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 作 系 专 班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 文 目 接触网平面设计 襄渝线电气化提速工程 者 江韵 许凌 汪大伟 铁道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 业 电气化铁道技术 级 铁道供电G0611 指导者 宋奇吼 刘建新 潘必胜 评阅者 沈艳丽 戴丽君 徐百川 陈明中 宋奇吼 2009 年6 月 第 2 页 共 31 页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中 文 摘 要 接触网平面设计 摘要接触网设计中对整个车站的支柱的布置 锚段的走向和划分 支柱的选型 以及各类技术指标的校验都作了详细的分析 计算和验算 始终以工作的态度去 对待我在初步设计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不留下任何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 尽量 做到简洁 清楚 明白 由于是第一次做接触网的设计 各种数据的计算应该说 还问题不大 但是这困难的怎样把计算的数据体现到平面布置图中去 这是在设 计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往往会出现参数计算出来了 但是不知道怎么去用 经 过了前面一个多周的对整个设计的熟悉 对CAD软件的基本操作的了解 在后 来的几个周的时间里面 我的设计进度快了很多 对整个设计的过程有了一个清 晰的结构和框架 关键词 设计接触网计算条件验算 第 2 页 第 3 页 共 31 页 目次 1引言 1 2设计任务书 1 3计算条件的确定 3 4 跨距 锚段长度的确定 5 5 锚段走向的确定与划分 9 6 安装曲线的计算与绘制 10 7 设备选型和技术条件 16 8 软横跨的预制 18 9 主要工程数量表 19 10 设计中有关问题的说明 20 11结论 21 12 致谢 22 13 参考文献 23 第 3 页 第 1 页 共 31 页 引言 近年来 我国大面积 大幅度提高现有电气化铁道的运行速度 主要电气化 干线逐步达到 160 200kM h 2006 年 京沪高速电气化铁道开工建设 设计时 速 350 公里 将成为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 预计 2010 年建成 届时我国电气化 铁道总里程将达到 26000 公里 掌握高速电气化铁道核心技术 必将使我国由电 气化铁路大国迈入电气化铁路强国 做为电气化铁道系统中的核心技术接触网装 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量采用先进技术与新型设备 逐步实现监控自动化 远动化 运行管理智能化 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现代化 对广大接触网设计运行 维护人员在知识上 技能上提出更高要求 接触网在供电回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电气化铁道的运行可 靠性 因此必须使接触网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安全可靠的向电力机车供电 对于保证铁路运输畅通无阻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接触网运行的特点是在露天条 件下始终与电力机车受电弓相接触取流 工作条件恶劣且无备用设备 根据现场 设备故障统计 由于接触网故障对铁路行车造成的影响平均时间在 4 小时左右 分析个中原因 从当前现场设备的维护状况与工程施工水平讲 真正熟悉并掌握 高速铁路接触网设备具体结构 工作原理及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不多 这样 当 设备出现故障后 大大增加了系统平均修复时间 严重地影响了铁路运输生产 这也正是本专业从企业用人角度出发 适时地增加了接触网工程设计项目 本设计选择了上海轨道设计院所承担的一个实际设计项目 铁路襄渝线 电气化提速工程中的高兴车站做接触网平面设计 作为一个车站的完整的施工图 设计 最终成果直接用于现场施工 这样的设计要求对于毕业设计来说无疑是一 个很大的挑战 目前国内没有一本可以参考的较为系统的设计资料 学生设计具 有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达到设计目标 依托和上海铁路局 上海轨道设计院深度 的校企合作来组织教学 从设计目标设定 设计任务书设置 学习情景设置 引 进校外兼职教师 顶岗实习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等方面来进行 人才培养 达到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设计内容组织紧密结合岗位群的工作过程 