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改经与_孝经_学的转折.pdf_第1页
明皇改经与_孝经_学的转折.pdf_第2页
明皇改经与_孝经_学的转折.pdf_第3页
明皇改经与_孝经_学的转折.pdf_第4页
明皇改经与_孝经_学的转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皇改经与 孝经 学的转折 陈壁生 孝经 之学 经文有古今文之分 郑注主今文 孔传主古文 经文互有出入 注解大相违异 唐代天 下一统 经学随之统一 故有 九经正义 之写定 而 孝经 仍今古别行 至唐玄宗之世 乃诏令群儒质 定 孝经 之义 刘知几主古文 立十二验以驳郑注 司马贞主今文 言古文鄙俚 事俱载 唐会要 明皇 乃以今文十八章为本 杂采汉唐之间旧解 自注 孝经 自明皇御注 诏天下家藏 邢昺作疏 使播于国 庠 孔 郑二家之说 遂定于明皇一家之言 而孔传 郑注渐至浸微 终于亡佚 于是千余年间 言 孝 经 今文者 皆以明皇御注为定本 司马光以古文经为本作 孝经指解 朱熹也据古文以分经传 作 孝 经刊误 其影响皆远不及明皇御注 然邢昺作疏 已言明皇改经 广扬名章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邢疏云 先儒以为 居家理 下阙一 故 字 御注加之 此邢疏惟一言及明皇改动经文者 及至清 世 辑佚之学大兴 郑玄 孝经注 残存于古籍者 不论只言片语 尽皆蒐集无遗 臧庸作 孝经郑氏解辑 本 始言唐本有非 严可均集 孝经郑注 乃言明皇臆解 百年以来 敦煌遗书纷纷出土 白文 今 文孝经 写本残片 屡现人间 郑玄 孝经注 几近全璧 重见天日 以新出 今文孝经 校明皇 孝经 注 可知明皇御注 决非今文之真 而是对今文经文不合己意处 颇加改易 此实注经之大忌 而这种 改经所据 也略有迹可循 日本存 古文孝经 孔传传世 未必全真 然有隋代刘炫 孝经述议 写本 经 林秀一校定 可见 古文孝经 之一斑 又司马光据古文作 孝经指解 也可见古文经文之大略 以 古 文孝经 之大略校明皇御注 可知明皇改经 实多据古文以改今文 可以说 就经文而言 明皇以 今文 孝经 为本 采 古文孝经 之言 以及己意改易经文 使 孝经 经文 得一新定本 就经解而言 明皇采 六家旧注 又加己意以解新定之经文 使 孝经 注解 归于一家 此二者 共同促成了 孝经 学的根本 转折 一 明皇所据今古文 孝经 唐明皇注 孝经 有二次 唐会要 卷三十六载 开元 十年 即西元722 年 六月二日 上注 孝经 颁于天下及国子学 至天宝二年 即西元 743 年 五月二十日 上重注 亦颁于天下 开元旧注本 后来亡于中土 而存于日本 即 古逸丛书 所收之 覆卷子本唐开元御注孝经 天宝 44 本文为 2008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 孝经 学史 批准号 08JC720017 阶段成果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艺文印书馆 2007 第 47 页 如 天子章 刑于四海 臧庸云 此经 刑于四海 犹 感应章 光于四海 当从郑作 形 唐本作 刑 非 也 臧庸 孝经郑氏解辑本 商务印书馆 1959 年 10 月版 第 3 页 又 广扬名章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对于明皇注 本增加 故 字 臧庸云 唐本增经字 非 同上 第 17 页 如 庶人章 而患不及己者 严可均云 明皇无 己 字 盖臆删耳 严可均 孝经郑注 商务印书馆 1959 年 第 4 页 王溥 唐会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第 767 页 重注本 即宋初邢昺据元行冲疏所作 孝经注疏 本 亦即南宋合刻之 十三经注疏 本 唐明皇注 孝 经 之前 孝经 学的基本状况 隋书 经籍志 有云 郑氏注 相传或云郑玄 其立义与玄所注余书不同 故疑之 梁代 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 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 