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感官教具操作ppt课件.ppt_第1页
蒙氏感官教具操作ppt课件.ppt_第2页
蒙氏感官教具操作ppt课件.ppt_第3页
蒙氏感官教具操作ppt课件.ppt_第4页
蒙氏感官教具操作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为学习数学做准备 什么是感觉教育 通过视听嗅味触觉外界刺激 传递给大脑 大脑形成感官认识 1 感官教育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a 由简单到复杂 由已知到未知b 由具体到抽象 由近到远 因人施教原则 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 进行个别化教育 自我教育原则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 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 需要 能力去进行自我选择 独立操作 自我矫正 努力把握自己所处的环境 2 感官教育的原理 三要素 同一性 相对性 的认识 配对 对比性 相导性 的认识 分类 类似性的认识 排序性 套娃 3 感官教育三阶段教学法 命名 第一阶段 建立物体和和名称之间的联合关系 如 这是 辨别 第二阶段 确认幼儿是否真正认识物体名称 如 哪一个是 记忆重新 第三阶段 名称及概念的建立及对物体的记忆 如 这是怎样的 4 三阶段式教学的优点 1 明确向幼儿介绍物体名称和特征2 了解幼儿对名称和特征的印象3 能够理解检查判断幼儿的学习效果4 认识对比的特征 如 大小 粗细 胖瘦 长短 高低等5 同时进行分类 配对 排序的操作 以奠定逻辑思考能力 增进语文能力 培养比较 分析 辨别 推理和判断的能力6 能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 能留给幼儿创造变化的空间 5 感官教具特色及基本要求 1 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2 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内容3 操作过程具有错误控制4 独立性的学习 每次示范只有一个目的性5 教具具有美感和吸引力 发展探索及学习的欲望 与数学学习有密切关联6 每件教具学习有间接预备性7 教具适合幼儿尺寸大小及重量 6 教师操作感官教具的要求 1 事先决定工作地点 桌子 工作毯 2 个别指导时教师坐在幼儿右边3 为使幼儿集中注意力 重点地方重点强调 提示操作方法4 要使幼儿理解教师的提示和操作分解5 提示时要发音准确 语言得当 简单明了6 提示时从到至尾 一切动作要稳重7 提示中要注意幼儿表情8 提示时让幼儿触摸教具9 提示幼儿要使幼儿注意到错误控制 7 10 基本提示后 增加求知欲和动作兴趣11 提示后给幼儿操作机会 教师在旁观察12 改正幼儿错误必须谨慎行事13 幼儿有自由选择反复操作的权利和不工作的权利 不要勉强14 幼儿提示问题要适当 认真 正确的回答15 工作结束时应提示收拾整理方法16 蒙氏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 允许儿童所需的时间和进度节奏来工作 因为这样就是接纳儿童 8 感官教育内容的划分 1 视觉教育教具 通过视觉练习 使孩子掌握形状 面积 体积 视觉教具里有 1 插座圆柱体 高低粗细大小的比较组合 2 粉红塔 认识大小等差 3 棕色梯 认识宽窄 4 长棒 认识长短 数量的等差 5 彩色圆柱体 颜色识别 高低粗细组合 6 色板 颜色的种类 色调的明暗度 颜色搭配 7 几何图形相嵌板 三角形的种类 组合 8 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种类 组合 9 几何立体组 10 几何嵌板 9 2 触觉教具 1 触觉板 体验物体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2 温觉板 触模温度的感觉 3 重量板 大小相同及不同 拈重量 4 神秘带 实体认识感觉 凭触摸分辨物体大小 形状 重量等 3 听觉教具 训练孩子听力 强弱练习 听音筒 