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后滩公园 案例分析 2014ShanghaiExpo TheHoutanPark 学生姓名 龙格班级 景观1202学号201219102031指导老师 李丽媛 1 项目概况ProjectIntroduction 项目地址 上海浦东2010世博会园区项目面积 15公顷项目委托 中国上海2010世博局景观设计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首席设计师 项目负责人 俞孔坚前期研究员 方琬丽 程成 奚雪松设计团队主要设计人员 凌世红 轰伟 袁天远 金圆圆 俞宏前 龙翔 孔祥斌设计时间 2007年1月 2009年10月建成时间 2009年10月开放时间 2010年5月所获奖项 2010年ASLA专业奖之杰出设计奖 ASLA唯一年度大奖 2 场地分析AreaAnalysis 2 1场地历史沿革 场地景观演变表 2 2场地现状概况 AreaAnalysis 场地周边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 污水泵站 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 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 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场地周边分析图 地形 基地地势对平坦 部分地标高在4米到7之间场地西南的湿地区是天然成的缓坡 是黄江的长滩 平均高约2米 码头 沿黄浦江还有10米长 8米宽的污水处理码头和后滩轮渡站轮渡头 码头的现有功能已消 可进行改造利用 构筑物 场地内有大量的构筑物 包括铁轨 龙门吊及其附属设备 码头场地及设备 高架管道 原料传送高架通道 高架排气管道 罐体等 处处体现着现状场地特征 AreaAnalysis 2 2场地现状概况 2 2场地现状概况 厂区间的植物布局零星 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 以香樟 广玉兰 女贞 水杉 雪松 悬铃木 龙柏 棕夹竹桃 棕榈等为主 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 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物和标高较低的 以镳草 芦苇 河柳 构树 女贞构成的滨水植物群落 生态景观良好 AreaAnalysis 驳岸 驳岸分为东段桩基防洪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洪墙两种 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基本为高程4 30 6 48米不等 与地面有一定高差 较高的防汛墙与人们亲水的需求及城市用地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西段湿地无桩基防汛墙外即是黄浦江的长滩 亲水性较好 植物 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湿地植物两大块 2 3前期个人分析 AreaAnalysis 通过对前期场地现状的分析 个人总结出以下如表几点 对于后滩公园的设计和改造 就场地本身而言 存在优势 也存在劣势 而当出于地区与时间各方面的考究 它也是机遇与挑战同时面临 3 问题探究 设计策略 Q1 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 秉承场地文脉 满足多重体验需求 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 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 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 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 是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稀绿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 它必将成为人们追忆过去 关注现在 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 因此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 秉承场地文化脉络 满足多重体验需求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A1 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 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 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 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 农耕文明景观层 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 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 保留滩涂 湿地 追忆渔猎文明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 借田园江水 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 保留工业时代遗迹 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反映 建立便捷的 多重体验空间 畅想后工业文明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第一设计策略示意图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 Q2 如何保护 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江沿海大面积的滨海湿地 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 但是上海社会的发展使得湿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后滩的原生湿地就是这一现状的直接见证 目前黄浦江水质污染严重 水质在V类左右 严重污染的水质威胁着湿地的动植物生存 现在滩地植物群落较少 标高较高的滩涂以狗尾草为主 标高较低的湿地以镳草 芦苇 河柳 构树 女贞构成滨水植物群落 如何保护 恢复 重建湿地生境 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生产力 实现净化和调节水体等的生态功能 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 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 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A2 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方案以 双滩谐生 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 共有滨江芦荻带 内河净化湿地带 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 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工湿地系统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第二设计策略示意图 外水滩地中的原生湿地保护区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 保护自然湿地免受人为干扰 滨江芦荻带则可大体分为砾石滩湿地和粗沙滩湿地两部分 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 防潮护坡等功能 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地禾田带主要是人工湿地带 整体功能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气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 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 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 无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 它们息息相关 一同营造着具有地域特征 