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期末版)[1][1].doc_第1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期末版)[1][1].doc_第2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期末版)[1][1].doc_第3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期末版)[1][1].doc_第4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期末版)[1][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1节 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第2节 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 氧气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得到的气体是 氢气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第3节 水的密度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m/v(公式变形:mv vm / )第4节 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第5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浮=G排液=排g v排(液指液体密度,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4、物体的浮沉条件: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F浮G 上浮 F浮=G 悬浮 此时V排=V物 F浮=G 漂浮 此时V排物 ,上浮液 物 ,下沉液物 ,悬浮(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3)密度计:因为F浮=排g v排 ,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其刻度值上比下小7、计算浮力:F浮=G物-F拉(称量法)F浮=液g排液(阿基米德原理)F浮=G物(悬浮漂浮)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 大气层1、 大气层2.大气层的重要性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2、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1、 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1、 大气压强的存在A、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B、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2、 大气压强的大小:3、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第四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1、 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2、 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3、 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4、 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1、气候(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2、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A、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是什么? 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4)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B、山地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C、我国降水最多的城市:台湾火烧寮 原因:该市位于台湾山脉东侧的迎风坡上,有丰富的地形雨。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2、生物节律性行为:是对环境的某些节律性刺激作出的反应, 3.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 、向地性、 向水性 、 向化性 、向触性、向热性等。4.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具有 生长素 、 赤霉素 、 细胞分裂素 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 调节 作用。(2)生长素是由 胚芽尖端 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达尔文 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温特 实验证明了达尔文的科学猜想, 郭葛 从植物体内分离出生长素。6、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血糖:血液中的 葡萄糖 。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 胰岛素 。 (2)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 高于 正常值。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二、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 含量 极少,但对生物体的 生长发育 、 新陈代谢 、 生殖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内分泌腺和消化腺(唾液腺、胰腺)的区别: 有无导管: 内分泌腺 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毛细血管 。 消化腺 有导管,消化液经导管进入 消化道 。 三、神经调节(一)、神经元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我们周围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各种器官中的神经细胞即 神经元 来 获取 并 传递 的。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这三个部分组成。 (四)、中枢神经系统 1. 脑 和 脊髓 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 中枢 部分。 (六)、脑的结构和功能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 大脑 、 小脑 、 脑干 三部分。 1.大脑。 (3)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 沟 、 裂 和 回 ,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4)大脑是我们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 站立不稳 、 行走摇晃 、 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 3.脑干。 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七)、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 ,主要有传导 和 反射 两个方面的功能。 (八)、反射 1.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 反射 。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 基本方式 。 3.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接受 、 传导 、 处理 。 4.产生反射的过程。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 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 传入神经 传导进入 神经中枢 (在脊髓中),再通过 传出神经 传达到 效应器 ,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 反射弧 。 5.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反射弧 才能实现。 (九)、神经中枢 1.神经中枢是由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的,成为专门调节人体某一生理活动的神经细胞群。 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 神经系统 功能是否 正常 。 4.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是 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 反射弧 比较固定。 5.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后天性反射 , 反射弧 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 大脑皮层 的重要功能。需大脑皮层参与。 (一)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3.散热。 (1)散热有 直接散热 和 蒸发散热 两种方式。八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电路探秘复习提纲第一节 电路图1、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2、通路: 接通的电路 (闭合开关) 开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短路: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第二节 电流的测量1. 电流(1) 电流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3)电流的符号 I(4)电流的单位: 安培(A), 毫安(mA ) , 微安(A)。1A103mA,1mA103A2. 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第三节 物质的导电性1 . 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2.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 3. 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4.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5. 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导体内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一般非金属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因此它们几乎不能导电。6. 电阻 A、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B、电阻越大,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弱。 C、电阻用字母R表示。它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1兆欧103千欧106欧第四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1、 如果不考虑温度的影响,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第五节 变阻器的使用2、滑动变阻器:原理和作用: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第六节 电压的测量1、 电压:(1)电压用字母U表示(2)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为V;更大的单位有千伏、毫伏和微伏换算关系式:1千伏=1000伏 1伏=1000毫伏 1毫伏=1000微伏第七节 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的电阻成正比。三、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1、公式: U = IR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