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第二节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二、“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精神品格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1、历史学与哲学第一,哲学往往向史学提供观点和方法上的启发,史学往往向哲学提供经验和事实上的依据。第二,哲学和史学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和制约;每一时代的哲学和史学都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所以它们具有同源的关系。 2、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1)史学与文学第一,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第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面貌。 第三,在具体材料的运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学作品以充实、丰富历史著作的内容。 第四,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对于史书可以补缺、订谬或佐证。 第五,还有一些优秀的诗文,是由于得到史书的记载才流传下来或有更广泛的传播。而有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则由于文学作品用作题材而为广大人民所熟知。(2)史学与考古学(3)史学与民族学(4)史学与地理学 3、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1)史学和天文学(2)史学与地质学(3)史学与古人类学第三节 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都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方法。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学的入门必修课。第四节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一、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1、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兰克学派)第一,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过程。第二,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律可循的。2、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年鉴学派)第一,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某些结构,它们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第二,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3、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第一,既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第二,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只看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尤其否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承认历史有规律可循,但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既肯定人本主义本体论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肯定科学主义本体论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二、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认识论。研究者持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但是,历史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和认识论之间,并不仅仅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历史学家在研究实践中有时可能采纳与自己的本体论不一致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而且由此作出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反过来引起自己原来持有的史学本体论的改变。思考题:1.历史学具有哪些社会价值?2.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3.简述史学本体论与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关系。4.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有哪些特点?5.科学主义史学本体论有哪些特点?6.马克思主义史学本体论有哪些特点?7.史学的本体论与哲学的本体论有何区别与联系?第一章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一、中国古代史学(一)战国秦汉时期1.记事史、记言史,系统的编年史等都有很大的进步。2.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观 。3.史实的考证也受到了重视 。4.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修史者众,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例都比以往多。2.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在学术领域内逐渐取得仅次于经学的重要地位。3.反映士族门阀制度影响的谱碟之学和人物传记十分盛行。4.各民族史学的蓬勃发展。(三)唐宋元时期1.注重通变。2.通史著作空前流行,人物传记被冷落,典章制度史则受到了高度重视。3.在撰修史书的数量上、史书种类和体例上,在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考证上,在历史研究内容的拓宽和史学思想的深化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四)明清时期1.明清时期,由于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封建专制制度更加强化,迫使一部分史学家向注重文献整理和考据的方向发展。2.伴随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吹起了一股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宋明理学和各种陈腐历史观念、提倡经世致用史学的清新之风。 纵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知,天命-神学史观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封建王朝正统思想是史学评论的基本标准,臧否人物的纪传体正史是占主导地位的史书体例。二、西方古代、中世纪史学(一)古希腊史学1.希腊神话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草创了历史叙述体。历史(希波战争史)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他注重利用原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历史叙述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二)古罗马史学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 ;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四)中世纪史学基督教史学1.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出自上帝的安排,是上帝通过若干必要的历史阶段而最终救赎人类的一个必然的、进步的过程。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自于上帝的旨意,并通过“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斗争及“世俗之城”内部的斗争来实现。奥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古代史学所缺乏的历史目的论思想,包含了一些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2.攸西比乌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他的编年史把他所知世界各国的历史分为“神圣的”历史和“世俗的”历史,按统一的编年结构加以记叙,开了基督教会写史的传统。