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工作十误区.doc_第1页
文字工作十误区.doc_第2页
文字工作十误区.doc_第3页
文字工作十误区.doc_第4页
文字工作十误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字工作十误区(一)前面的章节,讲文字,算是完全的技术贴。啰啰嗦嗦写的时候,只基于一个理由:文字的核心竞争力对年轻公务员职场成长很重要。但是,我不觉得,公务员职场上有真正的“一招鲜、吃遍天”,甚至还认为,在特定的状态和环节,文字工作与文字能力对于职业和生活是有伤害的。就是我第一章所体会的公务员职场精髓:要辩证,辩证,再辩证。 xc:4 下面,归纳了几点:有些是在练文字能力时遇到的陷阱,有些是文字工作和文字能力本身对职业生涯带来的“副作用”和“后座力”。大部分是我的切身体会,付出过“血”(夸张,夸张)的教训,剩下的都是和搞文字的老杆子们聊天聊来的,他们说的时候也是一脸的沉重和惨痛。这里,不禁又想起张无忌同学(抱歉,又拿倚天屠龙记说事)在光明顶上评价七伤拳:“一练七伤,七者皆伤”。我要说的,也有这个意思。前人的教训是后人的智慧。写出来,就是希望大家都比我聪明,少走弯路,减少牺牲。 n0Qh9 *h MRumLM88 第一误区:意义何在。 b(+w.R(+Ti TmRrub 9q z+X 这个问题,还没上岸的“荒漠甘泉zq”筒靴在帖子的1413楼就已提出提出,“从您目前的工作来看,是否考虑过到底花这么多精力在写文章上对人民的真正贡献在哪儿。像你这样,是否算是政府部门的专业写手?我认为,政府部门有部分人把精力过多精力放在研究材料,通知,文件等等理论上了,这样很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我也承诺过回答。唉,意义。实际上,这几年来,我也问过自己很多遍这样的问题:“我写的东西真的有意义吗?真的会有人认真看吗?工作真的会因此推动吗?老百姓真的会受益吗?这么多的公文格式、规矩、和技巧,学了对我有用吗?”等等。特别是工作繁重写大材料的时候,绞尽脑汁却“困于思、衡于虑”的时候,思维、体力经受考验却看不到黎明的时候,例行公事写一些啰啰嗦嗦没有新意的文字的时候,这些问题总会跳出来、横在脑海、久不散去。不单是我一人,老杆子们也经常说:“算了算了,搞文字没意思,糊糊算了”。 FZe N, +ZD + 天下所有问意义的问题,都是最可怕的问题。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事情的本质,动摇了前进的动力,消磨的是热情和意志,减弱的是能力和希望。而顺着这个问题去想,只有一条路子:放弃。(明着放弃不可能,暗中“糊糊”,也是放弃吧。) 1tS3Q| Res0Q 那么文字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文字写好又有没有意义?静下心来,我得说:有意义。1420楼hfhykobe兄所给回答就非常精到准确和业内。文字是机关有序规范地进行信息传递和决策运作的主要渠道,目前也没有比书面文字更好的载体来承担这种职能。对此,我举个反面例子,也是我的切身体会来说明。N年前我跟领导下去视察。先听汇报(书面)再实地走访。下面报了书面材料,但质量差,千篇一律又文不对题,能感觉出“剪刀浆糊”的意思。所以,对这个单位,我们的第一印像不好,既因为材料空洞,也因为这种工作态度。但等到实地走访、到基层去看,和干部群众聊天谈话,却发现实际工作抓的不不错。大家干的靠谱,甚至有特色:思路明确,措施实在,还有不少创新;上级的要求贯彻了,一些困难想办法克服了;干群关系融洽,老百姓也挺满意,不少人还夸干部。只是这些材料里都看不到。这样搞材料就很误事,也误导了上级。如果我们只听汇报不实地调查,一个单位的成绩和那些干事的人的功劳,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就被抹杀了?所以,这样看,材料写的好还是有意义的。同时,从我们自身的职场成长看,也是有意义。毕竟这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向外展示。这个就无需多说了。 *il$i 但是,关于意义,仍然有两个不能回避的事情:一、的确有不少例行公事、空洞无物、文过饰非、不合实际、泛泛而谈、缺乏内容的材料,是完完全全的纸上文章或大废话,意义何在?