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问题解析.doc_第1页
平法问题解析.doc_第2页
平法问题解析.doc_第3页
平法问题解析.doc_第4页
平法问题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法问题解析(5)2010-08-19 12:13问题一:同一根柱在不同楼层能编成“不同的编号”吗?同一个(水平)位置上的框架柱,却在不同的楼层被编成不同的柱编号:在一层时叫KZ1,在二层时叫KZ2,在三层时叫KZ3。同样的现象在剪力墙结构中也有出现:同一个(水平)位置上的暗柱,却在不同的楼层被编成不同的柱编号:在一层时叫AZ1,在二层时叫AZ2,在三层时叫AZ3。所以我要问:同一根柱在不同楼层能编成“不同的编号”吗?答:1、同一根柱在不同楼层不能编成“不同的编号”。 2、从03G101-1图集第10页的工程例子可以看出,KZ1从“一层”到“顶层”都采用同一个编号,只有这样才能表现KZ1不同楼层段的“变截面”情况:在“一层”至“五层”时为 750*700,在“六层”至“十层”时为 650*600,在“十一层”至“顶层”时为 550*500。要是把KZ1按“不同的楼层编不同的柱编号”,怎么能看出KZ1的“变截面”情况呢?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暗柱”。 3、在我们“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柱变截面表中,就是应用了同一个柱编号在不同楼层段中截面变化情况的描述,来实现钢筋计算以及模板面积、混凝土体积的计算的。 问题二:有的图纸中,两个编号为KL1的框架梁,虽然都是四跨梁,但其中一个KL1的第二、三跨的跨度与另一个KL1不一样,这样的两个梁不应该都称为“KL1”,因为按其中一个KL1所下料的钢筋,不能放到另一个KL1上去绑扎。到底两根梁编成“同一编号”的条件是什么?答: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把不相同的两个梁编成同一编号,首先会造成工程预算不准确;如果把两个不同的梁按同一标准制作钢筋,则会在工程施工中带来麻烦、甚至造成质量事故。所以,设计师必须认真对待“构件编号”问题。对于施工部门来说,哪怕施工图的梁编号搞错了,施工员和预算员也应该按正确的标准来更正梁的编号。 两个梁编成同一编号的条件是: 1、两个梁的跨数相同,而且对应跨的跨度和支座情况相同; 2、两个梁在各跨的截面尺寸对应相同; 3、两个梁的配筋相同(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相同)。 相同尺寸和配筋的梁,在平面图上布置的位置(轴线正中或轴线偏中)不同,不影响梁的编号。 问题三:如果梁纵筋分三排设计,第三排纵筋的长度如何确定? 例如:梁的上部纵筋设计为925 4/3/2第三排纵筋“225”的长度如何确定?还有一个说法:第三排纵筋的长度在图集上未说明,但根据第一排纵筋在Ln/3处截断、第二排纵筋在Ln/4处截断,这样推断下去,第三排纵筋可在Ln/5处截断。此种看法在钢筋工中很普遍。请问是否正确?答:03G101-1图集中,框架梁没有给出“第三排”负弯矩筋长度的规定。标准图集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梁的上部纵筋”实际工程设计为三排配筋,则应该由设计师给出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 提问的“说法”第一排纵筋在Ln/3处截断、第二排纵筋在Ln/4处截断,第三排纵筋在Ln/5处截断显然是不对的,这种“想当然”的推论没有任何理论依据。若设计师没有给出“第三排”负弯矩筋长度,可按第一排伸出Ln /3,第二排和第三排都是伸出Ln /4来计算。 在运行“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时候,遇到梁上部纵筋标注“925 4/3/2”时,可按“925 4/5”进行钢筋标注。(即把第二排钢筋根数和第三排钢筋根数加起来。)同样,遇到梁下部纵筋标注“925 2/3/4”时,可按“925 5/4”进行钢筋标注。(即把第二排钢筋根数和第三排钢筋根数加起来。) 问题四:在施工图中经常遇到下列的钢筋标注形式:218+420 4/2 (梁上部纵筋标注)425+222 2/4 (梁下部纵筋标注)这显然是不规范的标注方式。运行软件时也不接受这种标注方式。该如何处理? 答:1、在03G101-1图集中规定,当梁的上部纵筋或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多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例如:上部纵筋标注 625 4/2 (表示第一排上部纵筋为425,第二排为225)下部纵筋标注 625 2/4 (表示第一排下部纵筋为425,第二排为225)但是上述“4/2”或“2/4”的表示方式只适用于单一规格钢筋的“分排”。对于两种以上规格的钢筋的“分排”,则要在斜线“/”的前后写清楚具体钢筋的规格和根数。