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刊专稿 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学 案例三则 南京大学哲学系 郑毓信 作为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的学生和学术助 手 笔者曾长期从事数学方法论的研究 更由亲身的实 践深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方法论对于数学教学的特殊意 义 这有助于我们将数学课讲活 讲懂 讲深 所谓 讲 活 是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 活 生生的 数学研究工作 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 所谓 讲 懂 则是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 容 而不是囫囵吞枣 死记硬背 所谓 讲深 是指教师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 而 且也应帮助学生学会领会内在的思维方法 但是 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达到上述目标呢 笔者 以为 在此所需要的并不是某种 事后诸葛亮 式的点 缀 即如在别人的解题活动获得成功以后以 专家 的 口吻做出如下的点评 这是 方法 那是 方 法 恰恰相反 我们应当通过相关教学内容的 方法论 重建 或者说 再创造 使之真正成为 可以理解 的 可以学到手 和 加以推广应用的 当然 后者事 实上也就表明了所说的 方法论重建 并不是对于某些 现象法则的机械应用 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 更应充分 体现 化难为易 和 化神奇为平凡 的重要特色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 以下就首先从中学数学教 学中选取两个具体实例来加以分析 但是 由于笔者已 脱离中学多年 对目前的中学教材就不很熟悉 因此这 两个例子就不是从中学教材中直接选取的 而是选自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名师授课录 1992年 另 外 最后一个实例则源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案例之一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 正如大家所熟悉的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的证 明应当说并不困难 图1 但从教学的角度看 我们则 又显然应当考虑这样的问题 首先 这一结果是如何发 现的 其次 我们又如何才能使得定理的证明对于学 生来说成为十分自然的 因为 不可否认的是 CE这 一辅助线的添加在此很像是波利亚所说的 从帽子中 掏出来的兔子 例如 大概也就是基于前一种考虑 顾泠沅和吴定 一两位老师在自己所撰写的教案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 的性质 载 名师授课录 初中版 第377 385页 中 就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的做法 具体地说 在 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一定理进行回忆以后 他们 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除平行线以外 是不是还有 其他的几何图形能够获得成比例的线段呢 进而 考 虑到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 他们又采取了这样的具体 做法 即首先指明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可以分线 段与已给两线段成比例 后者是指AB AC 1 1 BD DC 1 1 从而就有AB AC BD DC 然后让 学生进一步去探索 对一般三角形来说 它的内角平 分线是否也具备同样的性质呢 例如 教师提出 第 一 请大家在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 延长一条边 使 AB和AC满足一定的比值 然后看一看这时 A的 平分线使BD与DC之比起怎样的变化 能不能获得 成比例线段 第二 在这个例子的启发下 猜想一下一 般三角形内角平分线会有什么性质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去发现相应的定理当然很 好 但是 就以上的实际做法而言 笔者以为 这实在很 难说是真正的 发现 毋宁说 学生在此无须就各个具 体情况 例如使AB AC 2 1或AB AC 3 1的情 况 实际地去进行度量 就可由老师的 引导 直接猜想 出老师所 暗示 的结果 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分对边 所得的两条线段和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另外 教 案中以等腰三角形作为一般三角形的特例 并希望通 过 由特殊到一般 引出相应的结论 也实在有点勉强 因为 人们恐怕很少会将两条线段的相等写成1 1的 形式 至于由AB AC 1 1和BD DC 1 1进而引 出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 和两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则就更是 匪夷所思 了 与上述的做法不同 笔者以为 我们在此或许可以 采取这样的方法 由于我们刚刚引进了三角形的角平 分线 高和中线 因此 这就是一个十分自然的问题 这 