二、我以后不一定从事文字工作,文字能力不一定用得上,苦练一番,意义又何在? f4 Sw,A 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用局部否定整体,总体上材料们是有用的。第二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用战略否定战术,当前文字能力是有用的。就像中学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大学考英语四六级,对我们目前的生活工作都没什么用处,但在当时,是不可超越的过程。年轻公务员练就文字能力,也是一样。我一直收听李开复的微博,他引用李小龙的话作为签名,“目标不一定是需要达到的,目标往往只是用来帮你瞄准方向(A goal is not always meant to be reach, it often serves simply as something to aim atBruce lee.)” 这话说的经典,有方向就是有意义。 / h 2*$ P?W T)C2)u &_y*/c 第二误区:高度不足。 Aqzb! TnMVHO- 年轻人,特别是我们这些从学校刚刚出来的筒子们工作初期最常见的问题。行文的时候,分析问题的深度较浅,统领的高度不够,眼界狭窄没有气魄,语气上又很客气谦虚。给人一种笔力不足的感觉,特别是在分析形势,点破症结,提出要求的时候,含糊软弱,弄的公文没有公文的样子和气势。对此,领导们一般都会不满意。 FrAqTz iuH8g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政策理论水平不够,但根本上,我觉得还是角色定位没找到,在写文章的时候,还是把自己当成那个单位里的年轻人:谦虚、谨慎、保守、客气。但是,大家要明白,只要拿起纸笔、面对屏幕和键盘,你就不再是那个单位里新来的做事认认真真与人客客气气干活老老实实排名最末的小兵蛋子,而是单位和领导的代言人,文字就是你的战场和舞台。在县级就要有县级的高度,在市级就要有市级的高度,在省级或中央更是如此。我在省直部门,每次写材料之前,只考虑一件事,就是:如果省里的大领导在,他们会怎么看这个情况,怎么分析这个问题,会有怎样要求和指导?这时候,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高度和思维要跟的上领导,第一步,就是要在内心里,把自己当作领导。只有这样,才有高度。当然,跨越起来很困难,而且层次越高、工作岗位越综合越难,对政策理论水平和政务业务能力的要求越高。但是,只有先找准自己的位置,进步才能开始。 oYXZW3 a| %/G 第三误区:书生气学生腔。 7EK!v_ vo_%5v8 MK!y8+Z 搞材料的初期,我常被领导批评,说我行文“文字书生气学生腔重,一看就是大学生写的”。对此,我认真反思过,到底书生气是什么气,学生腔又是什么腔,为什么会出现?最后得到的结论有些郁闷学校教育误导我了。要知道,我高考语文作文几乎满分,语文方面算不错,但是十几年来学校的语文学习的导向让我写得好作文却写不好公文。老师说,好文章就是要形式优美,要多用修辞,要形象具体,要以情感人,总之可以花里胡哨些。而公文的游戏规则、价值导向和努力方向恰恰不是形式和感情,而是内容的充实和思想的深刻,语气上的要求只要平和、平实,尤其是,偏激和煽情绝不能有,修辞也用的非常少(有点排比,绝少的比喻)。如果不在内容和思想上下功夫,而和课堂作文一样追求花拳绣腿,那迟早会变成领导眼中的书生气和学生腔。所以,这也是一个方向性的误区 第四误区:自尊和自误 很多事情都不仅仅考验技能,同时考验心态,文字工作也是如此。 q# O 8Fv |s,y/svp 这是一个影响心情的误区,越认真越自尊的人越有危险。一篇文章写出来,自己精雕细琢、觉得不错;送到领导那去,非但没有表扬,咔喳咔喳改成面目全非。一些自觉得有新意、有思想的地方,轻轻一笔弃之不用,甚至还熊上两句:“写的什么东西?”请问,这时你面子何在,你是什么心情? u ;Pt5 NRT3,1YP 还有更可怕的:有的材料特别是大材料,要经很多人的手,被改很多次。