陈及周 齐 唯传郑氏 至隋 秘书监王邵于京师访得 孔传 送至河间刘 炫 炫因序其得丧 述其义疏 讲于人间 渐闻朝廷 后遂著令 与郑氏并立 儒者喧喧 皆云炫自作 之 非孔旧本 隋唐之间 孝经 行世者 主要即郑注本 孔传本二本 孝经注疏序 亦云唐明皇注经背景 至有 唐之初 虽备存于秘府 而简编多有残缺 传行者唯孔安国 郑康成两家之注 并有梁博士皇侃 义疏 播于国序 然辞多纰缪 理昧精研 又 据邢昺 孝经注疏 所标明 陈鸿森先生曾统计 明皇御注所引 先儒旧解 凡郑康成二十九事 魏克己十六事 孔传 王肃各十四事 韦昭二事 上述诸家经文 当亦 唐玄宗所见 是故明皇 孝经注 经文所本有二 一为今文本 即自郑玄注以来的 今文孝经 本 一为古 文本 即刘邵所得 刘炫所讲之 古文孝经 传本 而明皇御注 就是据 今文孝经 而注之 自唐玄宗写定 孝经 经 注 至五代时 郑注 孔传遂亡 自此之后 主今文者 皆以明皇定本为纯 今文本 赖 今文孝经 白文 郑玄 孝经注 千年湮没 一朝出土 古文 孝经述议 千年辗转 异域重光 我们可以看到唐玄宗不但注 孝经 而且改经文 而今天要探讨唐玄宗之改经情况 最主要在于以敦 煌新出今文十八章校唐玄宗御注今文 观其文字歧异 及注释是否别具用心 便可知其改经之意 对唐 玄宗改今文经文处 校以 古文孝经 可知到底是以古文校今文 还是以意改经 校唐玄宗 孝经注 所据今文 即敦煌新出 今文孝经 以及郑玄 孝经注 近百年来 敦煌文献重 见天日 使今人得以一窥唐代经书写本之真相 而在敦煌经部文献中 又以 论语 孝经 所获最多 就 孝经 而言 在敦煌文献中 今文孝经 白文写本多达二十七片 经陈铁凡 徐建平诸先生之蒐集整 理 一部几近完整无缺之唐代 今文孝经 白文写本 已经清晰可见 以残片拼集而成之 今文孝经 白文 虽偶有抄写之误 也不无异字 借字 然经文大体完整 字义基本一致 尤其是取郑注以对勘经文 若合符节 又 敦煌出土文献中 还有郑玄 孝经注 残片 收集并加以注解最佳者 为陈铁凡 孝经郑注 校证 国立编译馆 1987 年版 郑玄 孝经注 自清初朱彝尊 经义考 始为辑佚 有清一代 学人蒐 集 极尽辛劳 及至敦煌遗书纷纷出土 郑注几近全璧 而此注本 也为今天提供了一个几近完整的郑 玄所据 今文孝经 文本 白文和郑注两个文本 共同构成了一个大体一致的唐写本 今文孝经 而将 之与唐明皇 孝经注 经文对比 有十余处出入 这些出入 可以断定为唐玄宗改经的结果 确定唐玄宗改经之后 还要进一步确定改经的依据 即是否根据 古文孝经 改动 今文孝经 唐 玄宗的御注采 孔传 十四事 足见其对 孔传 的重视 他的改经 是否与 古文孝经 相关 则以御注改 今文处 校以 古文孝经 经文 便可一目了然 但是 现存 古文孝经 经文 驳杂难辨 计有几个本子 一是清朝从日本回传的太宰纯本 古文孝经孔传 此本 四库提要 已言其伪 一是司马光 古文孝经指 解 此本经文虽为古文 然多受明皇定本之影响 幸而有刘炫 孝经述议 出 以之为校 可以考见明皇 所见古文真本之一斑 可籍以见明皇所见 古文孝经 者有几个本子 一是刘炫 孝经述议 隋刘炫得王邵所得 孔传 乃作 孝经述议 以发明古文之义 又作 孝经 稽疑 辨 孔传 之误 作 孝经去惑 明郑注之非 三书于中土俱失 然数十年来 日本竟发现 孝经述 54 明皇改经与 孝经 学的转折 魏征等 隋书 经籍志 中华书局 2008 年 第 935 页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第 3 页 陈鸿森 唐玄宗 孝经序 举六家之异同 释疑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003 年 第 36 页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云 按 三朝志 五代以来 孔 郑注皆亡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87 年 第 69 页 徐建平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 之 群经类孝经之属 中华书局 2008 年 议 写本 使刘炫 古文孝经 义说 大白于世 陈鸿森先生述其事云 刘炫 孝经述议 五卷 