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33001课程名称:新闻理论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广告、媒介经济等专业开课学期:第5学期 学 分:3学分主讲教师:杨保军 郑保卫 陈力丹指定教材:未列指定教材(主要参考教材有: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何梓华主编、成美副主编: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教学目的:通过新闻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新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为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合格的实际从业者或研究者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绪论课时:1周,共3课时一、新闻学的发展(一)西方新闻学的演变与发展(二)中国新闻学的演变与发展二、新闻学的学科结构与理论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一)新闻学的学科结构(二)理论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三、理论新闻学的学习意义与学习方法(一)理论新闻学的学习意义(二)理论新闻学的学习方法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课时:1周,共3课时第一节 新闻传播现象的产生一、新闻传播活动(一)对传播的基本理解(二)新闻传播(活动)(三)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关系二、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一)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生(二)新闻传播与传播同生(三)新闻传播发生的根据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发展一、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分期(一)前新闻传播业时期的新闻传播(二)新闻传播业产生以来的新闻传播(三)后新闻传播业二、新闻传播媒介间的历史关系(一)更新换代加速提升(二)不断扬弃叠加发展(三)媒体整合势不可当思考题:1、根据新闻传播媒介构成的演变,简述新闻传播发展过程2、简述新闻传播媒介的历史关系3、简述新闻传播得以发生的基本条件第二章 新闻传播的构成课时:2周,共3课时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宏观构成一、新闻传播的基本类型构成(一)人际传播(二)群体、组织传播(三)大众传播二、大众新闻传播的媒介方式构成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要素构成一、新闻传播的要素构成(一)三要素说(二)四要素说(三)五要素、七要素说二、新闻传播要素的含义(一)新闻事实(二)新闻传播者(三)传播媒介(四)新闻收受者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环节构成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二、新闻传播的基本环节(一)采选新闻信息的环节(二)创制新闻文本的环节(三)传递新闻文本的环节(四)收受新闻文本的环节(五)信息反馈环节第四节 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构成一、新闻传播内在与外在矛盾的构成二、新闻传播内在矛盾的层次性(一)宏观层次的总矛盾(二)微观层次的具体矛盾第五节 新闻传播模式的构成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一)点点式(二)点面式二、大众新闻传播模式的具体构成(一)从传播方向看传播模式的构成(二)从传播目标受众看传播模式的构成思考题:1、新闻传播的要素构成2、新闻传播的环节构成3、新闻传播的模式构成4、试析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5、简述新闻传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第三章 新闻传受主体课时:3周,共3课时第一节 统一主体新闻主体一、统一主体的含义二、统一主体的特征三、统一主体的新闻需要第二节 前在主体传播主体一、传播主体的构成及特征(一)高位主体及其特征(二)本位主体及其特征二、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的关系第三节 后在主体接受主体一、接受主体的构成及特征(一)接受主体的构成(二)接受主体的特征二、接受主体的地位与作用(一)接受主体是后在主体(二)接受主体的新闻需要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三)接受主体是新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四)接受主体是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第四节 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关系一、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的历史演变(一)传受不分的混沌关系(二)传受分立的对应关系(三)传受和谐的一体化关系二、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的新表现(一)传受本位的新变迁(二)传受互动的新追求(三)传受平等的新理想思考题:1、新闻传播主体构成2、新闻接受主体的基本类型3、试析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的基本关系4、简述新闻接受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5、试析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的时代特点第四章 