1、所见一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看到了由( )、( )、( )、( )组成的动静结合,灵活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2、体会古诗所见诗人所看到的,写出诗意3、同学互相背诵有关赞美儿童的诗句,并至少会默写一首。四、巩固练习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注释】:“了”(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