第二节 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一、中国近代史学1.严复:在翻译和介绍近代西方进化史观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2.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他倡导史学革命,建立新史学。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等。3.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把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与原则贯彻到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实践中的第一人。中国古代史采用了新的史书体例章节体。4.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并运用此方法对中国古史、特别是殷周史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5.章太炎:重视历史的现实作用,认为欲“寻求政术”,必须“历览前史”;他用历史进化论分析考察了上古历史,在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馗书 史学略说 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近代史学的特征;第一,反对天命、循环史观,反对封建制度及其纲常伦理,提倡人性、理性史观,宣扬历史进化论。第二,反对把历史撰述归结为给统治上层立传续谱,主张写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历史、社会的历史。 第三,在史书编纂体裁上,便于综述和论证的章节体,代替了古代史书盛行的编年、纪传等体裁,成为史书撰述的主要体裁。 二、西方近代史学1.人文主义史学政治修辞学派:主张历史应主要研究人们以往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以便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政治服务。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博学学派:他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重建过去,如实写史。 瓦拉 论君士坦丁的赠礼 2.理性主义史学:提倡理性主义史观,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把揭示人类理性的发展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主张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提倡反映整个人类的活动,写广义的社会文化史;提出了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伏尔泰、孟德斯鸠。 3.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其思想核心是历史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有机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研究社会现象应追溯其起源,进行历史的分析;对历史现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加以研究,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梯也里、梯也尔、迷涅、基佐。 4. 客观主义史学:以兰克学派为代表。宣扬“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唯心史观;主张根据原始资料写史,重视史料搜集、整理与考证;主张史家治史要坚持客观主义,不偏不倚,提出“如实直书”。兰克。5.实证主义史学:其突出特点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提出以探索历史规律作为史学的主要任务 ;主张史学自立 ;主张史学应研究常规现象,经过综合分析以发现规律。为此,他们把整个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博克尔、法国的泰恩和德国的朗普雷希特等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当代史学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845-1846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1.梅林: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他的主要史学著作有 莱辛传奇 论历史唯物主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史 中世纪以来的德国史等。梅林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把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历史的指南,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了大量开拓性的成果。 2.拉法格: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在当时颇有声望。代表作为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 马克思的历史方法 法国的阶级斗争 1876 一1896 年的法国社会主义 法国上地所有制的变化等。3.拉布里奥拉: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学 家。他撰写了唯物史观概论 历史哲学问题 等大量阐述唯物史观的理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及研究具体历史问题的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介绍给意大利学术界,开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先河。4.普列汉诺夫:是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家。他深入考察了唯物史观同以往各种资产阶级历史观的思想联系和原则区别,考察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史,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代表作为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论唯物主义历史观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等。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和发展1.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 。他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 史学思想史讲义 史学要论 等论著,介绍和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以往的历史观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评析。他的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等论著,开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先河。2.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杰出代表 。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在众多的领域中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 吕振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也获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史诸问题 等著作,在学术上都有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名著。翦伯赞对于中国古代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范文澜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侯外庐对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建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当代西方史学年鉴学派:反对传统史学迷信史实和史料的倾向;反对把历史研究局限在狭隘的政治史范围内,提倡“总体史学”,主张研究历史的全面;反对以政治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史学,提倡写普通人的历史,提倡“从下往上看”的历史;反对传统史学局限于叙述历史事件,主张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费弗尔、布洛克、布罗代尔。思考与练习:一、分析题:1.