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王子失踪之谜.doc_第1页
周世宗王子失踪之谜.doc_第2页
周世宗王子失踪之谜.doc_第3页
周世宗王子失踪之谜.doc_第4页
周世宗王子失踪之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世宗王子失蹤之謎趙匡胤政治權謀揭秘陝西師範大學 李裕民摘要:歐陽修新五代史中記載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王朝之時,周世宗的接班人柴宗訓及三個王子都健在,幾年後一子夭折,另兩人“不知其所終”。歐陽修最講究春秋筆法,何以用這個詞兒呢?趙匡胤沒有殺害他們,他們也沒有夭折,而宋王朝建立後,首都開封沒有發生過動亂,當然不可能因動亂而死去。趙宋王朝以善待柴氏後人著稱,幾百年中不斷封柴家後人為崇義公、宣義郎,史不絕書,名聲赫赫的王子怎麼會“不知所終”?本文通過對文獻資料和新出土的墓誌的研究,找到了其中一個兒子的下落,確認:他被趙匡胤送給大將潘美作了侄子。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五代時收養繼子成風,從沒有聽說收養為侄子的,更沒有收養前國君之子作侄子的。這和杯酒釋兵權同樣是趙匡胤的創舉,只是前者傳為美談,後者諱莫如深。將這一深藏的秘密揭示出來,才能全面瞭解趙匡胤的政治權謀。他的手法多種多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避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為了新政權的千秋長存。趙匡胤為什麼會想出這一招,這一招起了什麼作用,本文將作詳盡的考證和詮釋。一、 歐陽修新五代史留下的一個謎團周世宗兩王子去向不明西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前,周世宗有四個孩子在世,入宋以後,他們的景況如何呢?據歐陽修(10071072)新五代史記載,世宗共生七子,前三子被後漢誅死。宗訓是第四子,其下有三弟,名熙讓、熙謹、熙誨。這四人中,柴宗訓(953973),史有明確記載。顯德六年(959)六月即位,是為恭帝,年僅七歲。顯德七年初,被迫禪位,改封鄭王,出居房州。開寳六年(973)卒,享年二十一。熙謹卒於乾德二年(964)十月,以其小於宗訓二歲計,約生於955年,享年不過十歲。至於另二位,歐陽修曰:“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二0、頁二0 四周家人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既然老四宗訓、老六都知其下落,何以老五、老七卻不知下落呢?是躲避兵變而逃走了嗎?不可能,他們年齡尚小,不過三至六歲。他們是被亂兵所殺的嗎?也不可能。陳橋兵變基本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變,只殺了大將韓通。兵變前,趙嚴令士兵,不許亂殺。是趙有意殺害的嗎?趙匡胤的即位是以後周禪讓的形式進行的,對周恭帝沒有加害,對柴氏家族一直給予種種優待,封其後人世襲崇義公、宣義郎,史不絕書。是後來開封發生動亂而死的嗎?也不會,開封一直是和平的局面,並沒有發生動亂。為何會不知下落呢?歐陽修出生時,周世宗符皇后才去世十四年宋史卷二四二、頁八六0九:“周世宗后(約940993)也,淳化四年(993)殂。”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文獻通考卷二五二:“周恭帝即位,尊世宗皇后符氏為皇太后。宋太祖既受禪,遷居西宮,號周太后。太平興國初入道為尼,淳化四年殂。”,許多知情人尚健在,歐陽修能知道符皇后、柴宗訓及其六弟的卒年,為什麼會不知老五、老七的去向?歐陽修是非常講究史筆的,這裏一定有難言之隱在內。