藤原佐世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著录 知其书唐时已传行日本矣 是书中土久亡 宋人志目俱不载 盖宋时已佚 惟其书日本则传行不绝如缕 一九四二年 日本学者武内义雄教授 时任国宝调查委员会 于清点故家 舟桥清贤家藏旧籍时 发现 述议 古写残卷 存卷一 卷四两卷 其余所阙三卷 林秀一氏复就日本故 籍所过录 述议 之文 蒐辑比次 为 孝经述议复原 関 研究 一书 刘炫 述议 旧貌 十得七 八 矣 述议 虽不列经 传文字 然刘炫疏文详尽 可以据疏文推见经 传字词 因此 以之为据 探明皇 改 今文孝经 处 可以推知明皇是否以古文改今文 另 今所见 古文孝经孔传 为乾隆时日本学人太宰纯校对 回传中土 鲍廷博刻入 知不足斋丛 书 四库 虽有收录 然斥其 浅陋冗漫 不类汉儒释经之体 并不类唐 宋 元以前人语 殆市舶流 通 颇得中国书籍 有桀黠知文义者摭诸书所引 孔传 影附为之 其后 清代学者周中孚 郑珍 丁晏 皆斥其伪 是故此书经文 不能定位明皇所见古文本 然此书之价值 如陈鸿森云 据近年所发现刘 炫 述议 残本以校之 知太宰纯所传刻者 与刘炫所据本大体不异 卢文弨谓 其文义典核 又与 释 文 会要 旧唐书 所载一一符合 必非近人所能撰造 其说是也 故此书经文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 而中土传世之 古文孝经 经文 宋有司马光作 古文孝经指解 其说多受明皇御注影响 经文不可 全据 此两本 互有不同 但经文皆不能作为准的 故在校对中只能谨慎取用 具体而言 明皇改经 虽然表面上只是字词之别 但一字之增删更改 往往牵涉着对 孝经 的结构 义理的理解 二 增字以改变对 五等之孝 的理解 孝经 第一章为 开宗明义章 第二章至第六章 分别述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五等之孝 五等之孝的叙述中 孔子将天下一切人分为五个等级 每个等级都各行其孝 以达至 民用和睦 上下无 怨 而在 庶人章 最后 有一句总结 对这句总结的解读 关系着对五等之孝的理解 庶人章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 孝无终始 而患不及者 未之有也 明皇注 始自天子 终于庶人 尊卑虽殊 孝道同致 而患不能及者 未之有也 言无此理 故曰 未有 严可均辑佚郑注 校对经文至此云 明皇本无 己 字 盖臆删耳 据郑注 患难不及其身 身即 己也 正义 引刘瓛云 而患行孝不及己者 又云 何患不及己者哉 则经文元有己字 今敦煌 今 文孝经 白文 郑玄 孝经注 抄本出土 乃知严说确凿无疑 经文当为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 孝无终始 而患不及己者 未之有也 观 古文孝经 知不足斋丛书 本 日本足利本皆无 己 字 但林秀一整理 之刘炫 孝经述议 解此句为 言行孝无有终始 则患祸必及其身矣 则经文似有 己 字 所以 我 们无法确定明皇删 己 字 是据古文以删今文 还是以己意删经 但是 这一删定 对 孝经 经义的改 变影响甚巨 御注之前 此处经文注解自古有异说 郑注云 总说五孝 上从天子 下至庶人 皆当行孝无终始 64 中国哲学史 2012 年第 2 期 陈鸿森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孝经类辨证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九本 1998 年 第 314 页 四库全书总目 中华书局 2003 年 第 263 页 陈鸿森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孝经类辨证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九本 第 319 页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第 27 页 严可均 孝经郑注 商务印书馆 1959 年 第 4 页 林秀一 孝经述议复原 関 研究 第 250 页 能行孝道 故患难不及其身也 未之有者 盖未有也 邢昺 孝经注疏 云 苍颉篇 谓患为祸 孔 郑 韦 王之学引之以释此经 