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二.doc_第1页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二.doc_第2页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二.doc_第3页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二.doc_第4页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二.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二 对联知识整理教案一、 活动目的1、 了解对联的历史二、 活动过程(一) 讲解对联的历史1、对联的起源说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具体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在我国楹联学术界依然没有定论,造成研究和定论困难一方面是历史上中国的文化界对其重视不足,很少记载收录,专门研究对联的学者和著述就更加是凤毛麟角了,另一方面历史文献资料的缺失,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所以要准确定论对联起源的具体时间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对联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对联本身的分支来源、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来了解一下。从对联分支来源以及其证据来看。对联包括对句和联语,两者在发展成为对联的过程中相互独立又交叉进行。两者的区别标准在于上下句有无围绕一个主题,上下句能否接续、有无关联,如有则是联,如无则为对。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或主题的对句往往是由两个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的,对句只要求结构声韵属对工整,意思内容不合掌,如大量的巧对、无情对等;而联语多是一人独立完成,除了对联中的对句要求外,联语上下句之间还要求“既对且联”,有统一主题中心,起码是可以接续的,如大量的楹联都是有主题的联语。 对句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头应对或者文人之间的相互游戏,现据专家考证最早的对句是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陆云(字士龙)与荀隐(字鸣鹤)的对句: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两人的生活年代在公元262303之间。故所以有证可考的最早对句出现于这段时间。联语主要是由文人书面创作,是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悬挂出来,作为联用”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脱离诗歌、辞赋等不能算为对联。现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联语是东汉末年孔融(153-208)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已经起到对联作用的”一联: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比较对联中对句与联语的特点和范畴,我们逻辑上应该认为对句的出现早于联语,但是从已有的资料和研究来看,孔融生活年代(153-208)要早于陆、荀两人(262303)由于暂时无法找到对句早于联语的其他有力证据,我们暂时存疑。 此后,对联的对句和联语虽有相互交叉但是是独立分开的。对联这个术语真正出现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41619),此间有个叫沈德符的人,写了一本野获篇,其中一则说到:“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是对联真正开始定名,从而把对子、联语统一起来;此后对句与联语不在独立分开,而是作为统一在对联名下的一部分。2、对联的发展历史、萌芽阶段 从汉晋到唐,可算为对联的萌芽阶段,它有三大显著特征: 对句和联语分开发展,时有交叉,对联还没有实现两大分支的汇流。如上文所述,这个时期,对联是分对句和联语两大分支发展的,无论是文学成熟性,还是社会需求都还没有到能促使两者的汇流的阶段。 形式上以对句为主导,晋唐接续,民间到文人,各种巧对开始流行;而联语发展比较相对缓慢。这个时期,除了陆云与荀隐的对句外,还有以五总志记载的温庭筠以“玉条脱”对“金步摇”等为代表的大批巧对;而有资料记载的联句则相对很少。 对联受到律诗的“压迫”,总体上发展缓慢。尽管律诗摘句可以直接产生对联,对促进对联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盛唐的律诗倍受宠爱,尊极一时,以至取士应试都要作诗,其他文体受到诗的“挤压” ,当时作为诗之附庸的对联就更难登大堂了。直到晚唐,随着诗的地位开始下降,对联才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 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是对联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对联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继续保持对句的灵活形式,并更多地付诸于文字,对联的种类开始增多。五代春联无疑是重要品种。此外,宋代出现了挽联、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谐趣联以及灯联等。 继续保持从律诗借鉴过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主要表现为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的特点,打破五七言联的固有模式;句法上以长短句相互交叉组合;字数上不在局限于短联;用字上不避同位重复字,如松溪县明伦堂联: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开始与书法艺术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对联独特的审美功能。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祯等书法大家都曾题写过不少对联。如赵题写扬迎月楼被传为美谈的行业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繁盛阶段明清两代,是对联的鼎盛时期,这时对联创作达到了对联史上的高峰,如果文学史家不存偏见地研究一番对联,继而将其纳入中国诗歌传统之中,将惊奇发现:明清对联所达到的历史高峰足以媲美唐诗、宋词和元曲。粱章钜在其楹联丛话自序中描述了对联的兴盛:“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种御联悬挂” ,“宠锡臣工,屡承吉语” ,“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涣衍寰区”,当时的“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者”。 这个阶段的对联主要有以下特点: 春联得到广泛普及。 这个阶段春联的鼎盛发展首先得力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广,明太祖朱元璋以行政命令推行春联,清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非常重视并多有创作。上行下效,帝王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官宦公卿、文人百姓,形成全国对对联的重视。 对联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明清以来,庙宇、园林大量出现,名胜联发展迅速,一跃成为对联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种。明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又极大推动了行业联等繁盛,使其成为城市文学的重要现象。对联书籍开始印行。 这个阶段各种对联书籍多有印行,如集锦类的春联大观 、墨迹类的明清名家楹联书法集粹、工具书类的笠翁对韵等,其中集大成而在对联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粱章钜 、梁恭辰父子印发的“梁氏系列联书”包括楹联丛话、楹联续话 、楹联三话、楹联四话、楹联剩话、巧对录、巧对续录和巧对补录等,他们开创了联话体例,确立了分类原则,总结了对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