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2.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观都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3.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只能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导历史学成为科学?二、名词解释:人本主义史学 理性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 客观主义史学 实证主义史学 年鉴学派 第二章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第一节 偏颇、诘难和困惑一、对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偏颇理解及出现的困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二、对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诘难波普尔的“五段论”:人类历史的行程受到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2.我们不可能用理性的或科学的方法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未来发展。3.因此我们不可能预见人类历史的进程。4.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否定建立像理论物理学那样的历史的社会科学的可能性,不可能有一种为历史预见提供依据的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5.因此历史决定论已走向崩溃。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唯物史观所说的历史发展规律是指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它所说的“存在”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产力指的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关系、结构、体制和制度,都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改变、发展而相应地改变和发展。 第二节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一、唯物史观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被忽视的原因分析1、马恩生前没有发表过专门从原理的逻辑体系上阐述唯物史观的专著。2、在唯物史观创立时及以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的主要任务都是夺取政权和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3、持唯心史观的论敌们长期以来总是在社会历史中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关系方面进行纠缠和攻击,促使唯物史观的捍卫者们也就主要从这个方面进行回击。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与唯心史观中的“抽象的人”的区别1、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2、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3、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思考题:1、试分析对唯物史观理解和阐述上的各种失误及其原因。2、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与唯心史观中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有哪些?第三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一节 什么是规律 经验规律:(经验归纳性规律)科学规律:(因果必然性规律)都是观察者根据现象的类似性、重复性或反复出现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归纳,其中没有“因果链条”。 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不含任何“因果链条”的经验规律归纳性的经验规律 作为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只有能够把一切“特例”和“变异形态”纳入自己的解释范围之内的规律,才称得上普遍规律,而这种普遍规律只能是因果必然性规律。M,C (表示“任何物质实体M,由于自身内在特性C决定”)C1,C2,Cn(表示“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 (表示“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 E1,E2,En(表示“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第二节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 任何人类社会(M),其历史发展进程取决于劳动者物质生产能力的发展水平(C)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产品 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产品极少,很少交换(C1) 很多,需要大量交换(C2),(Cn)以人的依附关系为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特征的社会(E1)为特征的社会(E2), (n) 进一步推演: 任何人类社会(),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产品极少,很少交换()由此决定,它必然是一个以人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的社会中古时代的中国劳动者中古时代的西欧劳动者在中国特有的条件下生在西欧特有的条件下生产的剩余产品极少,很产的剩余产品极少,很少交换(C1)少交换( C2), (Cn)中国型的封建社会(E1)拉丁日耳曼型的封建社会(E2), (n) 再进一步推演:一切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人(),现实生活决定他必然崇奉等级制的价值观()朱熹生活在中国托马斯阿奎那生活在封建社会(C1)拉丁日耳曼封建社会( C2), (Cn)崇奉三纲五常的崇奉神权等级价值观(E1)价值观(E2), (n) 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思考题:1、什么叫规律?2、如何认识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的“三阶段说”或“四阶段说”?第四章 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第一节 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一、决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限定性的条件1、人们虽然能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却不能自主选择创造历史的既定条件。2、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都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3、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的活动领域求得生存。 二、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一方面,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他们的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那些界限。三、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所以,撇开高尚的动机,现在的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也要求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社会形态或历史阶段是可以跨越的,但跨越是有条件的。是否能够跨越,取决于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就能够跨越;否则就不可能跨越。其中的主观条件,就是参与历史进程的人们的主体能动性的状况,主要就是处在不同经济地位上的各个阶层、阶级参与变革现实的实际力量的较量。 第二节 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但他们摒弃“二律背反”式的“互相创造”论,强调归根到底“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是能动的一方,自然界是受动的一方。 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强度成反比。 