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防治.doc_第1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doc_第2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doc_第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doc_第4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植物病虫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我国种植业每年都有数十种重大病、虫、草害严重爆发和流行,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我国每年因病、虫、草害引起的农业经济损失达700-900亿元,虫害占40%、病害占33%、草害占27%,每年平均损失粮食1600多万吨,棉花30多万吨,油料140多万吨。我国主要的病虫害 1、病害:水稻的稻瘟病、条纹叶枯病;小麦的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玉米的叶斑病;烟草的花叶病病、炭疽病、赤星病等。 2、虫害:水稻的稻飞虱、蝗虫、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粘虫、蚜虫、菜青虫、水果类的实蝇、金龟子等。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任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简称植物保护,其任务是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的危害。 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病虫草害的特征特性、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方法,防治策略及安全、经济、有效防治措施的制订,从而达到控制和减轻其危害,保护栽培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目的。第三节 我国病虫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植保工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植保科技人员通过联合攻关,摸清了蝗虫、小麦条锈病、稻飞虱、棉铃虫等30多种重大病虫灾变规律,研究和推广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我国植保科技发展的趋势概括起来有六句话:即“防治决策最优化、防治措施无害化、灾害预警信息化、作物抗性持续化、植物检疫标准化、农药使用精准化”。 我国植保学科的发展方向:(1)促进植保行业和育种部门的科研合作和学科渗透。(2)在生物技术领域进一步发展农作物抗害性生物技术育种。(3)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4)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预测预报工作。 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方法 1、植物检疫 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 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 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措施:调查病虫害的危害范围;防止病虫害的扩散或侵入。 2、农业防治 采取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措施: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和安全运输贮藏等。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包括最原始、最简单的徒手捕杀或清除,以及近代物理最新成就的运用。 措施:晒种、热水浸种或高温处理竹木及其制品等。利用昆虫趋光性灭虫自古就有。近年黑光灯和高压电网灭虫器应用广泛。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又叫农药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是植物保护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综合防治中一项重要措施。 优点:快速高效、使用方便、不受地域限制、适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杀病虫范围广。缺点:污染环境、毒性大、易杀伤天敌,经常使用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和药害。 5、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防治方法。优点:大多数天敌对人、畜、植物无毒无害;选择性强,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域;病虫不会产生抗性;能长期控制病虫;天敌资源丰富,材料易得,可以就地取材。缺点:防效缓慢,在高虫口密度下使用不能起到迅速压低虫口的目的;技术要求高受环境条件限制大。主要措施:以虫(捕食性、寄生性)、菌(真菌、细菌、病毒)、鸟、蛛螨类、激素(保幼激素、脱皮激治虫;以菌治病:重寄生、拮抗作用、竞争、交叉保护。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称为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特征从植物的病害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种植物病害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病理变化过程(三个病变)。而且这个过程是动态联系变化的过程,大致如下:环境条件的有害作用(不良环境或有害生物的侵袭)植物生理病变(新陈代谢发生紊乱,生理生化功能失调)组织病变(细胞、组织结构异常) 形态病变(器官和外部形态变异)环境的有害作用是否构成了植物病害?环境的有害作用,并不都是构成病害的原因,只有那些引起植物生理程序正常功能失常,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的,且过程是连续动态,才能称为病害。 例如:单纯的机械损伤,冰雹、鸟兽取食、虫伤均不属于病害,因为它们对植物的损伤是瞬间完成,没有病理变化过程。2、具有经济学观念对人类而言,植物病理变化的结果只有当造成人所需产品的产量下降和品质下降时,才称为病害。如果这种病理变化的过程其结果对人没有损失,甚至对人有益,这些也不属于植物病害的范畴。例如:茭白茎部膨大(茭白黑粉病)、韭黄、蒜黄、碎色郁金香(花叶病毒引起)等。