突破原有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 以岗位项目教学为基准 实现 做中学 很好的培养了铁路接触网设备设计运 行高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 使学生能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接触网运行和 维护的技术要求 从而提升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 一 团队设计目标 本团队所进行的工程设计是铁道供电专业设备施工与维护必需的实践过程 只有通过工程设计才能真正掌握信号设备的整体结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 技术水平 结合现场实习 学校实验 通过设计实践为设备的维护及故障处理奠 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极力缩短就业过程岗位能力转换时间 为今后的工作和继续 学习作好准备 并对在校学习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综合运用 培养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 调查研究 独立思考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扩充有关工程 方面的知识 锻炼绘制接触网工程图纸的能力 以及专业阅图能力 并达到举一 反三的效果 同时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第 1 页 第 2 页 共 31 页 在设计过程中 充分运用接触网 Aotu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整个工程 设计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绘图及排版的能力 为将来岗位上竣工图的绘制及修改 准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 同时 在图纸输出过程中提高了图纸输出水平 为自身 的再就业提供了较大的机会 给现场技术人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一个车站的完整的施工图设计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为今后的岗位合作 工作准备经验 二 团队结构及成员分工 团队由本校的宋奇吼老师 负责论文总体指导 上海铁路局南京供电段刘 建新总工 负责指导跨距 锚段长度的确定 锚段走向的确定与划分部分的设计 以及上海轨道设计院潘必胜 负责指导软横跨的预制部分的设计 担当指导任务 由铁道供电 G0611 班的江韵 许凌 汪大伟同学等组成设计团队 团队详细分工和各成员协作互助情况如下 1 许凌负责跨距 锚段长度的确定 锚段走向的确定与划分 安装曲线的 计算与绘制部分设计 2 汪大伟负责软横跨的预制设计 3 江韵负责设备选型和技术条件 主要工程数量并使用接触网 CAD 完成施 工平面图 4 各人负责本人所负责部分毕业设计文字部分内容 整个设计最后的统稿 由江韵完成 第一章 设计任务书 1 1原始资料 1 高兴车站平面图 初步设计 一张 2 悬挂类型 车站正线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型悬挂 GJ 50 TCG 85 车站站线采用半补偿弹性链型悬挂 GJ 70 TCG 100 线采用 BT 供电方式 回流线与接触网同杆架设 回流线采用 TJ 70 铜绞线 3 气象条件 污秽区划分 1 气象条件 第 II 气象区 2 污秽区划分 轻污秽区 4 设计速度 120km h 5 地质条件 1 6t m 3 20 R 1 30 KPa 支柱基础采用挖方 6 其它参数的选择 1 接触线高度 导线最低高度 5600mm 导线在悬挂点处的高 度 6000mm 第 2 页 第 3 页 共 31 页 2 结构高度 h 14m lD 60m e 8 5m 3 本区为轻污秽区 并有少量程度的酸雨腐蚀 故一般地段绝 缘子泄露距离按 1000mm选用 站场内均采用瓷质绝缘子 区间棒式绝缘子采用瓷质绝缘子 悬式绝缘子采用防污型钢 型钢化玻璃绝缘子 吊弦 含吊丝 及软定位器后的拉线采 用不锈钢线制作 4 第二气象区气象资料为 tmax 40 c tmin 20 c tb 5 0C Vmax 30m s 有覆冰 b 10mm 最大风速时的大气温度为 10 c 安装接触线时的温度为 0 c 安装时的风速为10m s 5 支柱扰度 钢筋混凝土支柱为 j 0 02m 钢支柱 j 0 03m 6 拉出值 在直线区段一般取a 200mm 在曲线区段 R 1800m 时 a 150mm 1200m R 1800m时 a 250mm 180m R 1200m 时 a 400mm 7 接触线张力T 13kN 8 回流线的电压等级为1kV 在站台处回流线与地面的最小距 离为 6m 9 最大风偏移值取450mm 10由于该车站为四股道车站 