新闻传播内容(上)课时:3、4周,共4课时第一节 新闻的存在形态一、新闻存在形态的历史演变(一)混沌形态(二)独立形态(三)统一形态二、传播过程中新闻形态的变化(一)本源形态(本体形态)(二)传播形态(符号形态,讯息形态)(三)收受形态(理解形态)(四)新闻“三态”的关系第二节 新闻的本质与特性一、新闻的本质二、新闻的特性(一)新闻是一种真实的信息(二)新闻是一种新鲜的信息(三)新闻是及时公开传播的信息三、新闻的功能(一)直接功能(二)间接功能(二度功能)四、新闻与其他一些意识形式的关系(一)新闻与文学(二)新闻与历史(三)新闻与情报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一、新闻定义的内涵与意义二、新闻定义的基本范式与类型(一)新闻定义的两种范式(二)新闻定义的基本类型第四节、新闻的分类一、新闻分类的意义二、新闻的分类(一)依据内容的分类(二)依据时间的分类(三)依据空间的分类(四)依据形式的分类思考题:1、新闻的本源2、新闻存在的历史形态与传播过程的历时形态(传播形态)新闻的特性3、新闻的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4、试析新闻定义的内涵和意义5、谈谈你对新闻本质的理解第五章 新闻传播内容(下)课时: 4、5周,共5课时第一节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规律性标准一、新闻价值标准(一)新闻价值的含义(二)新闻价值属性(三)确定传播内容的新闻价值标准二、新闻传播技术标准第二节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规范性标准一、合法性标准二、合德性标准三、合政策性标准四、合纪律性标准第三节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其他标准一、政治利益标准(宣传标准)二、经济利益标准三、主观意志性的标准第四节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基本过程一、新闻传播内容的宏观确定(一)新闻传播内容的制度性确定。(二)新闻传播内容的媒介确定。二、新闻传播内容的微观确定(一)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两大环节(二)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具体过程第五节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主体机制一、新闻选择图式的构成二、选择图式的功能三、新闻选择图式的发展变化思考题:1、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规律性标准、规范性标准2、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基本过程3、记者新闻选择图式的构成4、如何正确处理规律性标准与规范性标准的关系5、试析新闻价值的含义6、谈谈记者新闻选择图式更新的基本途径7、简析新闻价值属性的基本内涵第六章 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式课时:6、7周,共6课时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一、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一)真实原则(二)客观原则(三)全面原则(四)真实、客观、全面三原则的关系二、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一)公正原则(二)立场原则(三)公正原则与立场原则的关系三、新闻传播的方法原则(一)及时原则(二)公开原则四、事实、价值、方法原则之间的关系(一)三大原则的定位关系(二)三大原则的一致与矛盾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基本方式一、媒介方式(一)印刷复制方式(二)电子复制方式二、文体方式(一)新闻(信息)方式(二)新闻评论方式三、新闻信息流通的基本方式(一)从新闻媒介到接受主体的一次性传播(二)从媒介到接受主体间的多级传播(三)从媒介到媒介的扩散性传播(四)多通道的多级扩散性传播四、符号方式(一)文字语言符号为主的方式(二)声音语言符号为主的方式(三)图像语言符号为主的方式(四)数字语言符号为主的方式(五)全能语言符号方式五、过程方式(一)一次式(二)二次式(三)多次式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结果样式一、完全真实二、部分真实三、完全失实思考题:1、真实原则的意义2、客观原则的含义3、及时原则的内涵4、公开原则的价值5、新闻传播的符号方式构成6、试论新闻传播三大原则的辩证关系7、如何理解新闻真实的有限性8、试析新闻真实的特点9、如何实现新闻正义第七章 新闻传播媒介课时:8周,共3课时第一节 媒介与新闻传播媒介一、媒介与新闻媒介(一)媒介的含义、本质、类型及特征(二)新闻传播媒介第二节 新闻传播媒介的构成及特点一、新闻传播媒介的历史构成(一)人体阶段(二)人体延伸阶段二、新闻传播媒介的现实构成及其特点(一)报纸、杂志(二)广播电视(三)网络新闻媒介(四)手机第三节 新闻传播媒介的功能一、大众媒介的普遍功能(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二)大众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二、新闻传播媒介的特殊功能思考题:1、大众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2、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3、试析不同新闻传播媒介的个性特征4、简述新闻传播媒介的特殊功能第八章 新闻收受课时:9、10周,共5课时第一节 新闻收受的动力学考察一、收受新闻的一般动力二、收受新闻的动力差异三、激发新闻收受的动力途径第二节 新闻收受的对象一、新闻文本的基本特征(一)文本结构:简单性(二)文本语境:低度性(三)文本语义:封闭性(四)文本语言:明确性二、新闻文本的信息构成(一)事态信息(二)情态信息(三)意态信息(四)“三态”信息的关系三、新闻文本的价值特征(一)再现时间的及时性(二)再现内容的针对性(三)再现方式的亲和性第三节 新闻收受过程一、新闻收受的含义二、新闻收受的过程(一)新闻文本的接收(二)新闻文本的理解(三)传播内容的接受三、新闻收受样式(一)新闻收受的基本样式(二)新闻收受的结果样式第四节 