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长城.doc_第1页
中国南方长城.doc_第2页
中国南方长城.doc_第3页
中国南方长城.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凤凰古城距离南方长城有16公里。南方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被称为“苗疆万里墙”。又由于其为中国南方的唯一的长城,所以又称中国南长城。 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禁止了当时的苗 、汉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往。 它表现了一个朝代的特征,涵溶了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象,构架了那个朝代治国方法的精神实质,是研究明清两代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鲜活的历史史料中国南方长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长城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的喜鹊营,全长三百八十二里,被称为“苗疆万里墙”,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其中大部分在凤凰古城境内贯穿而过大致经过新凤凰营、阿拉营、古双营、得胜营、镇溪营、振武营。 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哨台、炮台、碉卡、关门,当时沿线一般驻有40005000人的军队,最多时曾增到7000人左右。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从朝廷政府管辖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为了安定边境地区,镇压反抗,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在生苗与熟苗之间修筑起了长城。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对苗疆长城作了部分增补修建。 也许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不如北方少数民族强大,苗疆长城也就没有修筑得像北方长城那样雄伟壮大,所用石块只有北方长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来,苗疆长城上的石块不断地被当地人拆去建房、垒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时断时续的城墙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长城是中国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争议,景点应和北方长城一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中国南方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长城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的喜鹊营,其中大部分在凤凰县境内贯穿而过,大致经过新凤凰营、阿拉营、古双营、得胜营、镇溪营、振武营。全长190公里左右,被称为“苗疆万里墙”,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南方长城沿城墙每三五里便设有边关、营盘和哨卡,以防苗民起义。如:亭子关、乌巢关、阿拉关、靖边关等,如今这一线还依稀可见碉堡、炮台和边墙。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离开,以北为“化外之民”的“生界”规定“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了苗 、汉的贸易和文化交往。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也许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不如北方少数民族强大,苗疆长城也就没有修筑得像北方长城那样雄伟壮大,所用石块只有北方长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来,苗疆长城上的石块不断地被当地人拆去建房、垒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时断时续的城墙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南方长城,是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实体遗存,它表现了一个朝代的特征,涵溶了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象,构架了那个朝代治国方法的精神实质,是研究明清两代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鲜活的历史史料。除了世人尽知的北方长城,在古老的湘西,还有一条残垣断壁无声地诉说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着一个王朝征服少数民族的历史。然而,从“苗疆边墙”的沉寂到“南方长城”的重新面世,这条绵延在湘西山野沟壑与古老村寨之间的墙,足足埋头“睡”过了400 年。醒来的“边墙”4月,春光明媚。湖南省凤凰县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为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专门聘请中国文物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等一行10多人,对古城进行全面考察。参观了黄丝桥古城之后,返回途中,路过永兴坪残碉和边墙残段时,随行导游人员告诉罗教授说:“看,这就是有名的苗疆边墙”。这一声对于罗哲文来说,犹如一声春雷,又像蛰伏很久很久的远古深处延宕至今的一声回响。待他问清楚后,急切地要求车辆停了下来,在惊异中不顾70多岁的高龄,攀上了本无路径的山顶,只见一座残碉和一段裸露在外的边墙沿山势伸展着,还有更多的遗迹散落在山脚下。