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广度成正比。 唯物史观十分重视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但它不是像地理环境决定论那样,认定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政治制度、国民性格、甚至决定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唯物史观重视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气候、土壤、动植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等,是构成生产力的物质要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方式。 不同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遇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是导致各民族历史进程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但各个民族都要在既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逐渐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能力,使自己从客观限定性中获得自由的程度不断增长。这是共同的、必然的规律。 第三节 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由于任何一个历史进程在推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消长总是瞬息万变,而且难以预料,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人物和事态的出现,往往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必然和偶然、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规律与其具体展现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本体论上说,必然性与偶然性这对范畴,同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性与个别性(或共性与个性)这两对范畴的含义是相近的。但是,在哲学用语中,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范畴还具有认识论的含义。认识论意义上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虽然是同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有联系的,但这个必然性与偶然性或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之间的界限,却是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发展而变动的: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不可预见的或不可控制的偶然性领域就相应地缩小。本体论意义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与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却没有联系:因为类的共性和个体的个性,无论你是否认识或预见到它们,它们都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思考与练习:1.如何理解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2.如何认识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3.唯物史观是如何认识偶然性和必然性间的关系的?第五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一、 “最后动力”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最后动力”,就是“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而在这两个因素中,生产力又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生产力是生产者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的结合,即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和它引起的经济交往方式的发展,构成历史过程中的“经济运动”。 二、直接动力动力最后动力(原动力)直接动力(杠杆、助产婆) 阶级斗争与经济运动的关系,就是“直接动力”与“最后动力”的关系。有助于促使经济运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其他力量或因素,包括法律、科学、哲学、教育等,也都可能成为促进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或杠杆。不过,所有这些直接动力或杠杆,包括政治权力和阶级斗争在内,同作为“最后动力”的经济运动相比较而言,经济运动总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 三、合力 第一,虽说是由各个阶级的各个意志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而成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但这个总的平均数并不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的意志或力量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第二,合力还可以理解为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第三,来自社会各阶级和各领域的合力如何形成以及形成什么样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运动决定的。 总之,在整个社会历史运动中,经济运动是“最后的动力”;顺应经济运动方向的力量和与经济运动方向背道而驰的力量之间的政治斗争或阶级斗争,是在“最后动力”驱动之下发生反作用的“直接动力”或“杠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许多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领域的直接动力或杠杆;最后,所有这些动力在经济运动这个原动力驱动下,形成一个总的合力,促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历史事变和历史过程。第二节 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一、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最后动力 “当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的疯狂争斗的喧叫充塞着中世纪的时候,被压迫阶级的静悄悄的劳动却在破坏着整个西欧的封建制度,创造着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条件。” 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产生1、手工业从农业和农村中的分离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兴起。 2、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破坏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和农奴制度。3、新兴阶级对财富的追求,对黄金的渴望。4、在商品货币经济冲击之下,封建主阶级日益没落。 5、在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的形势下,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趋势加强了。二、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直接动力 1、法律的变革对于促进封建制度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2、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引发了国家兵制的变化。3、在14世纪,火药和大炮使用方法传到欧洲,也起了革命性作用。 4、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对于促进封建制度的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5、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在15世纪下半叶就保证了对封建制度的胜利。三、恩格斯对“最后动力”和“合力”的强调1、恩格斯把市民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视为促使西欧封建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一个主要的直接动力。