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颐和.doc_第1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颐和.doc_第2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颐和.doc_第3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颐和.doc_第4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颐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设计颐和园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蒙圩镇中心小学姓名:温传叶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2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三、教材分析内容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文章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学情分析: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另外,积累好词佳句也是语言学习的方法,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到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落,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我班的学生,在几年的阅读学习中,已经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理解、感悟文章的基本内容,他们天真活泼,喜欢阅读,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愿意上语文课。学生有学习欲望,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各个环节。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准备: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在百度中搜索颐和园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优美。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在北京西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留恋忘返,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去预习课文,并且把自己喜爱的景物画下来,同学们画得真好啊,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颐和园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在颐和园里一边欣赏,一边学习,好吗?(播放颐和园视频风景)【百度视频】颐和园风景/v-250c7454-22a6-11e1-b474-a4badb4689bc.html (二)精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1学习第一自然段(1)颐和园美,书中写得更美,下面我们来看书里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注意听,一会儿回答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a填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 )的大公园。 b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2)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在哪儿找到答案的?(第一自然段)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这一段总的描写了颐和园的什么特点?(美丽)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1)作者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长廊?(第二自然段)(2)下面请同学默读这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长廊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出这些特点?(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 a体会长廊的长:生:我体会出长廊长这个特点,是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从“700多米”和“273间”这两个数字中体会出来的。师:我们用比较快得速度行走,700多米长的长廊大概要10分钟才能走完。长廊长不长?(长)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中体会出长廊的长。师:说的非常好,谁还接着说?b体会长廊的美:生:我还体会出长廊很美,是从“绿漆的珠子,红漆的栏杆”还有“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廊很美。师:(体会的不错)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啊?生:周围的环境也是非常美的,我是从“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体会出来。这两句说明了长廊两旁四季盛开着鲜花,走在长廊上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师:我们合上书本再来看一看长廊,注意观察横槛上的画面(播放视频 长廊)【百度视频】颐和园长廊/v_show/id_XMTk2OTI2NDg0.html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画面?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思考那写得好?为什么?师:同学们不仅体会到了长廊非常美的特点,而且还体会到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据历史记载横槛上的画有8000多幅,每幅画都不相同,非常的精美,尤其能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技艺高超。我们的老祖先,没有先进的工具,却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建筑,作为炎黄子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呀?(生答自豪,骄傲等)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豪的心情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行吗?(生齐读“绿漆的柱子神清气爽”)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板书:廊内 廊两旁)教师口头拓展 西花园长廊的写法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1)游览完长廊后,我们下一站该去哪里了?(万寿山)课文那些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三 四自然段)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四自然段。【百度图片】万寿山/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D%F2%CA%D9%C9%BD&in=10845&cl=2&cm=1&sc=0&lm=-1&pn=10&rn=1&di=919805952&ln=2000&fr=&ic=0&s=0a同学们读的真好,老师来考考大家。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哪里看到的美景呀?(教师板书 山脚下 )第四自然段是作者在哪里看到的景色?(教师板书 登上山)b作者在山下看到什么?(佛香阁 排云殿)佛香阁是什么样的?排云殿呢?(生答)c这两个景点各有什么特点呀?佛香阁:“八角宝塔形”造型的美“耸立”气势的美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色彩的美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皇家气派d为什么说“耸立”在半山腰?谁来说?(高 直)e佛香阁、排云殿这些建筑雄伟、壮观,在平地上建都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在半山腰上修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真是太伟大了,我们能不能带着赞颂的语气再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百度图片】佛香阁/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7%F0%CF%E3%B8%F3&in=18627&cl=2&lm=-1&pn=1&rn=1&di=47607540585&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2)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作者登上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a思考: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去,分别看到了什么?向下望“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体会颜色美: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一片绿色中还掩映着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体会形态美:“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绿树和宫墙互相遮掩,互相衬托)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追问: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百度图片】昆明湖图片/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0%A5%C3%F7%25%20BA%FE%CD%BC%C6%AC&in=9238&cl=2&cm=1&sc=0&lm=-1&pn=0&rn=1&di=9234295312&ln=%202000&fr=&ic=0&s=0 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湖水的什么特点?(静、绿) 进行句子的比较:(课件出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滑过: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湖面依然保持着平静。划过: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面漾起波纹,打破了湖水的平静。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往远处看。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隐隐约约”与“远眺”是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可见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3)优美的景色,优美的句子,真应该把它美美的读上几遍,同桌互相读一读。(4)女生展示读后,教师随机讲解作文写作顺序。(同学们读的真好,老师也被你们感染了,文章的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了万寿山上的美景,他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呢?那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以“中条山”为例,讲解写法。)4学习第五自然段(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真会学习,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五自然段,请看大屏幕:在昆明湖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现在组长手上都有一张卡片,请以小组为单位,认真填写卡片(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发放的学习卡片,小组为单位学习第五自然段)(2)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堤岸:长长 有石桥 有垂柳小岛:一片葱绿十七孔桥:小狮子多 姿态不一【百度图片】十七孔桥/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AE%C6%DF%BF%D7%C7%C5%CD%BC%C6%AC&in=10764&cl=2&cm=1&sc=0&lm=-1&pn=1&rn=1&di=6126732768&ln=2000&fr=&ic=0&s=0(3)总结写作顺序同学们真是善于合作,善于学习,为了更好的介绍昆明湖的美景,作者在写作顺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他先介绍了堤岸,然后是湖心小岛,最后给我们介绍了十七孔桥,那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总结颐和园特点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美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说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第一自然段)(板书: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就只有这几个景点吗?(不是)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板书 美景说不尽)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首先总写了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然后按照顺序介绍了三处景点,最后总结全文,进一步强调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这种写法,把西花园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的习作当中。(三)扩展训练 观察一处景点,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六、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采用了听录音、看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