比如,为单位的领导写讲话稿,拟稿后,交本处室分管业务的领导改,之后处室一把手改,然后办公室的文字秘书改,尔后办公室分管文字的主任改,以后办公室一把手主任改,最后讲话的单位领导亲自改(以上程序,只是可能,并非必然;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eX*# BzB= 但作为拟稿者,你每一次都得参与,而承担一次修改,就可能要面对一次批评,似乎每一稿都是你的错。大多数时候改的有道理,但也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写的好而他改的不对;还有时候那些被点到的地方根本不是你写的(而是前面的领导改出来的),却算在你头上。这时,需不需要解释和争辩?或者,当时忍下来啥也没说。回家清静了,转头想一想还是很生气:“这到底是针对文章质量,还是针对我的工作能力和态度?改好改,写难写,你会写你怎么不写?你不写凭什么说我?为什么我出了力还要受气?” &3OV|ly S%j W v; 这样,心就累;心一累,人更累。 -7_8 am v_Hy:OR 说实话,目前,我的心的确不累,也不受困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我的领导很好,批评人实事求是,有分寸有把握;另一方面,面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淡定的态度。领导改稿子同意的当然认可;对于不能认同的,我偶尔说说行文理由,但大部分时间都闭口不言、任其修改,不会为此影响一点点心情。因为我明白两个道理:A、是人就有意见,有意见就很难统一。每个修改稿子的都是领导,每个领导都有自认独道的见解;而文字和工作本身也是辩证的。我既无权力也无精力更无必要和他们争论孰优孰裂,也争论不清(and,改稿子出现否定之否定,改来改去又改成第一稿的情况也常发生)。B、批评针对文字,而文字我已尽力。也就是说,文字是文字,我是我,你批评的是材料,不涉及我的面子和尊严。材料出手前我尽心尽力,态度认真,工作尽责;材料出手后,就是集体智慧,和我没什么关系。批评修改时,无论语气轻重,道理多少,我都泰然、淡定,回家该吃吃该睡睡该干啥干啥,因为我知道,我们要完成的是长跑。 F5y&Y_ (2?a =!G+& j 第五误区:最后一秒。 你是否能将完美主义带入最后一秒? B1A:# u ;e- 搞文字费心费脑子,如果战线拉得长,特别累。所以人开始很认真到最后倦怠是特别自然的事。但这种倦怠往往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老外的故事说一个马钉断送了一场战争;文字也是一样,一个错别字、一个错的标点、序号、页码可能会断送你的“认真、严谨、可靠”的形象。 :|b,ep T yp,WZt 还有的时候,领导特别急,恨不得下一秒就见到稿子,带着我们跟着急,纸还没出打印机就扯出来,温度还没降下来就装订,一路小跑到领导办公室,交掉,拉倒。结果,缺页乱页夹白纸错字别字错序号错标点等等错误夹杂其中,有时领导核稿时能看出,有的到了发文甚至到了见报才发现,这就是错误了。这个错误是谁的责任?单位的责任,但作为拟稿者你绝对跑不了,还得承担大头。这样,前面的努力全部白费,还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像“这个人,干事不认真、不严谨、不可靠。” (&5F!+- :H:Se 很惭愧,以上失误我基本都犯过。一般的不说了,错别字错在了文件标题上;序号乱了,大点一、二后面是四没三;最错的一次,是上百份下发到全省的文件都印好了,差点装信封,结果发现由于我的错,全部少印一页(也就是送印刷厂的底稿被我漏一页),最后只能再用白纸印出来,再一页一页补粘上去(好在是事先发现了!)可想而知这是多大的失误。我运气不错,领导们批评后基本上都原谅了我,之后的工作也不带成见。但我明白,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犯错、没有风险! uV(/?o% MxH |yo jLC!hN 所以,现在的经验是,要高度重视校稿、核稿的工作。无论再累、再急,这个程序不能省。我目前的核稿程序大致如下,供大家分享、参考和讨论:a、读。从头到尾,读出声,语速中等。因为很多时候看稿子或是默读,是看不出问题的,特别是自己的东西。b、读后,使用word拼写检查,再过一遍,这个很简单,让电脑拾遗补缺。c、在去领导办公室的路上,从头到尾再翻一遍,主要看序号和页码看是否连贯,是否夹了白纸。