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博物馆展览内容文本.doc_第1页
马鞍山市博物馆展览内容文本.doc_第2页
马鞍山市博物馆展览内容文本.doc_第3页
马鞍山市博物馆展览内容文本.doc_第4页
马鞍山市博物馆展览内容文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鞍山市博物馆展览内容文本(草案) 第一部分:展览内容策划的基本理念一、马鞍山市博物馆性质与功能定位现代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社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展示一个城市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是市民和游客求知、游玩和休憩的重要场所。马鞍山市博物馆的性质定位宜是一座展示马鞍山市历史文化为主体,兼及当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博物馆,展览反映的内容首先要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二要比较综合地反映地方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的面貌;三要突出地方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和特色;四要有现实性和时代性,在宣传和普及历史文化的同时,能起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对马鞍山市人民建设新马鞍山市有启示和激励作用,对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具体来说,马鞍山市博物馆主要发挥如下作用:一、作为马鞍山市社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发挥作为展示马鞍山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重要窗口的作用。同时,也是贯彻和落实中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市的具体体现。 二、作为乡土教育的重要基地,帮助马鞍山市人民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马鞍山市人民以及客居他乡的马鞍山市人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爱乡的情怀,激发马鞍山市人民建设新马鞍山市和再创新辉煌的信心和热情;三、作为知识形态的文化休闲设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教化涵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生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四、作为第二课堂、终身教育学校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五、作为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和文化旅游设施,向外来游客宣传马鞍山市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经济社会发展,塑造马鞍山市的城市文化品位,增强马鞍山市的文化魅力,吸引海内外游客来马鞍山市观光旅游、合作交流,促进和推动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二、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优势分析马鞍山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社会经济与文化曾经几度繁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马鞍山市是国家重要的钢铁基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成就辉煌,位居安徽前列,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从社会史的视野考察,马鞍山市各个历史阶段突出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成就概述如下: 1、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重要历史节点有: 新石器、商周、秦汉、六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当代。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重要历史文化亮点有:新石器:烟墩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商周:五担岗遗址为代表的商周文化秦汉:丹阳县的设置六朝:作为京畿之地的六朝历史文化,特别是三国文化唐代:李白为代表的大唐文化宋代:郭祥正、李之仪和张孝祥为代表的两宋文化、宋金采石大战明代:常遇春攻打采石矶、黑将军花云战太平清代:安徽学政的设置、长江水师提督府、太平军与清军在当涂的十年攻守、 姑孰文化的形成当代:马钢建立、马鞍山建市及其城市和谐发展 3、江东大地涌现重要历史人物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3-1历史人物 六朝:朱然、桓温、周兴嗣、谢朓 唐代:李白、李阳冰 两宋:李之仪、郭祥正、虞允文、张孝祥 明代:开国名臣陶安、姑熟名贤邢珣 清代:萧云从、徐文靖、青山夏氏四兄弟、黄钺 近代:徐静仁、端木恺 当代:林散之、苏里 其他人物:温峤、朱湘、陶大举、范传正、祝銮、徐仁、徐大懋、唐功楷等. 3-2历史事件 吴楚长岸战、孙策突袭牛渚营、桓玄姑熟称帝、韩擒虎灭陈、宋金采石大战(虞允文采石矶大败完颜亮)、常遇春攻打采石矶、黑将军花云战太平、太平军十年攻守战、刘一鸿烈士抗日、解放军渡江战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视察马鞍山、马鞍山立市、马钢建立与发展、和谐城市和现代文明建设。