2、在分析市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发展过程时,恩格斯充分肯定了作为为市民阶级同盟者的封建王权所起的促进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作用,特别是在消除封建割据、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3、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发明在促进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法律、兵制、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变革对于促进封建制度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4、恩格斯十分强调“所有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强调“这些原因朝同一方向日益加快的相互影响”。 第三节 怎样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一、“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部分质变的标志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二、中国封建社会部分质变的最后动力 促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对农民的奴役形式发生变革的“最后动力”仍然是经济运动,是基于劳动者自主活动能力提高而促成的生产力的发展。三、打破依附的直接动力1.土地私有化倾向的发展,是促成封建土地国有制难于照旧维持下去的重要因素。2在经济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豪绅大地产主阶层日益腐朽和衰落,是促成私家隐户奴役制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辅助因素。3形形色色的大地产主对封建国有土地和国家编户的不断侵噬,也是促使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国家编户奴役制崩溃的辅助因素之一。 4封建政权采取的措施,主观上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但有些措施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编户奴役制和私家隐户奴役制的崩溃。 5儒家民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在促进封建社会变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6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对于促进这两种奴役制度的崩溃起到了摧枯拉朽的直接动力的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渐进的变革,也是在“最后动力”的驱动之下,在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促进之下,最后,也是在多种力量、意志和因素的“合力”的作用之下,得以实现的。思考与练习:1.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2.试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替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来论证“最后动力”、 “直接动力”和“合力”间的关系。3.试从中国封建社会发生部分质变的历史进程来论证“最后的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间关系。 第六章 历史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不同的研究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科学研究的任务 一切基础科学的研究任务都可以归结为“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种。二、解释事实的方法1、用统计、归纳性的经验规律解释。2、用因果必然性规律解释。3、用常理解释。 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是两种不同的任务,由此决定历史研究需要使用两类不同的方法,即确定事实的方法和解释事实的方法。确定事实的方法是一些技术性的方法,而解释事实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些解释历史事实的指导原则,或叫做指导性方法。这两类方法必须各尽其用,不能互相取代。 第二节 技术性方法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含义和运用实例1.归纳法: 归纳法是由众多的个别事实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其基本形式是: S1是PS2是PSn是P因此,所有S都是P 2.演绎法:演绎法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判断的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如果P,则Q非Q,所以非P二、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和联系1、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推知“一般”,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推知“个别”。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大于”前提的范围,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则“小于”前提的范围。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只有或然性的联系,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却具有必然的联系。2、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联系演绎推理必须有一个“全称”判断作为前提,但“全称”判断要通过归纳法去获得;运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若不经过演绎法验证为真,也始终不是安全可靠的。因此,演绎离不开归纳,归纳也离不开演绎,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第三节 导向性方法一、人本主义史学的导向性方法二、科学主义史学的导向性方法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导向性方法第四节 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 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1.导向性方法是由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即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而技术性方法虽然在实际运用中总是与某种由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导向性方法联系在一起运用,但它本身作为纯技术性方法并不与任何特定的社会历史观即史学本体论相联系。2.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二、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联系1.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而科学研究主要就是做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这样两件事,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方法缺一不可。2.技术性方法从推理的形式和技巧上有助于保证推理的严密性和首尾一贯性,但不能保证推理的结论的正确性。要使演绎推理能够推导出绝无例外地有效的必然性结论,就必须给它提供一个绝无例外地有效的必然性的全称前提。而单纯运用归纳逻辑不可能获得那样的前提,只能在科学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指引下,运用科学的导向性方法才能获得。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导向性方法?什么是技术性方 法?2.简述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与联系。3.简述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史学概论第七章第一节 什么是史料 一、史料的概念一、史料的概念 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二、史料的种类1、文献资料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文献通考经类: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叫经。