软横跨采用双横力索 1 2设计内容 1 根据 设计任务书 所提供的站场或区间的初步设计平面图 复制站场 或区间的接触网平面图 2 根据 设计任务书 所提供的原始设计资料 选用设计气象条件 计算 各类计算负载 3 根据 设计任务书 所提供的原始设计资料和设计规范 确定悬挂的拉 出值和跨距大小 校验典型区段 如缓和曲线区段 道岔附带曲线上 接触线的 最大偏移值 初步确定支柱位置 4 确定锚段的走向和长度 校验某一典型锚段的张力差 绘制锚段张力曲 线 5 给出站场咽喉区布线放大图 6 选择和确定支柱 基础 腕臂 定位管 定位器 绝缘子 各类导线的 型号和参数 7 对所选设备 如支柱 基础 腕臂 悬挂线索进行机械稳定性和机械强 度校验 技术校验只选择一组进行 8 验算一组软横跨的支柱容量 9 预制一组软横跨 10 完成所给站场和区间的接触网平面图 11 写出设计主要原则 重大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及方案比选 1 3设计要求 接触网平面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接触网施工设计训练 是 第 3 页 第 4 页 共 31 页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要求学生应该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将 此作为自己的工作认真对待 高质量按时完成 做到 1 所提交图纸完整 基本满足接触网施工的要求 2 设计说明书的文字通顺 数据准确无误 3 图面整洁 不得有涂改 图中标注及字体使用宋体 4 线条清晰 粗细符合规范 曲线平滑 5 说明完整 准确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设计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掌握接触网设计流程 设计方法 设计规范 2 建立工程经济技术比的概念 掌握接触网工程概算资料的编制方法 3 能独立完成站场或区间的接触网平面设计图 第二章 计算条件的确定 2 1气象条件的确定 根据 设计任务书 第 1 组所给出的初始资料 高兴车站的气象条件是第 II 气象区 查表可得出以下的气候条件 tmax 40 C tmin 20 c tvmax 10 C v b 10 m s Vmax 30m s b 10mm 最高 计算气 温 tjs max 60 C 风速不均匀系数 0 75 风载体型系数 k 1 25 第二气象区 考虑覆冰 2 2计算负载的确定 线索参数 正线 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GJ 50 TCG 85 gc 11 71 10 3kN 7 6 10 3kN m dc 10mm gjm A 13mm B 13mm 站线 半补偿弹性链形悬挂GJ 50 TCG 100 gc 11 71 10 3kN m 8 9 10 3kN dc 10mm gj 3m A 12 3mm B 11 8mm 吊弦自重 gd 0 5 10 kN m 附加导线 回流导线 TJ 70 gf 5 96 10 3kN m df 10 5mm 计算过程 正线的情况 1 承力索和接触线各种风负载 第 4 页 第 5 页 共 31 页 2 31N pcb 0 615Kdv 2 0 615 1 25 10 20 102 m p 0 615aKdv 2 0 615 0 75 1 25 10 302 5 189N p cv v 0 615aKdv 2 0 615 0 75 1 25 13 30 2 6 746N m jvv m 2 承力索和接触线覆冰重量 a gbc b b d g 1000 h 3 14 0 9 10 10 1010 1000 5 65 2 Nm b bd g h 3 14 0 9 5 5 13 13 10 b gbj b22 1000 1000 2 2 54 3 N m 3 合成负载 无冰无风时合成负载 19 81N q0 gc gjgd 最大风时合成负载 22 m qv q0 pcv 19 81 2 5 1892 覆冰时的合成负载 20 48 N m qqg 22 bb 00 pcb 24 05N 站线的情况 m 承力索和接触线各种风负载 pcb 0 615Kdv 2 0 615 1 25 11 20 10 2 2 42Nm p 0 615aKdv 2 0 615 0 75 1 25 11 302 5 801N cvv m p a Kdv 2 2N jv 0 615 v 0 615 0 75 1 25 13 30 6 279m 承力索和接触线覆冰重量 gbc b b d g 1000 h 3 14 0 9 10 10 1110 1000 5 9 3 Nm b bd g h 11 8 3 14 0 9 55 12 81 10 gbj b 2 2 1000 1000 2 2 45Nm 3 合成负载 无冰无风时合成负载 15 55N q0 gc gjgd 最大风时合成负载 m 22 qv q0 pcv 15 55 2 5 8012 1 6 6 N m 第 5 页 第 6 页 共 31 页 同理 附加导线的负载计算如下 qf0 6 46 N m qfv 8 45 N