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难治理学年论文.doc_第1页
矿难治理学年论文.doc_第2页
矿难治理学年论文.doc_第3页
矿难治理学年论文.doc_第4页
矿难治理学年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家岭矿难一、现状2010年3月28日,中煤集团一建公司的王家岭矿发生透水事故,确认109人安全升井,尚有153人被困井下。截止4月28日,山西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成功获救115人,堪称救援史上的一大奇迹。王家岭煤矿项目是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批准、“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由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开发的国家和山西省重点项目。该公司官网曾表态:公司将以“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工艺,一流的投资,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按照新体制、新模式组织建设,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安全高效的特大型现代化矿区。但是,为何这么“正规”的一个矿区也会发生如此大的灾难?为何晋煤(或者说是中国矿业)矿难不断?为何血和生命的教训在过一段时间就会销声匿迹?这究竟是人的问题还是体制层面的问题?经过8天8夜争分夺秒的营救,成功挽回115名落井矿工的生命,确实可以认为是救援史上的奇迹。挽救生命成功确实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好事的强大功能,主席、总理一声令下,人民军队、社会民间团体或个人的援助力量便可源源不断的涌入灾区。但是,我们是应该为成功挽回115条生命而高兴或是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亲临灾区坐镇指挥救灾而感动,还是说应该更多的为矿难的发生而深思,提取教训?矿难的发生,生命的逝去,我们理应感到悲伤、痛苦,但我们为何要强调“8天8夜”的救援奇迹?为何要报道被救矿工一人一救护车的待遇的新闻?我们为何要将我们的感动、惊叹建立在逝去的灵魂和遇难者的家属身上?国家领导人亲切慰问遇难者家属着实令人感动,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相信那些遇难者家属宁愿不要这种“特殊待遇”,他们更希望的是在矿井中躺下的亲人能够平安的回到自己的身边。他们那声嘶力竭的恸哭想换来的不是他人的安慰和救济,而是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亲人健康的活着。但为何我们的媒体报道的,更多的是对救援队伍的歌功颂德,是遇难者家属如何如何的感谢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慰问;而没有将画面切换至遇难者家属无助的哭泣的场景,没有报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不足之处?棍棒底下出孝子,镜头面前处尊严,关注底下显人性历史再一次证明,这还是那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什么都没有改变,什么也不会改变。与其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置于灾后的救援工作,为何不将其用于防止或是预防灾难的发生。各个大小矿井中,加班赶进度,安全措施不到位,危机意识缺乏,矿主缺乏责任感,这些都是周果果煤矿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世间万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因必有果,各煤矿安全隐患的存在,必然导致类似晋煤矿难的不断发生。王家岭矿难或许只是中国矿难史上很渺小的一笔,但也许整一个社会的灾难史就是这样一笔一笔描绘而成的。政府想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我想不仅应将事后诸葛的角色转换成事前诸葛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类似的灾难预警机制切实的付诸行动。只是,类似王家岭矿难的新闻,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每一次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或者说是麻木了一些不变的报道陈词:“某地发生矿难,目前共有多少人被困、获救,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的组织营救井下被困人员”。这样的报道,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不变的是矿难,是积极的营救;改变的,是矿难的发生地点以及每次矿难发生后的被困人数。烂熟的表述,不知道还会持续多少个轮回?矿难,俨然已经成为伴随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或许有一天,当我们面对被矿难占据的网页、报纸版面,你我都会淡然,也许可以理解为习以为常。只是在悲剧一次次的上演,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神经的时候,当初我们的满腔热情定将被现实所稀释。对于听到看到此类新闻,我没了丝毫惊讶,我在痛恨自己麻木的同时竟有了一种按捺不住的愤怒。我不是指责相关部门对灾难的高度重视有什么不满,而是感觉这种事后的重视的做法有些不妥。每每事故的发生,媒体的报道将事故本身尽量的淡化,而又无一例外的把报道重点放在灾后的高度重视上。然而,这种事后重视也许会产生一种适得其反的后果,重视程度再高,也让人有一种假惺惺的感觉。中国有个成语叫做“亡羊补牢”,现在却成了羊亡了而牢未补。为什么类似王家岭矿难的悲剧会一再的发生?煤矿的安全生产要抓,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出了事故才肯狠抓呢?这种重视与生命相比,孰轻孰重?哪怕这种重视程度再高。如果煤矿老板不注重安全生产、如果很多单位对安全生产还是抱着“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如果矿工自身缺乏保护自我的观念,那么井下矿工的人生安全也只能是听天由命。如此下去,事故仍会继续、各种矿难还会源源不断的发生。我国也制定过不少安全生产方面的强制性规定,然而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了,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仍然有待考量。每当事故或是灾难的发生,总有那么几句话会挂在我们嘴边,“灾难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等,用以鼓舞人心,让受灾者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温暖。诚然,这样振奋人心、充满人文关怀的行为和话语在抗灾救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困难,从困难中走出来、站起来,提供了最坚强的保障。正是因为这么一种温馨的人文情怀的存在,我们的社会尽管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灾难却仍然能够屹立着、前进着的最根本因素,人定胜天就是这个道理。二、国外经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人士说,近几十年来,世界主要产煤国安全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采矿业已经成为最安全的行业之一。除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有较完善的安全设施外,他们的一些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1.美国经验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美国事故发生率排行第一位的是制造业(8.1),其余依次为建筑业(7.9)、农业(7.3)、运输业(6.9),排在最后的竟然是采矿业(4.0),它甚至比零售业(5.6)的事故率还低,所以有人说在美国下井比进超市还安全。美国自1984年以来发生的矿难总数,相当于中国两三个月内发生的矿难次数。美国的采矿业很好的验证了一句话: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另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产煤矿近10亿吨,但煤矿安全事故中总共只有死亡27人。实际上连续三年以来,美国煤矿安全事故的死亡率都低于30人,每百万吨煤矿死亡人数控制在0.03以下,而中国每开采百万吨煤矿的死亡率超过3。其实100年前,美国也有过矿难高发期。据资料表明,20实际初叶,美国每年有近6%的矿工葬身井下,近6%的工人终身残废。仅在1907年12月份美国死于矿难的人数就超过3000人,其中,西弗吉尼亚的一次矿难夺去了362位矿工的生命,创造了美国历史之最,这个月份也被作为美国社会发展的耻辱而载入史册。当时美国的基本法则是“缔约自由”和“契约严守”,即采矿的危险已经为矿工所知,他们是自愿下井采矿,自甘冒这个风险,如果出现事故,矿主可根据契约给予适当的补偿,无其他责任。但我们明白,矿工签下这一纸协议,只是无奈迫于生计,才冒着生命危险下井作业,将自己的生死捆在一纸文书上。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强力推行法律改革,完善国内的法律体系,对侵权法更是进行全面改革:从企业利益本为转向个人利益本为,从过错责任转向无过错责任,削减了资方免责事由,大幅增加了损害赔偿金,并制订了赔偿法。矿工在预见到安全受到威胁或者已经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时,可以采取法律行动以避免利益受损。从此,美国采矿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1890年成立的美国矿工联合会更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将安全生产和保障矿工健康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矿工如果觉得不安全,可以拒绝下井,并向矿工联合会投诉。该会还数十年如一日的开展政治游说,最终促使国会在1969年通过保障矿业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