训练听力强弱 4 味觉教具 如味觉瓶 感受酸 甜 苦 辣 咸 5 嗅觉教具 如嗅觉筒 生活中有味道的食品 香油 醋 感官教育教具在操作中强调分类 配对 秩序 10 插座圆柱体 圆柱体四组 A B C D 每组各有10个圆柱体A组 属一次元变化 粗细不变 高度渐减 由高到低 高低 B组 属二次元变化 高度不变 粗细渐变 由粗到细 粗细 C组 属三次元变化 粗细和高度同时渐减 由大到小 大小 D组 属三次元变化逆比例 由粗而低到细而高 11 目的 a 手眼协调能力及三指捏动作b 辨别高低 大小 粗细 长短的视觉记忆c 培养发展视觉区别体积的判断能力 学习分辨三度空间的概念d 逻辑 思考 对应 顺序的能力e 培养视觉敏锐的观察力f 间接的为数学准备g 写前的握笔长期准备工作 12 操作方法 第一次展示 一一对应1 取放工作毯 名卡 取A组带插座圆柱体 从最大块取出 用右手拇指 食指 中指拿住圆柄 左手食指 中指并拢触摸圆柱 放在插座的前面 从大到小以此类推 2 右手食指 中指并拢触摸圆穴 右手三指抓拿住圆柄 左手食指 中指并拢触摸圆柱 放入圆穴中 两手的食指 中指摸平订正 从大到小以此类推 3 把带插座圆柱体竖放 用两手食指 中指从大到小触摸圆柱的边缘订正 4 物归原处 注 B C D组操作方法同上 第二次展示 打乱顺序配对并利用三阶段教学法认识 粗 细 带插座圆柱体 13 粉红塔 工作前经验 已有操作圆柱体插座经验或者2岁半以上的幼儿 构成 10个粉红色立方体目的1 认识物体的大小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 2 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 培养积木式精神的意志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3 通过视觉正确获得数学概念上固有等差变化 了解递增及递减的关系 14 操作方法 1 取工作毯确定工作范围 2 用右手从教具柜取下最小的立方体 放到左手的手心 两手相扣送至上作毯上 以同样的方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运至工作毯上散放 3 找出最大的粉红塔 放于丁作毯中央 再找出次大的放在它的上面 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建塔 建塔时一手扶住塔顶 另一只手摸塔的两则是否对齐 要求旁边所留间隔必须相等 4 造塔结束后 欣赏一下正体的协调感 取最小的立方体稍做展示 并从第一个台阶开始逐一向上对比 前三个要做到动作分解 15 5 将粉红塔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取下 散放于工作毯上 并找出最大与最小的 做三阶段教学法 1 命名 分别拿起最大与最小的粉红塔 边摸边说 这是大的 请重复大的 2 辨别 老师说 请问大的在哪儿 请问小的在哪儿 3 记忆重新 老师手指到大或小粉红塔问幼儿 请问这是什么 6 结束后 为了了解儿童掌握的程度 可请幼儿在剩余的立方体中再找出最大与最小的 7 工作结束后 按由大到小的顺序送回教具柜 16 棕色梯 教具构成 边长为10cm的十个棕色长方体组成目的直接目的 通过视觉的辨别了解物体的粗细 间接目的 1 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及专注力 2 发展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 3 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4 为书写做间接准备 17 操作过程 感官展示一水平排列1 铺好工作毯 介绍要做棕色梯的工作 2 握住最细的棕色梯 按照由细到粗的顺序将棕色梯一一取到工作毯上散放工作毯的右侧 最细的几根用三指捏 搬用两端的方式 最粗的几块采用一手托底 一手扶的方式 3 用视觉选取最粗的棕色梯放在孩子正前方 4 在从剩余的棕色梯中选取最粗的一块 放在最粗的棕色梯前方 5 按照一样的方法将棕色梯一一摆好 平铺成楼梯状 6 询问孩子 你看它象什么 7 做三阶段教学法 1 命名 分别拿起最粗与最细的棕色梯 边摸边说 这是粗的 请重复粗的 2 辨别 老师说 请问粗的在哪儿 请问细的在哪儿 3 记忆重新 老师手指到组或细棕色梯问幼儿 