3、病害的实质病害的实质:是有害环境因素(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植物动态连续的病理变化过程;在生产上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类型 一、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还可分为:1真菌病害:如稻瘟病、小麦锈病;2细菌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3病毒病害:如大豆花叶病、烟草花叶病; 4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 5线虫病害:如松材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 6原生动物病害:如椰子心腐病。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按病因不同,还可分为: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 (2)大气或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 (3)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4)农事操作或栽培不当所致病害(苗廋发黄、矮化等)。一、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 受病后植物本身的异常表现。 病征: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1)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2)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3)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黄。(4)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5)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6)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1)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2)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3)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4)猝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前者倒伏(腐霉),后者死而不倒(丝核菌)。(5)溃疡:树干木质部坏死。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根、茎、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幼嫩多肉的组织更容易发生)。(1)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 (2)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3)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腐烂与坏死的区别:坏死多少还保留了原组织或细胞的轮廓,而腐烂丧失了植物的原有形状。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植物萎蔫表现症状:(1)全株性根及主茎的维管束组织破坏。(2)局部性侧枝及叶柄的维管束组织受到侵染,单个枝条或叶片发生萎蔫。常见植物萎蔫症状:枯萎、黄萎、青枯。 畸形:植物被侵染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1)增生型: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2)增大型: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巨型细胞),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徒长恶苗等。(3)减生型: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dwarf)、矮化、小叶、小果、卷叶等。(4)变态: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four-leaf)、花器变菌瘿等。病症的类型1、霉状物:病部形成各种毛绒状的霉层。例如:霜霉、青霉、绿霉、灰霉。2、粉状物:病部形成的黑粉或白粉。3、锈状物:病部形成小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发出白色或铁锈色形成物。4、粒状物:病部产生颗粒状物。5、脓状物:潮湿时病部产生黄褐色、胶黏状似露状的脓状物。(细菌病害特有病症)真菌是一类营养体为丝状体,具细胞结构、异养,以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在所有病原物中,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种类最多,农业生产中80%以上的病害是由真菌引起。例如: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疫病等。真菌的生长发育分为营养阶段和生殖阶段,生殖阶段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一、真菌的营养阶段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是可分支的丝状体。单根称为菌丝,多根形成菌丝体。1、菌丝的结构:管状,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2、菌丝的种类:无隔菌丝、有隔菌丝。真菌的营养菌丝可以形成吸器、假根、菌环、附着胞、附着枝等多种特殊的变态结构。4、菌组织(1)疏丝组织:菌丝排列较疏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菌丝的长形细胞,用机械方法可以分开。(2)拟薄壁组织:菌丝排列很紧密, 在显微镜下菌丝细胞接近圆形,类似高等植物的拟薄壁组织用机械方法不能分开,只能用碱液煮开。5、菌组织形成的结构(1)菌核:由菌丝紧密交接形成的一种坚硬结构。外为拟薄壁组织,内为疏丝组织。形状不一,颜色较深,渡过不良环境。 (2)子座:类似垫状的营养结构,常在其中或其上长生子实体,也是繁殖体的一部分。(3)菌索:菌丝组织形成的绳状物,类似高等植物的根,又称根状菌索。能抵抗不良环境,当环境转佳时,又从尖端继续生长延伸。二、真菌的繁殖真菌的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便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的各种繁殖体称为子实体。1、无性生殖: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产生后代新个体。种类: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2、有性生殖:真菌通过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有性孢子。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有性孢子的过程。 种类: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三、真菌的生活史1、概念: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循环过程,称为真菌的生活史。