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凝聚法去除味精废水中悬浮物的机理及数学模型.pdf_第1页
电凝聚法去除味精废水中悬浮物的机理及数学模型.pdf_第2页
电凝聚法去除味精废水中悬浮物的机理及数学模型.pdf_第3页
电凝聚法去除味精废水中悬浮物的机理及数学模型.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凝聚法去除味精废水中悬浮物的机理及数学模型 丁忠浩1 卢寿慈2 11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 21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100083 摘 要 采用电凝聚法对味精废水进行处理 对电凝聚机理 进行了探讨和理论分析 根据理论分析和合理假设推导出 的电凝聚效率公式 描述了电凝聚过程中 3 个主要影响因 素 电流强度 通电时间 废水中有机物浓度对电凝聚效率的 影响 关键词 电凝聚 电极钝化 凝聚效率 脱色作用 电凝聚是用可溶性金属电极作为阳极 在直流 电场作用下净化水质的一种方法 1 在电凝聚中 最终生成的Al OH 3胶体凝聚剂 能使废水中的胶 体有机粒子 微细固体悬浮物凝聚成团 通过沉淀或 浮选除去这些物质 使废水中的 COD SS 等降低 从而起到净化废水的作用 1 实验方法 实验是在自制的电凝聚槽 185mm 140mm 110mm 中进行 槽中放置了数块金属铝块 每块铝 板的厚度为 2mm 高为 115mm 宽为 105mm 极板 间距 9mm 废水样依次倒入电凝聚槽中 通入直流 电流 在不同的条件下充电后 取出极板 停止搅拌 取出极板后倒出 500mL 溶液放入 500mL 量筒中沉 淀 6h 取上清 液化验 测 其 CODer 后 简写 为 COD 计算 COD 去除率 本次实验的原水 pH 317 COD 5490mg L 2 电凝聚试验研究 211 pH 值的影响 取 5 个废水样 均为 1500mL 分别调 pH 值为 2 317 5 7 9 依次倒入电凝聚槽中 通入直流电流 电流强度为 012A 通电时间为 15min 试验中 pH 值的变化对降低废水 COD 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 1 所示 212 电流大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取5 个废水样 均为 1500mL 分别调节至 pH 值为 7 倒入电凝聚槽中 每个废水样均加入 10g 食用 NaCl 以活化电极 防止电极钝化 通入直流 电 通电时间仍为 15min 5 个废水样通入的电流大 小依次为 011 013 015 1 2A 试验结果如图 2 所 示 图 2 表明 在充电时间及 pH 值一定的条件下 当电流在一定范围时 随着电流的增大 COD 去除 率在逐渐增大 电流达到 1A 后 再继续增大电流 电凝聚效果变化不大 图 1 电凝法 COD 去除率随 pH 值的变化曲线 图 2 电凝法COD 去除率随电流大小的变化曲线 213 通电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取 5 个废水样 均为 1500mL pH 值均调至 7 左右 每个废水样均加入 10g 食用 NaCl 以活化电 极 防止电极钝化 通入电流电 电流大小为 110A 改变通电时间 试验结果如图 3 所示 图 3 表明 在 一定的 pH 值和通电电流条件下 随通电时间的延 第 6 卷 专辑 2000 年 10 月 中 国 粉 体 技 术 China Pow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6 Suppl October 2000 长 COD 去除率提高 当通电时间达到 20min 后 再延长通电时间 COD 去除率提高不大 图 3 电凝法 COD 去除率随通电时间的变化曲线 214 不同材料对比试验 采用不锈钢等难溶材料为电极进行电凝聚试 验 其效果不佳 对不同的电极电凝聚处理水样以 及原水样进行化学分析 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 分析 结果见表 1 由表 1 可见 当用铝电极进行电凝聚 处理时 铝离子大量溶于水中形成铝络离子 凝聚作 用较强 废水中 COD 和SS 的去除率较高 这说明电 凝聚过程中废水里的铝离子及其各种络离子的量是 影响电凝聚效率的关键因素 由表还可看出废水中 的pH 和 Cl 的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经仔细观察发 现 在试验过程中电凝聚槽里有微小的气泡发生 可 能是H 和 Cl 在电凝聚过程中发生了电化学反应 被还原成气体所致 表 1 污染物和元素定量分析结果表 项 目原水样不锈钢电极水样铝电极水样 pH213518615 