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参评.doc_第1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参评.doc_第2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参评.doc_第3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参评.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及其变化条件,能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所以教材先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得出概念。然后例举了生活中的现象。由于前几节课已经探究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吸放热现象,因此教材中对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并没有做深入的探究,而是由已学过的物态变化类推得出。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己经学过物态变化中的四种,即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对物态变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了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掌握了对比、控制变量等方法在实验中的应用。知道给物质加热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这些经验基础,本节课的学习相对较为轻松。教师只需适当引领,完全可以通过开放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升华和凝华现象虽不罕见,却不易被学生注意。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气态间直接转化,因为这些过程进行较为缓慢,气体又看不见,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到。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观察干冰的升华现象,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确实没有液态出现,而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前面四个物态变化的学习中,对熔化和汽化的吸热情况进行了重点探究。但是对于凝固和液化放热的现象没有进行实验探究,而是引领学生逆向思维得出结论。有的学生对此还持有怀疑的态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领略自然界中6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三、设计思路及教学流程仔细观察 发现问题“小老师”总结师生间的讨论结果,确定实验具体方案学生很有兴趣的观察干冰。发现干冰的温度很低,而且干冰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踢连环球,产生思维碰撞,达成共识设境激疑导入新课升华现象在地面上分别撒干冰和石块,撒干冰的地方有大量的白雾弥漫。在学生惊奇的情况下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互动出示课件,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到管的侧壁上有紫色的粉末状固态物质。凝华现象提出问题升华和凝华的吸放 热情况教师学生设计实验思维碰撞实验探究大家共同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得出结论把质量相同的碘和铜放在两个锥形瓶中,放在加热板上加热,经过相同的时间后读出示数的变化。离开锥形瓶后,观察示数的变化。实验探究走进生活活学活用学生讨论后作出回答:霜的形成、冰花的形成、冰冻的衣服慢慢变干、雪人慢慢变小教师都要引导其分析物质的吸放热情况及发生的物态变化。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学生依据教师板书内容,自学教材,梳理笔记。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矫正。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内容相对简单,课堂时间充裕,因此我设计了探究碘的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的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科学的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多种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我在讲授本节课时采用了“引导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上课伊时,先在教室里抛洒干冰,使学生置身于烟雾缭绕的环境中,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此时此刻,还需要教师吗?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早已自动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列夫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只要能通过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就不必致力于是把知识“填入”学生们的脑袋,他们会自己设法向我们“夺取”知识,会乐此不疲的从与我们的智力“搏斗”中掌握知识。兴趣确实是好老师,但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课堂也并不一定是高效的课堂,特别是物理课,很多时候更需要学生收拢思绪,静下心来专注于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我感觉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像放风筝一样,学生是天空中翱翔的风筝,飞得高、飞得远固然需要,但我们手中的线是不能断的,该收拢的时候就应收拢。授课时,当兴致勃勃的学生不假思索的猜想出“碘升华周围温度降低”时,我没有马上表态,也没有向正确的思路上引导,而是要求学生做一下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大相径庭,前后只需几分钟的时间,“高高的雄鹰”马上“俯冲而下”,面对眼前的“猎物”进行了全面准确的“攻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未知性和错误的前概念会导致错误想法的出现,如果我们直接向学生呈现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错误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学生与错误纠结的过程,也就是更新思维认知、提高能力的过程。待学生的思维酝酿成熟后,我就彻底放手了,此时的“雄鹰”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在用比较法探究“升华吸热”时,我把心爱的讲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引领大家讨论具体的实验步骤。创设生生、师生等多元对话机会。学生漫无边际的猜想以及错误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当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设计、好方法、好问题令我们欣慰。不管是思维的漏洞还是优秀的设计,都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这才是真正的“思维对话,和谐高效”。实质上, 在由学生的质疑引发的争论中,不管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能满载而归,即使失败者也收获了对方的智慧。很多情况下,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渊博的“无知”者,时刻想着怎么才能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不做“讲师”做“导师”,在关键的时候才露一手。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精彩才会无处不在。授课时,当学生通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艰难探讨终于得出升华吸热的结论后,我又启发学生把两只烧瓶放桌面上冷却,当看到在不受热的情况下,盛有碘的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还在上升时,学生们的眼睛又一次瞪大了。此时此刻,还需要教师吗?还需要语言吗?“凝华放热”的结论在每个学生脑海中已经根深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