三、博物馆展览内容定位原则博物馆展览建设是博物馆建设的核心和中心任务,做好博物馆的展览不仅直接关系到博物馆未来的经营效益,关系到博物馆建设投资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更关系到博物馆能否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要做好博物馆的展览,首先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确定展览内容定位的基本原则:1、“观众为上”的原则。观众不仅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的生命所系,为观众服务应该成为现代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明确展览是为普通大众而设计的,任何展览主题的选定都要服从和符合观众的兴趣和需要,从受众的需要出发思考展览的主题和内容。2、“突出特点”的原则。作为地方博物馆,展览反映的内容要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不论是社会历史类展览还是艺术类展览。否则,对普通观众来讲往往会有千馆一面的感觉,看了这馆就不想看其它馆,觉得索然无味! 3、“突出优势”的原则。作为地方综合博物馆,展览反映的内容除了要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外,还要突出地方的优势。每个地方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社会经济发展,都有自己的优势。显然,博物馆展览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地进行反映,重要的是要把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有优势,或最有影响的,或观众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传达给观众。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在展览内容的处理上强调突出马鞍山历史文化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也就是说,我们在基本陈列主题的确定、每个部分或单元内容的取舍上,主要彰显马鞍山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试图将马鞍山历史和社会发展在中最突出的东西,或最有影响的,或最有地域特色的内容,或观众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传达给观众,旨在使观众能对马鞍山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四、展览的核心理念与主题框架1、展览的核心理念 本博物馆展览将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节点为放大,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中的特点和亮点为重点,以彰显江东人文的地域个性为突破,着重展示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城市的变迁、辉煌的经济社会成就等。2、展览内容主题结构序 言第一单元:文明之光第二单元:六朝遗韵第三单元:山水诗城 第四单元:人杰地灵第五单元:现代文明基本陈列主题结构按历史顺序纵向展开,每个单元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单元的主题都服从和服务于展览的总主题“马鞍山社会历史文化展”;同时,在单元顺序安排上,尽可能将内容性质相关或相近,或有逻辑关系的单元安排在一起。在每个单元主题的内容取舍上,我们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重在突出重要内容或最有影响的东西,不面面俱到,不拘泥于细节描述。2、展览内容主题结构示意图 第二部分:展览内容文本初稿 序 厅 前 言扬子江畔,巍巍天门。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在安徽省东部崛起。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腾飞,一跃成为跻身全国百强的现代化都市,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你可曾知道,这座朝气蓬勃的年轻城市却拥有50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新石器时代,马鞍山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烟墩山、五担岗等早期遗址诉说着马鞍山历史文化的源流。历经周朝战火纷争的“吴头楚尾”,归属秦朝一统天下的的丹阳郡县。至六朝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马鞍山地区又以其“濒临大江,紧罩南京,冠山履湖”的险要位置成为“六朝古都”南京的畿辅之地。朱然墓、宋山墓等六朝遗迹记录着马鞍山经济文化的几度欣荣。唐宋时期,李白、李之仪等文人骚客在这里激扬文字,为她塑造出婉约华美的诗歌情怀。历史上,朱然、朱元璋等乱世英雄在这里掀起惊涛骇浪,给她增添了几分金戈铁马的铿锵韵律。 浩荡东流的楚江奔腾而去,滚滚江水流不尽马鞍山过去的灿烂与现在的辉煌。今天,继往开来的马鞍山人,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朝着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基本内容】一、序厅景观巍巍天门,楚江奔流二、马鞍山的建置沿革三、马鞍山历史大事记一、序厅:“巍巍天门,楚江奔流”以李白望天门山名句作为创作依据,既凸显出马鞍山地区“翠螺出大江”的地理环境,又彰显出“诗城”的文化底蕴。背景展墙以多媒体投影技术构造出长江当涂段的远景,涛涛江水浩荡奔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近景参照博望山、梁山的地理位置,利用雕塑、油画构造出壁立千仞,气势磅礴的“天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行书法俊秀飘逸,如同山水画的题拔与景观背景融为一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马鞍山的建置沿革【说明】 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历史上先后被称为丹阳、于湖、姑孰、当涂和太平。