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促进情感和语感的和谐发展.doc_第1页
阅读教学要促进情感和语感的和谐发展.doc_第2页
阅读教学要促进情感和语感的和谐发展.doc_第3页
阅读教学要促进情感和语感的和谐发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教学要促进情感和语感的和谐发展敦好镇正坝小学 廖晓兰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亲切的“语感”,更要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以促进情感和语感的和谐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因为学生有了亲切的“语感”,才会能说会道,一语惊人;有了真切的“情感”,才会情真意切,以情动人。阅读教学怎样才能促进情感和语感的和谐发展呢?一、培养真切的情感,以情动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童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为凡夫俗子”。这句话是极为深刻的。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才能有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可见情感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强化情感熏陶、体验与传递。1.为师动情,以情传情。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绝不能没有表情,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面带微笑,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教师课堂上充满真诚的赞赏、热情的鼓励和精当的点拨,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得到美的享受,表现自我,获得成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真正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入境生情。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感情浓郁的课文时,教师在教室里营造了这样一种气氛:鲁迅先生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教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这一切把人民对鲁迅先生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3.注重朗读,以声传情。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有效途径。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注重朗读,锲入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教学,我们应重视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 4.品词赏句,领悟深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学生顿感大海的雄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从词句剖析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 5.形象感知,丰富情感。没有形象地感受,就没有情感地激发;没有形象的阅读教学,必然成了抽象的、单纯的符号活动。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能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新课标中也特别提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是揉合在一起的,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语言的优美也就感悟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到了,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也就不难感受了。课文丰碑,写一位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死在雪地里,他发怒了,想责怪军需处长。当他得知被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为了让战士们穿上棉衣而自己没有棉衣,最后冻死在雪地里。课文中这样描述:“将军怔住了,久久地站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有经验的教师决不会放弃其中的词语:久久地、深深地、缓缓地通过朗读、增和删的比较,让学生通过语感感受到人物形象,再加上教师本身情感的传递,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学生的心里,引起共鸣。6.角色体验,抒发感情。角色表演一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积蓄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伴随着思维的过程,既体现着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也是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如教学将相和结尾部分时,教师提出问题: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相见后,两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二、培养亲切的语感,让学生一语惊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吕叔湘先生认为:“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读想结合,培养语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悟其神的境界。其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多读易于理解文章,故在阅读教学时,要反复诵读,掌握句子表达的意思,读起来才能准确传情,产生语感。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慈和地说理,第三句庄重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那激昂委婉的语调,使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得到充分的表现。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其二,读想结合,诱发语感。有效的读,必须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而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笔者在教学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让学生说说脑海中展示出来的前川瀑布飞泻而下美丽的、壮观的景象。通过启发想象,诗句的意境变成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学生读起来身临其境,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2品评揣摩,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评,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其一,揣摩比较,感悟用词的准确。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教学中可以运用增加、删除、调换、替代等方法,让学生比较、揣摩、品味课文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揣摩就是多了解作者的思路、意旨,把包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体会出来,形成语感。例如燕子中有这样的描写:“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删除句子中的“偶尔”、“一圈一圈”,再让学生读。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出用上“偶尔”一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小燕子飞行时轻快、敏捷。“一圈一圈”能形象地描写出燕子沾着水面后波纹荡漾的情景,反衬初春湖面的平静。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其二,品评领会,体验语句的情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感情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品析和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作者起伏的情感。如山中访友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为什么不取名为“山中赏景”。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评领会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3.积累运用,培养语感。 其一,熟读成诵,培养语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小学生记忆力强。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二,勤于动笔,训练语感。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可将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语感。如教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提问:“漓江的水美,到底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静、清、绿”。我就抓住这些精妙的关键词,让学生深入分析讨论,认真品味,又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群说几句话。学生感到为难。于是,我将事先准备的“下水文”读给同学们听,然后小组互相说,再写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这种句式的写法,能写出自己目之所见,抒发了自己的感情。4.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有情。”因此,要创设出一个浓郁的语感情境,让学生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些词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因此,教学中可巧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理解。教学林海一课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为了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用电教媒体放映出兴安岭这幅图,让学生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