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doc_第1页
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doc_第2页
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doc_第3页
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doc_第4页
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伟大民族,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爱国将领吉鸿昌 1895年,吉鸿昌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18岁他便报名参军。在行伍中他待人诚恳,吃苦耐劳,恪守军规,勇敢善战,以致有吉大胆之称。9.18事变发生后,他发指眦裂,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为实现抗日救国的誓愿,吉鸿昌变卖家资,购置武器,联合了爱国军人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发表“外抗暴力,内除国贼”的声明,并一度收复了张家口以北的大片土地,把日伪赶出了察哈尔省。 抗日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1929年春到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在抚顺又两次入狱,备受日本警察署的严刑拷打,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的活动。 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恐惧,在1938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40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爱国将领邱少云 邱少云,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 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 邓世昌献身大海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这年9月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可不幸的是,致远号在前进中中了鱼雷,船体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投笔从戎,爱国为先的考古学家吴金鼎 1944年中国全面抗战已进入关键阶段,战争的残酷和折磨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备受煎熬。中国第一个考古学博士、一流考古学家吴金鼎,正打算放弃自己热爱的考古事业。 作为前途无量的考古专家,吴金鼎原来不必投身于战争,但是内心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和担忧,使其面临一种矛盾心情。吴金鼎内心的矛盾燃烧着愤怒的火焰,最终未能按耐住自己的爱国热忱,放下心爱的学术事业,服务于抗战。傅斯年因爱惜人才,屡次劝吴金鼎不要辞职。吴在回复傅的信中写道: “自去年终,琴台经费告罄,鼎自理炊事,备尝米珠薪桂之苦,幸喜琴台报告已有眉目,近中亚东战局渐入佳境,然国内经济状况已达严重阶段。此中一切早在先生洞鉴,勿待喋喋。忆当年多蒙大力提携,得留学英国,费国帑巨万。归国后承济之先生赐予机会,参加田野工作,身受国恩及师长教诲,刻骨铭心,义在必报。当前国家情形至如此地步,而两先生所处境地又如此窘苦,鼎扪心自问,不忍偷安。幸贱躯顽健,牵挂尚少,再三思考,现已决意投身军委会战地服务团,以申素愿” 如果说吴金鼎可以忍受物质的艰难,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欺侮和侵夺,“身受国恩及师长教诲,刻骨铭心,义在必报”的他,不会坐看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吴金鼎的爱国情怀,与其成长的经历密切相关。 1941年川康古迹考察团考古学家在彭山寂照庵合影照片人物左起:吴金鼎、王介忱、高去寻、冯汉骥、曾昭燏、李济、夏鼐 1945年8月,抗战取得胜利,吴金鼎解除军职,本拟回史语所继续他热爱的考古工作,但母校齐鲁大学向他发出邀请,请其协助学校复员之事。吴金鼎又一次向傅斯年请假:“函达胜利消息传来,实可喜可贺,现已呈请上峰乞脱军籍,谅可邀准,惟以母校齐鲁大学年来迭经风波,拟趁机略尽绵薄,谨此请求准予解除技正职务,等半年或一年后,再听命从事田野考古。” 吴金鼎在齐鲁大学曾任历史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兼任校长室西文秘书、训导长、图书馆主任等职,工作繁琐而忙碌,担负的各项工作均有出色表现,为齐鲁大学贡献良多。 吴金鼎还带领学生在济南附近作史前遗址调查,出版新著山东人与山东,并亲自编写讲义,讲授田野考古学,培养考古人才。 吴金鼎还是非常怀念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做纯粹的考古研究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