影响新闻收受的因素一、影响新闻收受的主体因素二、影响新闻收受的客体(文本)因素三、影响新闻收受的环境因素(媒介语境)思考题:1、新闻文本的基本特征2、新闻文本的信息构成3、新闻收受的结果样式4、分析影响新闻收受的因素5、简述新闻文本的价值特点6、试述新闻收受的基本过程第九章 新闻传播规律课时: 10、11周,共4课时第一节 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与特征一、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一)新闻传播要素间的稳定关系(二)新闻传播基本矛盾的展开二、新闻传播规律的特征(一)新闻传播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二)新闻传播规律的稳定性与变动性(三)新闻传播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二节 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容构成一、新闻信息流量最大追求律二、新闻价值最高实现律(一)新闻价值形成律(二)新闻价值实现律三、双重主体最佳接近律第三节 新闻传播规律的效用方式一、自发作用方式二、自觉运用方式三、融合作用方式思考题:1、新闻传播规律的基本内容2、新闻传播规律的基本特征3、试析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4、试述新闻传播规律的效用方式第十章 新闻传播业(上)课时:12周,共3课时第一节 新闻传播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新闻传播业的基本含义二、新闻传播业诞生的基本标志三、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过程四、新闻传播业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节 新闻传播业的性质一、多维视野中的性质分析二、新闻传播业的本质与属性(一)新闻传播业的属性(二)新闻传播业的特征第三节 新闻传播业的体制一、新闻传播体制的含义二、新闻传播体制的基本类型(一)国有型体制(二)私有型体制(三)政党型体制第四节 新闻传播业的功能一、新闻传播业实体机构的功能(一)作为舆论实体的功能(二)作为信息产业(经济)实体的功能(三)作为文化实体的功能二、新闻传播业各种传播活动的功能(一)多样性功能(二)基本功能(三)核心功能三、实体功能与传播活动功能的关系四、新闻传播业的功能差别(一)新闻传播业整体功能的历史差别(二)新闻传播业功能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差别(三)具体新闻传播媒介造成的功能差别思考题:1、新闻业产生的基本标志2、新闻业的基本特征3、新闻传播业的基本功能4、如何全面理解新闻传播业的性质5、简述新闻业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业(下)课时:13周,共3课时第一节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业一、不同社会制度下新闻传播业的特殊性质(一)封建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业(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业(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业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制度第二节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方针一、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基本含义二、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方针(一)新闻传播业的总方针(二)新闻传播业的具体方针第三节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基本原则一、业务原则(一)业务思想原则(二)业务活动原则二、政治原则(一)党性原则(二)指导性原则(三)群众性原则三、组织原则第四节 新闻传播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一、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二、内在规律与交叉规律第五节 新闻传播业与其他主要社会系统的关系一、独立与统一关系二、相互作用关系三、共同发展关系思考题:1、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2、新闻传播组织原则的含义3、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的总方针是什么4、简述社会主义新闻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业的同异5、简述新闻业运作的基本规律6、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业的党性原则第十二章 新闻自由课时:14周,共3课时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演变发展一、新闻自由的由来(一)新闻自由意识的孕育(二)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二、新闻自由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一)古典自由主义下的新闻自由(旧式新闻自由)(二)现代自由主义下的新闻自由(新式新闻自由)第二节 新闻自由的实质与特性一、新闻自由的实质(一)关于自由实质的一般理解(二)新闻自由的实质二、新闻自由的基本特性(一)新闻自由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二)新闻自由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三)新闻自由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第三节 