三条线段都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相信学生立即可以发现以下的结论 结论1 由角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向其他两条边 引垂线 图3 所得出的两条线段 图中的DE和 DF 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年第6期 相等 结论2 中线将三角形分成等积的两个部分 图 4 S ABM S ACM 进而 由结论2出发 我们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一问题显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何由顶点A出发引一线段A K将原来的三角 形ABC分成具有指定比例值 例如3 2 的两个小三角 形 如果学生确已理解了上述的结论2 这时自然也 就容易找出以下的作法 图5 这时 我们又可提出如 下的问题 如果指定的比例为AB AC 我们又应如何去作 由于学生刚刚解决了前一个问题 这时往往也就 会采取类似的作法 但是 由于AB和AC都是现成的 线段 因此 教师进一步提出以下的问题也就十分自然 了 我们能否对先前的作法 加以改进 也即充分利用现有 的图形 当然 我们在此所希 望的即是出现如图7所示的图 形 其 中A H AC HC AD 最后 在进行多次的实践 之后 如果学生尚未发现所作 的AD就是原来的顶角A的 平分线 教师则就不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图7中各 个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如 我们已经知道AD和 HC是两条平行线 而平行线有很多性质 我们能否依 据这些性质对图形中各个角的相互关系作出判断 当然 在学生发现AD就是角A的平分线以后 我们又应促使他们进一步去考虑 这一事实是否具有 一定的偶然性 再则 这一事实是否可有利于我们更 为简单地去解决原来的问题 即由顶点A引出一条线 段A K将原来的三角形分成这样两个部分 使他们的 比就等于AB AC 至此 主要结论的得出 也即角平分线的性质定 理 应当说已经水到渠成了 而且 所进行的探索活动 也已为这一定理的证明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因为 我们 在此所需要的无非就是将先前的思路逆转过去 即如 并非是由A点去作HC的平行线AD 而是由C点去 作角平分线AD的平行线CH 显然 对照以上的做法进行分析 这也就不能不说 是顾 吴两位老师教案的一个不足之处 即是未能对 CE这一辅助线的添加做出应有的交代 最后 值得指出的是 遵循先前的思路 我们在此 事实上还可给出主要结论的又一证明 而其特点则是 完全不用添加任何辅助线 具体地说 为了说明AB AC BD DC 其中AD 为角A的平分线 我们可以促使学生首先考虑BD DC的几何意义 由于先前我们一直在从事面积的分 割 这时学生自然会想到BD DC就等于 ABD与 ADC的面积的比 这样 为了证明主要的结论 我们 就只需进一步证明AB AC也等于 ABD与 ADC 的面积的比 然而 后一结论显然已不难证明的了 因 为 在此只需将AB和AC分别看成 ABD和 ADC 的底边 而由先前所已获得的结果 结论1 我们已经 知道这两个三角形的高 图3中的DE和 DF 是相等 的 从而 这事实上也就可以看成笔者所建议的这一 教法的又一优点 即是将发现与证明的过程紧密地联 系了起来 案例之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 由于在先前的一篇文章 短评两则 载 数学教 育学报 1997年第3期 中 笔者已对现行教材中对这 一内容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评论 在此就将主要围绕曾 容老师的教案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载 名师授课录 高中版 第383 388页 对此做出分析 事实上 曾容老师所设计的这份教案在很大程度 上就可被看成对于数学方法论的一个自觉应用 因为 设计者所希望的即是能通过这一实例 使学生了解运 用特殊到一般 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问题得 到一般性解决的全过程 以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具体地说 尽管学生在此 一般都能回答 过点P 作直线l的垂线 垂足为点Q PQ就是点P到直线l 的距离 图8 教师对于这一解决方法只作了简单的 肯定 就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了以下的问题 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 是不是一定要从点P来求 呢 如果点P的坐标的数据很复杂 有没有可能把 它 化简 换成另一个点 进而 通过提出以下的问 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吗 怎么求 教师又引出了这样的结论 如果过点P作直 线l l 由于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到直线l的距离 都等于点P到直线l的距离 图9 因此 点到直线的 距离就可归结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这也就是说 我 们已经把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转化为求两条平行线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年第6期 l 与l之间的距离 然后 为了解决怎样求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问 题 教师提出 还是要取点 归结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只是点可以自由选取 