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docx_第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docx_第2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docx_第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docx_第4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篇 古代部分名词解释1.城市:是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分化出来的。2.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桓,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 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3.邑:象征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泛指所有居民点。4.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面的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5.穴居:早期多为竖穴形式,上边用树枝盖棚。6.巢居:在树上搭建居处,后来干阑式的建筑就是巣居的发展。7.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巣居的一种结合,属于半地下式建筑。8.原始村落:农业的逐渐产生,便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和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住点,这就是最初的原始村落。9.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指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干道。10.河西四郡:指河西走廊以西设立酒泉、威武、张掖、敦煌四郡。11.殷墟: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2.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13.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域:关中区域、三河区域、燕赵区域、齐鲁区域、梁宋区域、颖川南阳区域、三楚区域、南越区域。14.邺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时,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立新都邺城。今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15.瓦子:瓦子又称“勾栏”、“瓦肆”,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16.市井文化: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中国城市的产生: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起初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也没有专门的商人,后来交易的数量及范围越来越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这就是“市”或“市井”,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1.燕下都(公元前4-前3世纪)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被秦所灭,先后建都159年。3.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今山东临淄城北,是 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临淄是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4.曲阜县鲁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5.郑韩故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在春秋时期称“郑城”,是韩国和郑国先后建都的地方。跨越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城分主城和外廓城。6.淹城-今江苏省常州市南,西周时代淹国的都城。7.楚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境内的长江北岸。又称纪南城。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咸阳2西汉-长安3东汉-洛阳邺城在规划建筑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2.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3.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唐长安(隋大兴城)南宋临安城的特点:临安城东邻钱塘江,西就明圣湖(西湖),北近宝石山,南为凤凰山。城内南部有吴山,市内小河纵横,众多的私家园林遍布城市,所以是一所风景优美,吸引大量人浏览的城市。临安城中居民不少是从汴梁迁来的,所以城市生活也和汴梁相似,有许多商业街通宵营业。内外分布许多寺院。临安的地形复杂,城市完全是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平江府(苏州):1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方位南北略有偏 东数度。2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井字或丁字形相交,“三横四竖”。3府治所在称子城,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子城周围还有城墙包 围,在城市中心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府州城市的特点。4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5宋代佛、道两教并崇,因而这类建筑很多。6、平江城中集中居住着大地主、官僚及商人,大型宅院也很多。平江图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十年(公元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江图,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作品。这张宋代城市的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是宋代平江城的现状,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上城市的格局,它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规则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不同的特点。古代最大港口城市:泉州、明州(宁波)、广州元大都规划的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2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有机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是由刘秉忠主持负责,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和一些外国的建筑工匠也参加了规划和修建工作。清代四大镇:1江西-景德镇2广东-佛山镇3湖北-汉口镇4河南-朱仙镇明清时期城市的地区分布:1明清时期城市分布的地区差异。2沿江、沿运河城市轴线的兴起和沿海城市的停滞。