而 终始 之意 诸家注释皆落实于 开宗明义章 身体发肤 受诸父 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孝无终始 即 开宗明义章 的 始于事亲 终于立身 那么 此经理解为 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凡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如 果不能做到始于事亲 终于立身 而能使祸患不降落在自己身上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 若如明皇 御注 终始 则落实于 天子 与 庶人 此经文意思改变为 始于天子之尊 终于庶人之卑 皆当各行 其孝道 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 那是不可能做不到的 这种理解的差别 从内容上与明皇御注本对 孝经 理解的转化密切相关 对 孝经 性质的判断 是解释这部经典的根本所在 孝经 开篇即言 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 则此经乃是一部经纬天 地的政治书 而不是一部劝人行善的道德书 在 孝经 学史上 自汉以来 无论是郑玄 何休 王肃 皇 侃的注解 即便仅有残句遗存 也能看出他们都视 孝经 为政教大典 尤其是按照郑玄的理解 孝经 本来是一部圣人制作 以总会六经之道的政教大典 也就是说 孝经 讲的是怎样创造一种好的政教 制度 让天下人都能行孝 而从唐明皇御注开始 孝经 实现了根本性的转折 成了一部时王劝人行孝 的伦理书 孝经 变成了在现行制度中劝人行孝 自御注之后 孝经 的这种性质 历经宋元明三朝 注解 一直持续到清代 在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 孝无终始 而患不及己者 未之有也 一句中 是否有 己 字 其实包涵着对五等之孝的理解的差别 按照郑玄的解释 五等之孝是孔子教导天子至于庶人 不同阶层之行孝虽有差别 但是其始于事亲 终于立身则无二致 即便庶人只是奉养父母便得称孝 但 是庶人也可以有更高的立身行道 扬名后世的道德要求 在这里 教化的主体是孔子 五等之孝是孔子 所立 让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所行的法典 但是在明皇御注中 把 终始 变成始于天子 终于庶 人 并且删掉 己 字 便把五等之孝的意思 变成作为时王的玄宗 要求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各自勉力 行孝 唐玄宗 孝经注 成后 诏天下家藏 五等之孝的意义 最终从政治上的宪章的价值 转化成伦理 上的劝孝意义 而且 唐玄宗在这里改经文 易经注之后 这部经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按照唐玄宗以前的解 释 孝无终始 的 终始 对应的是 开宗明义章 的 始于事亲 终于立身 那么 自 开宗明义章 经 天子章 诸侯章 卿大夫章 士章 庶人章 五章述五等之孝 成为一科段 而 三才章 之 后另起一科段 但是 如果据唐明皇 孝经注 终始 为 始于天子 终于庶人 则此经文对应的是 天子章 至 庶人章 之五等之孝 而不呼应 开宗明义章 三 增字以改变 父子 与 君臣 关系 唐玄宗 孝经注 在义理上最大的变化 是通过改经文和加注解 改变了 孝经 中的父子君臣关系 将之与郑玄 孝经注 相比 便非常明显 孝经 之言君臣父子者 最典型 也是被引用最多一句 是 圣治章 所言 圣治章 父子之道 天性也 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 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 厚莫重焉 明皇注 父子之道 天性之常 加以尊严 又有君臣之义 父母生子 传体相续 人伦之道 莫大 于斯 谓父为君 以临于己 恩义之厚 莫重于斯 必须注意的是 天性 和 君臣之义 后皆有 也 字 依明皇注 父子之道 固为天性之合 同时 父 74 明皇改经与 孝经 学的转折 陈铁凡 孝经郑注校证 