m qv 10 64 N m 2 3拉出值与侧面限界的确定 根据 05 版 铁道电力牵引设计规范 规定 当受电弓的工作宽度为1250mm 时 在最大设计计算风速条件下拉出值不宜超过450mm 在直线区段一般取为 200 300mm 在曲线区段 接触网的拉出值可参考以下规定选取 R 1800m时 a 150mm 1200m R 1800m时 a 250mm 180 R 1200m时 a 400mm 支柱侧面限界任何时候都不得小于2440mm 机车行走线可降为2000mm 曲线 区段适当加宽 直线中间柱一般取为2500mm 软横跨支柱一般取为3000mm 在基本站台处取为5000mm 拉出值和侧面限界的具体取值参考 铁道电力牵引设计规范 以及 接触 网 第三章内容 第三章跨距 锚段长度的确定 3 1跨距的确定 跨距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在直线上 另外一种是在曲线上 风偏移值 确定出一个最大跨距 在布置支柱时跨距值应小于这个值 接触网支柱跨距 应根据悬挂类型 曲线半径 导线最大受风偏移值和运营 条件确定 在最大设计风速条件下 接触线距受电弓中心的最大水平偏移值 在 电力机车受电弓工作宽度为1250mm 不宜大于450mm 1 直线区段最大跨距的确定 等之字布置 由公式 Lmax 2 T j b b 2 2 a mP j jxjjxj N 在站线 其中 Tj选用13kN m 0 9 由前面计算得 pj在正线上为6 746m 上 为6 27 9 N m 取 bjx bjmax 450mm 0 45m j 30 mm 0 03m a 300mm 0 3m 解得 正线 站线 Lmax Lmax 78 1966m 81 052m 2 曲线区段最大跨距的确定 2T 公式为 Lmax 2j bjx j a mP j T j R 其中 Tj选用13kN m 0 9 pj在正线上为 6 746N 在站线上为6 279N 取 bjx bjmax 450mm 0 45m j 30mm 0 03m 页 mm 第 7 页 共 31 页 当R 1200m时 a 400mm 代入数据得 Lmax 综上得 66 55m 目前我国最大跨距用65m 因此在直线区段 正线或站线 最大跨距用65m 在曲线区段最大跨距应根据上述结果进行选取 3 2锚段长度的确定及张力差校验 正线 站线均采用双边补偿的形式 正线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形式 站 线 采用半补偿弹性链形悬挂形式 一般来说 站场上各股道长度就是其锚段的长度 现测量各线锚段长度如下 所示 正线 2L 62 6871 1657 5193 62 5556 1782 762m 站线 1 2L 30 1027 1748 6874 75 9539 17 2768 18 7865 1490 8091m 站线 3 2L 1456 5152 32 0115 1488 5267m 站线 4 2L 1104 6192 34 7636 1138 8828m 站线 5 2L 25 9852 192 0432 941 7848 90 592 59 7128 1310 115m 站线 6 2L 39 5768 45 946 345 1122 45 5388 41 4779 50 0105 606m 现验算正线的张力差 以校验中心锚结的位置 一 对于正线张力差校验如下 1 确定吊弦平均长度 2F2q l 2 C h x 0 h 3 0 i 3 8Tco 其中 Tco 0 8 Tc 0 8 15kN 12kNh 1 4m q0 1 964 10 2 不管在直线或R 1200m的曲线上 都取l 60m 把参数代入上式得 C x1 167m 2 确定极限温差 t t1 tmaxtd t max t max t min 2 22 5 C t 22 5 C t2 tmin td t min maxtmin 2 3 全补偿链形悬挂 0 4 计算 Tjd N t Tjd 2cx gj 9 79 6 6 C 26 其中 jc 17 11 5 10 5 5 10 正线半锚段示意图如下 第 7 页 5 Tjd的计算结果如下 L m R m 712 892 Tjw N 第 8 页 共 31 页 600 313 9 484 3 313 9 483 3 直线上 Tjw 0 2 曲线上 Tjw j T T 2Rd 0 5 L L l j jmax 3 jd 取d 1 5m 定位器长度 Tjw的计算结果如下 L m 600 R m 712 892 1 7 2 8 0 0 6 承力索的张力增量值 Tc N T c c t T cm 2Rd 0 5 L L l c t 其中 水平拉杆 d 取1 6m c 11 5 6 Tc的计算结果如下 10 0c t 22 5 L m R m 712 892 7 接触线的总张力为 TjE T T 600 473 764 6 0 0 T jdjw Ej 113GPa Sj 120mm2 jE 1 2 3 Tjd T jw E Sj t TjE的计算结果如下 L m R m 712 892 8 承力索张力差增量 T TcE 600 303 3 458 4 301 7 455 9 TcE 2 1 3 c T c c c c t Ec 1 85GPa Sc 93 27mm 2 TcE的计算结果如下 L m R m 第 8 页 