这些地名的演变,不仅直接显现出马鞍山地区历史发展脉络,也揭示出马鞍山地区历史命运的风云变幻,成为马鞍山历史沿革的一大特色。1、吴头楚尾西周时马鞍山地区属于吴国。春秋、战国时,先后为越、楚属地。因此马鞍山地区有“吴头楚尾”之称。2、秦置丹阳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推行郡县制,置丹阳县(治今当涂县丹阳镇),属会稽郡;经两汉,丹阳县先后属鄣郡、荆国、吴国、江都国、丹阳国、扬州刺史部、丹阳郡;建安三年(198),孙策封吴侯,丹阳县所属丹阳郡为吴领地。今马鞍山地区一直为丹阳县辖区。3、侨置当涂县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阳县为二,于姑孰城东南38里处置于湖县。东晋咸和四年(329),江淮间战乱,流民南徙,先后于南陵、于湖等地侨置淮河流域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因“侨置”而无实土。当涂县名源于古涂山氏国,尚书益稷篇有禹取涂山氏女的记载,后国除为县,县名取“地处临淮涂山”之意。4、重置当涂县隋统一中国后,整治行政建置和区划,先后废除马鞍山境内的侨置郡、县。开皇九年(589)废于湖县,于姑孰重置当涂县,属蒋州。自此,“当涂县”在江南始有“实土”,姑孰作为当涂县治所在,迄今相沿不变。十一年(591),废丹阳县,以其地及溧阳县一部置溧水县,隶蒋州。大业三年(607),复改蒋州为丹阳郡,辖当涂、江宁、溧水3县。5、宋设太平州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辖县照旧。明清府治隶属不变。6、民国马鞍山民国元年(1912)裁府留县, 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设芜湖道,当涂属芜湖道。民国17年(1928)废道,仍直隶安徽省。7、马鞍山建市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公社外)划归马鞍山市。【展示形式】多媒体投影各时期马鞍山地区的行政区划图 三、马鞍山历史大事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人类在马鞍山地区繁衍生息。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丹阳县(治当涂县丹阳镇),属会稽郡。东汉兴平二年(195),孙策袭占牛渚营,自是孙氏始据江东,奠定了与魏、蜀争雄的霸业。吴黄武元年(222年),筑姑孰城,是为当涂县城创建之始。吴永安三年(260年),丹阳都尉严密筑丹阳湖田,作浦里塘,是为大官圩围垦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晋军由牛渚渡江,吴亡。东晋咸和四年(329),始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东晋永和三年(347),安西将军谢尚筑牛渚城。东晋兴宁二年(364),大司马桓温移镇姑孰,重修城垣。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孝武帝刘骏于黄山设行宫,始建黄山塔。隋开皇九年(589),隋兵袭占采石,南陈亡。是年,侨置的“当涂县”徙治姑孰,“当涂县”始有实地。唐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东下金陵,首次途经当涂,饱览了马鞍山的山水。唐宝应元年(762),李白病逝当涂,初葬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宣歙观察使范传正迁墓于青山西麓。北宋开宝七年(974)闰十月,宋军依据樊若水绘制的采石江面图,首建长江浮桥。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虞允文大败完颜亮,南宋半壁江山得以延续百年之久。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率军渡江攻占采石、当涂,是为建立明王朝关键一战。元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率军进围当涂,朱元璋部将花云等誓死守城,城陷,不屈而死。明万历十七年(1589),当涂县令章嘉祯以县城四条巷内出土窖金建金柱塔。清咸丰三年(1853)正月始,太平军与清军在当涂进行了十年攻守战。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当涂县城召开民众大会,宣告独立。民国元年(1912)始,先后成立裕繁、福利民、益华等铁矿公司,马鞍山地区采铁业兴起。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中旬,马鞍山地区沦陷。1949年4月24日,马鞍山全境解放。5月12日当涂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日,成立马鞍山矿务局。1955年8月,成立马鞍山矿区人民政府。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第39次全体会议通过成立“马鞍山市”。1958年8月1日,在原“马鞍山铁厂”基础上,成立马鞍山钢铁公司。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马鞍山。1983年7月1日起,当涂县正式由宣城行署划属马鞍山市管辖。1989年10月,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吟诗节”,此后共举办17届;2001年6月,朱然家族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0月,承办“第一届中国诗歌节”。2006年6月,李白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示方式】电子显示屏或灯箱滚动展示第一单元:文明之光【传播目的】本单元以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及其出土物品为支撑材料,旨在说明马鞍山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是中国人类早期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早在5000多年以前,这里的人文活动已经非常活跃,并创造了较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本单元重点展示马鞍山地区远古文明的成就以及南北文化在此交汇的特点。