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上接Answer2 Q3 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 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 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 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 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 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 66万人 极限容量在3 78万人 而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 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 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 因此如何合理组织会时人流交通 协调好分流 等候与疏散的关系 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三大问题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A3 三场九园 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 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 既确保了场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 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 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 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 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 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 疏散的场地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第三设计策略示意图 Q4 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 湿地公园内桩基防汛墙约占50 钢筋混凝土的防汛墙束缚着江河 限制的江河滩地的发展 增加潮洪灾害的风险 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 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 7米 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 24米 平均高潮位3 29米 平均低潮位1 19米 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 因此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四大问题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A4 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方案利用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的梯地禾田来消解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 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主要由梯地禾田带构成 它位于场地的南部 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 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 田 这一特色景观 不仅消解了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 而且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 有利于场地与城市的融合 丰富了场地与城市交接的景观界面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第四设计策略示意图 Q5 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 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 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 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 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 如何在设计时考虑相关弹性措施使其既能满足会时世博绿地的要求 又能方便 经济的转化为会后的城市湿地公园 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五大问题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A5 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本着节约资源 会后尽量少的改动原则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 在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 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 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结合世博会时会后统一考虑 一方面采用可拆卸 可回收的材料 另一方面可进行详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 而铺装场地等因涉及面更广 可结合场地现状 选择相关可用于场地铺装的材料 如砖 石废弃物等 以及乡土材料如竹材等 砖 石废弃物等可先进行粉碎 然后在会时可作为场地铺装材料 会后则可转变为绿地的透水垫层等 竹材在会时可作为临时铺装材料 会后则可拆除 粉碎作为有机肥料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第五设计策略示意图 Q6 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设计以湿地的自然复兴和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 应将湿地作为生物和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 实现物质的自然循环 在作为探索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课题的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实践中 如何运用现代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营建出这样的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六大问题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A6 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生态与人文理念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全部设计过程 主要体现在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方面 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 以及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与技术等 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 湿地土壤 微生物过滤等新技术的运用 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 对工业厂房 构筑物等的保护意识和技术处理手段 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 