600 712 892 第 9 页 共 31 页 458 5 727 5 0 0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得 TjE 301 7 458 4 303 3 456 8N 10 10KN 1000N TcE 727 5 456 5 269 N 10 15KN 1500N 故 对于正线 中心锚节设在中间892m处是合适的 但是平面设计图中892m 处左侧很近有软横跨 中心锚节应调整到892m所在跨距中心922m处 可验证 922m右侧的线路张力差是符合要求的 对于922m左侧的全直线部分 t Tjd 2cx L 922m Tjd 516 2N TjE 0 Tjd T jw TjE T T 428 4Nqb选最低温度为起始条件 与原来假设条件相符 Tc0值计算有效 4 计算并绘制有载承力索张力与温度关系曲线 利用状态方程 以最低温度为起始条件进行计算 令 0N t1 20C W1 W0 23 73m Z1 15000 0 514 10000 20140N 代入状态方程求解的结果见下表 Tcx kN 15 14 12 13 4 12 5 11 14 10 24 9 33 8 4 40 txo 20 C 绘制的有载承力索张力 温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第 12 页 第 13 页 共 31 页 计算覆冰及最大风时承力索的张力 校核起始条件 i 覆冰时 令t1 20 oC 1 0 23 73 W W N m Z 1 2014N tx 5 WxWb 24 05 15 55 0 51410000 9770 32 2 31 Nm Zx Tcb 5140 代入状态方程后求得 Tcb 14960N 未超出承力索最大张力 Tcmax 15000N ii 最大风速时 令t1 20 oC 1 0 23 73 W W N m Z1 2014N tt oC 0 51410000 N x v 20 WxWv16 615 55977024 78m Zx Tcv 5140代入状态方程后求得 Tcv 10580N 未超过承力索最大张 力 由以上校验过程可知 起始条件的确定是正确的 2 5 绘制各实际跨距中承力索弛度 温度曲线 Fx W l x i 8Zx Wx承力索在 时对应的换算负载 Zx承力索在 时对应的换算张力 lD 60m 55m 50m 45m 第 13 页 第 14 页 共 31 页 f Fx F 其中 q l 2 6 绘制各实际跨距中接触线的弛度 x 0 F 0 0 i T 8c0 F Fx 0 为待求状态承力索负载和接触线无弛度时承力索的负载 lD 60m 55m 50m 45m 7 计算无载承力索张力 温度安装曲线 根据状态方程式 计算无载承力索张力与温度曲线 令t1 25 oC 1 gq 15 55 N mT 9770Nt 25 o C gg 6 15 N m TT oco xxcxcw 第 14 页 Tcw 代入状态方程得 1211 kN 10 第 15 页 共 31 页 98765 tx oC 16 10 3411192840 t x o rm C 23 16 10 34112840 450 120 130 1420 1560 1730 1950 2590 311 500 1450 160 1750 1920 2140 240 320 384 550 1790 1940 2110 2330 2560 2910 3880 465 600 2130 230 2520 2770 3080 3460 4610 554 第 15 页 第 16 页 共 31 页 第六章设备选型与技术校验 6 1软横跨支柱的容量计算 选择 35 号主柱所在的软横跨作为计算对象 如图所示 选择l 45进行计算 暂选 G200支柱 13 一 求各悬挂点的负载 1 接触悬挂单位长度的自重负载 正线 q0 1 98 10 2kN m 站线 q0 1 55 10 2kN m 2 接触悬挂在一个跨距的自重负载 2 G1 l 1 98 10 45 0 89kN m 2 G2 l 1 55 10 45 0 7kN m G3 G4 G1 0 89 kN m G5 2G1 1 78kN m G6 G1 0 89kN m 3 计算各节点重量 各节点重量如下 Ja J5 1J 10 1 105 9 8 0 61kN 2 2 2 第 16 页 Jb J5 10 9 8 98 0 10kN Jc Jb 0 10 kN Jd 0 10kN 第 17 页 共 31 页 Je J6 20 9 8 196 0 20 kN Jf Ja 0 61kN 4 横向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自重 Pi ai ai 1 横向悬挂单位自重 2 横向承力索 LXGJ 80 上下不定位索 LXGJ 60 2 388 10 3 2 2 209 10 3 6 81 10 3kN m P10 35 3 27 22 10 3kN 所以1 P6 6 806 23 P2 6 806 10 5 5 34 03 10 3kN 5 各悬挂点自重 2 Q1 G1 Ja 0 89 0 61 0 027 1 527kN Q2 G2 Jb P2 0 7 0 1 0 034 0 83kN Q3 G3 Jc 0 89 0 1 0 034 1 024kN Q4 