【基本内容】1、人文兴起2、农耕渔猎3、制陶纺织4、玉石青铜【单元说明】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长江下游中段,境内平原、台地和山地交错,地势跌宕,水网密布,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马鞍山地区古老的文明,烟墩山、钓鱼台、釜山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及商周遗址的发现,揭示出该地区早期文化的发展轨迹。这些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迹告诉我们:早在5000多年前,马鞍山的先民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出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 一、人文兴起【说明】远古时期,马鞍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最初的人类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遗迹。烟墩山遗址的发掘,意义主要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的发现,这是马鞍山地区也是整个皖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的首次发现,不仅填补了该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发掘的空白,而且把马鞍山地区可供研究的历史从商周时期(距今3000多年)推前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多年)。1、远古自然环境【展示资料】多媒体视频、壁画展示马鞍山远古自然环境1.1 地质演变海洋隆起成陆海水入侵地壳多次升降沉积火山喷发断陷侵蚀说明:4亿年前,马鞍山地区是海洋环境,并在23亿年间一度上升成为陆地。经过之后的地壳运动结束了海域历史,演变成为陆地中的山间盆谷。中生代侏罗纪至白垩纪初期,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导致该地区分布了多种类型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之后,在断陷地带发育成江河湖泊,并在堆积作用的塑造下形成宽广的冲积、湖积平原,在北部和中部形成丘陵和低山。1.2 自然环境说明:大约五六千年以前,横山、青山、十里长山、葛阳山、马鞍山、赤壁山、白壁山、薛公山、望夫山、宝积山、翠螺山都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慈姥山上竹林密布,郁郁葱葱。遇大雨,山洪暴发,十里长山的洪水沿慈湖河和采石河的古河道奔腾而下,直入长江。在古河道两侧和山坡下,形成河网沟汊和潮湿的沼泽。2、早期人类遗址【展示资料】早期遗址分布图、重要遗址鸟瞰图、重要遗址的遗迹遗物。2.1 电子地图:马鞍山的早期重要遗址分布情况名称时代地点1、烟墩山遗址新石器-商周雨山区佳山乡平山村2、釜山遗址新石器-商周当涂县新市镇釜山村3、栗山遗址新石器-商周当涂县丹阳镇河东村4、钓鱼台遗址商周当涂县姑孰镇凌云村5、船墩遗址商周花山区霍里镇霍里村6、邓家山遗址商周花山区霍里镇杨坝村7、卞家山遗址商周雨山区佳山乡前庄村8、戴山遗址商周雨山区佳山乡小马塘村9、荒庙墩遗址商周花山区霍里镇霍里村10、五担岗遗址商周花山区霍里镇窑头村11、船墩头遗址商周雨山区银塘镇中心村红桥自然村12、船墩山遗址商周当涂县博望镇华富村13、邹村遗址商周当涂县新市镇梅山村14、郑家遗址商周当涂县护河镇郑家村15、博望土墩墓群西周-春秋当涂县博望镇护林村2.2 重要遗址概况2.2.1烟墩山遗址概况位于雨山区佳山乡平山行政村烟墩山自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比较典型的长条形台形遗址,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遗址地势高敞,水源充足,非常适宜古代人类居住生活,是皖东南地区文化内涵最丰富,保存状态最好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意义 烟墩山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该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发掘的空白,为该地区史前时期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对认识和追溯马鞍山历史文化源流具有重大的意义。遗迹遗物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9座、灰坑3个;西周时期房屋建筑基址7处、建筑相关遗迹灶8处、灰坑30个、红烧土遗迹3处;西周时期墓葬9座。出土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玉器、陶器、石器、青铜器、原始瓷器等各类文物近400件。从这些丰富的遗迹、遗物可以看出烟墩山遗址具有时代跨度大、文化因素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出土文物规格高、遗址局部功能分区明确等多方面的特点。2.2.2五担岗遗址概况位于马鞍山市花山区霍里镇窑头村西北 200 米处,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在江南地区的台型遗址中,属于不可多得的大型遗址。遗址保持完好,年代应为西周中晚期。意义五担岗遗址的科学发掘对了解马鞍山地区商周时期古文化面貌,以及与宁镇地区同时期古文化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研究价值。遗迹遗物 遗址共分三个文化层,发现灰坑12个、墓葬2座。出土陶器、青铜器、原始瓷器、石器、骨器等各类器物三百余件及陶片十万余片。陶器形态丰富,富于变化;原始瓷器烧造工艺成熟。 二、农耕渔猎【说明】农耕和渔猎是马鞍山地区早期先民最主要的获取食物的手段。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纵横的水网为先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也使本地的渔猎生活成为马鞍山文化的一大特点。