请问这是什么 可用小球从上到下滑动 听声音不同辨别排序正确和错误 18 长棒 教具构成 由10根从10CM 100CM的红长棒组成目的 直接目的透过视觉的辨别 在知觉上对长度的差别有正确的了解 间接目的发展手 眼与肌肉的协调性 隐含长度测定概念的教具 数学教育 量 基本运算 十进位 的直接准备教具 19 操作方法 从短到长依次取长棒 一次取一根 双手握住长棒的两端 当取稍长的长棒时双手竖握 由长到短依次用二指触摸并进行排序 惯用手沿边感知由长到短 用最短的一根由下至上并进行订正 找到最长和最短的长棒 认知长的 短的 进行三阶段式教学 20 色板 色板 的练习 3 6岁 教具构成 红黄蓝三色的色板各两块共6块目的 直接目的 认知红黄蓝三种颜色间接目的 训练幼儿视觉 通过配对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培养分辨颜色的能力 为颜色的组合及对比做准备配对练习 a 展示二指 涌而至捏边拿的方法将色斑散放在工作毯上 横排红黄蓝 竖排散放b 用二指捏边展示 并说下面我们找到跟它一样的颜色 与竖排一一比较 并进行配对 左右手二指捏边拿起并说一样的 吧它们放在一起 收起一组后 进行三阶段教学法 色板可以摆成不同的图形如 小花等 21 色板 的练习教具构成 有11种颜色红 黄 橙 绿 蓝 紫 粉红 棕 灰 白 黑色色板各二块目的直接目的 认知红黄蓝 橙绿紫 黑白灰粉棕色11中颜色间接目标 培养幼儿对色彩的美感及分辨颜色的能力 为颜色的对比及组合做准备操作 配对 三阶段 可以三组进行操作 22 色板 渐变色的认知教具构成 9种颜色每种颜色各七片 红黄蓝 橙绿紫 灰粉棕 深浅程度不同的色板 直接目的 培养幼儿的分辨颜色的能力间接目的 培养幼儿对色彩的美感 为颜色对比及组合做准备操作方法 色板 蓝色的渐变色的练习 用二指捏边的方法将一种颜色的色板散放在工作毯上最右侧 序列练习 将色板从深到浅排列 三阶段式教学 最深和最浅的进行比较 23 几何拼图橱 教具构成 六个图形嵌板抽屉的木橱 连木框的示范匣 及一个小架子里放三组图形卡片 第一层 直径由10cm以1cm缩小的圆形6个 第二层 正方形的横边自10cm以1cm缩小的四边形6个 正方形1个 长方形5个 第三层 边长及角度各异的三角形6个 正三角形 直角等腰三角形 钝角等腰三角形 锐角等腰三角形 直角不等边三角形 钝角不等边三角形各一个 第四层 从正五边形到正十边形的正多边形6个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 正七边形 正八边形 正九边形 正十边形各一个 第五层 和第二层抽屉不同的四边形 如平行四边形 及梯形一共4个 平行四边形2个 等腰梯形1个 不等边梯形1个 第六层 和第一层抽屉的圆形相异的曲线圆形4个 卵形 椭圆形 花菱形 曲线三角形各一个 另再加一枚锐角不等边三角形 注 前三层配有卡片 24 教育目的 直接目的 有肌肉和触觉的联合帮助视觉认识平面几何图形 间接目的 1 发展手 眼协调 2 手部肌肉运动的控制力 3 注意力及观察力的加强 4 读书 写字的预备练习 5 进入平面几何学的预备 6 作为学立体几何的前引 25 操作方法 取下示范橱 内有圆形 正方形和三角形 并且图形的下边有对应的颜色 1 右手三指抓起圆形 左手两指触摸其边缘 并把圆形放在相应的下方 用同样的方法把正方形 三角形取出并放好 2 用右手触摸框架上圆形的边框 再用三指抓把圆形放回相应的图形边框内 用双手触摸订正 正方形 三角形的方法相同 3 再用三阶段教学法教会幼儿三个图形的名称 第二步 分别详细讲解每一盒 方法同示范盒第三步 前三层与卡片配对四 其他层操作同示范橱 26 构成三角形 教具构成 5盒建构三角形一长方形盒1 长方形盒2 三角形盒 大六边形盒 小六边形盒教具目的 1 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及专注力 2 发展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 3 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4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 5 为数学学习打基础 27 三角形盒的练习 教具构成 灰色等边三角形1个 绿色直角三角形2个 黄色等腰三角形3个 红色等边三角形4个教学目的 