G4 Jd 0 89 0 1 0 034 1 024kN Q5 G5 Je 1 6857 0 196 0 03403 1 92kN Q6 G6 Jf 0 89 0 61 0 027 1 527kN 二确定横向承力索的水平张力Th 1 求支柱悬挂点的垂直反力 FB Q Xii 4 14kN L 2 判断最低点 Fa Q1 3 71 1 48 0 Fa Q1 Q 0 Fa Q1 Q Q3 0 Fa Q1 Q Q3 Q4 0 故 Q4是最低点 3 求横向承力索的最大驰度 fmax Hh Hs Cmin 12 935 8 06 0 6 4 28m 4 最低悬挂点 Q4 左 右 各悬挂点对其取距得 Mmax FB 13 Q5 10 Q7 5 4 141 13 1 48257 10 1 91573 5 29 43kN m 5 横向承力索水平张力 M Th max 29 42861 6 88kN fmax4 275 第 17 页 二 求Ts Tx 第 18 页 共 31 页 根据题意 本题中接触悬挂水平方向的受力方向受力情况主要考虑风的 影响 还有之字力 1 各线索水平负载 1 线索受风力 Pcv Pcv l 8 829 10 3 45 0 40 kN Pjv线 9 182 10 3 45 0 41kN Pjv站 8 511 10 3 45 0 38 kN 2 接触线之字力 Pj之正 4 0 25 10 0 22kN 45 Pj之站 4 0 25 9 8 0 22kN 45 或 4 0 375 9 8 0 33kN 45 2 上下部固定绳张力Ts Tx Ts 2 PCV 7 2 0 397305 7 4 78kN Tx 2 Pjv正 Pjv站 6 P j之站 4 2 Pj之正Pj之站 2 0 41319 0 382995 6 0 21778 4 0 2222 0 32667 2 6 46kN 3 支柱受风力 不计钢支柱 三 作用在支柱上的 M 6 88389 12 935 4 781135 8 06 6 45784 6 9 172 14 kN 200kN 因 此 选 择 G200是 合 理 的 对 于 软 横 跨 下 锚 支 柱 可 根 据 条 件 选 择 13 200 250 GM 13 支柱 6 2基础 横卧板及安装图号的选取 a 基础的选取 在对站场的支柱容量校验完成后 就可以对支柱的基础 或横卧板进行选择 主要是根据支柱的类型 安息角 以及支柱的主 要的受力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 参照 设计任务书 最终选定各支柱 的基础或横卧板 b 安装图号的选择 安装图号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该支柱的用途 中间柱 转换柱 锚柱 中心柱等 线路条件 直线还是曲线 如果是曲线 又分为曲线内侧和外侧 绝缘情况 绝缘柱 非绝缘柱 定位方式 正定位 反定位 侧面限界的大小以及是否为工作支 或非工作支 等因素综合考虑 最后选择恰当的安装图号 本设计的基础 横卧板及安装图号的选择见附录 第七章软横跨的预制 第 18 页 第 19 页 共 31 页 软横跨的预制计算的目的是求横承力索的长度 L LS Lx Cmin C 1 实测数据 2 确定负载 Qi 同上 3 求Th 1 确定 f1 f2假定最低点 f1 H1 0 1 HS 1Cmin 14 0 1 8 06 0 6 0 2 5 44m f2 H2 0 1 HS 1Cmin 5 44m 2 假设最低点 k 设 Q4为最低点 Q1 1 527kN Q2 0 83kN Q3 1 024kN Q4 1 024kN Q5 1 92kN Q6 1 527kN 3 从拟定的最低点算 将两股道悬挂负载分别对相应侧的悬挂点取力矩值 3 设 M1 Q Xii 1 527 3 0 83 8 1 024 13 i 1 24 533kN m 6 M2 Q Xii 1 1 024 13 1 92 8 1 527 3 i 4 33 253kN m 由 Thf1 M1 Yl1及 Thf2 M2 Y l2的 Th M l2 1 M l 1 2 33 25318 24 533 13 6 66 7kN f l 1 2 f l2 1 4 4431 M f M f33 253 24 533 Y 2 1 f l 1 2 31 0 28 kN 1 2 f l2 1 0 Y Q4 1 024 故假设正确 4 求各点高度 m 最点处 Q4处 Q Q Q Y 1 527 0 83 1 024 0 28 m 1 a1 1 T h 3 3 6 6279 1 65m Q Q Y0 83 1 024 0 28 m 2 a2 T h 3 5 6 6279 1 6m m 3 a3 Q3 Y Th 5 1 024 0 28 6 6279 0 98m m4 a4 Y Th 5 0 28 6 627 9 0 21m 第19 页 m5 a 5 Q3Y5 Th 1 024 0 28 6 6279 第 20 页 共 31 页 0 56m m6 a 6 Q5 Q4 Y 5 Th 1 92 1 024 0 28 6 6279 2 01m Q1 Q5 Q4 Y m7 a 7 Th 31 5271 921 0240 28 6 6279 1 896m 5 横承力索长度 6 L ai2 mi2 i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2 