国立编译馆 1987 年 第 71 75 页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第 27 页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第 38 页 子之道又有君臣之义 是将父子关系 与君臣关系等同起来 使 父子君臣化 观刘炫 孝经述议 解 此句曰 言父子相与之道 乃是天生自然之恒性也 其以尊严临子 亲爱事父母 又是君臣上下之大义 也 又曰 经意言父子之道 是天性也 又是君臣之义也 可见刘炫所见 古文孝经 经文也有两个 也 字 而据 古文孝经 之 知不足斋丛书 本 日本足利本 司马光 古文孝经指解 皆有两 也 字 但是 敦煌出土 今文孝经 此句经文为 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义 由此可见 唐玄宗注此处经文 是为了使语句显得更加通顺 根据 古文孝经 来修改 今文孝经 的经文 而且 这种修改绝非仅仅是 出于表述通顺的考虑 更加是有他作为一个时王的政治目的 因为 有了这两个 也 字 经文的意思 便变成从 父子之道 是 天性之常 同时 又有 君臣之义 这样一来 虽然表面上是在讲 父子之 道 但是暗地里已经把 君臣之义 的建立在 父子之道 这种 天性 的基础之上 如果按照 今文孝 经 原貌 父子之道天性 与 君臣之义 断为二事 郑注尤其清晰 圣治章 父子之道 天性也 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 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 厚莫重焉 郑玄注 性 常也 父子相生 天之常道 君臣非有骨肉之亲 但义合耳 三谏不从 待放而去 父母生之 骨肉相连属 复何加焉 君亲择贤 显之以爵 宠之以禄 厚之至也 以此注与明皇御注对比可以看出 明皇御注极力将 父子之道 与 君臣之义 合辙 而郑君之注 则 极力将 父子之道 与 君臣之义 分途 这种对经义完全不同的解释 固然与郑玄 明皇对 孝经 的整 体理解相关 但直接的文本依据 则是古文 今文有无二 也 字的区别 今文无二 也 字 则 父子之 道 与 君臣之义 分而为二 分别对应下文的 父母生之 与 君亲临之 故郑玄注 君亲临之 为 君 亲择贤 显之以爵 宠之以禄 而明皇据古文改今文 加二 也 字 将 父子之道 与 君臣之义 合而 为一 使文气读起来更通顺 语势看起来更畅达 但下文的 君亲择贤 则无所着落 因此明皇不得不将 君 解释为 谓父为君 以临于己 即父亲像君主一样临于己 就全句而言 这样的理解明显扞格不通 孝经 在后世之所以备受诟病 除了伦理上的君臣父子化 还有道德上的 移孝作忠 而这一观 念 同样是唐明皇改经的结果 广扬名章 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 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 唐明皇注 以孝事君则忠 以敬事长则顺 君子所居则化 故可移于官也 邢昺 孝经注疏 云 先儒以为 居家理 下阙一 故 字 御注加之 是疏文惟一坦言明皇改经 者 而唐玄宗之前的陆德明 经典释文 经文为 居家理故治 下云 读居家理故治绝句 皮锡瑞 孝经郑注疏 认为 古本无此 故 字 释文 也本无之 当作 居家理治 陆氏见此句少一 故 字 与 上二句文法有异 恐人读此有误 故特发明句读 今校诸敦煌新出 今文孝经 白文 郑玄 孝经注 抄 本 皆无 故 字 可证邢昺之说不虚 经典释文 所载 居家理故治 故 字为后人所加 而皮锡瑞考 证甚确 而校诸 古文孝经 刘炫 孝经述议 释此句云 居在其家 能使家事理治 其治可移之于在官 也 可知 古文孝经 也无 故 字 惟司马光 古文孝经指解 日藏 古文孝经 皆有 故 字 不可 据 是故唐玄宗加一 故 字 表面上也是为了语意通顺 乃改经文 然而 这一改动 又严重地改变了经 文原意 结合陆德明之说 探解郑注之意 经文 句读 解释 皆与明皇御注不同 84 中国哲学史 2012 年第 2 期 林秀一 孝经述议复原 関 研究 第 125 页 林秀一 孝经述议复原 関 研究 第 127 页 陈铁凡 孝经郑注校证 第 138 141 