COD mg L 1261002311612332 T N mg L 1 198119221723 T P mg L 1 887883 SS842773185 Q Cl mg L 1 1530295417941 GQ Al3 mg L 1 0144 3 电凝聚法降低味精废水 COD 的机 理探讨 311 电凝聚过程分析 由上所述 当用铝板作电极进行电凝聚处理时 整个反应过程如下 阳极上的反应 AlAl3 3e U 0 1166V 1 Al3 6H2O Al H2O 3 3 2 阳极上的副反应 Cl 2OH ClO H2O 2e U 0 0189V 3 2Cl Cl2x 2e U 0 1136V 4 阴极上的反应 O2 2H2O 4e4OH U 0 01401V 5 阴极上的副反应 2Al3 6H2O 6e2Al OH 3 3H2x 6 副反应 3 的产物是次氯酸盐 它是一种强氧化 剂 能将味精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分子量较 小的有机物和变成无害成分 电解过程中新生的氢 氧化铝凝聚作用强 可有效地吸附和絮凝味精废水 中的胶体有机物及悬浮物 强化浮上分离或沉降效 果 副反应 4 的产物是氯气 溶于水中生成次氯 酸 同样也能氧化味精废水中的有机物 利于后续生 化处理 在阴极上还发生还原作用 使氧化型色素 还原成无色 312 Al3 的絮凝吸附机理 电凝聚法所得到的铝络合离子有很高的吸 附活性 其吸附能力高于一般药剂水解法所得 到的Al OH 3的吸附能力 电凝聚法降低味精废 水 COD 的机理与混凝法有很大类似 它主要是借 助于电化学反应产物的凝聚作用 电解过程中 pH 为 6 715 左右 这样 在由 Al H2O 6 3 最终 趋于Al OH 3 H2O 3的中间过程中 羟基可把单 核络合物通过桥键缩聚为多核络合物 Al H2O 6 3 H2O Al OH H2O 5 2 H2O 2 Al OH H2O5 2 Al2 OH 2 H2O 3 4 2H2O 7 上列缩聚反映的连续进行 将使络合物逐渐形 成高分子聚合物 这种高聚合物具有线型结构 通 过范德华引力 氢键 物理 化学的吸附作用吸附味 精废水中的胶体与悬浮物 另外 电解生成的 Al3 和 OH 最终可生成 Al OH 3胶体凝聚剂 在适当 的 pH 值下 吸附了味精废水中的胶体与悬浮物的 铝高聚物逐渐形成絮花 最后得以沉降 313 电凝聚效率数学模型 由前面分析可知 电凝聚过程中在废水里产生 的铝离子及其各种络离子的量是影响电凝聚效率的 关键因素 铝离子的数量主要与电凝聚过程中消耗 的电量有关 更进一步说明电凝聚效果主要由单位 体积的废水量所消耗的用电量来决定 因此 可建 232 China Pow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Suppl 立电凝聚效率与用电量 或与通电时间以及电流强 度 电凝聚效率与废水单位体积污染物含量之间的 数学关系式 313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1 电凝聚效率与电量的关系 对于给定的废水体系 单位体积中被凝聚的污 染物 如悬浮物 SS 非溶解的有机物 的浓度一定 则可凝聚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微粒或胶体粒群总量也 一定 这些粒群总表面积也有一固定的量 假定这 些粒群表面性质均匀 单位微元面积上只能吸附一 定量的Al3 离子 同时假定每一个Al3 离子在微粒 表面占据同样面积 而且不影响周围的离子的吸附 那么电量 Q 趋向饱和时 Al3 在微粒粒群表面吸附 也趋向饱和 单位体积中粒群表面存在一个最大的 吸附极限 Al3 在微粒颗粒群表面吸附速度和吸附程度决 定着微粒群的凝聚程度和絮团的大小 也就决定了 絮团的沉降速度和溶液中微粒颗粒群 或污染物含 量 的去除率 因此可通过 Al3 在颗粒群表面的吸 附速度和吸附程度来推导电凝聚效率的数学表面 式 因为吸附速度与没有吸附 Al3 的面积成正比 与电量 Q 成正比 设微粒颗粒群吸附 Al3 的面积 百分比为 H 则未吸附 Al3 的面积为 1 H 那么 Al3 在颗粒群表面吸附速度 V吸为 V吸 K1Q1 1 H 8 其中 Q 为电量 H为已被 Al3 吸附后丧失吸附能 力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当颗粒群表面吸附 Al3 越多 Al3 从颗粒群表面脱附的速度 V脱也 大 所以有 V脱 K2H 9 当吸附平衡时 V吸 V脱 由式 8 和式 9 得 H K1Q K2 K1Q RQ 1 RQ 10 其中 R K1 K2是吸附平衡常数 由前面分析可知 电凝聚效率 G 与进入粒群表 面双电层 Al3 的量有关 任一微元面积上只能定 量的吸附 Al3 每一Al3 离子占据同样的面积且不 影响周围 Al3 的吸附 对给定浓度的颗粒群 其总 表面积一定 存在一最大吸附极限 当粒群表面吸附 Al3 的量趋于饱和时 电凝聚效率也趋于某一极值 