汉以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典籍。尚书 左传周礼 仪礼易经诗经论语 孟子孝经 大学中庸史类: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史类 正史类二十五史编年类资治通鉴纪事本末类明事纪事本末杂史类国语、战国策地理类读史方舆纪要政书类通典子类: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的著作。集类: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类书:是指把当代和以前各门类或一门类的资料辑录在一起,便于人们查找的工具书。先秦:吕氏春秋魏:皇览唐:艺文类聚宋: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档案:我国从商代开始,就逐步建立了档案制度。周:天府汉:兰台唐:国史馆宋元:架阁库明:皇史宬清:内阁大库地方志全国性的方志地区性的方志专门的方志金石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的著述人类化石石器陶器金属器印和封泥遗址2、实物史料 第二节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史料的搜集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1)字典、词典类。(2)目录、索引类。(3)类书。2、分类搜集法。 3、追踪搜寻法。 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 5、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 二、史料的整理 1、 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 2、 按时间先后的整理。 第三节 史料的鉴别 一、 史料鉴别的必要性1、记录时产生的讹误 2、流传中产生的讹误(1)错字。 (2)衍字。 (3)倒字。 (4)脱字。 (5)并字。3、有意作伪(1)托古。 (2)争胜。 (3)掩饰。 (4)邀赏。(5)诬善。 二、 史书的辨伪(1)当我们拿起一本古书的时候,首先应该检查在史书的目录上或私家的著述中,是否有这本书的名字。 (2)考察著者有无其人。 (3)考察书的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 (4)从著作所记的人物来考察。 (5)从著作所记的事实来考察。 (6)从著作所记的人、地、物的名称来考察。 (7)从著作的思想内容来考察。 (8)从著作所引用的材料来考察。 (9)从语言文字及文体上考察。 三、史料的校勘 1、对校法。 2、本校法。 3、他校法。(1)本书引用他书之文,用他书的原文来校。(2)他书引用本书之文,用他书与本书相校。(3)本书文句与他书互见的,可以互相校勘。(4)用内容相关的古籍校。(5)用出土的文字资料校。 4、理校法。 四、史事的考证 1、求源法。 2、反证法。 3、旁证法。 4、理证法 。分析题1.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种类有哪些?2.试论论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和校勘的主要方法。3.为什么会出现伪的史事?怎样考证史事的真伪?第八章 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一节 史著的内容和形式一、史著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史著的内容是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它既有史学家所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有史学家对史事的议论。史著的形式是指史学家以一定的体裁、结构和语言把研究成果反映出来。二、史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2、内容决定形式。3、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甚至有时会对史著内容的表达起消极的限制作用。三、史著编纂形式的演变1、由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发展,需要反映的历史内容发生变化。2、各种不同形式的史学著作互相影响、博取众家之长也会产生一种新的编纂形式。3、新的史著形式的产生,往往是总结旧形式成败得失的产物。4、新形式的产生和各种文化条件的进步也有关系。第二节 史学著作的体裁一、中国史著体裁的分类1、编年体:以时间为主要线索组织史料,叙述史事。2、纪传体:以记人为主,辅以志、表等方式,分门别类表现历史内容。3、纪事本末体:以叙述史事全过程为主。4、章节体:综合以上三体之长,大体按时间顺序综合叙述史事。二、中国史著的主要体裁(一)编年体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历史内容逐年逐月逐日地编排、叙述的一种史书体裁。优点:史事发生的时间明确,以年月为经,以史事为纬,能顾及同时发生的各个史事,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缺点:将一件史事或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散于几年、几十年的记载中,结果是“年不一事,事不一年”,“一事而隔数卷,首尾难稽。”这种体裁主要适用于记载军国大事和统治者的活动,不适于记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史事。(二)纪传体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中心是人物传记。优点:这种体裁,并编年、记事、记言、分国诸体于一书,别而裁之,融而化之,使其相互为用,彼此衔接,以各家之长,济各家之短。缺点:纵向的综合概况力较差,难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史的进程和史实被分割于各个人物的传记之中,结果“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三)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体裁。将某一时段的历史内容分为若干大事,每事一篇,篇与篇之间按时间顺序编排,每叙一事必求首尾完整,详其始末。优点:每事各详其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四)章节体以章节为顺序来编排内容、叙述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全书以卷、章、节等层次编排,全书之首冠以绪言或导论,书末附以跋、表、附录、参考文献目录、注释等内容。具有叙事首尾一贯,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的特点。既能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因事立题,分别别类地进行叙述,又注意综合通贯,横向联系,揭示历史事实间的相互关系,而且用章节体史书作教科书,能按照讲授课时的要求,讲授对象的深浅程度灵活编排内容,做到篇幅适宜,脉络清晰,简明扼要,便于学习。第三节 历史事实的表述一、时间因素的表述1、提供所叙述历史事实的时代背景。2、是我们组织历史材料,揭示历史发展过程内在联系的主要线索。二、地理因素的表述地理环境的运用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宏观上讲,地理环境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条件之一,在叙述历史过程之前,应该对历史活动发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总的概括的叙述;从微观上讲,每一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瓶车保险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五年级考试数学题及答案
- 电焊工职业健康知识培训课件
- 高温防护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Ethyl-ss-ketobutiryl-SCoA-2-Ethyl-ss-ketobutiryl-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新解读《GB-T 25122.1-2018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用电力变流器 第1部分:特性和试验方法》
- 会考物理考试题及答案
- 电焊学徒基础知识培训总结
- 保定动力技校考试题目及答案
- 蚌埠四中近期考试试卷及答案
- 北京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工艺联锁(报警)管理制度
- GB∕T 9286-2021 色漆和清漆 划格试验
- DB35∕T 1844-2019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 720全景照片制作方案及发布流程
- 工作责任心主题培训ppt课件(PPT 26页)
- 除尘器基础知识培训资料(54页)ppt课件
- 完整解读新版《英语》新课标2022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课件
- 《国际商务(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 学术学位授权点学位授予基本标准编写指引
-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