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说课案例.doc_第1页
死海不死说课案例.doc_第2页
死海不死说课案例.doc_第3页
死海不死说课案例.doc_第4页
死海不死说课案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死海不死说课案例顺阳中学 魏玉妹一、 教学思路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本人在诱思探究理念的指导下,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把握教材1、 教材简析: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2、 地位作用:死海不死是八年级下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知识点,以便学以致用。3、 重点、难点:本文重点是死海的特征及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难点是死海的成因及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此,教学中关键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采用多提问、多启发、多鼓励的办法深入浅出地教学。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有“地球的肚脐”之称的死海是地球上最咸的湖泊,它的形成是自然的结果,死海海水每年以0.5米的速度在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朝一日将从地球上消失。b、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c、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采用曲问、倒问、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a. 用讨论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b.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激发环保意识。四、 教法选择叶圣陶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熊飞教授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学习中应做到“七动”,教学时应多考虑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领悟,通过他们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尽可能做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 因此,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指导预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及自读提示至少两遍,发现疑难、(3)上网查询死海不死的资料、(4)思考课后练习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2、 实验配合法:用实验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用另一个实验,加深学生对死海“不死”特征的理解,解决难点。3、 诱思启发法: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发现问题,富创新精神,但容易固执己见,错误较多,教师就应通过设难、解难的手段,采用学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多启发他们思考、分析、概括,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4、 练习巩固法:设置与环保有关的课外延伸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并把对死海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五、 学法指导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为指导思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做到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在课堂练习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决”,达到“教”为了“不教”目的。a) 课前预习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众所周知学生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文的开端,课前布置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了生字词,熟悉课文,发现疑难,课堂学习时便能有的放矢、操作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 “采蜜”法:顾名思义学生学习知识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需要不断地求索、积累。学生犹如蜜蜂,只有不断地采集知识的花粉,才能酿造出智慧的蜜糖。因此我在课前就要求学生要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有关死海的资料,扩大视野,以便课堂学习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知识结构。c) 讨论法:讨论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能激发人积极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让学生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呢?我的做法是改变传统的呆板的讲读法,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中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生开辟一片自由天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当然,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学习中起导航灯的作用。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强,可讨论的问题也很多。我便指导学生整堂课几乎都用讨论的方法把知识点掌握,把重点难点轻松突破。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也在轻松愉快又紧张热烈的讨论中得到提高。六、 教学程序安排为达到教学目的,本人按中学生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及个性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律安排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课前)预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1)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自读提示及课文至少两遍,找出疑难(3)解决课后练习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特征(4)上网查询有关死海不死的资料有的放矢,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 用实验导入新课1、先前准备两个装相同盐水或淡水的烧杯,各放一个鸡蛋,举杯,学生观察现象。(一鸡蛋,漂浮液面,另一鸡蛋沉在杯底,毫无动静,如图) 2、问:相同的烧杯,看上去毫无区别的液体,鸡蛋放进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呢?(学生小声议论)3、导入:想明白这个问题,知其原因,请让我们共同学习死海不死。4、板书课题“死海不死”。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整整体感知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1)了解本文说明对象(2)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4)找出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学生用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再次熟悉内容,整体感知。 纵观全局,整体把握 讨论学习1、学生看幻灯片上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各小组分别推选一位同学回答:第一组回答第一题,明确: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死海的特征第二组回答第二题,明确:死海的特征是,死海的咸度很高,鱼虾草木都不能生存,但因为浮力大,所以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被淹死。即“死海不死”第三组回答第三题,明确: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第四组回答第四题,明确: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等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不能非常准确的找出答案,教师可以调动全班同学共同探讨,直到答案浮出水面。2、学生提出疑难,其他学生讨论释疑,教师适当点拨,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教师引导此阶段重点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难点: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一是地形特点;二是化学成分矿物质多;三是物理变化,蒸发沉淀。此阶段,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创新。3、课堂交流。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中查询有的关“死海不死”的资料,并从内容及语言风格角度与本文进行比较,从而把握本文科学小品语言风格。4、用试验巩固所学知识。请两位同学利用原有一个空烧杯做实验,人工造小盐湖。过程是:先将热水倒入空烧杯中,然后放入鸡蛋,此时鸡蛋沉在杯底。两人配合,一人将盐慢慢注入杯中,一人拿筷子轻轻快速搅动,终于鸡蛋浮在液面上了。 由实验中得知:随着水的咸度增大,水的密度增大,浮力也增大,鸡蛋便浮出水面;同理,死海的咸度很高,密度大于人体密度,人当然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 主动探究,并获取新的知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取长补短;突破难、重点。 扩大视野,加深理解。 加深对死海“不死”的特征的理解,突破重点 知识迁移 课文内容延伸(出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幻灯片显示的内容:死海真的要死了,原因是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因此,湖面日趋下降,按照每年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的速度看,死海最终会消失,干涸。当然,这是一个长时间里死海的变化过程。死海能够“不死”吗?大家讨论,讨论。对此,启发学生从环保的角度思索问题。开辟这样一个窗口学生定能回报一个精彩的环保世界。 拓展思维,使对死海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又增加环保意识。小结死海不死这篇科学小品,主要通过它作为咸水湖的由来,历史传说以及它的形成特点、现状和未来告诉人们科学道理。语言生动活泼,运用举例子、引传说、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因此文章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是说明文的典型之作。边小结边板书如下: 死海特征 不死死海不死 传说成因 实质现状和未来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作诠释 总结归纳知识点,增加直观印象 作业布置请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出示幻灯片) 中东是一个干旱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死海供水源被大量分流,用于其他目的。以色列和约旦在死海南端都建有工厂,这些工厂从死海中提取多种矿物质,注入死海的水量最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