页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第 47 页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第 47 页 陆德明 经典释文 中华书局 1983 年 第 343 页 皮锡瑞 孝经郑注疏 师伏堂丛书 光绪乙亥刊本 林秀一 孝经述议复原 関 研究 第 277 页 广扬名章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 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 可移于长 居家理治 可移于官 郑玄注 欲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故言可移于君 以敬事兄则顺 故可移于长 君子所居则化 所在则理 故可移于官 以一 故 字之别 而全句点逗皆异 经义也为之全变 细味郑注之意 是言君子事父母能孝 则此 孝中自然内在地包涵有忠之品质 若君子出仕为政 则此忠之品质 便自然表现于事君之中 孝之所以 能够包涵忠的品质 因为孝是 德之本 从对父母的孝行中 可以全面培养一个人的德性 而当行孝之 人面对其他长辈 君上 自然便会做出适合的行为 因此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 不是把事亲之孝 感 情 行为 移于事君 而是在事父母孝的过程中 养成一个孝子的品质 当环境变化 这个孝子从家来到 国 就自然能够很好地事君 事君的那种道德 便可以定义为 忠 同样的 事兄能悌 一个人养成悌于 兄的品质 当出仕为政 此悌之品质 便自然表现于事长之中 这种表现便可以定义为 顺 而君子在 家能理能治 出仕为政之后 这种能力便能自然运用在官事的过程之中 在郑玄的解释中 忠 孝有别 父 君完全不同 而事父 事君也完全不同 而在唐明皇的注解中 邢昺为之疏道 君子之事亲能孝者 故资孝为忠 可移孝行以事君也 事兄能悌者 故资悌为顺 可移悌行以事长也 居家能理者 故资治为 政 可移治绩以施于官也 于是忠孝合一 事君事父无别矣 孝经 乃孔子为曾子陈孝道 以立政教之本 使天子至于庶人皆能行孝 以期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 其中 父子关系 君臣关系皆是人伦之重 而孝 忠 俱为道德之要 郑玄注解 于 父子之道天性 君臣 之义 一句 从伦理上将父子 君臣关系断然分别 而于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 可移于君 一句 则从道德 上将孝 忠明确区分 但是 唐明皇作为一时之君主 要颁布 孝经 之正义以教训天下 所以 千方百计 地并举君臣与父子 等同忠和孝 因此 圣治章 采 古文孝经 经文而成 父子之道 天性也 君臣之义 也 由伦理而言 君臣与父子混同矣 广扬名章 又增一 故 字 使经文前面一句变成 君子之事亲 孝 故忠可移于君 由道德而言 孝与忠合一矣 明皇改经之后 天下皆以明皇御注即为 今文孝经 真 本 凡言今文孝经者 皆不能脱明皇定本之窠臼 于是 今文孝经 之古注泯 而新解兴 父子君臣 忠孝 皆并为一谈 四 其他改动 明皇御注 尚有数处改易经文 或以古文校今文 或臆改 最重要者有如下几条 1 天子章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 明皇注 刑 法也 君行博爱广敬之道 使人皆不慢恶其亲 则德教加被天下 当为四夷之所法 则也 经典释文 形于 下云 法也 字又作 刑 是 今文孝经 本有两种写法 一般作 形 有的 作 刑 校诸敦煌新出唐写本 孝经 白文抄本编号伯 3398 伯 3416C 斯 728 等写本 皆作 形 而编 号伯 2545 伯 3372 斯 1386 伯 3369 写本皆作 刑 郑玄 孝经注 抄本 编号伯 3428 文为 刑于四 海 郑注云 刑 见也 德教流行 见于四海 无所不通 可见明皇之前 今文孝经 形 刑 并 94 明皇改经与 孝经 学的转折 陈铁凡 孝经郑注校证 第 187 188 页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第 38 