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中說:“歐史曰:本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蓋諱之也 資治通鑑卷二九四、頁九六0四顯德六年八月庚寅,中華書局點校本,1956年。”在舊五代史裏只談世宗子的名和爵,而歐陽修作新五代史偏要加一句“不知其所終”,恐怕他是知道一些情況的,但有所忌諱,不便說,卻又不太甘心,故意留一條尾巴,提醒讀者注意,讓有心人自己去查考吧!這個秘密究竟是什麼呢?能查清楚嗎?二、 王鞏說出了一個驚人的內幕是趙匡胤把其中一子送給潘美作養侄王鞏(10481117)隨手雜録:“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時范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普等曰:去之。潘美與一帥在後不語。太祖召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太祖曰:與爾為姪。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無兄弟,其後惟吉歴任供三代,止云以美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這裏非常形象地把當時的情景展示出來了,然而王鞏此書作于大觀四年(1110)王鞏隨手雜錄第九條稱“哲宗”廟號,第三0條稱:“張相商英被召拜相。”按:張商英為相在大觀四年六月(宋史宰輔表),則此書應作于大觀四年或稍晚。,上距宋建國已有一百五十年,他怎麼能知道得那麼周詳?他說得之于“其家人”,作為皇室後人被強迫改姓,自然是不甘心的,但又無力公開反抗,只能口耳相傳,應該說,還是比較符合情理的。李燾在長編的注中說:“惟吉,美弟之子也。”又接着說:“王鞏雜記云:潘惟吉乃周世宗子,太祖不殺,令美養之,此事甚美。當考詳附載。”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第一0七一頁真宗咸平四年八月丁卯他看到了這一記載,曾想作進一步考證。可惜,沒有下文。除上述記載以外,王銍默記卷上:“藝祖初自陳橋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襴乘轎子出居天清寺,世宗節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藝祖與諸將同入院內,六宮迎拜,有二小兒丱角者,宮人抱之亦拜,詢之,乃世宗二子紀王、闕王也。顧諸將曰:此復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後,以手搯殿柱,低頭不語。藝祖云:汝以為不可耶?美對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于理未安。藝祖即命追還,以其一人賜美,美即收之以為子,而藝祖後亦不復問,其後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為父,而不及其他,故獨此房不與美子孫連名。名夙者乃其後也。夙為文官,子孫亦然,夙有才,為名帥,其英明有自云。王銍默記三卷撰於紹興七年至十四年(11371144)”這一記載與王鞏之說有所不同,主要是,王鞏以為潘美收為侄,此則以為是子。王鞏云改名惟吉,此則名惟正。兩者有所出入,說明來源並不一致。而不同的來源卻有一個共同點:趙把周世宗之子送給了潘美。說明此事並非空穴來風。但要落實下來,究竟哪一說正確,還必須有更堅實的證據。三、新出土的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誌證明王鞏的記載是可信的老同學胡戟收集到一通陳舜俞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誌,藏于大唐西市博物館倉庫,二0一0年五月一一日,他特意陪同我去參觀了該志,凡二十四行,滿行二十七字,行書。