而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水源以及肥沃的冲积平原则为早期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马鞍山地区的古代遗址中,多处红烧土中夹杂的稻壳痕迹和大量的石制农具反映了该地区早期稻作文化的发达。1、 渔猎生活1.1狩猎【展示资料】釜山、钓鱼台、邓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镞、原始弓箭复原模型说明:据考古资料证实,早在距今30000年前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开始使用打制石器做箭镞,用弓箭进行狩猎活动。从釜山、钓鱼台、邓家山等遗址出土的石镞看来,这些箭镞都经过精细的磨制,不仅杀伤力更强,还能被更为牢固的固定在箭杆上。1.2捕鱼【展示资料】五担岗遗址出土的陶网坠、原始渔网复原示意图说明:考古学家研究表明,最迟在6000年多前的半坡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鱼网了。鱼网的种类繁多,其中撒网和拉网要用网坠,其作用是结在网的下端,使网下沉。五担岗遗址出土的大量网坠说明渔网在马鞍山地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渔具,进一步证明了该地区作为鱼米之乡渊源甚远。1.3早期渔猎生活的复原场景(油画) 2、稻作文明2.1刀耕火种【展示资料】钓鱼台遗址、邹村遗址、郑家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石锛、石镰等石制农具。说明: 马鞍山先民用磨光的石斧、石刀砍掉乱树丛和杂草,用火将其烧毁,作为肥料,用石锛翻松土地,用水浸泡,再种植水稻。如今在一些古文化遗址上,还可看到些石锛的断头。这种农业可称作“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2.2农业发展【展示资料】遗址上发现的稻壳痕迹,遗址照片:邓家山遗址、船墩遗址、戴山遗址 说明:江南地区多水潮湿,土质松软,先民们在种植水稻时逐渐积累很多经验,发明创造了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农业工具,使早期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从遗址上大量的稻壳痕迹可知,当时马鞍山地区水稻作物种植业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制陶纺织【说明】烟墩山、五担岗等遗址出土的大量精致陶器、原始瓷器以及陶纺轮,反映了马鞍山地区制陶和原始纺织业的发展。1、制陶工艺【展示资料】集中展示马鞍山地区出土的陶片、陶器1.1 陶片及陶器的集中展示:烟墩山、五担岗遗址出土的陶片、陶器说明:马鞍山地区出土的陶器类型繁多,造型富于变化,为研究马鞍山地区早期文化的脉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从五担岗遗址出土陶器和同时期中原陶器的对比研究可知: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差异明显,有着自身演进发展的轨迹。 1.2 重点独立展示:先民饮食五担岗遗址的陶器陶鬲器型与鼎相似,区别在于鼎有实足,鬲是袋装足。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此陶鬲为夹沙黑陶,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通体拍印绳纹,纹饰清晰。陶鼎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炊器陶鼎,形象地说它就像是一个非常大的火锅。当时,人们把各种能吃的食物一起放入鼎里,然后在鼎的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陶甑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代很常见,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蒸锅。此陶甑为泥质红陶,器身饰绳纹,底部有镂孔。陶豆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于商周,先民多用来盛放熟食。此陶豆为泥质红陶,胎壁很薄,通体素面,显得素淡清雅。陶罐 陶罐是先民用于盛水的容器。五担岗遗址出土的陶罐多为泥质灰陶,器身饰以简单的纹饰。 2、纺织技术【展示资料】早期纺织图示、纺织工具示意图、集中展示陶纺轮及纺锤模型2.1 早期纺织技术说明: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逐渐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如麻、葛等,经脱胶后,捻线织布,出现了原始纺织技术。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各式的纺织工具也相继出现。2.2 陶纺轮(五担岗遗址)说明:古代陶制纺线用具,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 四、玉石青铜【说明】烟墩山遗址一批较高规格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现,对马鞍山地区文明史的研究意义重大。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出土,印证了该地区与周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1、早期玉器11玉器饰品【展示资料】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玉器饰品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江南地区的制玉工艺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马鞍山地区出土的玉器饰品虽然无法与良渚文化玉器媲美,但其中也不乏工艺精湛的佳作,应非一般人所用,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12玉石礼器【展示资料】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玉石礼器玉人 这件以人为造型的玉器,立状侧面,是抽象与写实的结合。