页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第 11 12 页 陆德明 经典释文 第 341 页 徐建平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 之 群经类孝经之属 第 1892 页 同上 第 1927 页 用 而注解则以郑注 见也 为正 而 古文孝经 则只用 刑 字 孔传 云 刑 法 可见明皇定 刑 于四海 是参用 古文孝经孔传 之 刑 字义 故择 今文孝经 之 刑 而弃 形 2 孝治章 治家者 不敢失于臣妾 而况于妻子乎 明皇注 理家 谓卿大夫 臣妾 家之贱者 妻子 家之贵者 新出土所有 今文孝经 抄本 郑玄 孝经注 抄本中 臣妾 下皆有 之心 二字 足见 之心 是唐 明皇所删 而林秀一整理刘炫 孝经述议 解释此句云 以诸侯爱士民 故大夫以下治一家者 身常谨 敬 尚不敢失意于微臣贱妾而不念之 而况于適妻贵子乎 细看文意 应有 之心 二字 而 古文孝 经 之 知不足斋丛书 本 足利本皆有 之心 可见古今文皆有 之心 二字 而唐玄宗臆删之 盖玄宗 以今文上明王言 不敢遗小国之臣 治国者言 不敢侮于鳏寡 故治家者应言 不敢失于臣妾 以资对 应 故删去 之心 这种删改 纯属臆改经文 3 圣治章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礼 明皇注 言尽爱敬之道 然后施教于人 违此则于德礼为悖也 新出土所有 今文孝经 抄本 郑玄 孝经注 抄本中 经文两处 他人 之下皆有 亲 字 此处无二 亲 字 唐玄宗删之无疑 而据刘炫 孝经述议 解此句为 若人君不自爱其己之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 为悖乱之德也 不自敬其己之亲而敬他人之谓之为悖乱之礼也 则刘炫本无二 亲 字 而 古文孝 经 之 知不足斋丛书 本 日藏足利本 司马光 古文孝经指解 皆无二 亲 字 是唐玄宗据 古文孝 经 以删 今文孝经 经文也 唐玄宗此处删改经文 表面上对经义理解没有多大影响 事实上改变了经文的深层含意 尤其是对 比郑注 便可以看得更加明显 此句经文 与 天子章 可以对看 天子章 云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 亲者不敢慢于人 郑注曰 爱其亲者 不敢恶于他人之亲 己慢人之亲 人亦慢己之亲 故君子不为 也 郑注将 人 释为 人之亲 虽属増字解经 然其据即在于 圣治章 此文 若非敦煌遗书出土 使 人知明皇据古文改今文 则郑注虽存 读者终难得其精义 郑注 天子章 意为爱己之亲 推爱以及他 人之亲 则人不止爱己 且爱及于己之亲 敬己之亲 推敬以及他人之亲 则人不止敬己 且敬及己之亲 人因爱己 敬己 进而爱己之亲 敬己之亲 这才是真正的 孝 在儒家思想中 爱 敬往外推 是从爱敬 己亲到爱敬他人之亲 譬如爱敬己之父母 直接推到爱敬他人之父母 而不会推到爱敬同龄人或者婴孩 因此 孟子 梁惠王上 不言 老吾老以及人 幼吾幼以及人 而必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而 孟子 尽心上 言 杀人之父 人亦杀其父 杀人之兄 人亦杀其兄 其理亦同 4 事君章 君子之事上也 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 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明皇注 上 谓君也 进见于君 则思尽忠节 君有过失 则思补益 将 行也 君有美善 则顺 而行之 匡 正也 救 止也 君有过恶 则正而止之 下以忠事上 上以义接下 君臣同德 故能 相亲 检敦煌新出 孝经 白文 郑玄 孝经注 故上下能相亲也 一句 基本都作 故上下治 能相亲 也 所以可以断定 治 字是明皇御注所删 然观刘炫 孝经述议 注释此句云 臣既爱君 君亦爱 臣 以是故上下能相亲也 是刘炫所见本无 治 字 而 古文孝经 之 知不足斋丛书 本 足利本 司马 05 中国哲学史 2012 年第 2 期 林秀一 孝经述议复原 関 研究 第 228 页 唐明皇注 邢昺疏 孝经注疏 第 34 页 林秀一 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