罗教授精神为之一振,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爱不释手,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当走到残垣断壁的尽头时,在残墙的断裂面,罗教授俯身下去,拾起了几块碎石片,又仔细查看了断裂面砌石的格式和建筑构式,十分惊奇而又肯定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这就是南方长城。想不到我寻找了50多年的南方长城遗址,今天却在这里发现了!”我国史料上有记载,除了北方有长城之外,南方也有长城。罗教授是从三个方面来确认南方长城的:一是从长度上来看在数百里或数千里以上,苗疆边墙全长近400华里,这正好符合条件;二是从修筑的格调和方式上来看,不封闭。苗疆边墙总长数百里,但都不封闭,全部暴露在山野荒坡外;三是由许多汛堡、屯堡、城堡、碉堡、哨卡、关门及关厢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苗疆边墙内,有各种屯堡、城堡及碉堡等1300多座,仅凤凰境内就有848座。因此,凤凰境内的苗疆边墙,应是中国南方长城无疑。另外,从修筑边墙的规格和方式来看,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块石搭砌,碎石或小块石填心。永兴坪段边墙残存的就是这种修筑方式。其实,有关南方长城的史籍,湖南省志、辰州府志、苗防备览、苗防屯政考以及凤凰、永绥、乾州等地方史志都早有记载。只是当时不叫长城,而是称为“边墙”。就有这样的记载:“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做成,位置在山顶上,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考察表明,南方长城遗迹,南起湖南、贵州交界处的亭子关,北至湖南吉首花垣县境内的喜鹊营,全长382千米。在湖南境内,南方长城大部分在凤凰县境内贯穿而过。在湘、黔交界的贵州一侧也发现了明清时代的营屯、屯堡、碉楼等军事建筑遗址。许多营盘碉楼在清嘉靖年间曾维修或重建过,咸丰、同治年间仍在使用,至今保存尚好。多少年来,随着时光的推移,曾经威严地盘踞在大山巅谷之间的边墙,慢慢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那些残破的城堡也成了当地老百姓种地、放牛,遮风挡雨的地方;而城堡、边墙上的石头,也成了老百姓修房子、修路用的建筑材料。至于它们是何时修建的,由什么人来修建,为什么要建,对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于是,鲜为人知的“苗疆边墙”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然地站立在那里,像是在等待什么,又像是要证明什么。从苗疆边墙到南方长城,是一个深幽数百年的梦。如今,它又以与400年前的作用绝然不同的崭新姿态慢慢地越来越丰满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追寻全石营印记永兴坪碉卡是南方长城的象征景点。永兴坪又叫全胜营,或叫全石营,位于凤凰古城的西面,是凤凰古城通往阿拉和湘黔边境的重要关卡。这里原设有兵营,四周城楼高耸,设有东西两城门及城楼。永兴坪的地势十分险要,两山夹持一个山包,构成一个咽喉之地。永兴坪段南方长城修复的墙段从永兴坪南方长城遗址起到拉豪村止,全长1.78公里。8个石碉、16座炮台、780多个箭垛镶嵌其中。修复的南方长城一律用青石经细雕而成,长短大小厚薄一致,砌筑技艺十分讲究。墙体一律按原古老的南方长城的标准“修旧如旧”,竣工后的墙体,不仅坚固牢实,而且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品评观赏价值。放眼远眺,南方长城像一条庞大的巨龙重新升腾起来。全石营营盘是依山而建的,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形制呈圆形,占地4000平方米,城边设东、西两个城门,碉堡4个,呈“品”字形排列。据凤凰厅志载,明清时,这里可“西扼黔川、东控镇竿”。进门往左侧走,是一处保存完好、约50米的东门城墙。城墙全系正方青石细凿砌筑,凝结材料为糯米石灰砂浆。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与城垣周围石质各异。据专家考证,砌筑城垣所用的石料全从山下采集,然后一块一块运上山,整个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顺着城墙前行,便是一座高耸的烽火台,烽火台约七八米高,往里一看,有如天井。烽火台分3层,西侧开一石门,其余三面均设有枪眼、炮口以及瞭望口。再往前走,是一处保存完好的炮台,大炮虽已生锈,但上面“嘉庆二年”字样清晰可见。烽火台北侧就是营盘,如今只剩下基墙。营盘下方,是平整而巨大的演练场,据说可屯兵4000人。长城,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的代表性建筑,一向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用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防线。但鲜为人知的是,明朝时期在万历年前后,还曾在湖南修筑了一段长城。由于这段长城主要用于防范苗民起义,因此被称为苗疆长城。又由于其为中国南方的唯一的长城,所以又称中国南长城、南方长城,简称南长城。苗疆长城大体位于今湖南省凤凰县,总体规模远小于北方的长城,曾在明末损毁,但在清朝又进行了重建,近年来也有所修缮。 南长城共有13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由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门,仅凤凰县境内就有800多座。当时的驻兵一般约4000-5000人,最多时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当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台、哨、卡、堡、碉、关、营来命名,如:亭子关、乌巢关、阿拉关、靖边关等。 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 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府城垣全长3公里,高5米,宽2.8米,沿北侧砌成垛口,共有间隔一致的英垛口76个,每个垛口07米见方,上有2米宽可作行人道用。城墙中段有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