例如:225+322/525 (例子参见图集第26页) 2、但是,不少搞设计的同志对“平法”的规定有点“随心所欲”,经常另立一些自己的“标准”。例如:把梁上部纵筋标注为218+420 4/2这样的标注显然不对,因为它会产生“多义性”,例如,上例可以解释为下列的几种形式:420/218,218+220/220,320+118/120+118。 3、如果梁的上部钢筋标注成“218+420 4/2”的形式,就应该结合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来考虑。如果上部通长筋为“218”,则应该作为“218+220/220”来处理。 4、对于梁的下部纵筋,当遇到“425+222 2/4”,作为“222/425”的处理是比较恰当的。因为,把粗钢筋放在下面的第一排,有利于加强梁截面的承载力。 5、话又说回来,关键的问题还是要设计院首先做好“平法”的推广工作。推广“平法”要抓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设计院,要加强“平法”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作为施工部门和中介部门,也要多学习一些“平法”知识,知道哪些格式是规范的、哪些格式是不规范的。 问题五:当梁上部或下部的原位标注“缺省”的时候,如何配筋? 答:有如下几种“缺省标注”的情况,下面分别讲述: 1、梁当前跨“左支座”标注缺省,但其左邻跨的“右支座”有标注时:?当前缺省标注的“左支座”的配筋值与其左邻跨的“右支座”相同。 同理:梁当前跨“右支座”标注缺省,但其右邻跨的“左支座”有标注时:当前缺省标注的“右支座”的配筋值与其右邻跨的“左支座”相同。这与上述情况相比,属于“对称”的情况。 2、梁当前跨“左支座”标注缺省,同时其左邻跨的“右支座”也没有原位标注,但左邻跨的“上部跨中”有原位标注时:当前跨缺省标注的“左支座”的配筋值与其左邻跨的“上部跨中”的标注值相同。举例:03G101-1图集第31页的例子工程中:KL1的第一跨“上部跨中”原位标注“825 4/4”,其邻跨第二跨左支座的原位标注“825 4/4”可以缺省。?同页的例子:KL5的第二跨“上部跨中”原位标注“622 4/2”,其左右邻跨第一跨右支座以及第三跨左支座的原位标注“622 4/2”可以缺省。 3、当整跨梁的上部没有任何原位标注,而且邻跨支座也没有原位标注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当前跨的上部纵筋按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配筋。 4、当某跨梁的下部没有原位标注时:该跨梁的下部纵筋按集中标注的“下部通长筋”配筋。其前提条件时,该梁已经把下部通长筋进行了集中标注。当该梁在集中标注中没有“下部通长筋”的话,则任何一跨的下部纵筋原位标注都不能缺省。 5、当梁的“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缺省标注时:如果该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不需要布置“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必须配置“侧面纵向构造钢筋”。但是根据03G101-1图集的精神,施工方不能擅自决定“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配筋值,此时的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是不应该缺省的,属于设计失误,应该向设计师索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配筋值。 问题六:“大箍套小箍”中的“小箍”宽度如何计算? 答:一、“偶数肢箍”的情形 1、箍筋的标注尺寸是“净内尺寸”,因为梁柱的保护层是指“主筋”的保护层。 2、设置多肢箍的作用是固定梁的上下纵筋,其基本原则是使各纵筋的间距均匀分布。以“4肢箍”为例,说明“大箍套小箍”(偶数肢箍)的小箍如何计算。你如果在纸上画一个草图就更明白了。(草图的画法:4根纵筋均匀净距。)设大箍的净宽度为B,小箍的净宽度为b,纵筋(有4根)直径为d,纵筋之间净距为a ,则3a+4d = Ba = (B-4d)/3,所以,b = a+2d有时为了简化计算,也可把d用25来代替。 其他“(偶数肢)多肢箍”的计算原理一样,自己去琢磨吧。 3、计算出箍筋的净内周长,再加上弯钩长度,就得到箍筋的“每根长度”。我们在计算弯钩长度时,是这样取值的:抗震26d,抗扭36d (从软件的“系统参数”取值) 二、“奇数肢箍”的情形 以“5肢箍”为例,说明“大箍套小箍”(奇数肢箍)的小箍如何计算。你如果在纸上画一个草图就更明白了。(草图的画法:5根纵筋均匀净距。注意“单肢箍”在“小箍”的外边)设大箍的净宽度为B,小箍的净宽度为b,纵筋(有5根)直径为d,纵筋之间净距为a ,则4a+5d = Ba = (B-5d)/4,所以,b = a+2d有时为了简化计算,也可把d用25来代替。其他“(奇数肢)多肢箍”的计算原理一样,自己去琢磨吧。(注:对于“3肢箍”,其“内箍”仅有一根单肢箍,因而不需要上述的计算过程。) 