通过分别列举出平面上的点 记为 M 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各种可能的位置关系 即点在l 上 在l上 在l与l 之间 在l与l 的外 侧 教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既然平面上任意取一 点 都能算出平行线l与l 之间的距离 设点M到直 线l与l 的距离分别为d和d 就上述的四种情况 l 与l 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d 0 d 0 d d d d 或d d 那么取哪一点最好呢 当然 是原点 这样 我们最终就将问题归结成了 如何求原 点到已知直线l的距离 作为对于后一问题的具体解决 教案中引入了直 线的法线式方程 又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将直线方程的 一般式化为法线式 教师最终指明 我们可以利用法线 式求得点P x0 y0 到直线l A x By C 0的距 离 由于上述的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现行教 材 因此 笔者以为 这事实上也就反映出曾容老师对 教材中的处理方法也是不很满意的 但是 现在的问题 仍然在于 新的处理能否使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真 正成为 可以理解的 可以学到手 和 加以推广应用 的 特别是 这又是否真正体现了 化难为易 和 化 神奇为平凡 坦率地说 笔者以为后两个问题是大可 存疑的 例如 笔者以为 只需对上述过程做出仔细的分 析 而不是 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 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在此是否可以任意地 假设已经求得了平面上任意一点M到直线l与l 的 距离 因为 后者难道不就是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吗 即希望能求得平面上任意一点到一条直线l的距 离 从而 我们在此事实上就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圆圈却 又回到原处 即首先把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转化成 了如何求得两条平行线l 与l之间的距离 然后 为了 求得l 与l之间的距离 则又必须假设可以求得平面 上任意一点 M 从而事实上也就包括了点 P 到l 与 l之间的距离 显然 如果我们已经求得了点P到直线 l的距离 则又何必要绕这样大的弯子呢 当然 教案设计者之所以做出以上的处理 主要是 为了通过分别举出平面上的点与两条平行线之间各种 可能的位置关系就可引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在此可以 首先求原点到直线l的距离 但是 后一问题显然就可 被直接看成所要解决的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一般性问 题的一个特例 因为 原点也是平面上的一个点 从 而 我们在此也就完全可以直接指明这样一个事实 并 对有关的论述重新组织如下 与教案中突出强调 点到 直线的距离 可以归结为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这 一做法不同 我们应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为什么应当 首先考虑上述的特殊情况 而又不须作出任何特别的 努力 相信学生就会接受以下的事实 过P作直线l l 如果分别求得了原点到直线l 与l的距离 则就 立即可以求得点P到直线l的距离 容易看出 尽管这 一处理方法在表面上似乎与原先的做法涉及到了相同 的内容 但是 在新的处理下相应的思维过程显然得到 了极大的简化 而不再具有 弯弯绕 的味道 事实上 我们在此还应突出强调这样一点 即如上 面所已提及的 曾容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在大部 分学生已经发现了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图8所示的 方法 即首先求取直线l的垂线 再求得两条直线的交 点Q 最终再求得P和Q的距离 顺利地得以解决这 一情况下进行的 由于后一解法是由学生主动做出的 从而对他们来说也就是 十分自然的 因此 完全可以 想象 在所说的情况下要学生放弃他们自己的做法 而 又没有给出这样做的任何理由 而被迫去追随一种十 分难以理解 并似乎是大可怀疑的做法 这无疑会造成 严重的消极后果 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具体数学内 容的掌握 而且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数学这一学科 乃至对于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看法和信心 综上可见 由于教案中所设计的方法事实上是将 一个十分自然的思维过程变成了一个难以理解的苦 果 因此 就数学方法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而言 我 们就不仅应当明确强调 化难为易 和 化神奇为平凡 这一基本目标 而且也应注意防止因对方法论原则的 不恰当应用而造成了相反的结果 特别地 笔者认为 我们也就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外国学者关于数学 启发法的以下论述 如果解题者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无所措 数学启发法可能会给你一定的启示 但如果 解题者对于如何求解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 