此文,陳舜俞都官集未收。我看後,大感興趣,這通北宋小官員的墓誌,無可辨駁地證明了王鞏記載的可靠性,這位墓主人潘承裕之父惟吉就是不知下落的周世宗之子。茲錄釋文於下,再作具體考證。宋故贈太子左衛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壽縣太君王氏墓誌銘:朝奉郎、守國子博士、新差知越州山陰縣事、騎都尉陳舜俞撰。朝奉郎、尚書虞部員外郎、騎都尉、賜緋魚袋宋保孫書並篆蓋。府君諱承裕,字師錫,開封府開封縣人也。天聖丁卯(五年1027)七月六日以東頭供奉官捐館,享年四十有三。夫人後夫君三十年以嘉祐己亥四月一日亡,享年七十有三,以熙寧己酉四月二十三日合葬于河南府洛陽縣北邙山杜澤之原。嗚呼!府君之叔祖父、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下門平章事鄭武惠王美也。夫人之祖、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下門平章事秦正懿王審琦也。二王事祖宗,定天下,裔緒勳烈,見於國史。府君之考惟吉東染院使、潯州刺史,實相武惠,有勤勞。府君以父蔭起家為三班奉職,歷霸州兵馬監押、明台溫越海內都巡檢,克紹風績。夫人居內而助,無忝其祖。有子六人。府君既亡,躬行教飭,長曰夙,始仕,以才顯,大臣中薦其有家略,堪委武事,朝廷任之,然天子終用其藝文,複為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桂州。次曰震,仕左侍禁,及其季四人,皆早世。女三人:長婿內殿承旨李宗回,次駕部員外郎傅道,次庫部員外郎王乙。孫男九人:器先、幾先、令先、野先、民先、慎先、行先、信先,一尚幼。慎先而上在仕者五人。民先賢秀孝謹,夫人撫愛尤異,舉進士未第而終,親識為之歎恨。女孫十人,嫁為士人妻者六,餘皆在室。曾孫四人,女四人。子夙之顯也,府君贈累今官。夫人封君是邑,哀榮滲漉,於是乎葬,嗟乎不為無後矣。銘曰:我祖有遺,懋功懋勳。我子其承,仕武仕文。秦、鄭之配,伊、洛之墳。其無憂乎,夫君夫人。閻永真刊。這一墓誌涉及到四個重要人物:墓主人潘承裕,其父潘惟吉,子潘夙,叔祖潘美。四人中,除了潘承裕之外,其餘三人宋史均有傳,而正是這位無名的潘承裕把他們有機地串連了起來。潘承裕(9851027)字師錫,開封人。天聖五年(1027)七月六日去世,年才四十三歲,其官僅為從八品的東頭供奉官。“以父蔭起家為三班奉職,歷霸州兵馬監押、明台溫越海內都巡檢,克紹風績。”他當的是低級武官,沒有什麼可記的突出的事蹟。他的妻子來頭不小,其祖父王審琦(925974)是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之一、鼎鼎大名的開國元勳。生有承衍等十子,其中承衍(947998)娶太祖女昭慶公主。曾孫師約(10441102)又娶英宗女徐國公主為妻宋史卷二五0王審琦傳。其父潘惟吉(?1010),在宋史潘美傳末附有簡短的傳。曰:“惟吉,美從子。累資為天雄軍駐泊都監,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飭,敭歴中外,人咸稱其勤敏云。” 宋史卷二五八潘美傳此墓誌中載其為“東染院使、潯州刺史,實相武惠,有勤勞。”東染院使,武階名,屬諸司正使階列。潯州刺史,潯州,今廣西桂平縣。為五品州。這裏只是掛名的武官官階頭銜,並不到潯州去任職。在長編中有四處記及其人。列舉於下:長編卷四九:眞宗咸平四年六月,上以巴蜀遐逺時有寇盜。丁卯,命戶部員外郎直史館曾致堯、太常博士王朂、供備庫使潘惟吉、通事舍人焦守節分往川峽諸州提舉軍器,察官吏之能否。致堯誤留詔書於家,惟吉教致堯上言渡吉栢江舟破亡之以自解。致堯曰:為臣而欺其君,吾不忍為也。乃上書自劾,釋不問。其後惟吉入見禁中,道蜀事,具言致堯所以自劾者,上嗟歎久之。按:此條記其“入見禁中,道蜀事”,說明眞宗對他是相當信任的。