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可能为祭祀的礼器。玉璜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称为“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之一。玉璜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石钺石钺属新石器的一种,既可用作生产工具,也可用作兵器。然而,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钺并无使用的痕迹,应为礼器,象征着主人的权力与身份。石锛磨制的石质砍伐、刨土工具,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在墓葬中出土的石锛并无使用痕迹,可见石锛也开始从生产工具中开始分离,具备了礼器的功能。2、青铜流光2.1集中展示青铜器【展示资料】青铜剑、青铜凿、青铜刀、青铜箭镞、青铜鼎、青铜匜、青铜鬲等说明:马鞍山地区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自古就有“吴头楚尾”之称。在早期文明的锻造中,不仅融入了中原商周文化的特色,也在吴楚争霸的战争中接受洗礼,汲取吴楚文化的精华,体现出吴楚文化的特征。2.2重点展示:青铜大铙【展示资料】青铜大铙【展示方式】录制敲击青铜大铙的声音,利用互动触摸屏让观众模拟敲击青铜大铙,灯箱片放大展示大铙内外纹饰细节、多媒体视频展示青铜大铙之谜说明:青铜大铙赏鉴这件大铙通高52.5厘米,重54公斤,气势恢宏,纹饰精美,为难得的佳作。与众不同的是,除外壁满饰纹饰外,在钲和舞的内壁皆饰有阴线勾连卷云纹,精细繁缛,令人叹为观止。青铜大铙之谜l 来历之谜2002年,马鞍山市在开发区建设中出土了一件极为罕见的勾云纹青铜大铙,出土地点为雨山和宋山之间,出土地点周围未见其它任何文化遗存。这件单独出土的青铜大铙的主人是谁,它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来到马鞍山,至今都是未解之谜。l 用途之谜据古文记载:“以金铙止鼓”,可知铙是在军队中发号施令的乐器。然而,这种军中使用的乐器应该是中原系统的青铜小铙,而南方的青铜大铙却基本不见记载。有学者认为,青铜铙可能是作为祭祀山川神灵的特殊礼器,而这件青铜铙出土地点距长江古道不远,因此它的功能极有可能用于祭祀长江神灵。不过上述观点均为推测,至于这件独特的青铜大铙的真正用途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l 纹饰之谜与其它南方青铜铙不同的是,马鞍山青铜大铙的腔内有纹饰,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内壁纹饰十分规整,显然必须经过繁复的工序完成。外部纹饰可以作为装饰,而内壁的纹饰究竟有什么作用,代表着怎样的意义,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第二单元:六朝遗韵【传播目的】本单元主要展示三国吴至南朝陈灭亡时期马鞍山地区的历史面貌。主要通过史籍资料和重要遗迹、遗物,反映和演绎马鞍山地区在六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地位、经济发展、社会风采、城市发展和文化进步。【基本内容】1、畿辅重地2、江南开发3、贵族遗珍4、名士风流【单元说明】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定都南京,史称六朝。马鞍山地区作为当时京城重要的畿辅之地,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戍兵重地,而且这里钟灵毓秀,经济文化繁荣,良臣、名将和雅士云集,留下了许多千古风流佳话。此外,六朝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迁,北方士族大量南下,这里又成为世家大族的安生和魂栖之所。马鞍山地区发现、发掘了很多六朝墓葬,包括一些重要的贵族墓葬,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随葬品。 一、畿辅重地【说明】马鞍山地区濒临长江、控据通衢、沟通南北、毗邻都城,地理位置显著,史称“锁钥东南”。历史上,特别是战乱频仍的六朝时期,这里不仅是群雄觊觎之地,更是军事驻防重地。丹阳城、牛渚城和姑孰城都以军事建置闻名,多位名将驻节于此,这使马鞍山地区成为重要的军事中心。1、江东要地丹阳城说明:丹阳是孙吴政权崛起时期的江东六郡(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之一。吴定都建邺之后,丹阳郡作为畿辅之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丹阳古城为丹阳郡属丹阳县治所在,因其地势险阻、屏蔽都城,为东吴战略要地。形式提示:1-1地图:东汉三国“江东六郡”(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东汉建安三年,孙策封吴侯,作为江东六郡之一的丹阳郡成为东吴的重要地区。孙权定都建邺之后,马鞍山地区更是成为了吴国的畿辅重地。 丹阳与建邺关系1-2文摘: 史载:“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 1-3图片:三国时期吴国的遗址、遗迹这里留下的大量三国时期吴国的遗址、遗迹,足以证明历史上该地区一度辉煌的三国文化。1-4大事记:发生在丹阳古城的重大事件(重点战事)(待补充)2、江防要地牛渚城说明: 牛渚处于长江折流北上的横江东岸,以西山、望夫山、宝积山、翠螺山为天然屏障,是中国古代长江下游的江防要地,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成为群雄争夺的军事重镇。江东豪杰,欲取中原,至此径渡;中原逐鹿,欲取江南,必克采石。历史上这里上演了众多战争活剧。形式提示:2-1六朝时期牛渚与都城的关系图创作参考资料:旧志载:牛渚城南北袤长10里,东西径上3里下7里。大约起自采石河上西喜桥(即城南门桥),东越黄埂塘,经四顾桥(即城东门桥,今名师姑桥),迤北至沙城村,西折直达横城埠,斜上抵障江门。形如半月,故俗名月牙城。 旧史载:采石之险甲于东南,其地南控楚疆,东络吴会,扼三江之襟要,溃江淮之腹地。所以,采石矶有“六朝京畿天然屏障”之称。无论江北政权想渡江南下灭江南政权,还是叛乱之师觊觎六朝帝位想改朝换代,都无不先攻采石,后取金陵,而后才能直捣江南。因为采石矶,牛渚城成为中国古代长江下游的江防要地。