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从.doc_第1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从.doc_第2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从.doc_第3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从.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3)、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4)、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三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到底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课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段落,如对百草园生活的描述、过渡段的安排等,可选择相应的语句让学生揣摩和思考。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百草园乐园景物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课前准备,体现出互联网搜索在课堂中的作用) 四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鲁迅先生写的社戏,在那里我们结识了一群可爱的农家少年朋友;感受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无私;更体会到儿童对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童年的另一番天地。二、整体感知(百度搜索先听录音),然后指定学生朗读全文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或用配乐磁带),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如换成学生自读,效果较难保证)。(一)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a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标题的“从到”点明了文章所写的两个地方;因此,很显然,全文整体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的百度课件 原文地址:b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c 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d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e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二)详学“百草园”部分。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我的乐园百草园;童年的乐园;童年趣事;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 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提供几种景物图片百度搜索)/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4%D3%B0%D9%B2%DD%D4%B0%B5%BD%C8%FD%CE%B6%CA%E9%CE%DD%CD%BC%C6%AC&in=29919&cl=2&lm=-1&st=&pn=98&rn=1&di=60892121910&ln=1955&fr=&fm=&fmq=133093451561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98&-1&di60892121910&objURLhttp%3A%2F%2F%2Fimages%2Farticle%2F00%2F00%2F08%2FE2.jpg&fromURLhttp%3A%2F%2F%2F%3F295%2Fviewspace-3006&W596&H517&T10041&S198&TPjpg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9%A3%DD%D8&in=13781&cl=2&lm=-1&st=&pn=22&rn=1&di=21768993720&ln=1996&fr=ala0&fm=ala0&fmq=133093565537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22&-1&di21768993720&objURLhttp%3A%2F%2F%2F0%2F00%2F87%2F76%2F877628_505770.jpg&fromURLhttp%3A%2F%2F%2Fsystem%2F2009%2F05%2F19%2F101220650.shtml&W300&H225&T6227&S120&TPjpg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B%C6%B7%E4&in=30755&cl=2&lm=-1&st=-1&pn=19&rn=1&di=5431981050&ln=1998&fr=&fm=ala0&fmq=1330936019738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9&-1&di5431981050&objURLhttp%3A%2F%2F%2F2008-01-08%2F200818194035_2.jpg&fromURLhttp%3A%2F%2F%2Fshow%2F1%2F41%2F8b535ab5e1a58cdc.html&W1024&H1011&T6618&S162&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fupenzi&in=7305&cl=2&lm=-1&st=-1&pn=4&rn=1&di=99392963491&ln=1994&fr=ala0&fm=ala0&fmq=1330936340535_R&ic=0&s=0&se=1&sme=0&tab=&widthshou=&height=&face=0&is=&istype=2#pn4&-1&di99392963491&objURLhttp%3A%2F%2F%2Fcysc%2Fsp%2Fysnn%2F200807%2F03%2FW020080703515733626993.jpg&fromURLhttp%3A%2F%2F%2Fcysc%2Fsp%2Fysnn%2F200807%2F03%2Ft20080703_16043398.shtml%3Ffrom%3D814&W450&H300&T7732&S26&TPjpg 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3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生动形象,历历在目?(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44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5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 (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或讲述童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6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7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8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9 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动手演示捕鸟过程。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10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动手演示捕鸟过程。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11 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动手演示捕鸟过程。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htm第二课时?(三)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百度搜索)三味书屋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sanweishuwu&in=22738&cl=2&lm=-1&st=-1&pn=6&rn=1&di=80532486301&ln=2000&fr=ala0&fm=ala0&fmq=1330937463269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6&-1&di80532486301&objURLhttp%3A%2F%2F%2Fuploads%2Fallimg%2F100330%2F1609433621-0.jpg&fromURLhttp%3A%2F%2F%2Flist%2Fjingdian-171 5.html&W474&H700&T8232&S72&TPjpg1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过渡段) “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2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3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百度搜索)寿镜吾图片/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D9%BE%B5%CE%E1&in=11757&cl=2&lm=-1&st=-1&pn=114&rn=1&di=81278771115&ln=706&fr=&fm=index&fmq=1330937933425_R&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14&-1&di81278771115&objURLhttp%3A%2F%2F%2FUpLoadFile%2FImageStore%2FArticleImages%2F48b9fd8b-7309-4c66-b6c1-991b24e99b3a.jpg&fromURL http%3A%2F%2F%2Farticle%2Fdetail%2F42635.html&W400&H548&T11598&S26&TPjpg(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若有条件,可适当化装:长衫、眼镜、胡须)4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5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五 梳理总结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六、课后延伸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