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媒与相声发展.doc_第1页
浅谈传媒与相声发展.doc_第2页
浅谈传媒与相声发展.doc_第3页
浅谈传媒与相声发展.doc_第4页
浅谈传媒与相声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传媒与相声发展相声艺术从诞生至今已百余年。作为一门源于生活、植根民间的艺术形式,其发展除了不可避免地像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受到政治条件、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外,更重要是受到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而对其传播来讲,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尤其是传媒技术发展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通常我们认为相声是一门通俗的语言艺术,或者说是关于语言的通俗艺术(民间艺术),这里头有三点:其一,相声是一门艺术,所以它理应遵循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二,相声是通俗的艺术,源自民间,扎根生活,所以其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三,相声是关于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主要功能是沟通,是知识经验的交流和传播,因此,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必然会特别地受到传播媒介发展的影响。总起来说,我认为对于相声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来说,文化和传媒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沿着传媒工具发展的轨迹来看一下相声在不同文化中成长的足迹。相声的诞生与发展1. 街头闹市、撂地演出。相声作为一种下里巴人的通俗艺术,其最初的诞生就是因为后来成为相声艺人这批人为了养家糊口,借鉴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如与相声血缘关系极深的各种戏曲、评书等说唱艺术)的精华而逐渐发展演化起来的一种通俗语言艺术,表演者以说逗为为主,兼以学唱,综合运用从“说学逗唱”四门功课中得来的功夫,目的是“逗乐子”,所以它其实又是一种幽默艺术。相声艺人们最初在街头闹市撂地演出,面向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那些文化层次水平不高的劳动人员和小市民阶层,像做工的、做小买卖的,等等,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这时的相声还是一种粗俗的、粗糙的,只适合在街头演出的口头语言艺术,这时候的相声,无论演员和观众都只限于男性、主要是成年男性群体。代表人物:张三禄,朱绍文(穷不怕)2. 走进茶馆、“清门”出现。随着相声的传播与发展,这种艺术形式也开始逐渐被一些有文化的、上层的贵族文人们接受,再加上满清政府的衰败,一些热爱相声的破落的贵族也开始以“票友”,乃至后来为了养家糊口以业余演员的身份加入相声的创作和演出,这就是后来的“清门”。由于新加入的这批人文化水平较高,往往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他们为相声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而他们创作和表演的相声也更文雅、更纯洁,这时候的相声艺术开始走进厅堂,最初就是在茶馆。这为相声走进剧场、迈向自己的第一次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人物: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等。3. 进入剧场、“清浊”合流。走进剧场表演是相声的第一次春天,而此时的相声已经不再分“清门”“浊门”而正式合流。这一时期相声艺术的繁荣,说明剧场演出特别适合于相声这门特殊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相声艺人队伍不断壮大,相声名家辈出,最负盛名的要属当时家喻户晓的“相声八德”,也就是八位名字中带有“德”字的第四代相声艺人,如马德禄(师从春长龙,马三立的父亲,高寿亭、郭荣起的师父)、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马三立的师父)、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 玉子,师从富有根)、焦德海(师从徐有禄;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刘德智(师从徐有禄;郭启儒的师父)、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师从恩绪;马桂元的师父)、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卢德俊(师从徐有禄;何寿亭的师父)等。这时候的相声已经开始有录音资料,并且不再只面向社会底层,而是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真正的全民艺术。4. 借助广播、相声中兴。对于相声这门以语言表现为主的艺术形式来说,广播这种以语言为主要宣传手段的传播媒介,无疑是一种极好的相声推广手段。相声与广播的结合可说是“珠联璧合”,繁盛时广播每日必定时播送相声、可说相声的存在是广播发展的一大功臣,而同时相声也借助广播的网络传播九州、走进千家万户。而录音、录像材料的出现,也为相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除传统的“口传心授”以外的另一种途径。这时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相声艺人,四、五、六代艺人为离主的相声队伍带来了相声的中兴。代表人物:相声八德?、张寿臣、马三立、郭启儒、常宝堃(小蘑菇)、刘宝瑞、侯宝林、马季等。此时期留传下来的资料应当以录音为主。遗憾的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一场文化浩劫中,相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打击,相声一度在中华大地上遭到禁演,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这一时期对相声的发展来说是一大损失,尤其是损失了不少被打为“牛鬼蛇神”的优秀的相声艺人,像大家熟悉的相声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此时主要的传播手段仍是广播而在相声的发展历史上,广播也是占据历史时期最长的一种传播媒介和宣传手段。5. 走上电视、强势复苏。政治气候上的松动、以及最根本的来自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被压抑了很久的对相声的需要和热爱,使得相声在文革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电视这种新的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也使得相声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不仅仍有一些老一辈的相声名家活跃在舞台之上,如马三立、郭启儒、侯宝林、常宝华、郭全宝等,更有一大批的相声新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崭露头角,像后来家喻户晓的马季、姜昆、石富宽、刘伟、冯巩、牛群等等,不胜枚举。这一时期的相声更注重表演,对于道具的使用也有所增加,开始出现所谓“新相声”。但好景不长,相声的传统形式和内容更象一种需要细嚼慢咽的“正餐”,它与电视这种大信息量的“快餐”式的传播媒介开始显得格格不入起来,传统段子的有限、新段子不能及时跟上、培养机制的不合理、创作队伍的匮乏一系列因素开始制约相声的发展。尽管相声艺人、相声作家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但相声仍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开始在新时代暂时“落后”了,相声的发展进入了低潮。相声的未来6. 网络时代,何去何从。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互联网络逐渐在神州大地出现,并在十年间就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主流传媒(当然网络的作用不止于此),它不同于传统媒介之处在于其无限庞大的信息量、无限缩小的传播速度等,它使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而同其它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相声也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考验:如何适应互联网传媒的发展、如何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这对相声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新的中兴到来的潜在机遇。相声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人相声演员、作家、甚至每一个热爱相声的人心中一个共同的问题。“适者生存”似乎是永恒的真理,而网络的迅捷发展又远远超乎了人们的预料,谁也不知道网络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而相声这个我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决不想让它就此消亡。该怎么办?历史似乎在用一种冷峻的态度来考验着我们的相声队伍。但可喜的是,相声从业者们从未放弃自己的努力,从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发扬、到大胆的革新,从剧场到电视、又从电视回归剧场,从口传心授到手抄铅印、再到中国相声网的出现相声又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 正像郭德纲先生说的那样“我爱相声,我怕它完了”, 我们的相声演员和相声作家、当然还有广大支持和热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