2、真菌的多型性:指在整个真菌的生活史中,可产生两种以上豹子类型的现象。例如:锈菌可产生5种不同类型的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担孢子、冬孢子)。3、单主寄生和转主寄生:在同一寄主上完成真菌的生活史,称为单主寄生。需要在不同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例如:梨锈病需要在梨树和柏树两种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四、真菌的分类和命名1、真菌的分类新的真菌分类系统将真菌归入菌物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菌物界下分为粘菌门和真菌门。种是真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种下还分为变种(var.,)、专化型(f. sp,)和生理小种(physiolgical race)。2、真菌的命名真菌的命名是采用双名法,前一个名称为属名,后一个名称为种名,学名之后为定名人。例如: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一、鞭毛菌亚门生活习性:多数水生或两栖,水域或潮湿环境有利于生长发育。有腐生、寄生、专性寄生。营养体:菌丝体丝状,无隔膜。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干燥条件产生牙管,潮湿条件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和休眠孢子。引起植物病害类群:(1)绵霉菌水稻烂秧;2)腐霉菌幼苗瘁倒病;(3)疫霉菌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烟草黑胫病、柑橘脚腐病;(4)霜霉菌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葡萄霜霉病、莴苣霜霉病、黄瓜霜霉病。二、接合菌亚门生活习性:绝大多数腐生,广泛分布于土壤及粪肥,少数为弱寄生菌,多为陆生。营养体:无隔膜,多核,常在寄主细胞内扩展。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内生多个球状孢囊孢子,没有鞭毛。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引起植物病害类群:(1)根霉果实软腐病;(2)毛霉葡萄、苹果毛霉病;(3)笄霉西葫芦笄霉病三、子囊菌亚门生活习性:属于高等真菌,大多陆生,多少腐生于朽木、土壤、粪肥及动植物残体,少数寄生。营养体:多为分枝、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可形成子座、菌核等菌组织。无性繁殖:具菌丝的子囊菌,通过分生孢子梗上的产孢细胞形成分生孢子、节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孢子。引起植物病害类群:(1)闭囊壳菌类瓜类、豆类、麦类白粉病。2)子囊壳菌类麦类赤霉病、甘薯黑斑病及梨、苹果黑星病。 、(3)子囊盘菌类油菜菌核病。四、担子菌亚门(高等真菌)生活习性:寄生或腐生,全部为陆生,少数为专性寄生(锈菌)。营养体:有分枝、隔膜的菌丝体,分为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和三生菌丝。无性繁殖:多数没有无性繁殖。有性繁殖:除锈菌外,没有性器官,由双核菌丝体直接形成担子和担孢子。担子菌的分类1、高等担子菌:担子及担孢子产生于担子果内变为食用菌及药用菌。2、低等担子菌:没有担子果,在寄主细胞内形成成堆的冬孢子,包括黑粉菌和锈菌。引起植物病害类群:(1)黑粉菌麦类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2)锈病小麦、豆类锈病、苹果、梨锈病等。锈菌经过5个发育阶段,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5种孢子类型。 五、半知菌亚门生活习性:陆生,多数腐生,少数寄生。营养体:菌丝体发达,有分枝和隔膜,可形成厚垣孢子、菌核、子座等结构。无性繁殖:菌丝体分化出分生孢子梗,由产孢细胞产生分生孢子。无性繁殖的子实体分为4种:分生孢子梗束、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有性繁殖:分为3类:(1)无有性生殖;(2)可能存在有性繁殖,但还未发现;(3)存在有性生殖,产生子囊菌和担子菌引起植物病害类群:1)无孢类水稻、小麦纹枯病、蔬菜立枯病、植物白绢病。(2)丛梗孢类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茄科植物早疫病。(3)黑盘孢类棉花、辣椒、烟草、瓜类、豆类、麻类炭疽病(4)球壳孢类苹果、梨轮纹病,茄褐纹病、苹果干腐病六、真菌所致病害症状特点1、鞭毛菌所致植物病害特点:鞭毛菌引起根肿病、瘁倒病、疫病、霜霉病、白锈病和腐烂性病害。病害的主要病状为畸形、腐烂、叶斑;主要病症为棉絮状物、霜霉状物、白锈状物。2、 结合菌所致植物病害特点:结合菌引起植物软腐病、褐腐病、根霉病和黑霉病等。病害的主要病状为腐烂;主要病症为霉状物。 3、子囊菌和半知菌所致植物病害特点:引起植物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煤烟病、霉病、萎焉病、腐烂病、过度生长性病害。病害的主要病状为叶斑、炭疽、疮痂、溃疡、枯枝、腐烂、肿胀、萎焉、发霉;主要病症为白粉、烟霉、霉状物、颗粒状菌核、根状菌索。4、担子菌所致植物病害特点:担子菌引起植物黑粉病、锈病、根腐病和过度生长性病害。病害的主要病状为斑点、立枯、纹枯、根腐、肿胀、瘿瘤;主要病症为黄锈、黑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菌核、根状菌索。 七、真菌病害的诊断除根据外部症状外,通常用湿润的挑针或刀片在寄主表面生出的各种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挑出或切下,置于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可清楚看到真菌的各种形态。如病部没有明显的病症,可进行保湿培养,在做镜检。有时病部观察到的真菌,并不是真正的病原菌,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人工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等系列工作。原核生物是一类细胞核DNA无核膜包裹的单细胞微生物。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原核生物包括有细胞壁的细菌和无细胞壁的菌原体。一、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1、植物病原细菌(1)形状:细菌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2)菌体结构:类膜、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鞭毛(3)细菌的繁殖裂殖裂殖时,菌体先稍微伸长,细胞质膜由菌体中部向内延伸,同时开始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从中部分裂为两子细胞。(4)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类群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类群有:假单孢杆菌属(大豆细菌性疫病菌)、黄单胞杆菌属(水稻白叶枯病)、土壤杆菌属(根癌土壤杆菌)、欧式杆菌属(胡萝卜欧式菌)、棒状杆菌属(马铃薯环腐病)。