问题七:1、有的人提出六肢箍的组合方式是“大箍套中箍、中箍再套小箍”。 2、也有人说五肢箍的两种组合方式“内箍中间加拉勾”与“小箍的外边加一个拉勾”都是可以的。到底“大箍套小箍”中的“内箍”采用哪种形式才合理?答:先分析这两个具体的问题,再得出“大箍套小箍”中“小箍”的构造原则。 1、六肢箍采用“大箍套中箍、中箍再套小箍”(即三层嵌套)是错误的。因为采用“大箍套中箍、中箍再套小箍”时,在箍筋的上、下水平边有一段长度上发生三根箍筋并排拧在一起,这对于浇筑混凝土是不利的。因为“钢筋混凝土”的最佳状态是每根钢筋周边360度都被混凝土所包围。由于推出“大箍套小箍”中的“内箍”的构造原则是不允许超过两根的箍筋上下边拧在一起。 2、五肢箍的两种组合方式“内箍中间加拉勾”与“小箍的外边加一个拉勾”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上述称呼的“拉勾”应该是“单肢箍”。五肢箍的“内箍”三肢箍,如果采用“小箍”中间加单肢箍的形式不好,因为这时“小箍”的上下水平边与外箍的重叠部分太长,对混凝土的结合不利;而采用在“小箍”的外边加一个单肢箍的形式较好。由于推出“大箍套小箍”中的“内箍”的构造原则,是使“小箍”的上下水平边与外箍的重叠部分尽可能的短。 3、综上所述,“大箍套小箍”中的“内箍”的构造原则如下:对于“偶数肢”的多肢箍来说,是一个“大箍”并列套若干个“小箍”。对于六肢箍或八肢箍来说,其中“小箍”的尺寸都是一样的。对于“奇数肢”的多肢箍来说,是一个“大箍”并列套若干个“小箍”另加一个单肢箍。同样,对于七肢箍或九肢箍来说,其中“小箍”的尺寸都是一样的。上述这些“大箍套小箍”的构造形式,大家可以参看03G101-1图集第46页“复合箍筋”的构造方式,该页图虽然说的是柱箍筋的构造,但对于梁箍筋也有参考作用。 问题八:为什么梁的箍筋要使用“大箍套小箍”? 答:过去,在“多肢箍”(例如4肢箍)的施工操作时,常常使用“等箍互套”的方法,即使用两个尺寸相同的双肢箍交错相套形成一个4肢箍。 前面讲过,当梁承受扭矩时,沿梁截面的外围箍筋必须连续,只有围绕截面的大箍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此时的多肢箍要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状。 如果梁不承受扭矩(仅受弯和受剪),可以采用两个相同箍筋交错套成四肢箍,但采用大箍套小箍能够更好地保证梁的整体性,且材料用量并不增加。 前面的话,是在2003年03G101-1图集推出不久时讲的。但是在2003年11月03G101-1图集再版时,在第62-65页增加了“注1”写道:“当箍筋为多肢复合箍时,应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从而明确地推行“大箍套小箍的形式”。并且,在后来出版的04G101-3 图集(筏形基础)中,也明确地提出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而且画出大箍套小箍的示意图。 问题九:原位标注在梁上部跨中,与同时标注左右支座等效吗?例如,某跨梁原位标注625 4/2在梁上部跨中,与同时标注左支座625 4/2、右支座625 4/2等效吗? 答:回答是:原位标注在梁上部跨中,与同时标注左右支座是截然不同的。 某跨梁原位标注625 4/2在梁上部跨中,表示“625 4/2”在该跨梁的上部“全跨贯通”:第一排上部纵筋425全跨贯通,第二排上部纵筋225也全跨贯通。 某跨梁同时标注左支座625 4/2、右支座625 4/2,表示该跨梁的左、右“支座附近”的上部纵筋按“625 4/2”布置,而该跨“跨中”没有这种钢筋配置。具体设置是:该跨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425从支座边沿向跨中伸至“1/3跨度”的位置,而第二排上部纵筋225从支座边沿向跨中伸至“1/4跨度”的位置。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手中的03G101-1图集却找不到有关梁“上部跨中”原位标注的文字说明。 提问:对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图集,在最早的96G101图集的“原位标注”中有“第4条”:“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贯通筋相同时,则不需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复做原位标注;若与集中标注值不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4.2.4a)。” 然而在后面两本图集中,这一条不见了,但“图4.2.4a”依然存在中间一跨的上部跨中进行原位标注的实例。再以03G101图集的“图4.2.7”为例,在KL3、KL4、KL5的中间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写”的方法,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