最为恰当的做法就是 让他按自己的方法去做 最后 笔者并愿重申先前在 短评两则 这一文章 中所已提及的一个观点 我们不能以为教材中没有采 取这一做法 就认为学生所提出的解法 思路虽然很自 然 但运算过程十分繁 从而实际上就是不可行的 恰 恰相反 由实际运算我们即可发现这一过程其实并不 十分复杂 我们并可以此为基础去引出直线的法线式 方程 包括指明后者的几何意义 从而 我们就不应 过分迷信教材 或者说 与所谓的 紧扣教材 相比 我 们更应强调亲身的实践 案例之三 指数函数的导数 正如上面所已提及的 亲身实践事实上就应被看 成很好地掌握与运用数学方法论的基本途径 而也正 是通过亲身的实践 笔者体会到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年第6期 现某一内容的处理 包括教材中所采取的方法 别人给 出的教例 以及自己先前所采用的方法 不很自然 这 或许就是自觉应用数学方法论来改进教学的一个很好 的切入点 我们并可能因此而真正掌握数学方法论的 精髓 因为 数学方法论说到底并不是一门纸上谈兵 夸夸其谈 借题发挥的 空洞学问 而且 作为一门实 践性的学科 一个人是否真正掌握了数学方法论 也只 有看他能否创造性地对此加以应用 即成功地以此为 指导来解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例如 由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 辅助线的添加 往往就可被看成这样的一个 切入点 与此相仿的显 然还有辅助函数的引入 以下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的一个亲身经历 尽管后者已经超出了初等数学的 范围 但读者或许仍可由此获得一定的启示 当时的教学内容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在弄清 了线性函数 幂函数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和对数函数 的导数以后 余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求得指数函数y ax a 0 的导数 教材上对此是这样处理的 y ax x ax ax a x 1 y x ax a x 1 x y lim x 0 y x axlim x 0 a x 1 x 现令a x 1 t 则 x loga 1 t 又当 x 0 时t 0 于是就有 lim x 0 a x 1 x lim t 0 t loga 1 t 1 lim t 0loga 1 t 1 t 1 logae lna 所以y axlna 对上述过程进行分析 容易看出 其中的关键一步 即在于引进了t a x 1这样一个辅助函数 但这一 步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我们又怎样才能使其对于学生 来说是 可以理解的 和 可以学到手的 呢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在得出了 y lim x 0 y x axlim x 0 a x 1 x 的表达式后 教师似乎 忘记了 应当如何去引进t这 一个新的变量 这样 面前的问题就成了一个真正的挑 战 而且 教师最初的两次尝试都失败了 从而 这 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全班学生都提起了精神 看教师将如何处理这一难题 这时 教师放弃了盲目追随教材的做法 而是开始 了 新 的思考 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已经解决了 的 特别是 什么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密切相关 的 显然 这时容易想到以下的事实 对数函数的导数 loga x 1 x logae 因此 指数函数即可看成对数函数的反函数 正是通过这样的分析 教师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我们能否暂时 放弃 眼前的问题 而从更为一般的角 度去考虑以下的问题 已知一个函数的导数 如何去 求得它的反函数的导数 显然 从纯形式的角度看 以下的问题是容易解决 的 即有 反函数的导数等于直接函数的导数的倒数 进而 将上述的一般性结论应用于指数函数这一 特 例 就立即获得了以下的结果 a x 1 loga y 1 1 y logae axlna 这样 原来的问题就获得了解决 在笔者看来 尽管以上的做法脱离了教材 甚至也 违背了教材的 逻辑顺序 但却使学生看到了真正的 数学活动 特别是 以上的解题活动对于学生深刻领 会 一般化方法 是十分有益的 这也就正如希尔伯特 所指出的 在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苗木长期供货协议书范本
- 独栋写字楼出租合同协议
- 精装修房屋转让合同范本
- 签认购协议先看买卖合同
- 清洁工雇佣劳动合同范本
- 物流仓储项目转让协议书
- 美术兴趣班招生合同范本
- 门面房买卖合同转让协议
- 离职证明跟终止合同协议
- 海宁市临时用工合同范本
- 普及心理健康
- 2025届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QC品质工程图模板
- 2025年新高考1卷(新课标Ⅰ卷)英语试卷
-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冀教版)
- 肺恶性肿瘤的护理查房
- 气动系统主要元件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 2022年宜宾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13含条文说
- 会议场地布置标准
-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调查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