生态护岸与生态防洪设计 乡土物种与材料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材料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场地废弃物等的再利用等 ProblemDiscovery DesignStrategy OverallPlanning 4 总体规划 功能需求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 游憩等候的功能 还承担着湿地保护 科普教育 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长远目标 创造一个绿色世博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容纳大量游客 向游客展示绿色技术 让上海世博会给游客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世博会后 后滩公园也将作为公众公园而长驻 公园规划效果图 4 1规划基本概况 滨江芦荻景观 空中花园 广场 原有工业厂房 原生湿地 梯地禾田 芦荻台 内河湿地 五谷 休闲平台 机器的容器 庭园 红绸带 景观构筑 水门码头广场 水门码头 规划后滩雨水泵站 现状1 污水泵站 漂浮的花园 原有建筑 隧道通风井 总平面图 世博会中 OverallPlanning 核心设计理念 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的肌体 设计一个活的系统 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服务 4 1规划基本概况 OverallPlanning 4 2总体布局分析 本规划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 以场地发展的时间脉络 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 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 农耕文明景观层 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 并由它们的叠加形成总平面的总体功能布局 湿地生态景观层 农耕文明景观层 工业文明遗存层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 OverallPlanning 4 2 1 湿地生态景观层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本规划中的生态基础 担负着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功能 同时在文化层面它也排在历史时序的最前面 反映了后滩地区在唐代以前 场地原始生态的野趣及原始渔猎文化的质朴风貌 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 湿地生态景观层由滨江芦荻带 内河净化湿地带 梯地禾田带以及原生湿地保护区四部分共同构成 并共同形成以 双滩谐生 为结构特征的湿地生态系统 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 而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地禾田带一同构成人工湿地系统 梯地禾田带主要展示农业湿地景观 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 OverallPlanning 4 2 1 湿地生态景观层 1 滨江芦荻景观带通过沿江大面积地种植芦荻 形成连续的自然芦荻景观带 野生本土植物及生态自然的驳岸 带来原始清新的野趣 由于湿地功能的不同 芦荻景观带分为砾石滩湿地 粗砂滩湿地两个部分 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 防潮护坡等功能 2 内河净化湿地带层次丰富 变化多样的水生植物形成了该区的主要特征 整体功能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栖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 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 是后滩湿地公园中的核心内容 内河净化湿地为黄浦江的水体净化 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 构成了整个区域的生态核 对会后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该区域中的水源是黄浦江水通过渗滤进来 经过湿地土壤 生物等的多层过滤 最终形成清澈的水体 作为下游世博公园绿地的水源 这一湿地净化系统体现着生态环保的可持续理念 下属各景观带功能分析 OverallPlanning 3 梯地禾田带梯地禾田带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 它位于场地的南部 与世博园区场馆一带以城市次干道浦明路分隔 是后滩湿地公园通往世博园场馆区的停留等候空间 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 田 这一特色景观 不但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 还解决了场地现状高差需要消解以及水体需要净化的问题 同时也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 丰富了与城市衔接的界面 有利于场地与城市融合 详见下一节4 2 2 4 原生湿地保护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是场地内唯一的一块自然原生湿地 方案中在原生滩涂湿地与滩地之间 设置一道隔离水系 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 并保留现状的栈道 尽量使其免受人为干扰的同时 让游客走进其中 观赏这一难得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 同时为增强原生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动植物提供多样性生境 为水生动物提供避难和繁殖场所 对部分受损区域 遵循生态规律 在保护其原生态的同时 适当增加一些本土湿生植物 并考虑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的乡土物种 OverallPlanning 4 2 2农耕文明景观层后滩地区隶属上海县 自唐代到1843年开埠历经了近千年的农业社会时期 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体现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重要景观层次 农耕文明景观层由梯地禾田带构成 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 田 这一特色景观 不但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 还解决了场地现状高差需要消解以及水体需要净化的问题 同时也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 丰富了与城市衔接的界面 有利于场地与城市融合 OverallPlanning 4 2 2农耕文明景观层1 田 的作用 1 通过田块肌理与五谷作物的种植反映农耕文明 借用农业元素 体验农耕文化 2 利用场地与防洪堤形成5米的高差 形成高差错落梯田 消解高差 并丰富场地的生态体验 3 利用太阳能 提取内河江水灌溉梯田 利用高差 逐级下渗 江水经过层层过滤 使水体得到净化 4 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 增加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 丰富充实农耕主题特色景观 为大上海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处农业和农作的科普教育场所 5 以田埂为径 辟乔木林荫空间 丰富与城市衔接界面 体验独特的田园景观 OverallPlanning 4 2 2农耕文明景观层2 田 的分类 根据田块的生境条件和种植类型 净水功能以及其体现的文化特色 分为五谷种植田块 经济作物种植田块 景观植物田块 乔木林荫空间四种不同类型 五谷种植田块以种植传统农作物水稻 小麦 谷 高粱 大豆 薏米为特色 经济作物种植田块以种植藕 油菜 菱角 向日葵为特色 景观植物以女贞 南天竹 菖蒲 八角金盘 镳草 菰 蒲苇等为特色 以上三种田块中的水生植物 与内河湿地水体中自然方式种植的水生植物形成对比 同时又有机结合 共同组成和谐的水生植物群落 乔木林荫空间是以杜英 香樟 重阳木等阔叶乔木为特色 要求树木的分枝点较高 为城市界面提供林荫空间及会时人流疏散场地 3 田 的营造 强调生态保护和节能 