如果是多份材料或会议材料,则每一份都要翻;如果是印刷厂出的材料,应该不用。回 1771楼(yuanf02) 的帖子 tyWDa$u,u 加上了吧?回 1767楼(七嫂。) 的帖子 NwxDxIIH/) 当然,多写很必要,工作中能写最好,不行就给你们单位或你们系统的期刊写写理论文章,这个事情相辅相成,如果见报了,领导自然知道你能写,自然会给你写的任务,自然越写越第六误区:层次局限。 V%eWT)x7C ZUrr_| 50l! f7 你知道什么比写材料被人改、被人批评、甚至被人骂还要惨、还要没意义吗? C%l+wpXO Sb;=YW 1 QSxRhC 那就是不被人改、不被人批评、不被人骂。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材料去了哪、变成了什么样;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文字中哪点好哪点不好;更也没人知道某篇材料中有你的心思和汗水。花了时间、写了东西,仅仅应付了工作,于提升自己的能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G/ti&Od dk9 有筒靴会问,有不被人改的材料吗?我可以明确的说,不但存在这样的材料,而且占了文字工作的很大部分,那就是“素材”。拿衣服举例子,衣服的素材就是棉花、棉线、布料、皮革之类的东西,每年巴黎、米兰时装周,T型台上聚光灯下,新品服装风光无限,大家看到的都是大腕、模特和设计师,又有谁记起了棉农、牧农、纺织和制革工人? CC(VPng 和衣服一样,材料中的素材,大多是一些具体的事例、措施、数字,处于材料流水线的底端和起源,离成品很远,所以,素材拟稿者的眼界、思维必然会被局限。比如:省政府要某某方面的材料,办公厅负责拟稿。如果文字秘书对其中一个方面的情况不了解,会打电话给某厅局的办公室,要求“提供个素材”;如果厅局办公室对这方面也不很明确,就会打电话给业务处室说“提供个素材”;然后,处室领导找到你,说办公室要“某某方面的素材,整几页纸给他”;你倒是对此很熟,弄了一段文字,一交,之后,ok。 LPBD?l 坏就坏在“ok”上,因为再也不会有反馈。从一开始你就不知道材料是为谁搞、为什么搞?最后你的素材到哪了,如何运用了,是删除了、修改了、还是保留了?领导看后,对你的文笔是赞许还是批评?同样一概不知。所以,写素材,对个人来说,虽然驾轻就熟,但写上100篇也不会提高。 nGqD!i 告诉大家这些,不是不让大家写素材,那是工作,不写不行。而是提醒大家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多看看统筹层次、概括层次高的文件,因为只有多看“成品”,思维和眼界才不会局限在“棉花”和“棉线”上。二是写材料尽量要全程参与,特别是若能参加大材料撰写,更要把握机会。 qP187Q1 (db1zmS 第七误区:身体受伤。 Q*J8J:#R knsTy0 sBLf(Q, 物极必反。长期写材料且不重视调节,必有害健康,这是我的切身体会。而身体上最弱的弱点,集中在三个地方:a、大脑、b、眼睛、c、颈椎。写材料,动脑子、费脑子;看屏幕、伤眼睛;姿势不对,坏颈椎。几年来,我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同学,这三个方面出问题的,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最严重的是一位省某直厅局办公室的女同学,秘书岗位,和我同岁,体检时医生说:“颈椎和60岁人一样”(可怜这丫头才30岁)。至于前辈们,那些60后、70后搞文字的,这方面教训更多。 v, VCbmc _,?v6 之前,介绍了一点我的工作性质,属于比较繁重的文字工作(但绝对算不上最繁重的),而我的几位前任(60、70年代出生)工作非常努力,但都是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一位是得了“飞蚊症”,大概就是视网膜混浊吧;另一位是严重的颈椎问题;还有一位是失眠导致神经衰弱。(比较郁闷的是,公务员虽然可以“壮烈”,但是没“工伤”。) H:2J8 我反对为了日常工作而付出身体的代价。甚至,我反对焦裕禄式的干部,如果焦裕禄及早预防、有病治病,不是能给兰考人民做更多事情?身体是自己的、更是大家的。 