1 知道三角形之间的组合变化 2 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 28 操作过程 a 将三角形散放在工作毯上 按颜色分类 灰绿黄红依次摆放从左到右b 按形状分类 在相同颜色的三角形中找出大小相同形状相同完全一致的三角形摆放在一起 按从左到右顺序c 一只手按图形 另一只手二指触摸黑色指引线 并将分好类的图形依次拼成三角形d 用第一个正三角形进行订正 与其他三角形进行比较 并说这是一样的 全部订正完成后可说它们都是一样的f 总结 两个绿色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三角形三个等腰钝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三角形四个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三角形 29 长方形盒 教具构成 14个三角形组成 其中包括 6个黄色 4个绿色 2个红色 2个灰色的三角形目的 直接目标 认识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菱形 梯形三角形间接目标 通过拼图学习手眼协调能力 为平面几何学习做准备 30 操作方法 1 介绍工作名称2 将图形散放于工作毯3 按图形分类 摆放在一起 最大到最小 4 按颜色分类 相同形状的前提下按照颜色分类 5 一只手按图形 另一只手二指触摸黑色指引线 并将分好类的图形依次摆放成正方形 长方形 三个平行四边形 菱形 梯形 两个绿色的三角形可拼成正方形 两个灰色的三角形可拼成长方形 两个黄色的等腰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 两个黄色直角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 一个等腰钝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可凭此梯形 两个小三角形可拼成菱形 6 进行三阶段练习 31 长方形盒 是长方形盒 的延伸 可拼出长方形盒 的所有图形但没有指引线 教具构成 蓝色三角形8个 其中包括 蓝色等腰直角三角形 蓝色直角三角形 蓝色等边三角形 蓝色钝角等腰三角形目的 直接目的 认识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菱形 梯形 三角形间接目标 通过拼图学习手眼协调能力 为平面几何学习做准备操作方法同长方形盒 相同 32 大六边形盒 教具构成 2个红色等腰三角形 2个白色等腰三角形 3个底边带黑线的黄色等腰三角形 3个两腰带线的黄色等腰三角形 1个大的黄色等边三角形 教育目的 1 培养幼儿辨别形状的视觉能力 2 了解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形状及名称 3 认识不同三角形所组成的不同四边形 33 操作过程 1 介绍工作名称2 散放在工作毯上 按形状分类3 按颜色分类4 一只手按图形 另一只手二指触摸黑色指引线 依次平常一个正三角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个菱形 一个大六边形5 a 3个黄色等腰钝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三角形b 2个灰色等腰钝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c 2个红色等腰钝角三角形可平常一个菱形6 取出黄色正三角形 再取出3个等腰钝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大六边形7 6个黄色等腰钝角三角形可凭此一个大六边形8 三个菱形可拼成大六边形 34 小六边形盒 教具构成 两个红色等边三角形 六个红色等腰三角形 三个绿色等边三角形 六个灰色等边三角形 一个大的黄色等边三角形 教育目的 1 培养辨别形状的视觉能力 2 认识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形状及名称 3 认识三角形组合与分解变化 35 操作过程 1 将小六边形盒取到工作毯上 取出散放 2 将颜色 