记为 G 因此 G G Al3 Al3 H 11 式中 G与 G 分别是电凝聚时某定条件 Q 下和饱 和Q 条件下电凝聚沉降效率 Al3 和 Al3 分 别是一定 Q 条件下和饱和Q 条件下粒群表面吸附 铝离子的量 而 Al3 Al3 也等于 H 由式 10 和 11 式得 G I t G RQ 1 RQ G RIt 1 RIt 12 其中 G 是与絮团大小及沉淀速度有关的量 它是与颗粒群的浓度 细度和表面积 颗粒群和介质 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的常数 R K1 K2是与 吸附定位离子 电价数 离子半径 粒群表面的电性 和其他化学性质及溶液中离子状态有关的常数 它 是絮团间桥联作用强弱的度量 2 电凝聚效率与被凝聚物浓度的关系 当固定通电条件时 即电量 Q 为常数 当颗粒 群粒度分布为一定时 单位体积中被凝聚物质量浓 度 c 与被凝聚物粒子数量浓度 n 之间关系为 n 6 1013 P c QpQ 0 C D D3 dD 13 式中 Qp 颗粒群的颗粒密度 g cm3 D 颗粒直径 L m CD 颗粒粒度分布概率 引用 Smoluchowski 的碰撞频率校正公式 dn dt 4 3 Gd 3 n3 14 其中 dn dt 为碰撞频率 d 是颗粒直径 G du dz 是流态特征 即为速度梯度 当粒群粒度分布和流 态特征固定时 式 14 中因子 G d 都是常数 故由 式 13 和式 14 得浓度 c 对G的增加影响为 G dn dt R3c2 15 式中 R 为常数 当被凝聚物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由于松散 的菌体絮团或有机物絮团干涉沉淀效应 使沉降效 率下降 浓度的增大使沉降效率 G沉降低的程度以 微分 dG沉 dc 表示 其与 Al3 在电凝聚槽中向溶液 中扩散和向粒群表面扩散的效率 G扩的乘机可直接 反映浓度对电凝聚效率的负面影响 记为 G K G扩 dG沉 dc 16 在浓度不高时 c 对G沉的影响远小于电流或通 电时间对 G扩的影响 因此在考虑浓度对 G影响时 G扩近似为常数 又 G沉U G 代入式 16 得 dG G dc G扩K dc R2 17 解得 G Kcexp c R2 18 其中 Kc和 R2都是常数 结合考虑式 15 与式 18 得 233 2000 年专辑 中 国 粉 体 技 术 G c G G R3c2 exp c R2 19 其中 R2 R3是由实验确定的常数 3 总数学模型 由公式 10 12 的推导可知 Gc包含在 G 中 设 G R0Gc 代入公式 12 并整理常数 最后 得到电凝聚效率 G F I t c 的总数学模型 G I t c R1c2 exp c R2 R3It 1 R3It 20 31312 数学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1 G与I t 的关系 效率公式 20 是在理想状态前提下推导出的 当浓度 c 固定时 G与I t 的关系可用式 12 表示 当 I t Q 是常数时 式 12 则变成下式 G Q G K1Q 1 K1Q 21 当 Q 值很小时 1 K2Q U1 式 21 为 G C G K1Q 22 此时不论 I 与t 如何变化 G是I 和t 的线形函 数 与图 2 和图 3 中各曲线的前段直线部分相吻合 当 Q 较大时 1 K1Q U K1Q K1Q A 1 K1Q K 为常数 式 21 变为 G G K t 对不同的 Q 值 G有不同的对应值 Q 值增大 时 效率曲线相应平行上移 见图 2 图 3 中曲线中 后段水平部分 可见公式 21 较好的描述了 G 与 Q 值的关系 当因素 c t 固定 仅考虑 I 对 G 的影响时 式 12 可写成 G I G K2I 1 K2I 23 对照图 2可知 I 很小时 GU G K2I 描绘曲线 前直线段 当 I 适中 GU G I 1 n描绘曲线中间过渡 段 当 I 很大 GU G 描绘曲线后部水平段 可见 式 23 较好的描述了固定 t c 时电凝聚效率与 I 之 间的关系 同样 当因素 c I 固定 仅考虑 t 对 G的影响 时 式 12 可写成 G t G K2t 1 K2t 24 通电时间 t 对 G 的影响可用式 24 描述 讨论 同式 23 相似 参见图 3 2 G与c 的关系 基于碰撞机理 扩散机理及絮团沉淀原理建立 的公式 19 是在通电条件固定时 c 与Gc之间的关 系 通过对函数和其一阶 二阶导数的分析 公式 19 的曲线绘于图 4 其在浓度等于 2R2处的极大 值为 4R3R22e 2 其中 R2和 R3根据不同试验对 象取不同的常数 3 总数学解析式 当浓度固定时公式 20 成为式 10 当 I 和 t 都固定时公式 20 成为式 19 这两种特殊情况在 前已经充分讨论过 式 20 还可以概括固定 t 时 G G t c 和固定 I 时 G G t c 情况下所表示的 效率函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