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一、传播自由二、收受自由第四节 新闻自由的价值一、新闻自由之价值的含义二、新闻自由价值的具体表现(一)新闻自由的目标性价值(二)新闻自由的工具性价值第五节 新闻自由的实现一、新闻自由实现的含义与意义(一)新闻自由实现的含义(二)新闻自由实现的意义二、新闻自由实现的过程与标志三、新闻自由实现的条件思考题:1、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2、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3、新闻自由的意义与价值4、简析新闻自由的实质5、简述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过程6、如何实现新闻传播自由第十三章 新闻调控课时:15周,共3课时第一节 新闻调控的实质与特征一、新闻调控的实质(一)新闻调控的含义和实质(二)新闻调控的界限和范围二、新闻调控的特征(一)他控的强制性与自控的自律性(二)手段的多样性与目标的一致性(三)调控的多层性与作用的多重性(四)调控的反馈性与过程的动态性第二节 新闻控制的根据和目的一、新闻调控的根据(一)新闻调控的必然性(二)新闻调控的合理性二、新闻调控的目的(一)高效实现新闻传播目标(二)防止媒介权力滥用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他控与自控一、新闻传播的他控方式(一)政治调控(二)经济调控(三)文化调控(四)组织调控二、新闻传播的自控(一)自我调控的意义(二)自我调控的方法第四节 新闻调控的社会制度模式一、封建主义的调控模式二、资本主义的调控模式三、社会主义的调控模式思考题:1、新闻调控的实质2、新闻调控的基本途径3、新闻调控的特征4、新闻调控的制度模式5、如何防止新闻传播自由权利的滥用6、简述自我调控的价值7、试析自控与他控的关系第十四章 新闻传播环境课时:16周,共3课时第一节 新闻传播环境的含义与意义一、新闻传播环境的含义(一)新闻传播环境的含义(二)新闻传播环境的特征二、新闻传播环境的意义(一)新闻传播的生成场(二)新闻传播的运行场(三)新闻传播的发展场第二节 新闻传播业内环境一、新闻传播业内环境(一)新闻传播内环境要素的构成(二)各机构(组织)的关系二、新闻媒体内环境(一)媒体内环境的构成(二)媒体内环境的塑造第三节 新闻传播外环境一、新闻传播外环境的构成(一)自然环境(二)社会环境二、外环境对新闻传播的正负作用(一)正面作用(二)负面作用第四节 新闻传播内外环境关系一、良性互动关系二、恶性互动关系思考题:1、新闻传播内环境的构成2、新闻传播外环境的构成3、试析研究新闻传播环境的意义4、如何优化新闻传播的内环境5、简述新闻传播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第十五章 新闻事实世界与新闻符号世界课时:17周,共3课时第一节 两个世界一、事实世界与新闻事实世界二、符号世界与新闻符号世界三、新闻符号世界的特征(一)作为符号世界的一般特征(二)作为符号世界的个性特征第二节 新闻符号世界的创造一、符号世界的创造(一)创造符号世界的必然性(二)创造符号世界的途径二、新闻符号世界的创造(一)新闻符号世界的创造者(二)新闻符号世界的创造手段第三节 两个世界的关系一、两个性质不同的世界(一)存在属性不同的两个世界(二)真实性质不同的两个世界二、两个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新闻事实世界是新闻符号世界的本源(二)新闻符号世界的反作用(三)相互转化的两个世界三、两个变化发展的世界(一)日日常新的两个世界(二)同步变化的两个世界思考题:1、新闻符号世界的特征2、创造新闻符号世界的手段3、如何塑造真实的新闻符号世界4、试析新闻事实世界与新闻符号世界的关系参考书目: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何梓华主编、成美副主编: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5、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6、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8、徐耀魁主编: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9、童兵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0、徐培汀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1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2、孙旭培:新闻学新论,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13、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4、杨保军:新闻事实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沛县数学试卷
- 纪念李大钊的活动策划方案(3篇)
- 泉州水箱保温施工方案(3篇)
- 油罐系统施工方案(3篇)
- 消声雨棚施工方案(3篇)
- 尾矿砂回采施工方案(3篇)
- 中级考试题库大全及答案
- 手工帐教学的课件
-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制试题及答案
- 心理医生测试的题目及答案
- JG/T 269-2010建筑红外热像检测要求
- 医院晋升晋级管理制度
- T/CCS 038-2023无人快速定量智能装车系统技术规范
- 2025年4月自考00023高等数学(工本)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北海蓝莓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学校病媒生物防制培训
- 华为任职资格体系
- 急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
- 2025-2030中国浮动生产存储和卸载(FPSO)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机械租赁投标文件
- 教师选聘笔试题目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