二、细菌所致病害症状特点1、病状:有萎焉、病斑、腐烂(有臭味)、畸形。2、病症: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菌脓。3、细菌病害的诊断:诊断细菌病害时,除了根据症状特点外,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显微镜检查方法,观察是否有菌脓溢出。具体做法为:切取一小块病组织(病健相间),平放在干净载玻片的一滴水中,加盖玻片后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是细菌病害,一般都可见到大量细菌从切口出溢出,即溢菌现象。 第四节 植物病原病毒病毒是仅次于真菌的主要病原物,同时由于病毒病害难以诊断,从而更难以防治。许多农作物上的重要病害菌由病毒引起,如水稻条纹叶枯病、烟草花叶病、番茄病毒病、油菜病毒病。一、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1、形状:细菌有球状、杆状和线状。2、结构:外面是许多蛋白质亚基组成的衣壳,内部是核酸链。3、病毒的增殖和侵染增殖方式复制(P61)侵染伤口侵入4、病毒的稳定性失毒温度(钝化温度):将含有病毒的汁液放入不同温度中处理10min,使其失去致病力的最低温度。稀释终点:病毒汁液用水稀释,直至仍保持致病力的最大稀释倍数。体外保毒期:在2022下,汁液离体后能保持致病力的最长时间。5、病毒的传染方式有机械摩擦、嫁接传染、花粉、种子及无性繁殖传染、介体传染(昆虫、螨类、线虫、菌类、菟丝子)。二、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症状:花叶、矮缩、畸形、坏死、黄化、丛枝。病症:无外部病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在植物细胞形成的内含体。发病特点:植物病毒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传播,因此病毒病害的发生及其在田间的分布往往与昆虫密切相关。诊断:病毒病害的诊断及鉴定比真菌和细菌复杂,病毒病害难以通过症状进行诊断。对病毒病害的诊断和鉴定依据通常是症状类型、鉴别寄主、传染方式及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测定、病毒粒体的电镜及血清反应等。一、寄生性1、概念:病原物寄生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称为寄生性。2、类型:根据病原物寄生能力的强弱,分为专性寄生物和非专性寄生物。非专性寄生物又分为兼性寄生物(强寄生物)和兼性腐生物(弱寄生物)。(1)专性寄生物: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如:部分真菌、病毒、寄生性植物和线虫。 (2)兼性寄生物:以寄生为主,兼能腐生的生物。如大多数真菌和叶斑性病原细菌。(3)兼性腐生物:以腐生为主,兼能奇生的生物。如: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二、致病性1、概念是病原物对寄主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称为致病性。2、 致病性的表现 、3、 (1)直接从寄主植物吸取养分;(2)分泌降解酶类,分解植物细胞,破坏寄主组织或器官;(3)分泌毒素直接破坏寄主细胞;(4)分泌激素,促使寄主增生或膨大,从而发生变态。3. 致病类型病原物依据其对寄主的专化性可区分为不同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P50)。专化型:是指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和属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生理小种:原来同一种的病原物,分化为若干个形态上虽然一样,但其寄主范围,寄生性和致病性都不同的类型,这不同类型的真菌为生理小种;病毒称为株系;细菌称为菌系。第一节 寄主的抗病性一、概念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称为抗病性。二、抗病性的变现1、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免疫、抗病、耐病、感病。2、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垂直抗性:植物品种仅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较高水平的抗性。水平抗病性:植物品种对病原物全部小种均有一定程度的抗性垂直抗性的特点:1、抗病性表现为高抗或免疫;不稳定,不持久;2、抗病性受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抗性遗传为质量遗传;水平抗性的特点:1、抗病性表现为中抗、稳定、持久;2、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抗性遗传为数量遗传;三、植物的抗病机制1、植物固有的抗病性被动抗病性(1)形态结构固有的抗病性:角质层、细胞壁、植物形态和器官的形态。(2)化学固有的抗病性:植物的分泌代谢物可抑制和杀死病原物。如酚类、有机酸、糖类和氨基酸等。2、病原侵染诱发的抗病性主动抗病性(1)诱发的结构抗病性:乳头状突起、细胞壁加厚、细胞组织的木栓化和木质化。(2)诱发的生理生化抗性:酶系统的变化、酚类的变化、木质素的积累、细胞保卫素的产生和积累。第二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作物发病为止所经过的过程,叫侵染过程。一般将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期、侵染期、潜育期和发病期。一、侵入前期1、概念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感病部位接触到产生侵入机构的阶段,称为侵入前期。2、影响因素(1)寄主:寄主表面理化状况、寄主表面的伤口和自然孔口、寄主表面的分泌物。(2)环境条件:主要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温湿度可影响病原物的传播、生产、繁殖。 二、侵入期1、概念从病原菌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称为侵入期。2、病原物的侵入途径(1)病原物侵入途径包括: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2)不同病原物的侵入途径(P75)真菌: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细菌: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病毒:伤口侵入(虫伤或机械损伤)线虫: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寄生性植物:直接侵入3、影响病原物侵入的因素(1)病原物繁殖体的的成熟度、萌发和分泌物。(2)寄主植物的抗性:寄主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3)环境条件:温湿度影响病原物的萌发、繁殖和侵入速度。三潜育期1、概念病原物侵入并建立寄主关系到开始表现症状,称为潜育期。2、寄主关系的建立(1)专性寄生物: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取养分,与寄主细胞共生。一旦寄主细胞死亡,寄主关系也不存在,对寄主破坏力小,为害缓慢。(2)非专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