長編卷五0:咸平四年(1001)閏十二月庚寅,上以河北饑分遣知制誥梁顥薛映、供備庫副使潘惟吉、西京左藏庫副使李漢贇等往西路,發倉廩,賑流民,以便宜從事。長編卷七二:大中祥符二年(1009)九月甲子,命太常博士、直史館樂黃目為契丹國主生辰使,東染院使、潯州刺史潘惟吉副之。長編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1010)二月辛卯,雄州言: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惟吉嘗得對便殿,上謂之曰:凡人臣立朝,苟專務宴安,不以勞能而升,不足貴也。惟吉即表求外任,命為天雄軍駐泊都監,未行。選副樂黃目使契丹,受命入謝,時已病,上察其羸瘠,遣使詢之,且言不病,入北境,疾作,即肩輿而還。詔遣其子乘驛往迎,至雄州而卒。上憫之,令其弟閤門祗候惟清馳往護喪,官給葬事。惟吉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修飾,前後將命中外,咸以勤幹稱。按:潘美之女嫁真宗,早卒,後追封為皇后,故此稱其“連戚里”。他在潘美的教養下,特別懂禮法,做事勤勤懇懇,派他出使遼國,儘管有病,硬說沒病,堅持上道,不料才入遼境,就病發而死。其叔祖潘美(925991),墓誌不提其祖父是誰,而提其叔祖,這是極其反常的。一般的墓誌只談直系親屬,當其旁系特別有名、可藉以抬高名聲時,也會提到,但前提一定是同時或者首先介紹到自己的直系親屬。茲舉一例如下:歐陽修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君諱琪(9801050),字寳臣,姓楊氏曾祖諱弘信,為州刺史。祖諱重勲,又為防禦使。太祖時為置建寧軍於麟州,以重勲為留後,後召以為宿州刺史、保靜軍節度使,卒贈侍中。父諱光扆,以西頭供奉官、監麟州兵馬,卒於官。君其長子也。君之伯祖繼業,太宗時為雲州觀察使,與契丹戰歿,贈太師、中書令。繼業有子延昭,真宗時為莫州防禦使,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歐陽修文忠集卷二九,四部叢刊本潘美(925991)是潘承裕的親叔祖、惟吉的親叔嗎?太宗實錄中有潘武惠公美傳,傳中說:“潘美,大名人。” 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下卷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而此墓誌說潘承裕是開封人。籍貫完全不同,怎麼可能是親叔祖、親叔呢?這一切只能證明王鞏的記載是真實可靠的。潘惟吉是周世宗之子,潘承裕的則是世宗之孫。惟吉是被潘美領養為侄的。周世宗之子不知下落的有二人,老五熙讓、老七熙誨,惟吉是其中的哪一位,目前尚難斷定。如果是老五,收養時大約在五歲左右,其生年約為956年。如果是老七,收養時大約在三歲左右,其生年約在958年。四、 為什麼宋太祖要讓潘美收養周世宗之子?這一問題可分幾層來分析,一是為什麼要將周世宗子交給異姓人收養?二是為什麼偏找潘美收養?三是以什麼名義收養?作為周世宗的皇子,當然和周恭帝不同,趙匡胤導演的禪讓劇,恭帝是主角之一,自然要加以優待。至於其他皇子怎麼辦,就頗費腦筋了。可以有幾種選擇。第一是留下,如果留下,留給誰?最名正言順的是留給周世宗的符皇后,雖然不是她親生的,她畢竟是嫡母。而且留下就得封官,小皇帝柴宗訓已經封為鄭王了,如其他三個兄弟再封官,將來再生一堆子孫,其家勢力就太大了,而朝廷內外有一股擁護後周王朝的勢力,雙方一旦聯合起來,對趙宋政權是個巨大的威脅。第二是殺,這一條不可取。因為趙匡胤是周世宗一手提拔起來的,殺其子有損太祖的名聲,會促使反對勢力聚集到周恭帝周圍,不利於政權的穩定。三是任其自找出路,年齡太小,只會流落街頭、甚至夭折,如果被對立面看到或收養,很不利於新建的趙宋政權。這一條也不可取。四是交給異性人收養,雖然也會有一些影響,但比較而言,其副作用最小。既可適當照顧了趙的面子,也免得成為新政權的禍患。