3边疆地区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与种类一、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1都城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3一般的府州县城市二、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1手工业中心城市 纺织业中心-松江、苏州、杭州、湖州 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 制盐业中心-自贡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汉口、扬州、重庆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广州、泉州、明州4防卫城堡-大同、威海卫5集镇-南翔三、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1规则形:方形、圆形2不规则形:沿河城镇、山城、双重城、多重城四、古代城市的特殊类型塔在城市中的作用:1塔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2塔只是佛教建筑的附属部分,后来发展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多与“风水”有关。3有的塔建在山顶,丰富了城市的主体轮廓线,增加了城市景色,如杭州的保俶塔。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1城市建设模式可分为规范型、此规范型、非规范型三大类。2城市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3道路功能由礼制占首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4城市的防御功能不断强化。5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高度重视。6居住形态及建设总体反应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1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2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3城市的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4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5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中篇 近代部分租界城市的发展:上海、天津、武汉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香港、哈尔滨)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与差异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4.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5.规划图的分析新兴的工矿城市:唐山、萍乡因铁路修建而发展的城市:蚌埠(安徽)、郑州(河南)、石家庄(河北)抗战时期的内地城市:宝鸡、玉门革命根据地城市:瑞金、延安变化中的城市:广州、济南相对衰弱的城市:淮阴、嘉定、襄樊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1、 铁路对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2、港口对城市的影响3、远程公路对城市的影响4、飞机场对城市的影响铁路对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最大:1.先修建铁路后出现城市-蚌埠、哈尔滨2.先在城郊修建铁路,城市发展后,铁路穿越及分割或包围市区-闸北、虹口3.由于人为原因,铁路修建得不合理,造成市区的混乱-天津、沈阳4.铁路插入旧城区内-北京5.铁路在城郊通过,在站场与旧城区之间发展了新区,或使紧靠车站部分的城区繁荣起来-郑州、开封近代城市建筑面貌:一、西方古典建筑的传播二、虚假装饰店面的商业街三、宫殿式与混合式 (一)、宫殿式 (二)、中西合璧的混合式 (三)、殖民地的“复兴式”及“兴亚式” (四)、西方近代新建筑的出现中国近代一些城市规划图的5种类型:1、帝俄占据时期制定的大连及哈尔滨城市规划图2、德国帝国主义占据时期制定的青岛规划图3、日本帝国主义占据时期制定的一些东北地区城市的规划4、国民党政府在1930年前后制定的南京和上海的城市规划图5、19461949“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一、二、三稿”下篇 现代部分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简述:1、发展起步阶段(19491957年)1949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定居,城市化水平也逐步增长。19531957年,中国成功地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城市化波动阶段(19581977年)超常的工业化引起超高速城市化(19581960年);工业调整时期第一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波动(19611965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第二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倒退(19661977年)3、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并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及其比重迅速增加,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特点:1、政府发动型动力-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其动力主要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而非经济性。2、城市双重性体制-形成“城市-农村”二元社会体制,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进程。3、协调型构成-城市数量与总人口相比数量太少;大城市比重过高;城市地域分布东疏西密;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特点。4、具有波浪型进程特点:起步晚、起点低、波动性大。30年来我国城市化新特点及趋势:1、主体上 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改革前是一元的“自上型城市化”;1980年后出现非农化和二元的“自下型城市化”;1990年后出现“外联型”和“内联型”城市化。2、发展策略上 重点由内地向沿海转移-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3、制度上 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户籍制度松动、土地有偿使用制、住宅货币化制度,市镇数量猛增。4、形态上 小城镇地位提高;大城市郊区化;出现大城市区和城市连绵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5、内涵上 大城市国际化,中小城市现代化;城市内部社会扩大化;城市数量质量都提高。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1、按照社会主义有可能把有限的资金尽最大可能地集中起来使用原则,由国家来统一安排建设计划;2、针对旧中国许多工业行业都是空白的特点,计划优先安排这些空白工业行业的项目;3、把多数建设项目安排在内地,改变原有工业生产集中在沿海的布局。城市规划面临“治乱”的表现:1、违法违章的性质加剧。2、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3、规划体制不健全。4、产生“规划跟不上建设、规划滞后”现象-如出现垃圾成堆,违章搭建等“边缘崩溃症”现象。5、规划师职业“异化”-有些规划师不坚持原则,忽视规划的整体利益和政策性。对首都即行政中心区位置建设的两种意见:1、城内派:主要以苏联专家为代表,主张行政中心建在旧城。2、城外派:主要以部分中国专家为代表,主张离开旧城(在旧城西郊)新建行政中心。最后采用“城内派”思想,认为它在已有基础上,考虑到国情及现实需要与可能的条件。旧城改造的含义:是历史的延续旧城改造方式:1、全部拆除,重新建设。2、局部修复,改建与添建,改善环境。3、做地区的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旧城改造特点:1、改造性质由福利型变成效益型。2、改造对象由以居住环境为主变成以城市技能更新为主。3、改造投资由单纯依靠国家变成多渠道投资参与。旧城改造中的问题:1、改造方式单一-多采用推到重建方式,削弱了中心持续发展的弹性。2、为争取高效益,一方面采取较高改造标准,没有各阶层的适用经济房,一方面突破规划控制,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