Yi5# G 针对这些教训,我目前采取的保护措施大致如下:1、少开夜班。伤人。宁可早起,夜里也不加班,特别是不在九点半之后搞材料。这时搞,脑子就转不停,必然失眠。(当然这是一般情况,遇到大材料,领导催,搞到凌晨2、3点也有)。2、豆沙绿。显示器屏幕亮度调略暗,窗口颜色使用“豆沙绿”。这招大家可以“bai du”下,经验证,护眼有效。3、注意姿势。尽量采用正确姿势工作,干段时间歇歇、做操(按范晓萱mm唱的做就行)。4、在办公室也买了比较好的坐椅靠垫(自费,呵呵)。5、运动、听歌、睡觉,电脑游戏少打。6、少喝酒。 g|Z6-?4Jj 效果看,目前我身体还不错。关键在于重视。当然,人各有异,筒靴们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养生方面大家也可以交流。对了,我自己不抽烟,如果你思考问题时必须抽烟,那气管和肺也得保护好。 pmIOVK fQkfU;5 第八误区:影响幸福 Mkj 5(+PI KCjC 和搞文字的,特别是两办的兄弟在一起交流,想跳槽换岗的也不在少数,理由很简单:感觉不幸福。 6Kbc:wlR /OHe 一方面,有个人原因,有的人负面情绪多一些,容易悲观、愤世,幸福感低。但同时,文字工作的影响也很明显:文字综合岗位离领导距离较近,的确有风光的一面;但同时也费心费力,且很多时候任务连续、突发、繁重、压力大。再者,公务员的工资已经“阳光”了,大家收入一样,工作比人累,自己和家庭的付出比人家多,当然不会特别幸福。 YcaomPo 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加班多,没时间谈恋爱、陪家人、陪孩子,做自己的事。遇到突发状况,还要连夜赶稿、通宵作文。这种事,偶尔可以,长期干,受得了吗?典型的就是办公厅准备政府工作报告,很长一段时间,灯不到晚上12点不会灭。还有一次,我在亲戚家看中秋晚会,电视上载歌载舞正起劲的时候,领导打我手机,说接到办公厅电话,明天省长办公会有我们单位的议题,需要连夜送材料到会议室。只能二话不说,和亲戚道歉告辞,打摩的去办公室,拿起材料奔省政府,等出政府大门的时候已经11点,晚会早结束了,只能回家睡觉,感觉挺郁闷吧。但我知道,那天最辛苦的人肯定不是我,而是政府办准备会务的同志,10几个人,有领导也有小兵,他们是根本看不到晚会的,我走的时候还没有离开,不知要忙到几点。 hT0O 关于这个误区,没什么破解方法,“人前显贵人后受罪”“自古忠孝不两全”中国的古话讲了几千年这些道理。今天只能说筒子们也要心疼自己,不忙的时候,抽空多玩玩,放松一下,陪陪家人。 r+D ?_Lk F 2YbI.o b 只看说话办事,你能在10个公务员中分辨出一个搞材料的吗?我能做到,但凡从事文字工作较好的公务员,认真严谨,说话条理性好,滴水不漏,遇到问题有点认死理;由于长期接触材料,说话往往带书面语和很抽像的词,偶尔还吊吊书袋;遇事原则性有余,敏感性、灵活性不足。 V4 VkM)#Zqj/ 好在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前辈们走出的也很多。靠的就是历练和经验:不要长期只搞文字,更不要排斥其他工作特别是外勤工作,鼓励自己多和人交往。不忙的时候多多争取领导交办的其他性质的任务,该出差出差,该跑腿跑腿,该搞接待接待,该搞会签会签,该做信访信访,该办会办会,等等。私下里,有人叫吃饭就去吃,叫打牌就去打,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就摸出了门道和分寸。 a7fFp 9l! %A$5mi 第十误区:路径依赖 Vq?+p a pRRBMho 假设,仅仅是假设,你顺利绕过前面九种误区,适应了文字综合岗位,能力提高很快,同事们那里小有口碑“小某文笔不错”;在领导那里也有了底气,就材料上的一些问题,他会听取你的意见建议。至此,可以认为,你基本建立了文字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但问题是,这够了吗,仅仅依靠这一种力量能够保证你的成长进步吗? cnTZzT#Q 0Xw$l3N 搞好文字在公务员职场特别是机关已经成为一种标杆和导向,历史上也会有类似的说法,“某某领导,靠笔杆子成了大领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