田埂利用石笼 废旧金属 拆除建筑的砖石等废弃材料砌筑 尽可能利用场地现有资源 将废弃物循环利用 从而节约材料制造的能耗 并保护场地的环境 乔木林荫空间的地面以粗砂铺地 有利于场地中人流的快速疏散 也便于会期过后将场地改造为绿地 OverallPlanning 4 2 3工业文明遗存层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由无到有 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场地范围内的工业遗址主要为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 有型钢厂三车间 厚板酸洗厂房和码头等 工业文明遗址层本着从低成本的物质循环层面出发 力图以历史为依托来挖掘当代文化价值 通过改造厂房建筑及码头遗址 运用剥离 填充 穿插等手法 强调工业时代建筑规矩简洁 空间方整 功能优先等特色 突出工业时代大生产的特征 来纪念上海后滩的工业文明 OverallPlanning 1 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的改造在本规划中拟将其改建为后滩湿地公园的综合服务中心 空中花园 广场 改造的基本原则是 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的空间以及材料资源 循环利用 新建筑的材料以玻璃和木材为主 与旧建筑形成对比 通过对旧建筑的地板进行开槽 切割等处理 将场地中的绿地与水体引入建筑内部 使建筑内外空间交融 利用垂直绿化 悬挂种植 屋顶种植等 使建筑内部空间景观多层次变化 2 货运码头改造在本规划中拟改建为一处码头遗址花园 芦荻台 可供游人观赏这一难得的黄浦江原生湿地景观 改造的基本原则是 根据需要保留部分原货运码头 体现工业遗存的特色 建立人性化的休息系统 使游人可以舒适的停留 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 提供现代的功能服务 建立视线引导与观景系统 确保视线的通畅和观景休闲的趣味性 3 原有浮船码头改造在本规划中拟改建为一个休闲平台 漂浮的花园广场 改造的基本原则是 保留原有码头基础 保持遗迹的原有特色 利用旧建筑拆下的砖作为场地铺装的材料 将公园东入口与隧道通风井纳入花园设计 进行整体考虑 4 2 3工业文明遗存层 OverallPlanning 4 2 4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上海2004年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开始与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基本持平 上海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社会的中后期 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 后滩湿地公园应具有后工业时代休闲游憩的特征 本规划以网络的形式构建步道系统 串联各个后工业生态文化体验空间 建立以一环六纵径的步道网络 三场九园为节点的体验游憩系统 步道网络满足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公园开放可达的要求 三场九园成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 参与体验和提供复合功能的场所 OverallPlanning 1 步道网络依据安全 便捷和网络的原则本规划建构了一环六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 既确保了湿地公园与外界的便捷联系 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 满足后工业时代城市公园开放可达的要求 步道网络由东西向临浦明路一侧的田际折线步道和南北向便捷通道 临黄浦江一侧的滨江休闲步道及以田埂为径的田间体验小路构成 2 三场九园三场九园是后滩湿地公园中的后工业生态文化节点 以生态保护 回归自然 参与体验为主线 同时给游人提供休憩 购物 饮食 娱乐 文化 交往 健身等复合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场是指公园西部的 空中花园 广场 综合服务心 中部的水门码头广场以及东部的漂浮的花园广场 九园是泛指后滩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文化和当代艺术体验节点 包括机器的容器 田间体验平台 芦荻台和滨江休闲平台等 5 1空中花园空中花园广场位于场地南部 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出入口 设计保留其厂房主体结构 引入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 重新赋予了这个场地新的角色 使其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对于旧厂房 保留基本结构构件 并作艺术处理 成为了整个入口区域的重要景观标识 同时还将湿地的水系和植物尽可能引入到厂房空间里去 拉进了人与湿地的关系 增强人了与自然的交流 新建筑多为大空间 材料主要以玻璃钢材为主 建筑周边多植毛竹 原厂房的厚实 围合与新建筑的简洁 通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另外 动静相宜的休憩空间 展示空间 穿插于新与旧之间 游客游走其中 可以感受与时间的对话 与空间的对话 与自然的对话 SpecialNode 5 特色节点 SpecialNode 5 2荻台江风芦荻台面积约1650平方米 位于后滩公园中部的原污水处理厂码头 长10米 宽8米 设计将整个码头及基础全部保留 改造成一个休闲平台 此场地保留原货运码头基本格局 基础全部保留 体现工业遗存特色 铺上竹木甲板 局部砌出种植池 植入其它元素 建立人性化休息系统 使游人可舒适停留 眺望黄浦江原生湿地景观和对岸上海城市天际线 为阻挡江风的吹袭 平台上还竖起一片片嵌有玻璃的钢板 平台两端以及临水一侧种植有芦苇和荻 将平台融入滨江湿地之中 尽显野趣和自然 5 3红绸带红绸带是联系起 三场九园 的重要景观线索 分段布置于公园场地中 材料主要由钢板等废弃材料拼贴组合而成 既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 又是一个现代的景观雕塑 她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遮阳 休憩及各类空间围合分割的需求 在形式上还起到了景观标识性效果 在功能上 红绸带舞动至空中 成为遮荫廊 舞动至地面上 则转化为休憩座椅和铺装 转折在空中和地面的景墙部分 则分割围合起各类展示空间 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景观体验 SpecialNode 5 4 机器的容器 机器的容器 是 后工业文明 的集中体现 其呈环状散点分布在场地中 该场所有两大特色 首先她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原有场地的材料营造了独特的休憩场地 容器 里放置了各种场地遗留的工业机器 通过艺术处理加工 雕刻 刷漆 拆装等 成为雕塑向人们展示工业文明的时代记忆 机器的容器在空间组织上主要分为开敞 围合两类 开敞的容器周边禾本植物种植 视野开阔 围合的容器树影班驳重叠 氛围恬静 人们在这些 容器 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趣味和惬意 其目光所及之处 都是艺术处理后的工业材料 她承载了众多工业生产的记忆和文化 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体验场所 SpecialNode Award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辆免责合同协议书范本
- 房租赠予协议书范本大全
- 书画买卖协议书范本
- 住院药品限额管理办法
- 交通项目变更管理办法
- 信息上报工作管理办法
- 保洁部门制度管理办法
- 人力驻场考勤管理办法
- 会议管理办法沟通文案
- 企业酒类专卖管理办法
- 劳务派遣与服务协议
- 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课件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5年第一季度
- 出版政策与法规课件
- 综合管廊基坑降排水施工专项方案
- 安徽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 MSDS 化学品安全说明书(油漆)
- DB13T 5240-2020 煤矿在用钢丝绳牵引卡轨车安全检测检验规范
- 消防设施移交及消防设施操作维护人员培训和清单参考模板范本
- SLAP损伤的治疗课件
- 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教育 西安张汉林 全国历史教育专家2016年夏高考研讨会最新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