2-2牛渚驻防大事记史载,牛渚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军事重镇,先后在牛渚筑过“牛渚垒”、“牛渚营”、“横江坞”。 孙策突袭牛渚营的故事牛渚城始筑于东晋永和三年(347),镇西将军谢尚驻节牛渚,牛渚为东晋侨置南豫州治所。筑城设防形成牛渚城,又称“谢公城”。昔日村民在此常挖出城垣石砖,砖上镌有“永和三年”字样。据方志记载,谢尚驻节磨盘山,曾有过“将台遗址”。3、图片:牛渚城重要遗迹 赤乌井 战争遗存东吴赤乌年间驻军所用广济寺位于牛渚矶(今采石矶)上,为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3、南北门户姑孰城说明: 姑孰古称险要,据长江天险,自古就是险要之地。又因其北通南京,南达芜湖,所以有着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历史上,马鞍山地区因为姑孰城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有着“宁芜要塞”之称。形式提示:3-1沙盘:姑孰城(以清乾隆年间姑孰城为参考)创作参考资料:【姑 孰 城】姑孰城为马鞍山当涂县治所在地,即今天的当涂县城,是安徽历史最久的古城之一,因城南姑孰溪而名。其东依白纻山、西濒长江,南临姑溪河,北枕黄山。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城西有205国道和宁(南京)铜(铜陵)铁路穿城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城垣始末“姑孰”作为城名最早见于东晋,但其 “肇筑于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历代县志均载:城之奠基有“黄武”二字。东晋兴宁二年(364),大司马桓温镇姑孰,重建姑孰城,并于城北建子城。隋开皇九年(589)迁侨置当涂县治于姑孰城,从此,姑孰城不仅作为历代当涂县治所在,还曾为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清太平府附廓。南唐保大三年(945)县城扩建,南跨姑溪河至三里店,东连凌家山,城垣高三丈围十五里。南宋建炎三年(1129),知州郭伟鉴于城区跨河不便守御,弃姑溪河于城外,城区“减旧三分之一”。其后始开挖护城河,增南北水关引水,并建五门城楼,明清两代又进行多次改进加固。据说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记载,当时的姑孰城已修成高三丈六尺、围9里19步的砖石城垣,设城堞1850个,警铺5所,四隅建有敌楼,开城门6道:东为行春门、西为澄江门、北为清源门,城南临姑孰溪,自东向西分别为龙津门、南津门和湖孰门。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入城后拆城墙砖石,运至金柱关改筑军事工事“天保城”。同治三年(1864)清军又将天保城砖石运往金陵城,修固城池。至抗日战争前,旧城墙尚存两座残破的城门,当涂沦陷后,为防止日军盘踞,始将其全部拆除。姑孰县城巍然壮观的古城垣虽已不存在,但城东、西、北三面,总长4公里、宽近百米的护城河却风采依旧,其保存完好程度,在全国已不多见的。2、城区供水姑孰城是一座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城,其最大特色是城内建有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明万历年间,城内开挖四条市河,东西、南北走向各二,分别位于今天县城内的西街道农贸市场下(南北向)、玉带河、 市河上架“庆城”、“金城”等拱桥17座,方便居民出入。市河由东关、南关、西关引护城河之水入城,再由北关出水,而护城河则通过城东南的新坝、城北梅庄闸与姑孰溪、长江相通,实现了外河、城河、市河的连接,以及净水的引入和污水的排出。市民依河而居,彻底解决了姑孰城内居民生活用水的困难。这种整体的城池供水循环系统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3、城区格局(清代)姑孰城自隋开皇九年(589)以来,至1956年11月一直是马鞍山地区行政、文化、经济、军事的中心,所以姑孰城的城池功能完善、格局科学合理,是中国古代城池的缩影。现以清代姑孰城的格局作一介绍。当时城内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文昌宫、太平府署、当涂县署、府县学宫、试院、都察院、建阳卫指挥使署等,另有城隍庙、化城寺、玄庙观、南禅寺等寺庙观院30余座。主要街道有4条,分别是:自府衙前至南津门约2里长的东街;自清源门至湖孰门约4里长的西街;自行春门至澄江门约4里长的十字街,同治四年(1865),清军在十字街中段设长江水师提督衙门,十字街中段遂改称提署路;自张家桥至向化桥的儒林街。街宽一般6-8米,呈“井”字形布局。在东西街、两侧及马军寨,有东西走向的小巷50余条,巷内多为青砖小瓦平房,为主要居民居住区。商贸方面,主要集中于上下浮桥两岸埠头及沿河南寺巷一带,这里除有著名的东西当铺外,又有众多店铺,形成东市、西市,有专门从事柴草、米粮交易的街坊,即今柴巷、米巷。城中横贯东西的提署街北侧多为行政机关,如太平府署、都察院、长江水师提督署、建阳卫指挥使署等等。城东南为文化教育中心,大成殿、文昌宫、府县学宫、安徽提督学政署多集中于此。城东和城北多驻军,有东营、南营和马军寨等。3-2文摘:当涂县志载:姑孰古称险要,密迩金陵,冠山履湖,大江环抱。上有梁山极天门之险,下有采石扼横江之卫,西控庐和以制两淮,东蔽宁广而屏两浙。自来有事江左者,姑孰为所必争。3-3姑孰城驻防大事记孙权筑城姑孰公元222-228年,三国孙权初建姑孰城。“姑孰”作为城名最早见于东晋,但其“肇筑于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历代县志均载:城之奠基有“黄武”二字。王敦镇姑孰谋乱东晋初年,大将军王敦移镇姑孰,举兵叛乱,后被平息。桓温三度驻节姑孰东晋大司马桓温于兴宁三年(365)移镇姑孰,重建姑孰城,并于城北建子城,即明清太平府衙所在地(今解放军第86医院内);太和四年(369)桓温自姑孰领兵北伐前燕;咸安元年(371)桓温“上书求归姑孰”,后逝于姑孰,葬青山北麓。桓玄姑孰篡晋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在姑孰篡晋,仅维持一百多天。其间,桓玄颁布“纸代简令”,对纸张使用的推广,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3-4图片:姑孰城重要遗迹 黄山塔、南津桥和采虹桥二、江南开发【说明】六朝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中心的南迁以及北方士族的衣冠南渡,马鞍山地区不仅成为京城的畿辅之地,而且也是中原世家大族集居之地。