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并排在工作毯上方 3 将相同的三角形从左到右组合起来 分别组成六边形 梯形 菱形 将三个红色菱形组合为一个六边形 36 触觉教育 触觉板教具构成A板 木板一块 一半是贴有砂纸的粗糙面 一半是木质的光滑面B板 木板一块 光滑与粗糙以间隔的方式呈现 粗糙程度相同 C板 木板一块 光滑与粗糙以间隔的方式呈现 粗糙程度分五级递进 D板 由五级粗糙面组成的木板 粗糙程度分五级递进 每2块成对 共5对 一共10块 37 目的直接目标 1 理解 粗糙 光滑 并通过触觉感知粗糙度不同的触面 增加触觉体验2 根据触觉不同 进行触觉板配对间接目标 培养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 38 操作过程 1 取出第一块触觉板 粗糙面和光滑面各一半的那一块 2 触摸方法 左手轻轻扶着木板保持不动 右手反复触摸粗糙部分 同时将感觉说出来 粗糙的 以同样的方法进行 光滑面 的练习 名称为 光滑 3 三阶段式教学法4 B板的练习 左手轻轻扶着木板保持不动 右手食指中指并拢 从左向右以粗糙 光滑的顺序连续触摸 感知强烈反差5 C板的练习 左手轻轻扶着木板保持不移动 右手食指中指并拢 从左向右连续触摸粗糙板 感知粗糙程度的递进变化 39 触觉板的配对与排序触觉板的配对1 运用D板进行配对练习 将D板分成两组 一组为标准组散放在地毯前面 另一组为比较组重叠放在教师和幼儿中间 2 取比较组的第一块板 用手指反复触摸粗糙部分 确认粗糙程度 再与标准组的每一块进行比较 找到相同的板取出来放在一边 3 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其余板的配对 直到全部完成 40 触觉板的排序1 取D板中的一组进行练习 将五块板散放在地毯中间 2 取两任意块板 用手指触摸感知粗糙程度 将较粗糙的放在左边 另一个放在右边 3 取下一块板 与前两块板分别比较 感知粗糙程度的不同 按顺序摆在相应位置 4 其余的板依次进行 直到全部完成 5 找出最粗及最细的木板 感知强烈对比 进行名称练习 6 邀请幼儿尝试 反复练习 如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可让幼儿带上眼罩进行练习 7 完成工作后 整理教具 送回原处 41 温觉板 教具构成 木板 毛毡 钢板 大理石板各一对目的直接目的 1 进一步辨别温度的差异 2 感受物体不同的温度 并能正确的配对 间接目的 1 发展幼儿温觉的分辨能力 2 发展幼儿的秩序感 专注力 协调性和独立性 42 操作过程 1 介绍工作名称 取教具 2 先取一片毛毡 以整个手掌触摸后说 这是毛毡 摸起来暖暖的 将毛毡放到工作毯上 出示字卡 暖暖的 把字卡放在温觉板的左边 再取来钢板触摸后说 这是钢板 摸起来凉凉的 出示字卡 凉凉的 放在温觉板左边 3 拿起木说板触摸后说 这是木板 摸起来感觉比较暖 出示字卡 比较暖 把字卡放在温觉板左边 最后拿起大理石触摸后说 这是大理石 摸真情煌感觉比较凉 出示字卡 比较凉 把字卡放在温觉板左边 4 三段式教学5 收教具 先收字卡 边收边读 然后收温觉板 6 工作结束 送教具 43 重量板 教具构成 重量板一套直接目的 1 感知物体的重量 培养幼儿分辨轻重的感觉能力 2 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及平衡感的能力 间接目的 1 培养幼儿的判断能力 2 发展幼儿压觉的分辨力 3 能不受物体形状大小的影响正确的分辨出物体的轻重 44 操作过程 1 介绍工作名称 取教具 2 取出六块林板散放在工作毯上 教师将轻的一块拿起放在手里掂一掂说 这是轻的 再拿起加一块木板说 这是重的 然后教师再双手一起掂一掂说 这是轻的 这是重的 3 宝宝你来试一试 那个是轻的 那个重的 幼儿双手张开 手掌向上 手指尽量伸直 教师将两块木板分别放在幼儿手上 木板的大部要放在手指上 4 幼儿掂完之后说出那个是轻的那个是重的 把木板放在工作毯上 出示字卡 轻的 重的 5 将其它的四块木板进行比较 说出轻的 重的 6 按木板的重 轻进行排列 三段式教学 7 收教具 先收字卡 后收教具 8 工作结束 送教具 45 听觉教具 教具构成 听觉筒一套目的直接目的 1 区分声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