3 1 65 32 74m 5 1 650 9850 2150 5652 013 1 896 6 上下部固定绳长度 H Ls S1 1cx1 a a 3a4a5a6 cx2 HS22 8 06 0 01 3 5 5 5 5 5 3 8 06 0 01 31 16m H cx a a Lx x1 1 1 3a4a5a6 cx2 Hx22 2 6 9 0 01 31 31 14m 7 吊弦的长度 Cmin 0 6m 分别为 0 6 1 65 2 25m0 6 0 21 0 81m0 6 1 89 2 49m 0 6 1 6 2 2m0 6 0 56 1 16m 0 6 0 98 1 58m0 6 2 01 2 61m 8 计算结果校验 36 1612 f1 m1 m2 m3 m4 1 65 1 6 0 98 0 21 4 44 36 1612 f2 m5 m6 m7 0 56 2 01 1 89 4 46 8 4 52 4 52 由校验结果可知 上面所选择软横跨合理 8 第八章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名称 主要工程 数量及材 料装备表 型号 第 20 页 单位数量 1 2 3 4 接触导线 承力索 回流线 钢筋混凝土支柱 第 21 页 共 31 页 AgCu120 TCG 110 TJ 95 TJ 70 H110 9 2 3 0 M M M M 根 2300 7200 9500 3300 8 钢筋混凝土支柱H78 9 2 3 0根2 钢筋混凝土支柱 软横跨支柱 H170 250 12 3 5 G250 13 根 根 8 45 5 6 7 8 9 10 11 12 软横跨支柱 横卧板 分相绝缘器 悬式绝缘器 棒式绝缘子 钢柱全补偿下锚 钢支柱半补偿下锚 混凝土全补偿下锚 混泥土柱半补偿下锚 全补偿中心锚节安装 带接地闸刀隔离开关 钢支柱基础 II GM200 250 13 块 套 XWP2 6 QBN2 25 处 处 处 处 处 GLkG台 J13 6 30 34 8 188 20 3 1 8 1 2 45 11 11 钢支柱基础J13 11 36套11 第九章 设计中有关问题的说明 本设计说明如下 1 高兴车站所处气象区是第 II 气象区 考虑覆冰 2 设计时速120 km h 3 横向承力索 中心锚节绳采用LXGJ 85 上 下部定位绳 下锚辅助 绳采用LXGJ 60 采用铜承力索的锚段 每隔200 250mm设横向电 连 接 一 处 平 面 图 中 只 画 出 一 处 其 余 各 处 由 施 工 人 员 按 照 200 250mm设置 该电连接线截面为 2 50mm的软铜绞线 且吊 弦及吊线等采用 3 5mm的不锈钢丝制作 4 跨越六股及以上的轨道或六支及以上悬挂的软横跨采用双横承力索 否则采用单横承力索 平面布置中的软横跨支柱 及个别钢筋混凝土 支柱的安装图号需另购 5 接地方式 采用单独接地方式 支柱为单接地 无轨道电路区段 接 地线直接接钢轨 有轨道电路区段 单接地时按地线经火花间隙接钢 轨 双接地时 一根经火花间隙接钢轨 一根接至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四制 统编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7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件
- 电石厂特种设备知识培训课件
- 高级摄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电焊经验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高空坠落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邮电大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5T4-0108-MEDI0641-antibody-生命科学试剂-MCE
- 新解读《GB-T 26548.6-2018手持便携式动力工具 振动试验方法 第6部分:夯实机》
- 社区戒毒考试题目及答案
- 内保考试题及答案
- 引流管管口渗液的护理
- 食堂工人培训课件
-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培训课件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说课标说教材
- 2025至2030中国美容祛斑仪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医德医风课件培训宣传
- 【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健康管理行业研究报告494mb
- 2025-2030年中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现场员工计件管理制度
- 健康养老课件模板
- 2025java中高级面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