毗邻政治中心的优势,不断增多的人口,以及北方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促进了这里土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为隋唐以后江南大开发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形式提示:2-1统计图表:不断增多的人口 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至南朝末年,马鞍山地区人口和户数不断增加。 (待整理补充)2-2中原士族迁居马鞍山墓志铭铭文墓砖2-3田庄经济的发展说明: 在继承中原大族带来的北方田庄经济模式的基础上,马鞍山地区的私有田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组反映北方田庄经济模式的明器(复制品或图片) 一组马鞍山地区出土反映田庄经济模式的明器(地劵、魂瓶等) 2-4圈圩垦殖场景:“大公圩”创作背景资料: “浦里塘”的开发,即今天江南第一圩“大公圩”的最早开发,成为江东“粮仓”之一。大公圩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一大圩,位于当涂县境内,也是皖南首圩。江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三国时期的圈圩筑堤。三国之际,魏、吴在江、淮地区长期对峙,为解决粮秣补给问题,东吴“表令诸将增广农田”,就近屯兵垦殖,并于湖县(今当涂县)设督农都尉治,对古丹阳湖区(位于苏、皖交界处)进行军屯,从而拉开了圈圩垦殖的序幕。今青弋江、水阳江下游一带的当涂大公圩、宣城金宝圩、芜湖万春圩等圩均始筑于三国东吴时期。大公圩有江南首圩之称,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丹阳都尉严密“建丹杨(阳)湖田,作浦里塘”。浦作水边解,塘作堤解,乃指水边筑圩,其范围在今大公圩内。(丹阳)都尉严密修复浦里塘以后,对古丹阳湖区继续进行围垦,筑成了大量圩田。这时围筑的圩田数量虽不多,规模却很大。在河湖滩地上围田,解决好排灌问题是关键,人们在圈圩垦殖的同时,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贵族遗珍【说明】随着三国吴政权的建立以及此后东晋时期政治中心的南迁,马鞍山地区作为钟灵毓秀之地和六朝京畿重地,吸引了大量北方大族入凫此地,很多贵族把这里当作安身之所和终老之地。马鞍山地区考古发现了很多六朝贵族墓葬,这些墓葬及其出土遗物充分反映了东汉以来贵族的潇洒生活景象。 1、安生之所说明: 马鞍山地区作为六朝京畿重地,发现的众多六朝墓葬,勾勒出该地区六朝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脉络,透视出当时的丧葬习俗及社会生活形态。1.1马鞍山六朝墓葬分布图 根据马鞍山六朝墓葬发现和发掘资料创作:独家墩墓、宋山墓、寺门口墓、朱然墓、采石东吴墓、桃冲村三座晋墓、林里东晋纪年墓、慈湖乡林里东晋墓、刘山村东晋墓、来陇东晋墓、来陇村南朝墓群、天子坟墓、佳山石磨塘古墓群、园艺村晋墓群等。1.2马鞍山六朝墓葬形制演变图 独家墩墓、宋山墓、寺门口墓、朱然墓、采石东吴墓、桃冲村三座晋墓、林里东晋纪年墓、慈湖乡林里东晋墓、刘山村东晋墓、来陇东晋墓、来陇村南朝墓群等13座。要求:根据墓葬发掘资料及其年代先后顺序,通过墓葬平面图和剖面图排列展示,反映马鞍山六朝墓葬形制演变关系。1.3独家墩墓墓室虚拟复原全景展示说明:东汉至三国早期墓。墓室由短甬道、横前室、三个耳室、双后室组成。室内有7个券形门道,券顶用契形砖砌成,墓总长10.25米。墓主姓名虽不可考,但从墓葬规格推断,墓主身份较高。 实物:“富且贵至万世”、“富贵万世”的铭文砖及拓片1.4朱然家族墓地墓室系列图片说明:朱然(182-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朱然戎马一生,智勇双全,胆略过人,为东吴屡建奇功。先后被授予偏将军、昭武将军、征北将军、车骑将军、右护军,被封西安乡侯、永安侯、当阳侯,最终为“左大司马、右将军”和“大都督”,成为东吴政权最高的军事决策者之一。1984年发现发掘的朱然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为明确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前期中国十大考古收获之一。特写图片:朱然墓巧妙的墓室结构 朱然墓是一座吕字型砖室墓,墓长8.7米,分前后两室,朱然妻(妾)葬于前室,朱然葬于后室。两室中间有短通道,通道在两室左侧。特写图片:朱然墓前室穹窿顶 穹窿顶的砌法是从直墙起券上砌,逐渐收缩成穹窿状。这种建筑技术非常高超,从力学角度看,它将墓顶及封土的重量均匀分解到四壁,抗压性强。1.5宋山墓复原缩微模型+动画虚拟穿越展示创作参考资料: 三国吴晚期墓葬。马鞍山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座砖室墓葬,在长江中下游已发掘的吴墓中规模位居第二。该墓营造极为考究。六朝考古专家蒋赞初先生认为,宋山墓至少是皇室墓。1998年宋山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墓结构复杂,由墓道、甬道、前室、耳室、横前室、过道和后室组成,左耳室内有四块叠架的大石案,上放生活器具。横室左右两侧各设0.29米高的祭台,棺木置于后室0.26米高的灵台上。前室与横室、横室与甬道之间有两道四扇大石门,门把雕成辟邪。墓总长17.68米,墓向135度。墓砖模印阳文吉语:“富且贵至万世”、“富贵万世”。墓室早年被盗,出土青瓷器等四十余件器物。其中一对鸡首罐釉色晶莹,造型逼真。据出土器物判断,此墓属于东吴晚期。实物:“富且贵至万世”、“富贵万世”的铭文砖及拓片 2、贵族遗珍说明: 六朝贵族墓出土的大量精致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漆器、青瓷器、陶器、铜器等。这些精致的随葬品,既象征着墓主的高贵身份,也反映出六朝时期马鞍山地区的贵族生活形态。 2.1漆器说明: 马鞍山地区出土的文物中,漆器占有重要的地位。出土的漆器在工艺上和漆画题材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一些漆器采用了先进的复杂的工艺,一些漆器绘画采用写实的方式反映贵族生活。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