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源于绵山.doc_第1页
粽子源于绵山.doc_第2页
粽子源于绵山.doc_第3页
粽子源于绵山.doc_第4页
粽子源于绵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山是粽子最早的发源地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绵山,作为山西的历史文化名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诸多历史。笔者在学习研究绵山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根据已经发现的资料,证明她不仅是寒食清明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粽子最早的发源地。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以求教于方家。说到粽子起源,必然要联系到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流行最主要的说法是源于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形成的纪念性节日。除此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另外还有起源于三代夏至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说等等。但是由于国人的爱国情节和英雄情节使然,源于屈原的说法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和认同倾向。这个说法最早被南北朝时梁朝吴均收在其续齐谐记中,后经唐代沈亚之改编在屈原外传中。但是,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是从上古台骀治汾时发明的。至今大概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比屈原说早了两三千年。台殆,上左五帝之一帝喾时人,时为治水的官吏。其事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平公问疾中,文日:“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受其祀。今晋主汾川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洮之神也。”由此可见,台骀是先于共工孔王、鲧禹父子之前治水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历史伟人,可谓:“华夏治水第一人”。由于台骀治水的功绩主要在山西汾河水系,是名副其实的“开发山西第一人”。 台骀自从被春秋政治家子产封为汾川之神后,历代屡有嘉封,晋代天福年间被封为昌宁公,宋代封为灵感元应公。为纪念其治理水患造福百姓之恩,三晋汾河沿岸的百姓建了许多台骀神庙,据明代成化版山西通志.卷三五祠庙记载,山西境内从汾河源头宁武到晋南的台骀神庙就有六处,其中绵山所属的的汾州城东三里的台骀神庙,为唐贞元九年建,碑文由曾在绵山静林书院修学起立学堂的宰相令狐楚所撰。据山西历史学家考证,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从太原一路导水至灵石被山头所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吃住都在山上,挖山疏道,日夜不止。但是开山百姓的饮食来源难以解决,绵山一带汾河两岸的百姓为了保障将食物按时送到工地,以保障开山百姓的体力,就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筒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治水的人们,这就是粽子的原形和肇始。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这种食品就传到了整个汉民族。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的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春秋时期,因晋国大夫介之推偕母隐居绵山被焚,形成寒食节后,由于粽子既可用来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自然成为寒食节的重要食品。正如山西民俗学家日聂元龙所说:“汉代末期,山西寒食节的风俗异军突起,影响广远。民间百姓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以芦苇叶包裹黍米煮熟,于寒食期间食用。山西民间用凉冽的井水浸泡粽子,既能长时间保存,又能增加其色、香、味特色。山西晋中一带还创制了一种类似粽子的凉糕,在笼屉上铺垫一层芦叶,上面铺一层黍米,蒸熟后待凉了切成菱形块状食用,与吃粽子的味道同样可口”。还有民俗学家认为,端午祭先祖,食粽子,本来就是源于祭介子推。这种说法源于东汉蔡邕琴操,其文曰:“晋文公与介子绥(介子推)俱遁,子绥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咎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警而悟,终不肯出,乃燔山求之,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这样,当地百姓就用早已流传的粽子祭奠介子推,并在禁烟期间把粽子作为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考证历史文献和历史传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绵山是粽子最早的发源地,而且时间比屈原说早的多。这一论断,不仅有文献确认,而且还有地域特征予以佐证。关于“粽”字,最早见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粽”本作“糭”。说文新附.米部:“糭,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糭,角黍也,或作粽。”就是说糭,名叫角黍,有的也叫粽。角黍之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五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谓之角黍。”角黎之称谓,顾名思义,角为形状,黍为食物。黍者,辞海称:黍,植物名,稷,稷子,今称糜、糜子。糯者古称糜,今称黍子、黏黍子、黄粟。耐旱类一年生草木植物,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旱脊丘陵地带。从古到今在山西干旱地区,黍是普遍种植的粮食植物。由于山西缺少糯米,包粽子时以黏糜子作主料在山西特别是晋中一带更是普遍流行。所以说,发源于绵山一带的黍米粽子远远早于发源于南方的糯米粽子。这种观点早在明代就被大医学家李时珍所确认,本草纲目.谷部:“糉、俗作粽。古人以孤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粽。近世多用糯米也。”由此足以说明,粽子的本名为角黍,其发源于绵山,远远早于发源于南方的用竹筒装糯米的“筒粽”。由于粽子是最早源于绵山纪念介子推的寒食祭品和食品,后来演变为端午节的祭品和食品。但在全国的岁时民俗中,从绵山流传的寒食节把粽子作为祭品和食品的地区依然不少。直到近代在江、浙一带,这种民俗依然十分流行。现将有关记载摘录如下:江苏省苏州地区:清光绪周庄镇记:三月,“清明”,插柳扫墓,食粽子,踏青。”清道光昆新两县志:三月,“清明”,前两日为寒食,新丧未愈年者,设箬叶粽(又名长粽)及青团子(捣嫩叶汁,入粉令青)以祭,新葬者亦然。浙江省嘉兴地区:清光绪归安县志:三月,“清明”前后日食粽子,又名角黍,又食螺,谓之“挑青”,晚则以其壳撒于屋上,谓之“赶白虎”。清光绪菱湖镇志:三月,“清明”,其日,农夫浸谷种,晚则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食粽子,名曰角黍,取寒食之义。清同治南浔镇志:三月,“清明”祀先,扫墓插柳。食粽子,名曰角黍,取寒食之义。士女野步,谓之踏青。明嘉庆武康县志:三月,“清明”,前一日插柳。是日,具角黍、牲醴,祭墓。浙江省湖州地区:清乾隆湖州府志:三月,“清明”其日农夫浸种子,食粽子,名曰角黍,取寒食之义。又食螺,谓之挑青,云可明目。清同治,安吉县志:三月,“清明”,是日,家皆插柳于门,男女亦戴之。食用粽子,名曰角黍,取寒食之义。清嘉庆长兴县志:三月,“清明”,食粽子,名曰角黍,取寒食之义,又食螺,以其壳撒于屋上,谓之赶白虎。爆竹之声,略于初夜。广西柳州地区:民国凤山县志:三月“清明”扫墓,取枫叶渍糯米,以蕉叶包之,并具牲醴陈墓,少长咸集,祭毕聚饮墓前。在全国其它地区的一些民俗资料记载中,还有不少相关记述,就不一一整述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上述资料中,多处提出清明节祭食粽子“取寒食之义”,说明这一风俗是源于绵山寒食节的。综上所述,绵山是粽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