為什麼偏找潘美收養?此事只能秘密進行,越秘密,副作用就越小。而要保密,只能找最可靠的人。義社十兄弟,都是開國元勳,風聲太大,潘美比十兄弟地位名聲稍次一些,而關係卻非同一般,實錄潘美傳中稱“太祖素與美厚善”,並舉了兩個例子,一是陳橋兵變剛成功時,請他出面,讓執政的文官順從新政權。二派他去監督與趙關係緊張、性格強悍的大將袁彥,讓他伺機處理掉,潘美巧妙地讓袁彥俯首稱臣,化敵為友。超標準的完成任務,使趙匡胤十分滿意。王鞏隨手雜錄舉一例子更為典型:“太祖無事時,常召潘美輩禁中議政,或與之縱飲,至令宮女解衣,無復君臣之禮。”三是以什麼名義收養?按慣例,應收養為子,但周世宗是趙匡胤和潘美的君主,臣子怎能收養國君之子作義子呢?這一點,王鞏的記載比較合理。“太祖曰:與爾為姪。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這個做法應是太祖的發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五、餘論從王鞏的記載看,收養為侄的故事很富有戲劇性,是否每個細節都符合事實,已無從查考。但聯繫趙匡胤在建立新政權的全過程中的表現看,恐怕不是偶然的,而是精心策劃的。從周世宗駕崩到陳橋兵變,中間經歷了整整半年時間,趙和他的謀士們在幹什麼?他們無非在考慮如何奪權,如何接受前幾朝的教訓,不使新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他們第一步是考慮如何分化侍衛親軍司,盡可能把軍權全部抓到自己手中。在奪權成功以後,如何儘快消滅反對勢力。把一切可能出現的禍患,扼殺在搖籃之中,所以就發明了收養前皇子作侄之舉。眼前問題一解決,又為長治久安而努力。在對付功臣方面,從漢高祖殺功臣、唐太宗重用功臣之外,找到一條更妥善的杯酒釋兵權的手法,把威信過高的弟兄們的軍權予以解除,卻又充分保護他們的基本利益,從而保護了新提拔的將領們為之削平割據政權的積極性。收養周世宗子為侄,完全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宋朝歷位皇帝都在重用柴家後人,封他們為崇義公以祭祀周世宗,封宣義郎以祭祀周恭帝 宋會要崇儒七之七三:政和八年閏九月二十七日,詔:“昔我藝祖,受禪於周。嘉祐中,擇柴氏旁枝一名,封崇義公。義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二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後,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制。”,表明趙匡胤和他的繼承者的道德風格多麼高尚啊,不忘世宗提拔之恩,不忘恭帝禪讓之德。而背地裏早已釜底抽薪,把周世宗的根全部剷除了。周世宗前三子從小就被殺,就不必提了。周恭帝死時才二十一歲,沒有留下後代,這從宋找柴家後人中年輩最長者為公,以奉恭帝之祀即可看出。老六熙謹十來歲就死了,自然也沒有後。而唯一有後的,卻已被潘美收養,以潘為姓了。其中還真有能幹的,潘承裕之子潘夙即是一個典型例子。潘夙(10051076)字伯恭,宋史卷三三三有傳。此人能文能武,常立戰功,大將郭逵出師不利,是他派兵援救,使之脫險 長編巻二四二、頁五九0 二:熈寜六年二月辛巳,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潭州潘夙為太常少卿。初,夙為荊湖南路轉運使,嘗遣邵州通判賈師熊以兵丁破蠻寨。及郭逵知邵州,以三千人攻楊昌透,為賊兵追襲至牛脊嶺,日暮,幾陷沒,賴夙遣禆將劉杲引兵救之,乃免。又遣周士隆、丁佐堯以衆深入,據要害,賊窘,遂出降。使者言其功如此,人至今賴之,而夙未嘗自陳,故有是命。但皇帝不想讓他在軍事上發揮作用,墓誌載:“長曰夙,始仕,以才顯,大臣中薦其有家略,堪委武事,朝廷任之,然天子終用其藝文,複為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